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源县
释义

§ 历史

罗源湾 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罗源就有人类居住。最早定居的为土著。西晋永嘉前十多年(290年前后)已有中州人移居于此;唐中叶已有畲族先民。唐末又有一批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河南光、寿两州避乱者到罗源定居,唐光启二年(886年)有300多畲族先民,至连江县马鼻徙罗源大浿头,为唐末大批徙罗定居的畲族先民。南宋时又有许多中州南徙的避乱者。这3部分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共同开拓耕耘,繁衍生息。中州人把中原文化和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传到罗源,推动了罗源经济社会的发展。

罗源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五四运动期间,罗源留省同学会就组织学生返罗发动群众示威游行,抵制、销毁日货,掀起爱国反帝热潮。民国14年(1925年)罗源籍共产党员林可彝曾在罗源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中共主张。民国20~23年先后建立中共应德支部、中共罗源特别支部、中共罗源县工委和中共罗源县委。在这期间,罗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和170多个乡村苏维埃政权及许多群众团体,先后有闽东工农游击第13支队(连罗红军)、闽东工农红军第13独立团、闽东红军海上游击队连罗总队、闽东红军西南团、罗源地方游击第7、9罗源县支队和各乡游击队等在县境开展武装斗争,摧毁30多个国民党民团,开展土改分田运动,革命斗争如火如荼。民国23年8月14日,地方人民武装配合寻淮州、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举攻克罗源城,全歼守敌1000余人。是年冬,国民党政府纠集大批兵力,对罗源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在这期间,老区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阮在永、县委书记叶如针等相继牺牲,全县22个乡村被毁灭,1965座房屋被焚,564名革命者和460多名群众惨遭杀害,1000多户人家成了绝户,革命斗争受到严重挫折。但是罗源人民在失败面前没有低头,苏区失陷后,继续转入地下游击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海面上打击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在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部领导下,先后有7个中共县级(或跨县)组织,在全县各地发展党员,建立基层组织,有7支游击队、2000余人在县境活动,他们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民国38年8月14日游击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罗源城,从此罗源人民获得了新生。

罗源经济自古以农业为主。西晋时有砖瓦制作。唐代已有集市。宋代,开始围海造地,修渠引水,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大豆、茶叶、苎麻、蔬菜等,鉴江被列为闽十大盐场之一,山区已有土纸制造。元代,重赋与兵祸,人民困苦不堪,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兵北上路经罗源,“财物掠尽,尸横遍野”,“邑人黄垓捐资拾遗骸3000余具造义冢葬之”。至正十四年(1354年)“饥民相食”。明代,罗源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引种甘薯、花生、甘蔗等农作物,茶叶成为主要经济作物,开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耕地比元代增多5万多亩。手工业已有造纸、纺织、印染、制糖、酿酒等专门作坊。清初,实行海禁和迁界,顺治十八年(1661年)沿海53村被迫内迁,大片耕地抛荒,迁民房舍被焚,流离失所。康熙七年(1668年)丈量,耕地仅72804亩,不及明代一半。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界后,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耕地达141425亩。清中叶,手工业门类达20余种,商店60多行业300余家,粮食、土纸、茶叶、食盐、木材等由水路销往境外,年吞吐量达万吨。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罗源经济继续发展,民国12年(1923年)首用机器碾米,民国13年创办首家火力发电厂,民国15年有小汽船往返榕罗之间,其间商店达400余家,当铺、钱庄、茶栈、纸栈应运而生。民国25年粮食总产达26084吨,食盐、茶叶最高年产量分别达800吨和300吨。抗日战争期间,日机轰炸、日军骚扰、过境洗劫,交通受阻,罗源经济严重衰退,不少作坊、商店倒闭,粮茶产量锐减。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罗源经济全面崩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共罗源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罗源人民以主人翁姿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发展也经历了曲折道路。1949~1957年,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经济迅速发展。1958~1961年由于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指标、高速度,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工农业产值下降,粮食减产。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3年后经济形势逐渐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罗源人民抵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干扰破坏,经济仍有所发展。1979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罗源经济进入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至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0948.79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1950年增长738.60%,年均递增6.3%;粮食总产68837.45吨,年均递增2.8%;财政预算内收入513.84万元,年均递增5.3%。但是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等原因,罗源贫困面貌未能根本改变,县财政仍须上级拨补,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贫困乡村分别占总数82%和39%,贫困户占总农户32%,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1986年起开展大规模的脱贫致富工作,经过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帮助解决温饱问题;重点支持农户发展开发性生产,提供成龙配套服务,提高贫困户“造血”功能;重点抓支柱产业和骨干项目,提高地方经济整体实力等阶段的努力,至1991年贫困乡、村全部实现脱贫目标,15003户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脱贫率98.08%,人均纯收入450元以下村从73个降至6个,全县整体经济实力增强,是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7070.57万元(1990年不变价),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5年翻一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72元提高到754元,也翻了一番多,预算内财政收入从513.84万元增加到4513万元,翻了三番多,外贸出口总值从291万元增加到5528.3万元,翻了四番。1992年后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罗源经济进入跳跃式、高速度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生产连续11年丰收,山海综合开发形成规模,完成百万亩绿化工程,形成以茶果、水产、食用菌、花卉、烟草、石材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工业生产持续发展,烟、纸等骨干企业成为县财政收入支柱;多渠道流通体制形成,城乡市场空前繁荣;创办罗源湾开发区,“三资”企业蓬勃兴起,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对外开放稳步前进,实现了由脱贫向致富奔小康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社会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1993年摘掉贫困县的“帽子”。1995年6月,松山围垦工程全面竣工,垦区面积3.46万亩,是罗源有史以来工程最大、耗资最多、效率最高、收效最大的围海工程,为罗源湾的开发开放创造了条件。1993~1996年连续4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十佳县(市)之一。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135362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90年增长3.52倍,年均递增28.6%;工农业总产值301113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增6.27倍,年均递增39.2%;粮食总产91839吨,比增14.76%,年均递增2.3%;预算内财政收入11833万元,比增2.04倍,年均递增20.4%;外贸出口总值68168万元,比增16.6倍,年均递增61.3%;乡镇企业总产值259362万元,比增23.16倍,年均递增70%;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8084万元,比增6.74倍,年均递增40.7%;农民人均纯收入2406元,比增2.66倍,年均递增24.1%。全县累计有9个乡镇155个村基本实现小康,分别占乡(镇)、村总数的81.82%和83.78%。

§ 行政区划

地图县人民政府驻凤山镇,全县辖6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凤山镇、松山镇、起步镇、中房镇、飞竹镇、鉴江镇、白塔乡、洪洋乡、西兰乡、霍口畲族乡、碧里乡。

历史沿革:

唐大中元年(847年)置罗源场,咸通二年(861年)升场为镇,改名永贞,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升为永贞县,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永昌县,乾兴元年(1022年)定名罗源县,以境内罗江(今罗源溪)流分三支,同出一源得名。历属长乐府、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改属福安专区,1962年属福州市,1963年复属闽侯专区,1970年又属福安专区(1971年福安专区改称宁德地区),1983年划归福州市。

宋时分为崇德、常熟、同乐3乡。元代仍沿其旧。明代仍为3乡,但改县郊为4隅,后并为2隅。清沿明制,改称东隅、西隅、西路、北路、东路。民国25年(1936年)划为3区,民国31年并为飞竹区,民国35年划为凤山、护林、鉴江、洪皇4镇和鳌塔、荻巽、松山、寿竹、凤石、碧廪、中满、丰深、福峰9乡。民国38年划为凤山、鉴碧2镇和洪林、松获、凤寿、河阳、福丰5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为起步、中房、碧里、霍口、洋柄、城关、松山、洋头8区。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划为6个人民公社,后改为区,区下辖35个人民公社。1965年撤区并社,划为11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2个镇8个乡和1个畲族乡,后又陆续将4个乡改镇。

2000年,罗源县辖凤山、中房、鉴江、起步、松山、飞竹6个镇,洪洋、西兰、白塔、碧里4个乡和霍口畲族乡,设27个居委会、165个村委会。面积1187平方千米,人口25.2万人。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32351人,其中:凤山镇 55568人、松山镇 33410人、起步镇 26771人、中房镇 19727人、飞竹镇 13585人、鉴江镇 12105人、白塔乡 13323人、洪洋乡 12068人、西兰乡 12825人、霍口畲族乡 14779人、碧里乡 18190人

2000年,罗源县行政区划一览表(资料截止日期: 2000年12月31日): 乡镇名称 政府驻地 面积(平方千米) 户数(户) 人口(人) 居委会(个) 村委会(个)

凤山镇 司前街 31 9396 31556 8 5

中房镇 中房村 131 5402 25773 4 19

鉴江镇 上澳村 70 3230 14193 3 6

起步镇 起步村 73 6545 31872 4 17

松山镇 五里村 146 7144 36911 6 16

飞竹镇 飞竹村 117 3953 18903 2 16

洪洋乡 洪洋村 80 3515 15861   18

西兰乡 岭尾店村 66 3355 15377   17

白塔乡 水鼓村 77 3705 17133   15

碧里乡 碧里村 199 5374 22851   12

霍口畲族乡 霍口村 194 4003 19794   24

合计   1187 55622 249414 27 165

2003年,罗源县辖6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凤山镇、鉴江镇、起步镇、松山镇、中房镇、飞竹镇、白塔乡、洪洋乡、西兰乡、碧里乡、霍口畲族乡。

2004年,全县辖6镇5乡、193个村(居),总人口25.5万,其中畲族人口占8.1%。

§ 地理

罗源县陆地面积1031.18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地形:

山地:主要分布于县北部和西部,山体多呈北东、北西走向。面积443.6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地面积42.9%,其中低山351.85平方公里,中山91.70平方公里。

低山海拔500~800米,相对高度200米以上,坡度30度左右,沟谷切割强烈,多“V”形谷,为河流上游区。

中山海拔800米以上,相对高度500米以上,坡陡30~40度。山体庞大,山脊线明显,多呈弧状。峰峦林立,峰顶有的浑圆而岩石裸露,有的成尖状而有草坡。沟谷切割幽深,大部呈峡谷或“V”形谷。 霍口溪

丘陵:分布于西部霍口溪、中部起步溪、百丈溪,河谷两侧及东部半岛等地。面积450.64平方公里,占县陆地面积43.7%,其中低丘陵66.07平方公里,高丘陵384.57平方公里。

低丘陵海拔一般小于250米,相对高度100米以下,坡陡10~20度。因组成基岩不同,分火山岩低丘陵和花岗岩低丘陵两类。前者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基岩多裸露,丘陵陡峭;后者主要分布在起步平原两侧,风化层厚,丘坡平缓。

高丘陵海拔200~500米,相对高度100~200米,坡陡15~30度。高丘分火山岩和花岗岩两类,分布于西部地区的火山岩高丘山峰体大,峰顶、山脊较圆滑,沿山体走向常有多个圆峰突出,坡度较缓。沿海地区火山岩高丘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山丘坡陡顶尖,山脊呈放射状,花岗岩类高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其间水系发育,盘谷众多,山体中部以上基岩多裸露,峰顶多为岩顶或孤石顶。

山间盆谷:全县有107个,散布于山地和高丘陵地区,面积88.31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8.6%。较大的盆谷有中房洋、霍口洋、应德洋、凤坂洋、石盾(叠石—满盾)洋、东西洋(东洋—西洋)等,面积都在3000亩以上。形状有纺锤形、梭形、长条形、椭圆形、圆形等。大多沿河流呈串珠状展布,地势起伏不大。

平原:面积48.63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4.8%,其中河成平原18.57平方公里,海积平原24.37平方公里,海—洪积平原5.69平方公里。

河成平原主要分布于起步溪、罗源溪中下游地区,呈东西或北西南东走向的长条状,面积以起步平原为最大,城关平原次之。河成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均在5~20米之间,相对高差不大于10米,坡度1~5度,微向河床、河流下游或海洋倾斜。

海积平原分布在罗源湾沿岸的松山、大获、北山一带,海—洪积平原分布在吕洞、牛坑、鉴江一带。这两种平原多呈现为一级海岸阶地或出露于海滩之上,海拔10米左右,平坦开阔,微向海洋倾斜。

气候:罗源县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由于受复杂地形影响,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灾害天气亦多。

按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季与秋季,高于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的四季划分法,罗源县大部分地区是冬短夏长。海拔200米以下地区夏季140天左右,冬季不足60天。随着地势抬升,夏季逐渐缩短,冬季逐渐延长,至海拔500~600米地区基本上四季平分。600米以上地区则冬长夏短。海拔较低的地区夏季虽长但没有候平均气温高于30℃的酷暑,海拔较高的地区冬季虽较长却也没有候平均气温低于0℃的严寒。

水文:罗源县水量来源于境内降水产生的径流及县外过境客水。全县多年平均年来水量22.833亿立方米,其中境内产流11.313亿立方米,外县过境客水11.52亿立方米。1990年按境内产流计,人均占有水量4941立方米。

§ 人口

罗源自建县至北宋,人口数字完全无考。南宋建炎元年至祥兴二年(1127~1279年)罗源人口有12389户,18810人,但统计年份失详。据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时因“以丁力多寡科差”,“民有父子、兄弟自分为户;或嫁遣、孤孀、求单丁以避重差”,故户额多,户均人口少。元代人口则降为9878户,人口数和统计年份亦失记载。

明初,为征派赋役,规定每10年编造1次户口簿籍——黄册。洪武十四年(1381年)县首次编审户口,是年编入黄册者有4492户、成年男女11913人,(以下数字均为成年男女数)。此后由于“隐田避丁”,户口编审多有疏漏。

永乐元年(1403年),3357户、7826人;永乐十年,2819户、6102人;宣德七年(1432年),2117户、5193人;正统七年(1442年),2180户、5450人;景泰三年(1452年),2142户、5276人;天顺六年(1462年),2014户、4971人;成化十八年(1482年),1937户、6187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2029户、6289人;正德七年(1512年),2101户、6869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2067户、6918人;隆庆六年(1572年),1998户、6846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1860户、6533人;天启二年(1622年),1832户、6415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1867户、6360人。

清代前期沿袭明制。顺治间(1644~1661年),1889户、6278人(男丁4400,女口1878);康熙五十年(1711年),6330人(男丁4451,女口1879);乾隆十六年(1751年),7376人;乾隆三十六年,8647人。户口编审制度停止执行后,县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严令保甲清查户口,每户设门牌,上写明家庭职业、成年男丁、成年妇女及幼年男女人数,地方官亲临各乡查点编册,罗源县第一次有较准确的人口统计数字。是年,全县共有129065人(不包括流寓6101人),其中成年男女74520人,幼年男女54545人。道光九年(1829年),增至129843人(不包括流寓5953人),其中成年男女74933人,幼年男女54910人。

清道光十年后罗源人口又泯然难考,直至民国25年(1936年)才重有人口统计数字。但民国时期因社会动乱、经济凋残,更因瘟疫连年盛行,死亡率奇高(人口不满万人的县城在民国30~32年的3年中死于鼠疫者达1200余人),历年人口一直呈负增长状态。民国38年1月的人口数仅及道光年代的75.43%,减少31901人。

§ 经济

七境堂绿茶罗源县为省茶叶生产基地之一,七境堂绿茶曾为贡茶。农副产品有稻米、甘薯、大小麦、大豆、烤烟、油菜籽、苎麻、席草、芦笋、木耳、香菇、蘑菇、花卉、柿、李、梨、柑橘、黄鱼、带鱼、对虾、海带、紫菜、贻贝、蛏、蛤、蚶、牡蛎,家畜良种碧里下廪羊。工业有建材、机械、造纸、卷烟、食品、制盐、电子、服装、纺织等门类。传统名产双草素席、工艺石雕、竹编。公路以国道104线和罗宁高速公路为主干,通车440.5千米。内河航运23千米,淡头、将军帽为主要水运码头,列为二级通商口岸,开通直抵香港、日本、新加坡国际航线,设台轮停泊点。

§ 旅游

石雕罗汉像城南莲花山游览区有圣水寺、近日台、笔砚峰、翠屏峰(龙虎岩)、眠鹤石,峰塔诸景和烈士陵园,栖云洞中有全省现存最古的石雕罗汉像(南宋)。南门兜有唐代始建的万寿塔(市心佛塔)。碧里港边双贵山匹岩(狮嘴岩),巨洞含古寺,“卧虎”对“醒狮”,奇妙壮观。白塔寺西走马岭下有北宋福建观察使苏舜元(字才翁)“才翁所赏树石”摩崖石刻。中房陈太尉宫集五代、宋、明、清建筑风格为一体。松山北山、八井有区、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和宋窑遗址,凤山北门顶有林可彝烈士故居。古迹游览地还有长寿桥、古四明桥、南陈桥,起步紧霄岩、仙茅山、百丈龙潭,以及五里潮平、三川春涨等罗川八景,真武凌云、圆屿秋帆等鉴江八景。

碧岩:碧岩位于罗源湾内碧里村双贵山(亦称弥陀山)上。沿山而上,山腰迎面挡一巨石,形似青蛙,游人必须侧身而入。再穿过另一洞口,岩巨石突兀而起,高近百米,势欲撑天,其中天然洞室,宏敞幽藏,洞高30米,宽650平方米。与碧岩相峙者为卧虎山,状似卧虎观潮。两山对立,俨如巨兽镇海疆。登卧虎山颠,俯瞰碧岩,酷似巨狮奋鬣张口怒吼;周围岗峦起伏,怪石嶙峋,绿树峥嵘,流水潺潺。洞中有留米石、金鸡笼、“回仙岩”石纹以及倒生的悬藤等“六奇”。清泉从洞顶滴沥而下,昼夜不绝,迎风飘坠,抛洒似珠,如同雪花纷飞,古谓“碧岩飞雪”,列邑内八景之一。洞顶正中石缝一藤倒悬,卷枝垂干,已历500多载四季不凋,生机勃勃,九月间开白花,迄今种属未明,俗称“千叶宝莲花”。

据记载,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开始辟为景点,先后在岩洞中建碧岩庵,铺设上山石级,在青蛙石洞口设置石桌、石凳。明代重修碧岩庵。清道光后仿明式修缮,改称碧岩寺。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系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面积164平方米,风格古朴,造型大方。岩洞壁中嵌佛象,左上方建1座7层佛塔。1979年后陆续修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的佛像,整修登山石径,并在洞顶及周围山体植树造林,保护水土,绿化环境。

紫霄岩:紫霄岩,俗称“娘娘岩”,位于起步镇梅峰岭上。为“罗川八景”之一的“紫霄盖树”。岩体耸立岭顶,方圆200多平方米,高达15米。顶部平坦如香案,前面摩崖“石屏”两字,苍劲有力。岩半早年所植榕树高莫可攀。四面绿荫团盖,奇石峥嵘,石上有宋代题刻。稍下方,众石森列,如龙如虎,似鳖似棋盘,皆取其形似而命名。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在山谷中建云峰庵,后改名梅峰寺。寺之周遍植梅花、绿竹。寺后石洞罗列,曾有蝙蝠栖息其间,故称蝙蝠洞。1979年,山坡辟种茶树、桃树,造林绿化,并整修道路、石阶。罗源禾山禾山:禾山位于县城西部,处钟下及应德诸村交界。山有玉盘映月、蓝鲸扬波、孤舟引渡、凤岩风畅、老翁窥斗、道人祝凡、渔父待潮、蟠桃庆寿、蛤蟆独处、蝙蝠群栖、片瓦寒宫、银壶仙液、幽径漏光和斜谷追光等奇石怪洞24处。据旧志载,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建隐峰寺,宋代建仙岩寺。“道人祝凡”上有嘉定五年(1212年)石刻。1987年县辟之为旅游区,拨款修建进山公路2公里,群众集资在“片瓦寒宫”等处安装电灯,修建凉亭,植树绿化。该景区已列入省旅游地图。

堤岩头:堤岩头位于霍口畲族乡福湖村,霍口溪依村而过,溪流澄澈,顺流而下,两岸岩壑清秀,竹木苍翠,山花斗艳,山禽啁啾,岚烟熏人。沿溪进入堤岩头,一路可欣赏水光山色,也可在溪中畅游,在沙滩上亭受日光浴。沿溪两岸还有大王潭、仙人脚迹石、仙人棋盘石、灯笼石、龟头山奶娘岩、金线吊葫芦、灶潭坞、猴洞、坑新瀑布和赤马潭诸景点。堤岩头已辟为罗源县民族文化示范区,建有福湖大桥、文化站、畲族文化陈列室等。

百丈龙潭:百丈龙潭位于中房乡下大洋。系三潭层叠,中为师公潭,下为横潭,龙潭最高。周围20米,内一石耸峙约百丈,若负屏。水从山巅石峡下注,直悬百丈抵屏石冲为二,如弥勒挂珠。少雨时水则绕屏腰合抱,淙淙入潭;多雨则澎湃喷激,从屏顶飞注师公潭,其溢者入横潭,潭下不知几千百丈。师公潭两旁石壁千寻夹峙,苍然绝无片土,水洁清不产鱼虾、萍藻,翘望龙潭,飞瀑如珠玑万斛错落九天。对山建有龙亭。1970年开发此处水资源,动工建岭(兜)百(丈)公路,长6公里。1976年在龙潭瀑布下游400米处建百丈一级电站,1986年在龙潭南端建下大洋水库,人工建筑使该景点增辉生色。

§ 特产

罗源肉松鉴江苎布:始产于明代。选料精良,纺织工艺精细,产品有薄、软、松、轻等特点,穿着凉爽。清代及民国时期生产量较大,产品销售省内及邻省,有“贵敌绸缎”美称。1980年后仅零星生产。

飞竹铁锅:清代开始生产。铸造工艺严谨,产品有质薄、传热快、经久耐用的特点,以冬至前后生产的产品尤佳。产品销售闽东各县,享誉经久不衰。80年代炊具多行改革,产量减少。

大湖茶筛:茶叶加工工具。系飞竹乡大湖村叶姓竹匠制作。新中国成立后,由叶枝泉继承技艺,产品销售省内各茶叶精制厂,部分出口印度、印尼等国家。

罗源肉松:系传统食品,用猪瘦肉制作。民国初期开始生产。80年代生产量增加,在福州市场负有盛名。

聚记肉燕:肉燕又称燕皮,用瘦肉制作。民国初期,福州聚记肉燕制作继承人王大富来县开设聚记肉燕铺,制作并销售肉燕。聚记肉燕在选料、配料及加工上十分讲究,因此质量优良,皮薄如纸,煮时不粘、不糊,食似燕窝,风味独特。产品除县内销售外,还由浙江省温州等地商人定期来县采购运回销售。聚记肉燕制作技术还由王大富师弟传到台湾省,今台北市亦设聚记肉燕铺。

§ 特色小吃

仙草糕:仙草熬汁去渣,加入米浆凝结,切块拌糖或加咸味即成,具有消暑作用。仙草旧时野生,今多人工种植。洪洋乡王认、飞竹乡梧桐等地畲族尤喜制作。

糯米□:糯米浸透后置饭甑蒸熟,舂成泥状,再分捏成饼状,用熟糯米粉或苏梅粉(苏梅为野生)粘后即可食。糯米□有细、软、香特点,是畲族人招待客人的佳品。 什锦豆腐

什锦豆腐:主料为豆腐(比一般的豆腐结实),配以猪肉、海蛎、虾仁、香菰、红酒等辅料和佐料,用慢火烧煮至豆腐内部产生空隙而止。什锦豆腐清香可口,营养丰富。

糯米粽:畲族群众除包竹叶粽外,还有竹壳粽(用毛竹笋壳包)、竿粽(用茅叶包成三角形或棒状),棕榈粽(用棕榈叶编成袋,再装入糯米煮熟)。

菠菠饼:将菠菠花煮熟,漂去苦汁,加入糯米粉捏成泥状为皮,内以糖、花生仁粉、芝麻为馅。吃时有香、甜、清凉之感。

药饭:畲族群众为消除疲劳,常用青草熬汤,然后加入大米煮药饭。常用青草药有土茯苓、土黄芪、牛旁子等,青草药的用法有单种或数种合用。

竹筒饭:麻竹节钻孔装入米、水放于火堆烧烤,熟后将竹筒劈开,将饭取出,饭香可口。

薯丸:薯刮皮,捣成泥状,渗入番薯粉,捏成丸,加入佐料煮熟即成,酷似鱼丸,松软味美,老幼皆宜。

§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行政区划

地级市 市辖区、县级市、县

福州市鼓楼区 | 台江区 | 仓山区 | 马尾区 | 晋安区 | 福清市 | 长乐市 | 闽侯县 |闽清县 | 永泰县 | 连江县 |罗源县 | 平潭县

厦门市思明区 | 海沧区 | 湖里区 | 集美区 | 同安区 | 翔安区

莆田市城厢区 | 涵江区 | 荔城区 | 秀屿区 | 仙游县

三明市梅列区 | 三元区 | 永安市 | 明溪县 | 将乐县 | 大田县 | 宁化县 | 建宁县 | 沙县 | 尤溪县 | 清流县 | 泰宁县

泉州市鲤城区 | 丰泽区 | 洛江区 | 泉港区 | 石狮市 | 晋江市 | 南安市 | 惠安县 | 永春县 | 安溪县 | 德化县 | 金门县

漳州市芗城区 | 龙文区 | 龙海市 | 平和县 | 南靖县 | 诏安县 |漳浦县 |华安县 | 东山县 | 长泰县 | 云霄县

南平市延平区 | 建瓯市 | 邵武市 | 武夷山市 |建阳市 | 松溪县 | 光泽县 |顺昌县 | 浦城县 | 政和县

龙岩市新罗区 |漳平市 | 长汀县 | 武平县 | 上杭县 | 永定县 |连城县

宁德市蕉城区 | 福安市 | 福鼎市 | 寿宁县 | 霞浦县 | 柘荣县 | 屏南县 | 古田县 |周宁县(注:厦门市为副省级城市。金门县与连江县之马祖列岛未实际统治,参见台湾问题。)(参见:福建省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 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行政区划网:www.xzqh.org

中华特产网:http://www.tourlib.cn

联合旅游:http://trip.ungou.com/

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trip.ungou.com/福建省省情资料库:http://www.fjsq.gov.cn/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