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纹浮 |
释义 | § 概述 小儿食指络脉的同义词。诊断学术语。指小儿食指络脉浮现。主病在表,多见于外感表证。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掌侧前缘的脉络,它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婴儿 相似的临床意义。由于小儿脉部短小,诊病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其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指纹较为明显,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切诊。望小儿食指络脉,原称望小儿指纹,《四诊抉微》、《医宗金鉴·儿科心法要诀》皆称为“虎口三关脉纹”,虽称指纹,实指手太阴之络脉,故称脉纹较为贴切。为避免与习称之“指纹”概念混淆,改称望小儿食指络脉。 § 起源与历史 该诊法的起源,当追溯至《黄帝内经》,可能是受望络脉诊法的启发,从《灵枢》诊鱼络方法发展而来。据《景岳全书》载,该诊法最早见于《水镜图诀》(唐代王超撰)《水镜图诀》)及《全幼心鉴》等书,并指出其可取者惟三关辨轻重吉凶之说,至于“四足惊”、“人惊”、“水惊”、“雷惊”等无稽之谈不足凭。《幼幼集成》则认为该法起于宋人钱仲阳,亦指出风轻、气重、命危之说可信,而谬撰惊风门类,致后贤多歧亡羊,反成疑案。该书作者陈复正指出:此指纹既太渊脉之旁支,不必另立异说,但当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即可用之不尽,舍此不图,妄执伪说以为是,则不足取。 三关 《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可见食指内侧络脉是由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故望食指络脉,与望鱼际络脉、切寸口脉,是同出一辙的,其原理和意义也相似。由于小儿脉部短小,诊脉时又常哭闹躁动,以致影响切脉的准确性;而小儿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食指络脉,更显而易见,因此,望络脉较切脉更为方便准确,对三岁以内小儿,在诊断上有重要价值。临床上据其脉络的隐露、淡滞、色泽、形态等,可诊察病邪的性质和浅深,判断气血之盛衰,推测疾病的轻重吉凶等预后情况。但是不能以此为诊断的唯一依据,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全面正确的诊断。正如薛立斋所指出,小儿气血未实,必当参三部五脉。三部即面上气色、虎口脉纹、寸口一指之脉,再加上按额前,下诊太冲,共为五脉。[1] § 三关部位 食指络脉的显现与分布,可分为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横纹,即掐指法寅的部位曰风关,其部位当是从掌指关节横纹算起,至第二节横纹之间。第二节横纹是卯的部位,曰气关,即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第三节横纹为辰的部位,曰命关,即第三节横纹至末端。 § 诊络手法 令抱小儿向光,医生用左手握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用力要适中,推数次后,络脉愈推愈明显,便可进行观察。病重患儿,络脉十分显著,不推即可观察,但推按却另有意义,可诊其气血灵活与凝滞。《四诊抉微·审虎口三关法》认为男先看左手,女先看右手,《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也有此主张,其道理虽可用左为阳右为阴加以解释,但实属牵强,可存疑待考。 § 临床意义 三关吉凶 书 凡肌表感受外邪,往往由浅入深,经皮毛而入络,进一步入客于经,再深入则客于脏腑。正如《素问·谬刺论》所云:“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具感,五脏易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络脉出现的部位及其形色,恰好随此邪气入侵的浅深而变化。若络脉显于风关时,是邪气入络,邪浅而病轻。若络脉从风关透至气关,其色较深,则是邪气入经,主邪深而病重。若络脉显于命关,是邪气深入脏腑,可能危及生命,故曰命关。若络脉直达指端,称为“透关射甲”,病更凶险,预后不佳。对内伤杂病的诊法,也是如此,同样以络脉见于风关为轻,见于气关为重,过于命关则属难治或病危。 形色主病 1.正常形色 正常的小儿食指络脉,应呈浅红色,红黄相兼,或略微带青,不浮不沉,隐现于风关之内。大多不明显,多是斜形,单枝,粗细适中。但粗细也与气候寒热有关,热则变粗增长,寒则变细缩短。长短也与年龄有关,一岁以内多长,随年龄增长而缩短。 2.浮沉 络脉浮露者,主病在表,多见于外感表证。沉滞者,主病在里,多见于外感和内伤之里证。但是临床观察统计表明,健康儿童,也有偏浮偏沉者。 3.深浅滞活 色深浓的病重,色浅淡者病轻;无论络脉何色,凡推之质淡流畅者,多属虚证;如滞涩不活,推之不流畅者,多属实证。有阴阳暴脱者,由于阳气不达四末,以致浅淡到不见其形。若邪陷心包的闭证,常致气血郁闭,络脉色深而滞。如淡而红者,多属虚寒,紫而滞者,多属实热。 4.色泽 色红浮露者,主外感表证,多属风寒;色紫者,主内热,多属邪热郁滞;色青紫者,多为风热;色青者,主风、主惊、主各种痛证;色淡红者,为虚寒;色白主疳证,黄为伤脾;黑为中恶,深紫或紫黑者,主血络郁闭,为病危之象。 5.形态 络脉日渐增长者,为病进,日益加重;日渐缩短者,为病退,日益减轻。但是也有津伤液竭、气阴两衰者,由于气血不充,而络脉缩短在风关以下。若阴虚阳浮者,多见络脉延长。络脉增粗者,多属热证、实证;变细者,多属寒证、虚证。单枝、斜形,多属病轻;弯曲、环形、珠形、多枝,为病重,多属实证。 [1] 歌诀 浮沉分表里; 婴儿 红紫辨寒热; 淡滞分虚实; 三关定轻重。 § 机理 小儿食指络脉的颜色有白、黄、红、紫、青、黑6种。色红浮露者,主外感表证,多属风寒;色紫者,主内热,多属邪热郁滞;色青紫者,多为风热;色青者,主风、主惊、主各种痛证;色淡红者,为虚寒;色白主疳证;色黄为伤脾;色黑为中恶;色深紫或紫黑者,主血络郁闭,为病危之象。 既病之后,则外感风寒初起,其脉纹多色红而浮。如邪气化热,则随着体温的升高,络脉的颜色也由浅而深,变为深红,或由红而紫。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加重,则食指络脉可变青变黑。据临床统计,寒证呈淡红色脉纹者占95%,热证呈紫色或青紫色脉纹者占96.87%,而食指络脉色青者中83.3%的主惊证。至于虚弱之体,其气血每多不足,则食指络脉色多淡,常见淡红或兼黄色,脉络隐而不现。但也有学者认为小儿食指络脉色红不主寒证,应为络脉色青主寒,色紫主热。具体分类为:色青而浮主外感风寒;色紫而浮主外感风热;色青显露主风寒邪盛;色青而透气关偏重于风邪;色红艳而浮属寒热转折之际;色青转紫主邪从热化;色紫隐青为惊风之变;色青而沉滞主寒极痛证或气血瘀阻;色淡青而沉属脾气虚弱。 [2] § 配图 三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