词条 | 舌形贝 |
释义 | § 简介 舌形贝 舌形贝,俗名海豆芽,有4.5亿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已发现生物中历史最长的腕足类海洋生物,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肉茎粗大,能在海底钻洞穴居住,肉茎可以在洞穴里自由伸缩。 绝大部分时间在洞穴里,只靠外套膜商店三个管子和外界接触。 § 形态 小舌形贝舌形贝呈壳舌形或长卵形,后缘尖缩,前缘平直。两壳凸度相似,大小近等,但腹壳略长。壳壁脆薄,几丁质和磷灰质交互成层。壳面具油脂光泽,饰以同心纹。肉茎特长,自两壳间伸出,深埋于潜穴中,并在腹壳假铰合面上留下一个三角形的凹沟,称为肉茎沟(pediclegroove)。外套膜边缘具刚毛,促使水由前方两侧进入腕腔,再由前方中央排出。 小舌形贝两壳大小相等,长卵形至亚三角形,前缘圆。腹壳后缘比较尖锐,有清晰的假铰合面和茎沟。背壳稍短。壳面具同心纹,有时呈断续的层状,或具放射纹。 § 起源 舌形贝包括现存和古代绝灭类型的一类腕足动物。最初见于寒武系,很可能起源于寒武纪以前。舌形贝类是无铰小腕足类,壳由几丁质组成。现生属(海豆芽属〔lingula〕)见于正常的海洋环境,但在不适于大多数生物生活的多泥、缺氧的半咸水中更为普遍。小舌形贝属(lingulella)是寒武系的化石,外形和构造上都与现代海豆芽属类似。鳞舌形贝属(lingulepis,大致限於晚寒武世)外形不同于其他舌形贝类,形态更像泪滴。舌形贝类是提供环境信息的有用化石;对于地层对比作用不大;是寒武纪腕足动物群的重要成员。 § 结构 舌形贝贝类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种特殊的腺细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称为贝壳。贝壳的数量、形状和结构变异极大,有的种类具有1个呈螺旋形的贝壳(如蜗牛、螺、鲍);有的种类具有2片瓣状壳(如蚌、蚶);有的种类具有8片板状贝壳,呈覆瓦状排列(如石鳖);有的种类的1块贝壳被包入体内(如乌贼、枪乌贼);有的种类的贝壳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 舌形贝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壳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成;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霰石(文石)叠成,具有美丽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方解石和霰石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CaCO3。舌形贝的外层具有多条深浅颜色相间、同心环状的生长线,但它不代表年龄;它的形成是由于外套膜边缘因受某些原因(食物不足、季节不同、生殖期间等)的影响、而不能继续分泌的结果。 § 寒武纪 舌形贝寒武纪是在地质时间上约为五亿五百万至五亿四千万年前古生代初期的一段地质时间。它可区分为三个时期:始寒武纪(五亿四千万至五亿七千万年前)、中寒武纪(五亿两千三百万至五亿四千万年前)、以及後寒武纪(伍亿五百万至五亿两千三百万年前)。寒武纪是地质年代划分中属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5.4亿至5.1亿年,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寒武纪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遥远而陌生的,这个时期的地球大陆特征完全不同于今天。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但澄江动物群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种多样的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开始不久就几乎同时出现。 寒武纪是显生宙(PhanerozoicEon)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Cambrianexplosion)。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寒武纪的生物形态奇特,和我们现在地球上所能看见的生物极不相同。比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抛开牙形石不说,高等的脊索动物还有许多其他代表,如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的华夏鳗、云南鱼、海口鱼等,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皮开虫,美国上寒武统的鸭鳞鱼。 § 海洋活化石 舌形贝化石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对于生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生存空间。我们把生活在这里的动物称之为海洋动物群,它们有着极其多样的形态,从极小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到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这里的大多数种类有着极其绚丽的色彩,将海底世界装扮得多姿多彩。它们的生活范围遍布所有海域,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均能找到其踪迹。海洋动物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距离陆地的情况来看,一般是近海多,远海少;从纬度来看,一般是低纬多,高纬少;从深度来看,一般是浅海多,深海少。这种分布主要是依浮游生物的多寡来决定的,表现出很强的生态特征。 海洋动物门类繁多,但种类却很少。当今全世界动物被分成近40个门90余纲150余万种,海洋动物占有35个门74个纲,但种类仅占17余万种。在这些动物门中有不少仅为海洋中所有,如栉水母门、帚虫动物门、毛颚动物门、腕足动物门、须腕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等七个门,其中仅寄生在北大西洋大螯虾嘴边上的一种叫Symbionpandora的动物仅一门一个种。占有当今动物界中绝大多数种类的昆虫纲中的动物在海洋中几乎完全没有,从种类上看海洋动物比陆生动物要少得多。Symbionpandora是1994年新发现的一个动物门中的唯一种舌形贝化石海洋动物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结构一般较简单原始,这是由于海洋环境相对较稳定造成的,在这种环境中动物的身体结构发展一般比较缓慢,从而保持了较古老的特征,也保留下许多种类的古老类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与三叶虫同时代的鲎的后代,这是肢口纲剑尾目中唯一生存到今天的古老物种。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有“活化石”之称的舌形贝,人们常称它们为海豆芽;也可看到另一种腕足类动物似穿孔贝。软体动物也有不少古老型的,如新蝶贝,从形态上看不出它们和其祖先有多少差别,另外还有鹦鹉螺等。脊椎动物中最有名的大概算得上是矛尾鱼,即大名鼎鼎的拉迈蒂鱼,它的形态让我们回想到了泥盆纪时代。海洋中的一些爬行动物也是较古老的类型,如海龟和海蛇等。诸如水母、有孔虫、放射虫、珊瑚等古老类型的动物更是不计其数。在海洋中,有不少动物曾经有过在陆地上生活的历史,后来随着各种因素的作用,它们和其远古的祖先相反,重新又回到了海洋中,如上述海龟和海蛇,再如哺乳动物中的鳍足类、鲸类等海兽,我们有时将这些动物称之为次生性海洋动物。海豆芽在古生代海洋中很常见拉迈蒂鱼。总鳍鱼类,曾被认为是已经灭绝了的古生代鱼类。 面对着这众多的海洋动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它们中的一部分可以在海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我们称它们为水层动物。在水层动物中,一些种类随着海水和海流到处飘游,我们称它们为飘浮动物,如水母等;一些在表层水域繁殖生活,它们多数身体微小,我们称它们为浮游动物,如许多水蚤;还有一些则是真正的游泳能手,如大多数鱼类。另一部分则终生基本栖居于海底,我们称之为底栖动物,如那些鲆和鲽,一俟度过“童年时代”,它们就再也离不开海底了。 § 相关资料 舌形贝2004年有报道,澄江化石库中最新发现的舌形贝型腕足动物--海口西山贝(Xianshanellahaikouensisgen.etsp.nov.)。方法运用经典古生物学方法,结合化石解剖、形态比较进行研究。结果贝体轮廓呈圆形,刚毛长、浓而坚硬,肉茎长而粗大,经鉴定为一新属、新种。结论形态研究表明它们应属于圆货贝类,但可能的肌肉系统显示这类生物可能与神父贝类相关;结合形态特点和生态特征,认为这类生物并非可能穴居生活,而以肉茎固着海底、营滤食生活。它们的发现丰富了澄江化石库腕足动物的多样性,对于理解早寒武世腕足动物分异有重要意义。 § 参考链接 http://www.zd9999.com/dw/detail.asp?id=19601 http://www.sinology.cn/thtj/wkbk/07/t-163407.html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200206/020604.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