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缘起
释义

§ 词义

基本解释

词目:缘起

拼音:yuán qí

[origin;words of reasons] 事情的起因 ; 成立学会的缘起

详细解释

1. 佛教 语。谓一切有为法,皆待缘而起。

《维摩经·佛国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缘起之有,性空之无,都是从假名上说的。”

2. 引申为事物的起因,起原。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昙摩耶舍 》:“ 耶舍 为说佛生缘起。”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则七言绝体缘起,断自 梁 朝,无可疑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碎石治河》:“ 汉 永初 七年,令於 石门 东积石八所,以扞冲波,谓之八激堤,皆可为碎石坦坡之缘起。”鲁迅 《准风月谈·我谈“堕民”》:“我生于 绍兴 ,堕民是幼小时候所常见的人,也从父老的口头,听到过同样的他们所以成为堕民的缘起。”

3. 一种叙述故事始末缘由的俗文体。

4. 一种叙述编辑、着作或举办某种事情的缘由、宗旨 的文字。与序文性质相类。

清 道霈 有《重刊〈坛经〉缘起》。 阿英 《戎行兼言艺文事》:“湖海艺文社的‘缘起’里,说明了它的宗旨。”

fratya-samutpāda

§ 佛教教义

意为因缘而生,又称职缘生。缘是关系或条件的意思。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相对待关系中,无不受着其他事物现象的直接或间接条件的限定制约。没有无因而产生的事物现象。《杂阿含经》上将此无所不在无所不摄的因果必然性表述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起理论是佛教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佛职工陀在成道后宣说的内容之一便是缘起论。缘起论是正观世间诸法的准绳,是佛教世界观及宗教实践的基础理论。能否成佛往往取决于对缘起的正观。但在佛教思想发展史上,缘起论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至少它包含以下3个发展阶段或认识水平。

①业感缘起

原始佛教用以说明人生痛苦现状及社会不平等的十二因缘。它描述了从无明到老死的生命过程: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12环节,包含了众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中因烦恼惑业而流转于生死的全部过程。业感缘起鲜明地体现出宗教解脱论特征,描绘了人生的困境、寻出根源并指出打破痛苦桎梏的方法,是伦理的、人生价值评定和救世论。

②受用缘起

大乘佛教中观宗发展起来的缘起论。它以业感缘起为基础,更侧重于从认识论角度考察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寻出人生过程中种种妄念执著的来由。它的说明对象不限于人生,而扩及到对一切可以成为主体(能知)的所知对象。万事万物被区分为三科,存在和不实在的性空本质被归结为主体的分别取著受用上。从存在的根本空性上说,这称性空缘起;从存在的实相上说,它又称八不缘起。

③分别自性缘起

大乘佛教在受用缘起基础上的推进。它的范围包括宇宙与人生,不仅说明事物现象的本然空性,更要说明仍受污染业用(习气)影响的识何以会演变发展,何以会有森罗万相的世界呈现于我们的感观。从一切唯阿赖耶识所变,可以得到“阿赖耶识缘起”,从识在无始时便为界藏言,可以称“真如缘起”、“如来藏缘起”等。它阐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两者内在的深刻联系。大乘瑜伽行派的缘起论,以三性三无性表述从本体世界借认识的作用功能而呈现现象界的过程。其转识成智的理论则说明如何由识所变现的经验界向圆满清净实相复归而获解脱的途径。

缘起说,是将宇宙、人生现象的活动,当做时间、空间、逻辑等关系,而正确地加以考察。佛教不像哲学或科学之为一种单纯、客观的学科,它是着重在具体解决人生问题的。因此,佛教不只是研究宇宙、人生之单纯、客观的活动而已,它是为了解决人生苦恼,而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人生活动视为缘起,而加以考察的宗教。

在这个意义上,缘起有一般缘起(外缘起)和价值缘起(内缘起)二种。虽然佛教着重的是价值缘起,但一般缘起也是佛教的基础,而且是用譬喻方式来说征。因此在佛教中,一般缘起(缘起一般)也会被提到。前面所提及之缘起说的基本句子‘此有故彼有’云云,即是所谓的一般缘起。

总之,社会、人生的一切活动,都要按照缘起的法则而生灭变化。现代学问是研究现象的逻辑、心理、生理、物理、化学、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伦理等各方面之因果关系的活动法则。但佛教的缘起说,并不是在说明这些事实世界的现象关系;而是为了正确了解苦乐迷悟,而去探讨与人类命运有关的社会或人生之宗教、伦理等现象活动。

§ 缘起的起源

“缘起”的理论,最初起源于《阿含经》,经云:“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通达。”《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大日经》曰:“缘起甚深难可见。”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从印度佛教到中国、日本的佛教。几乎全部的佛教,都是以缘起说为中心思想。故如能充分了解缘起说,即可了解佛教。可以说,缘起说不仅为佛教的中心思想,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哲学不同的地方,它是佛教独有的特征。

传统中国和日本的佛教思想,都是由缘起论和实相论两大系统所组成的。二者的区别是︰缘起论谈的是现象的时间关系,实相论则论及现象的空间关系。而实际上,缘起论所谈的是现象的时间、空间的一切关系。并及于由现象之时空所产生事实的关系,与现象间理论的逻辑关系。在此意义上,一切佛学均可涵盖于缘起说之中。

此中“十二缘起”,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即是说明诸法缘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本无定性之理。世尊的大弟子舍利弗,他是因闻缘起法后,而随佛出家修道的。当时他闻马胜比丘说的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由此可见,缘起的起源较早,也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的论证,如《大品般若经·道树品》曰:“诸法作合因缘生。”《法华经· 方便品》曰:“佛种从缘起。”《大智度论》卷十八说:“是诸相从因缘和合生。”《十住毗婆裟论》卷十五说:“知诸法从众缘生。”《中论》、《十二门论》也分别说:“众缘所生法。”等。

§ 缘起法的根本原则

缘起法的根本原则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由此开展出缘起的根本二支数,四圣谛的苦集灭道正可分成二部份而构成此二支,即‘流转缘起’与‘还灭缘起’二支。(详见后文)。在经典中曾提到不同支数的缘起;除了二支以外,尚有三、四,甚至到九、十、十一、十二或者是更多的支数,但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十二缘起’。

§ 三乘对缘起的认识

虽然诸经论都在说缘起,但对缘起的认识,因根机有别,又不尽相同。

一是凡夫的身心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正报和依报,及每个人的精神与物质,乃至一切的一切,无不是缘起。但众生日坐缘起中,受缘起法的支配,却不能觉知缘起,以因缘所生法为真实的,有其固定性及不变性,有此执着,所以不得解脱。此是不识缘起。

二是声闻。声闻佛说缘起,即能从缘起因果正观中,通达无我、我所之理,证得我空,而自觉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因小乘急于求出离,偏重于寂灭的一面,而不能综合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认为缘起是缘起,性空是性空,所以有种种法执,即是执空,不能究竟通达缘起即时性空,不能圆满彻见缘起正法。

三是菩萨。菩萨知缘起法的本性空寂,于空寂中,不破坏缘起,能彻见缘起如幻,洞达缘起性空的无碍,体悟到缘起与性空二者无异,一切法本自空寂。知道生死即涅盘,不是离生死之外而有涅盘可行。菩萨以中道妙观,勘破非性空幻有的实有,非缘有的邪空,不落断常二见中而能通达缘起的实相妙观。

§ 阿毗达摩佛教(部派佛教)分类

(1)刹那缘起(ks!anika-prati^tyasamutpa^da )。

(2)连缚缘起(sa^mbandhika-prati^tyasamut-pa^da)。

(3)分位缘起(a^vasthika-prati^tyasamutpa^da)。

(4)远续缘起(pra^kars!ika-prati^tyasamutpa^-da)。

于此,吾人亦可看出缘起的不同意义。其中,刹那缘起是说︰事物现象在一刹那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以逻辑的立场来谈缘起。其他三种缘起则是在时间的过程中谈缘起。连缚缘起是说︰因果关系没有间断,接续而来。分位缘起是说︰在今生与过去世之间,来世与今生之间,构成吾人身心的五蕴,各于其时表现的因果关系。远续缘起则是隔越多生多劫,从无始远续而来的因果关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