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聂荣臻 |
释义 | § 简介 1946年4月聂荣臻将军于张家口 聂荣臻(1899-1992),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掌管中国的国防科学工业,主抓“两弹一星”研制。 聂荣臻是中共第七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6月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87年11月,辞去党内外一切职务。1992年5月14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1939)、《聂荣臻回忆录》(1984)等。 [1] § 生平 1956年2月,聂荣臻和女儿聂力的合影 青春岁月(1899—1927) 聂荣臻生于四川江津吴滩镇。五四运动时参加当地学生爱国斗争。 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夏就读于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1923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训练部副主任。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任国民党驻巴黎通讯处处长。 1924年到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5年2月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同年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参与创建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同周恩来等主张针对蒋介石的阴谋进行反击。7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参加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占武昌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 土地革命(1927—1937) 1927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军委并入中共中央军事部后,参与军事部的领导工作。是较早懂得中国共产党必须直接掌握武装的共产党人之一。 1927年7月中旬,被周恩来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书记,赴九江准备组织武装起义。8月1日在南昌起义中于马回岭地区组织张发奎部第25师两个多团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党代表。起义军在广东潮(安)汕(头)地区失败后,转赴香港。 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在起义军受挫的紧急关头,与叶挺果断决定撤退,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装力量。 1928年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 1930年5月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 1931年底进入中央苏区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曾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2年3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政治委员。同月21日致电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支持毛泽东关于红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赣东北地区发展的意见。4月,参与指挥漳州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在部队驻漳期间,坚决执行毛泽东制订的城市政策和纪律,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 同年冬起,与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战斗关键时刻,均到前线指挥。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长征中,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与林彪率部顽强抗击优势敌人的轮番进攻,掩护中央军委纵队等部分红军渡过湘江。 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过金沙江后,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刘伯承一起,率部通过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强渡大渡河,策应西岸红军夺取泸定桥。随后和林彪率红1军团翻雪山,过草地,攻占腊子口,为主力红军打开前进道路。其间,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到陕北后,率部参加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 1936年11月,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12月,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威震中日(1937—1945)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与师长林彪指挥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一部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 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115师主力一部和党政干部共约3000人,在晋察冀边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放手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1月下旬起,日军2万余人向晋察冀边区发动八路围攻,他指挥部队采取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和集中主力寻机歼敌的方针,消耗、疲惫、打击敌人,在友邻部队积极配合下挫败了日军的围攻,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 1938年2~7月,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指挥部队对平汉、平绥、正太铁路进行了三次破袭战。这一时期还派出部队开辟冀东、平西、平北等抗日根据地。由于在根据地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中,正确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各项政策,同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赞誉晋察冀边区是"模范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根据中共中央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弃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1938年底起,他抓紧时机整训了一批团一级的作战部队。 1939年4月起指挥主力部队,在八路军120师积极配合下,接连取得大龙华、雁宿崖、黄土岭以及晋察冀边区冬季反"扫荡"作战的胜利。其中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歼日军1500余人,击毙独立混成第2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同年,他撰写了《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叙述了在边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总结了创建根据地的基本经验,宣传了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的业绩,产生了重大影响。到1939年,晋察冀边区发展到72个县,人口1200万,部队有31个主力团近10万人,另有民兵等地方武装数十万人。 1940年8月起,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先后组织指挥39个团和大批地方武装对正太、津浦、平汉、北宁、沧石、沧保等铁路、公路进行破击战,破坏了日军占据的华北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有力地打击了日军推行的"囚笼政策"。 1941年秋,在7万余日军对北岳、平西根据地大举"扫荡"时,部署主力相继转至外线,同时率领党政军机关近万人,在只有1个团的兵力掩护下,巧妙跳出合围圈,粉碎了日军围歼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的企图。1942年,在斗争极其残酷,根据地日益缩小的情况下,提出"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斗争方针,组建多支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以打击和瓦解伪军、伪政权为主,相机袭击和夺取日伪军力量薄弱的据点,扩大游击区。 至1943年,在敌后6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领导晋察冀军民挫败了敌人1万兵力以上的10次"围攻"和"扫荡",以及5次"治安强化运动",从而扭转了晋察冀边区的困难局面。1943年秋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华北三年(1946—1949) 1945年8月11日起,根据中共中央实行全面反攻的指示,部署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日反攻作战,解放了察哈尔(今分属河北和内蒙古)、热河省(今分属辽宁、河北和内蒙古)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绥远(今属内蒙古)、辽宁省部分地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根据中共中央意图,陆续抽调大量晋察冀的部队和干部支持东北战场。 1947年4月,指挥正太战役,置增援之敌于不顾,集中优势兵力,击敌薄弱环节,歼国民党军3.5万余人,攻克正太路沿线7城及井陉等重要矿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同年11月,在取得清风店战役的重大胜利后,又组织所部乘胜发起石家庄战役,创攻克坚固设防重镇的范例。 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同年3~9月,先后组织进行了察南、绥东、热西、冀东、保北、绥远等战役,共歼敌5.6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平津战役发起后,194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与林彪、罗荣桓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作战,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的重大胜利;在此期间还参与领导和平谈判,推动了北平(今北京)的和平解放。2月兼任平津卫戍司令。9月,任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迅速整顿了平津地区的社会秩序,完成了和平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所属25万人的任务。 1949年6月,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主持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部从西柏坡迁至北平。聂荣臻和叶剑英组织了在西苑机场举行的阅兵式。他们陪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检阅了部队。随后,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之一,参与了同国民党政府的谈判。6月,聂荣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主持总参谋部的工作。 鞠躬尽瘁(1949—1992) 1949年10月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后代理总参谋长。10月下旬军委会议决定,聂荣臻协助中央和军委领导人,部署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岛屿,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 1950年初,任代理总参谋长。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全军的作战和军事工作,主要是部署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岛屿,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以及主持人民解放军大规模精简整编,参与组建各军种、兵种领导机构和军事院校,制订军事条令、条例等。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军队武器装备工作。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指定为领导原子能事业的三人小组成员。 1956年4月,任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 1958年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在领导国防科学技术工作中,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的方针,贯彻中共中央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56年,在参与领导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同时,组织草拟了"关于十二年科学规划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意见,明确了武器装备科学研究的奋斗目标。同期,积极组建机构,组织队伍,使国防科学研究力量迅速扩大。 到1960年陆续建立了导弹、原子弹、飞机、舰船和军用电子设备等研究院,并相应建成了各种尖端和常规武器的试验基地,以及必要的科研服务机构。 60年代初,在国内遇到严重困难,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停止一切技术援助的情况下,先后于1960年7月3日、1961年8月20日两次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告,力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科研攻关,继续研制导弹、原子弹。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支持下,采取突出重点,任务排队,组织全国大协作,狠攻新型原材料、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大型设备等技术难关,进一步调整知识分子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仅用5年时间,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并为远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研制常规武器装备和民用科研项目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成员而受到压制和打击。 1969年夏,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在陈毅主持下,与叶剑英、徐向前等一起,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国内国际形势,为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参与领导了人民解放军和国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在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方针,自力更生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精简和完善军队编制体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8月,聂荣臻复任中央军委副主席,重新投身到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之中。1978年8月在全国民兵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思想。1979年他提出,武器装备现代化要依靠自力更生、大力协同的思想,同时主张精简整编,走精兵强国之路。 1987年,聂荣臻因病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在病重期间,仍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建设,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期望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完全统一。 逝世 1991年9月,聂荣臻因心脏问题住院。经两个多月治疗后出院,但身体状况每况愈下。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2] § 荣誉 1950年初任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协助中央军委领导人部署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岛屿,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的部署、训练、运输、供应、轮换等工作。曾参与组建各军兵种领导机构和一批军事院校,并组织制定军事条令、条例等。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8年兼任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59年兼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领导科技攻关,组织全国大协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共中央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八届十一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斗争。 1983~1988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 § 影响 在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将帅中,早年留洋以图科技强国者不在少数。他们后来虽投笔从戎,却从未放弃过当年的理想,聂荣臻元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参加南昌和广州起义,是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领导科技工作,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救获美惠子和妹妹,使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大进一步。 § 评价 聂荣臻统一组织全国大协作,于1964年10月16日终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1966年10月成功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而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多,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尖端武器的研制速度让世界惊叹不已。聂荣臻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毛泽东曾对白求恩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黄土岭上巧设伏兵,折断日军“名将之花”。 毛泽东说“聂荣臻是个厚道人”。著名作家魏巍同志1985年在写给聂帅的祝寿诗中也说:“一生厚道人称赞,千秋风流一元戎”,可见他的厚道是公认的。 聂荣臻为中国的航天基地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最后骨灰葬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东风航天城烈士陵园。 聂力为了回忆她的父亲,特著作《山高路远》——描绘了父亲光辉一生的纪实文学作品。以女儿独特的视角,叙述父亲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 [2] § 家庭 妻室 元配夫人龙升贤,后娶张瑞华 子女 女儿聂力,中将军衔,曾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发明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国人大常委。 女婿丁衡高,上将,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国防科工委研究员、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长。 § 逸事 1940年8月20日,聂荣臻在当时属于晋察冀边区的河北石家庄井陉煤矿一带的东王舍村救下日本孤儿加藤美穗子(当时4岁,结婚后跟随丈夫姓氏“栫”)和加藤琉美子(当时1岁,交还日军后不治)姐妹两人,并于1940年10月交还侵华日军。40年后的1980年,美穗子率家人到中国拜访聂荣臻,对当年的救命恩典表示感谢。且自此之后视聂荣臻如亲生父亲。[2] § 主要著作 《聂荣臻军事文选》 《聂荣臻回忆录》 [2] § 纪念馆 1946年4月聂荣臻将军于张家口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坐落在江津市区西郊,背倚青青鼎山,面朝滔滔长江,环境秀丽。陈列馆占地约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采用碑馆合一的巧妙构思,整个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庄严朴实,充满了现代化气息。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作为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青少年科普知识教育的基地,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中国的现代化而奋斗。 其他纪念场所 聂荣臻元帅铜像 聂荣臻元帅故居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