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约翰·赫尔巴特
释义

§ 约翰·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05.04-1841.08.11】,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现代教育心理学创始人。他出生于德国西北部奥尔登堡的司法官家庭,因中风逝于德国哥廷根。

§ 经历

他的祖父是医生,父亲先是律师,后来升为枢密院顾问官,母亲是一位聪慧而有教养的人。他是家中独子,在他婴儿时期,有一天不慎跌进沸水桶中,遭到灼伤,使他身心脆弱,因此一直留在家中由母亲和家庭教师悉心教养,12 岁才入文科中学。他自幼聪慧过人,过目不忘。在母亲和家庭教师的精心培养下,赫尔巴特在语言、逻辑学、哲学等方面都学得很好,特别是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1 岁就研究逻辑学,12 岁研究形而上学,14 岁写了一篇哲学论文称为《意志自由》,16 岁就开始研究康德的思想并崇拜康德。

于 1794 年中学毕业后,他到耶拿大学去学习法律,并师从 J.费希特学习哲学,费希特正是康德的学生。在这里他认识了哲学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50),奠定了他从事教育和研究哲学的基础。21 岁他接受母亲的建议,到瑞士恩得拉琴州长家担任其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在教学 3 年中,每个月他要写给家长关于他教学的方法和成就的报告,这段教学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教学理论。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他拜访了当时著名的瑞士教育家 J.裴斯泰洛齐,并认真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发表了介绍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论文。因受到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的影响,自此矢志一生从事教育事业。

1800 年他辞去家庭教师工作,回到家乡,后在朋友帮助下到不来梅一所教堂学校担任数学教师工作。1802 年,他到哥廷根,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不久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哥廷根大学担任讲师,教哲学和教育学。他的课极受学生欢迎,不久即升为副教授。1809 年他应聘去柯尼斯堡担任哲学和教育学教席 【1】。在这里他不仅讲授心理学、教育学,而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为培养优秀教师作出了贡献。1883 年又到哥廷根大学任哲学教授直至去世。

赫尔巴特的思想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两方面有以下三点贡献:

1.首倡心理学为一门科学 赫尔巴特第一次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他 1816 年出版的《心理学教科书》,被视为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以心理学为名的专著。但他在《作为根据经验、行而上学、数学的科学心理学》一书对科学心理学的界说却认为心理学是建立在经验的科学,而不是实验的科学。还认为科学应有数量计算,所以心理学应是数学的科学,故在心理学中第一次做了运用数学法的尝试。根据他的说法,经验科学与实验科学不同,前者以主观经验为基础,后者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心理学史上,知道赫尔巴特逝世后 30 多年,心理学才被视为是实验科学。

2.对知识来源问题的解释 对人性本质中知识来源问题的解释,赫尔巴特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观念的活动。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与经验主义所倡观念联想不同)。意识是个人的觉知状态,是心之内容。他接受莱布尼茨关于灵魂单子具有活动性的观点,认为观念也是活动的。同时从美国联想主义思想及当时力学的引力和斥力出发,认为观念不仅相互吸引,且相互排斥。为了进一步揭示观念相互作用的规律,他在莱布尼茨的微觉统觉说、康德的统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概念。

意识阈(limen of consciousness)。他认为,两个相互冲突的观念虽然可以相互抑制,但那种受抑制的观念在一定条件下仍可由被抑制状态变为现实状态。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显示观念的状态,便需跨过一条界线,这条界线就是意识阈。

统觉团(apperception mass)。意识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意识和无意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被抑制的观念,可以通过有关的意识观念的吸引,从意识阈下进入意识阈限之上。相反,随着时间的变迁,意识阈限上的观念可以转入意识阈限下而成为无意识。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意识中的观念有关的观念才容易穿越意识团而进入意识,并为意识所融化,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便导致了他的统觉概念。统觉过程就是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造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统觉团。

从心理学思想的流变来看,他的理论显然是受到前人莱布尼兹思想中单子论理念的影响。对以后心理学发展而言,他的意识阈观念,则显然是以后费西纳首创心理物理学中觉阈观念的渊源。

3.在教育学上的贡献 他认为教育学应建立在心理学理论之上。在教育学上,他的思想对以后教育学的发展的贡献主要有: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应该充分运用心理学去论证教育学上的各种实际问题,给教育工作以理论说明的人。这样就使教育学开始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赫尔巴特根据其“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提出了一套广泛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他把人的兴趣分为两大类,每一类又分为三种,则人的兴趣共六种。应设置与每一种兴趣相适应的课程,以便发展各种兴趣。第一类兴趣属于认识自然现实的,是知识的兴趣。它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第二类兴趣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同情的兴趣。它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五段教学法,即准备、提示、比较、概括及应用。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他把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看成统一的过程,而道德教育则以自由、完美、善意、权利、义务五者为基础。

赫尔巴特是明确主张心理学是科学,教育学应建立在心理学理论之上的第一个心理学、教育学家。他虽然否认心理学能够实验,但其心理的定量化观点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尤其是 G.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有直接贡献。关于观念联结方式的概念被 W.冯特所采用。他的无意识说与意识团概念直接影响 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统觉团的理论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对美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因此,他被后世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