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六韬》
释义

§ 简介

《六韬》

《六韬》,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隋书.经籍志》注云“周文王师姜望撰”,实际为后人所着,成书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初期墓葬曾有《六韬》残简出土。该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60篇。其中部分内容已逸失,清人孙同元、王仁俊等均辑有《六韬逸文》。其版本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武经七书》本等。

《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

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

武韬——讲用兵的韬略

龙韬——论军事组织

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

豹韬——论战术

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 历史记载

《六韬》

《六韬》, 旧题周吕望作。吕望,又称吕尚,字子牙,原姓姜,周人称之为师尚父或太公望,为周初军事家、谋略家。青年时曾在商都朝歌为吏,后投奔西周,得文王姬昌的赏识。文王死后,他继续辅佐其子武王姬发,进一步削弱商的实力,并最终指挥周军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商。西周建立后,因功受封于齐。他举贤尚功,因俗而治;重视工商和军队建设,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奠定了齐数百年的大国地位。《六韬》虽题为吕望所作,实际上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吕尚的某些军事思想,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

《六韬》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太公六韬》五卷,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汉书·艺文志》未载《六蹈》之名。仅著录“《太公》二百七十三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六韬})是否在其中,不得而知。今本《六韬》自宋代刊刻流传至今。自清代起,人多谓其为伪书。也有学者认为今本《六韬}}为秦汉旧本。孰是孰非、迄今悬而未决。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了残卷,为考证《六韬的真伪及成书年代提供了依据。银雀山汉墓是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墓中出士的竹简,估计是文、景至武帝时期抄写的。

全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60篇,约2.3万字。它总结了先秦兵家和诸子论兵的精华,通过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探讨、阐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及方法。前两卷主要阐述战略问题,后四卷重在阐述治军和作战指导问题。

该书除继承发展前人有关军事思想外,还具备许多自身的特点。诸如:《王翼》篇描述了当时军队指挥机构的情况,说“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并阐明其各自职责。如此完整系统地论述参谋机构及参谋人员的称谓职务,这在中国古代兵书中是罕见的。《军用》篇关于“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众寡”,都有较详记载,可从中得知当时部队攻防、渡水、扎营、运输所需战具、器具情况。《阴符》、《阴书》篇记述了当时秘密通讯联络手段。《均兵》以下诸篇对于战车兵、骑兵、步兵三者关系和各自功能都作了具体论述,等等。

《六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张良、刘备、诸葛亮、孙权都重视《六韬》,《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它,继《通典》后,唐人着书论兵也多引用它。宋、明、清对《六韬》注释、集释、汇解者,也不乏其人,该书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具有较高地位。[1]

§ 主要内容

《六韬》

《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 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卷一《文韬》内分《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傅》、《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的实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作好战争准备。如对内先要富国强民,对人民进行教育训练,使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对外要掌握敌方的情况,注意保守自己的秘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卷二《武韬》内分《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五篇,有的版本把“《兵道》”列于《三疑》前。

这一卷主要论述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强调在作战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进行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才能制胜。卷三《龙韬》内分《王翼》、《论将》、《选将》、《主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指出在战争中要调动对方,选择将帅、严明纪律,然后确定如何发号令、通信息。还指出要注意天时地利、武器装备和物质供应等。

卷四《虎韬》内分《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在宽阔地区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卷五《豹略》内分《林战》、《突战》、《帮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主要论述在各种特殊的地形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卷六《犬韬》内分《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等十篇,主要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

《六韬》的军事思想比较复杂, 差不多先秦各家的军事思想在书中都有反映。书中最突出的是阴谋权术思想。《六韬》一开头就说:“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文师》)这就是说,国君统治百姓,就要像渔人钓鱼,以钓饵来诱使人们上钩,听从驱使。权谋可以表现在多方面:第一,“予之为取”。就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文师》说:“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国务》说:“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瘳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在感情、道义、物质上付出这么多,对人又仁既爱,其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欲使主尊人安”(《国务》),“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发启》)。第二,“攻强必先养强”。《三疑》说:“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大张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这就是说,要攻打强大的敌人时,不妨采用让敌人骄傲自大的策略,敌人骄傲自大了,自然就容易对付了。第三,“文伐”。

《文伐》中列举了十二条属于文伐,不属于武攻的阴谋诡计。一是投其所好,让敌人产生骄傲之心;二是“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心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三是“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是用珠玉、美人来腐蚀麻痹敌人;五是挑拨敌方忠臣与君主的关系;六是收买敌人的内臣,离间其外臣;七是送给敌人大量财物,使其轻视生产,因而导致蓄积空虚;八是与敌国伪结亲谊以麻痹敌人,使其为我所用;九、十是表面上尊崇敌国,示之卑微顺从,使其骄怠自毙;十一、十二是要收买敌国大臣,堵塞敌之耳目。使其豪杰智士为我所用,用乱臣美女迷惑其主。一般兵书大都重视战场上的战略战术,对阴谋手段论述得较少。把阴谋论述得如此详细的,《六韬》是最突出的。

§ 作品欣赏

《六韬》

在战略战术上, 《六韬》有其独到之处。《兵道》说:“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这是说,用兵的原则在于“一”。所谓“一”,就是事权要专一,兵力要集中,行动要统一,这样才能独往独来,机动灵活,不受牵制,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军势》载:“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敌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是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定见也。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不制者,兵也。’”这里强调的是“因敌之动”,“倏而和主,忽而来”,核心是突出机动灵活,不为敌人所牵制。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就可以战无不胜。

《六韬》还强调了用兵要见机而作,以谋略取胜,而不以力战。“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与无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在《六韬》中,还论述到了步、车、骑三种兵种配合作战的战术问题。《均兵》指出了车、骑的地位及其不同作用:“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陈(阵),要(邀击)强敌,遮走北(败军)也。骑者,军之伺侯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如果步兵与车、骑作战,那么,“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发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战步》)。如果是平地作战,方法是“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战骑》)对车、骑、步的协同作战及如何运用步兵对付敌人车、骑兵的办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对于军队的建设,《六韬》认为首先应注意将领的选拔与培养。因为“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论将》)“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主将》)所以,对于将领的选拔、考察就不能不认真细致。它认为:“将有五材十过。……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论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长处与短处,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它还提出了选择考察将领的各种方法。《六韬》还提出了建立参谋部的问题。

《王翼》载: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为之奈何?’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和工,随时变化,以为纪钢。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这是说,国君率领军队,必须要有得力的辅佐。全军的生命掌握在将帅的手中,但是将帅的职责是全面领导,不能局限在其一个局部,因此就应该建立一个由七十二人组成的参谋部,并根据各人的才能授予职务,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七十二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六韬》的安排是腹心一人,谋士五人,天文三人,地利三人,兵法九人,通粮四人,奋威四人,旗鼓三人,股肱四人,通才二人,权士三人,耳目七人,爪牙五人,羽翼四人,游士八人,术士二人,方士三人,法算二人等等。这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早的见于明文规定的参谋部组织法,是《六韬》的一大创造。

§ 主权问题

《六韬》

《六韬》还系统地论述了将领的自主权问题。《立将》明确记述了国君于太庙誓师,以斧钺授将,将受命出征的具体仪式,而且还郑重其事地论述了将帅应有的统率三军,独断专行的权利。“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苦驰鹜,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这里的核心是“军不可从中御”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意思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军队不能由国君在中枢机构中具体指挥,而应完全由将领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指挥,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将领有自主权,就有了主动权。对于士卒,《六韬》也很重视其选拔与训练。

《练士》说:“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 聚为一卒,名为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阵)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披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取秋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志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廉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伟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这里强调的是对士卒的因材施用与组织方法。士卒的才能、性格等是千差万别的,把这些人按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潜能,取得胜利。对于军队的治理,《六韬》提出了刑赏并重和“杀贵大,赏贵小”的原则。

《将威》中写武王问太公怎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树立将帅的威信,太公说:“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杀和赏都是将帅建立威信的手段,这一点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中提到过,但明确地提出“杀大赏小”原则的以《六韬》为最早。所谓“杀大赏小”,就是杀位高者以震慑他人,赏位卑者以激励众干。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六韬》虽然从总体水平来说赶不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 军事思想

《六韬》一书,在军事方面,主张“伐乱禁暴”,“上战无与战”,强调“知彼知己”,“密察敌人之机”,“形人而我无形”,“先见弱于敌”。要求战争指导者“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它认为作战中最重要的是奇正变化,“不能分移,不可语奇”。对于攻城,它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围困打援,迫敌投降。它重视地形、天候对战术的影响。总结了步、车、骑兵种各自的战法及诸兵种的协同战术。它重视部队的编制和装备,详细记述了古代指挥机关的人员组成和各自的职责,提出了因士兵之所长分别进行编队的原则。它认为“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详细记述了古代武器装备的形制和战斗性能。重视军中秘密通讯,记述了古代军中秘密通信的方式方法。它还重视将帅修养和选拔,认为“社稷安危,一在将军”要求将帅不仅要谙熟战略战术、知进退攻守、出奇制胜的谋略,而且要懂得治乱兴衰之道,要能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并提出了考察将帅的八条方法,即所谓“八徵”。在军事哲理方面,《六韬》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它一方面反对巫祝卜筮迷信活动,把它列为必须禁止的“七害”之一,另一方面又主张用天命鬼神去迷惑敌人。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初步认识到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提出了“板反其常"的重要辩证法思想,是对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贡献。它的许多军事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的,如"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等等。

战争观

从民本思想出发,强调战争的正义性,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所以,凡是符合“仁”、“德”、“义”、“道”的,必然“天下归之”。提倡富国强兵,重视战争准备。认为中央政权要把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到手,大力发展“大农”、“大工”、“大商”等生产事业,做到“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治军思想

重视军队统帅机构建设,指出“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各自分管作战、宣传、通信、间谍、医务、军需等事。强调选将、练士。认为选将是治军的重要环节,“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重视通过实践考核将领,并把“勇、智、仁、信、忠”等“五材”作为选将的标准。训练士卒,要讲究“练士之道”,在严格编队的基础上,进行教练。教练要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先从单兵开始,再合成训练,才能“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对后备兵员的农民,则要求通过农事活动进行训练,培养卫国意识和战斗技能,以寓兵于农。主张以法治军,把“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看作是从严治军的重要措施,并认为刑罚行于上层,奖赏行于下层,才能使赏罚收到好的效果。

战略战术思想

它把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实现政治目的的战略思想称为“全胜”战略,把通过军事斗争赢得胜利的战略称为“伐兵”战略。“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全胜不斗,大兵无创”,都是指不经交战而获胜利。强调全胜战略必须建立在国富兵强的基础上,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作后盾,且提出了“文伐”的十二条方法,比《孙子》进了一步。又把“文伐”的全胜战略同“伐兵”的军事战略看成有机的整体,认为“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文伐”是军事进攻的准备和前提,如“伐谋”、“伐交”不能达到政治目的时,就要诉诸武力,采取“伐兵”的方式。在作战指导上,认为进攻是主要作战形式,力主以重兵深入诸侯国境内作战,同时也不放弃必要的防御作战。在复杂条件下作战,强调指挥专一,因情用兵,把握战机,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和速战速决。主张采取“天阵”、“地阵”、“人阵”等多种战斗队形,并灵活运用迂回、包围、伏击、突袭等战术。《阴符》、《阴书》两篇中所述秘密通信手段也十分巧妙,为先秦兵书所仅见。

§ 版本情况

《六韬》虽题为吕望所作, 实际上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吕尚的某些军事思想。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六韬》的版本源流比较复杂,各本内容互有异同。从现存本看,大致有以下四个系统:

(1)竹简本,即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土的《六韬》残简和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大公》残简,这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前者已整理出来,有文物出版社铅印本。

(2)唐写本,即敦煌唐卷子本《六韬》残卷,共存201行(其中一行只残存半个字),20个篇目。原件藏法国巴黎全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有缩微胶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纸写本《六韬》。

(3)《群书治要》本,是唐魏微给唐太宗编的摘要本,只有文韬、武韬、龙韬、虎韬、犬韬的内容,未列子目,亦未收豹韬。以上三个系统都程度不同的保存了一此些不见于今本的侠篇或侠文。

(4)《武经七书》本,初刻于北宋元丰二年(1080年),现存有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刊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是现存最早的刊本,国内有其影印本即《续古逸丛书》本。明清以来众多的总书本及其精本、白文本,大都属于这个系统的版本。

《六韬》的篇目,最早在《汉志》著录为《兵八十五篇》,今本即宋代删定的“武经”本《六韬》共60篇,二者相差25篇。现在所能看到的两种汉简本和唐写本残卷中的篇题和内容,既有与今本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不同的篇题,如汉简中的《藻启》、《治国之道第六》、《以礼义为国第十》、《国有八禁第二十》,唐写本中的《利人》、《趋舍》、《礼义》、《大失》、《动应》等。这些与今本不同的篇章内容当是60篇之外的15篇内容,或者为流传过程中失传,或者为宋朝廷颁定“武经”时删掉。今本《六韬》共六卷六十篇。

§ 影响价值

《六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张良、刘备、诸葛亮、孙权都重视《六韬》,《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它,继《通典》后,唐人着书论兵也多引用它。宋、明、清对《六韬》注释、集释、汇解者,也不乏其人,该书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六韬》在国外颇受重视。日本战国时代的足利学校(培养军事顾问的学校)就曾把《六韬》与《三略》定为该校的主要教科书。据有关书目记载日本研究译解《六韬》的著作也有三十多种。

西方第一次翻译的中国兵书共四种,合称《中国军事艺术》,于1772年在法国巴黎出版,《六韬》就是其中一种。此外朝鲜、越南等邻国也相继出版和翻译了《六韬》。

《六韬》是宋代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是先秦兵书中集大成之作,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曾被译成西夏文,在少数民族中流传。它不仅文武齐备,在政治和军事理论方面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如编制、兵器和通讯方式等。该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2]

§ 评价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 版本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

敦煌遗书残本。

《群书治要》摘要本。

《四库全书》本。

《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 体例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

1.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

2.武韬——讲用兵的韬略

3.龙韬——论军事组织

4.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

5.豹韬——论战术

6.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6: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