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晓华 |
释义 | 电影剧照 § 个人概述 1950年,他在南下后与比他年长5岁的战友赵寰合作,写出了歌剧《董存瑞》剧本。歌剧《董存瑞》一经上演就赢得了殊荣,当年即在中南军区汇演中获得首奖。1951年8月,歌剧《董存瑞》又被中国青年文艺工作团带到在民主德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演出。由此,董晓华与从冀、察、热、辽子弟兵中涌现的战斗英雄董存瑞结下不解之缘。1952年,作为歌剧《董存瑞》的剧本作者,他和赵寰一起与多年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宣传部创作出版科科长兼《部队文艺》主编、第四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团长,时任中南军区创作研究室主任的著名剧作家丁洪,接受了《董存瑞》电影剧本的创作任务。为了搜集创作素材,董晓华曾到董存瑞的家乡——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体验生活达半年之久。但是,在歌剧剧本基础上创作的电影剧本写作过程并不顺利,三人虽各有所长,几易其稿,但均未达到比较理想的程度。后来,董晓华被中南军区选送到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讲习所深造。1955年,由成功导演电影《智取华山》的郭维执导、青年演员张良主演、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董存瑞》开机在即,但剧本却仍欠一些火候。这时,在原中南军区文化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时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的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陈荒煤的亲自指点下,即将结束文学讲习所两载学习生活的董晓华,用了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执笔写出了剧本的最后一稿,成功塑造了董存瑞这一英雄形象。是年,电影《董存瑞》拍摄成功。转年3月,董晓华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和团中央联合召开的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点发言,详细介绍了电影《董存瑞》剧本的创作经过与体会,得到《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张光年(光未然)等著名作家的高度评价。在此前后,董晓华和丁洪、赵寰一起再度合作,根据电影《董存瑞》文学剧本,编写出纪实文学《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故事》书稿,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57年4月,电影《董存瑞》与《白毛女》、《钢铁战士》、《渡江侦察记》等电影一道被文化部评为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成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拍摄的最优秀的一部影片。 那么,由董晓华执笔写出的《董存瑞》电影文学剧本的最终稿,究竟成功在何处呢?据董晓华回忆,主要是在艺术造诣颇深的陈荒煤的亲自指点下,正确处理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和创造,通过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和生活细节,充分表现了影片主人公董存瑞好胜、执拗的个性,有层次地展示了董存瑞从一个普通农村少年到战斗英雄所跨越的生活历程,因而成功地塑造了董存瑞这一英雄形象。这样,使《董存瑞》电影剧本的创作,冲破了当时电影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束缚,真正遵循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其之所以比较成功,突出表现在对于董存瑞这个英雄人物的生活真实性的揭示和他独特个性的描绘上。在写作时,根据董存瑞的实际材料和具体情况,尽力追求的是真实朴素的艺术风格,注意不对一些情节作过分渲染,也不主观臆造英雄的形象;在取舍创作素材时,注意选取的是那些能够深刻表现董存瑞的思想、性格,而且又是写作者自己在过去的生活中所经历或体验过的材料,一切从人物本身出发,力求对于全剧的情节和每一个细节的安排,都有助于英雄的思想、性格的发展与提高。正因如此,使剧本的创作既大体以真人真事为据,又不以此为限,而是通过对人物进行不脱离生活真实的比较充分的典型化描写,集中笔墨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英雄人物形象,从而使出现在电影作品中的董存瑞形象,既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个性十分鲜明,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活生生的典型人物。 § 个人荣誉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女兵 (1981) .... 编剧 我们是八路军 (1978) .... 编剧 南海长城(1976) .... 编剧 董存瑞 (1955) .... 编剧 老乡 (1986) .... 导演 § 个人影响 § 人物评价 § 相关链接 http://people.mtime.com/1250754/ http://www.xfc.gov.cn/Html/dszw/2006-10/25/15_30_36_757.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