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终身学习 |
释义 | § 概念 (Lifelong Learning)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 背景 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力。 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值技术革新及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经济结构、过程及功能方面,甚至还影响到日常生活方式和普通家庭生活,使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若要与之适应,人们就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其理念正好符合时代、社会及个人的需求,因此终身学习理念一经提出,就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就理所当然了。 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要求的不断高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从衣食住行的窘境中解脱出来。电子器具的普及,也是人们可以摆脱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拖累,现代人也开始拥有更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外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要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于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教育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人们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甚至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从而期望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自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以来,学校在担负培养和塑造年轻一代的责任方面,起到了任何其他社会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自6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的矛盾、弊病也与日俱增。如儿童大量逃学现象、校园暴力、考试竞争的激化、以及学校因竞争造成的差别扩大和偏重学历造成的学校与社会严重脱节等等。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希望能从根本上对旧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教育开放的终身教育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 特点 终身性。这是终身学习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全民性。终身学习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是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广泛性。终身学习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学习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灵活性和实用性。现代终身学习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 意义 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终身学习,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对人们提出的要求。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不学习,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不学习,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达到的一切进步。学习的作用又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还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科学方法。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古人云: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 习惯与培养 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定义和内涵 主动学习,意指把学习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活动。它的对立面是被动学习,即把学习当作一项外来的、不得不接受的活动。 主动学习的习惯,本质上是视学习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愿望,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使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具体地说,主动学习的习惯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这主要体现在处理好学习的每个细节,尽量不需要别人的提醒,做好自我管理。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爱”学习者,所以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有时也需要别人的提醒和帮助。 二是对学习有如饥似渴的需要,有随时随地只要有一点时间就要用来学习的劲头。鲁迅说,他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他还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会有的。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他就永远不会抱怨时间不够用,因为随时随地,只要有空闲,他首先想到的事情总会是学习,这样就能把零散的时间都利用起来。 三是对自己的学习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水平在不断变化,其兴趣和爱好也在不断地变化。对这些方面进行评价和审视,不仅有利于保证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学习方向的正确。 四是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要。我们身边的环境并不由我们自己决定,当一个人总在抱怨周围的环境是多么不公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十有八九已经脱离了学习本身,他的能力也将浪费在抱怨中。适应不同的环境,不仅是主动学习的表现,也是锻炼多种能力和丰富人格力量的机会。 五是遇到困难坚持不懈。多数人的学习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能够坚持下去,是主动学习的重要内容。 六是要正确对待别人的帮助。常常有人抱怨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父母帮助得不够,或者是父母没给自己请到好家教之类。其实,如果我们稍微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是有思想的人,对别人直接帮助的需求就越少,越能更多地自己埋头钻研。别人的帮助,对他们来说主要是提供不同的信息,拓展自己的视野。 二、培养要点 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对学习如饥似渴的需要。只有形成了这种需要,才能主动去寻找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并能战胜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其次,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独立、认真、扎实地做好学习中应该做的每件事情,解决好学习中遇到的每个问题。 再次,学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每个主动学习者必需掌握的基本步骤之一。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弄清楚自己的学习状况,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缺陷。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也有利于对自己的弱势进行改善和提高。 另外,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世界上的聪明人不可谓不多,但成功者却相对寥寥,究其原因,多数人并非智力不及,而是没有面对一再受挫的勇气。 不断探索的习惯 一、定义和内涵 不断探索,就是在未知的领域里,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凭借自己的发现和寻找进行学习,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培养要点 培养不断探索的习惯,首先要对周围某些事物、现象,对听到和看到的观点、看法有浓厚的兴趣。如果周围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引不起你的丝毫兴趣,不能令你有所感触,不能让你心动,那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探索。探索首先来源于兴趣。 除了兴趣,最好能有物质的条件和准备,如相应的场所和工具。比如对于实验科学,如果能有一个实验室,是再好不过的。 培养不断探索的习惯,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既包括人的方面的资源,也包括知识方面的资源。就人的方面的资源来看,遇到一位能够看到你潜力的伯乐,他能带你走上一条成功的道路。培养不断探索的习惯,还要对新事物有开放的心态。迄今为止, 自我更新的习惯 一、定义和内涵 自我更新,就是不固守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从发展和提高的角度,对自己的知识、认识和能力不断地进行完善。 自我更新,需要不断地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联系、推敲、质疑和发展。打开任一学科的任意主题的综述类论文,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所有的科学发展,最初几乎都显得非常幼稚,甚至很多观点简直幼稚得可笑。但是,正是从这种幼稚开始,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逐渐建立了起来。对于具体的人来说,最初产生的认识和能力在更高水平的人看来往往也是幼稚的,但是所有高水平的人也是从幼稚开始发展的。明确自己的认识存在发展的空间,即存在“幼稚”的一面,是进行自我更新的前提。 个体的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发展,在认识发展上遵循完全相同的规律。所以,知识越渊博的人,往往更谦虚——因为他们清楚自己不知道的更多;而一知半斜的人反而显得很骄傲,似乎无所不知,因为他不知道的比知道的要多得多。 自我更新首先要有追求的动力。没有发展动力的人,即使有好的天分,有好的条件,也不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生活条件优越的人,不一定能够发现自己条件的优越,相反却更可能在优越的环境中无法找到追求的动力和目标。 自我更新还需要广泛探索。 自以为是和举止轻浮是妨碍自我更新的绊脚石。 永葆自我更新的激情,还要不为荣誉所累。 培养要点 首先,要让自己心态开放。有的人习惯说“不”,对于新信息总是拒于千里之外。诚然,社会上有不少新信息、新事物非常轻浮,需要拒绝,但若以此为由,将自己尚且了解不多的东西也轻易拒绝,实际上这是在封闭自己。心态开放,就要对一切新信息和新事物持有开放的心态。对于它们当中的糟粕,要给予有力的反驳和批判;对它们当中先进和有价值的信息,也要充分深入地认识、理解和运用。 国家、民族的发展如此,人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认知视野会越来越广阔,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盲目排斥是不必的,开放心态进而吸取精华、弃除糟粕才是明智之举。 其次,培养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敏感性。能够敏感地发现新事物的不同之处,对于自我更新非常重要。 第三,要善于进行反思。学会用一整套的方法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境界层次,对于个人的自我更新的意义重大。在反思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成见要持客观的批判态度,而不是像得到燕石的宋国愚人那样“敝帚自珍”,抱残守缺,对别人的评论和意见不屑一顾。 第四,一个人缺少知识并不可怕,怕的是像那个把燕石当成宝玉的宋国人一样,既孤陋寡闻,又不懂装懂,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做了蠢事还自以为得计。 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是自我更新的重要源泉。自我更新,不是毫无因由发生的。要进行自我更新,必然是因为有所发现,而要有所发现,必须扩大自己的视野。 第五,虚心。虚心也是自我更新需要的重要素质。 第六,重视别人的意见,主动纳言。这对自我更新意义非凡。 学以致用的习惯 一、定义和内涵 常常听到有学生抱怨学校里学的东西没有用,果真如此吗?学不致用,当然无用;学以致用,自然会有用。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学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老师并不能经常引导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很少给学生出一些生活类的题目,把一段时期学习的某个专题,甚至多种学科的多个专题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但是,这并不代表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 知识,来源于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人们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所以,就知识本身而言,它必然是有用的。之所以会产生“知识无用论”,一方面由于教师对知识的运用引导得不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在探索知识的可用性上没有下工夫。当然,这并不是指责现在的学生不努力。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压力太大等,也是导致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现在我们不是去追究原因是什么,而是要把讨论的重点转向怎样做到学以致用上来。 “学以致用”的精髓,一方面在于把间接的经验和知识还原为活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这个还原的过程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始终思考的心灵。一双敏锐的眼睛,让你去观察现实世界里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而始终思考的心灵,则让你不断去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学以致用”的精髓,另一方面在于动手。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中做起来可能远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做一做,比单纯的“纸上谈兵”要来得更具体、更全面,也更直观。对于技术性的工作,最优秀的往往不是学历高的人,而是有操作倾向、操作能力和操作经验的人。 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潜力。很多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肯定什么也做不好。可是,这里有个问题:你试着去做过吗?你做的时候是浅尝辄止,还是不断地尝试屡败屡战呢?有些问题貌似很复杂,其实真正去做的时候却会发现并不太难。对于真正复杂的问题,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浅尝辄止,只能加重自己的失败意识,更加没有信心。所以,多做,就会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多;少做,就会发现能做的事情 培养要点 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首先要经常观察和思考。观察和思考是一切智慧的源泉。现象和规律都是客观地存在着,就像苹果园里的苹果年年都会往下掉,被砸中的人也不计其数,却只有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观察和思考的效果。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发现都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其次,要学会“做”。“做”是这一习惯的核心,我们要不断动手去做实验,验证自己提出的想法和观点。 除了实验,“玩”也是“做”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喜欢的“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纯粹为了轻松,什么也不想做,属于“娱乐休息”的玩。还有一种是探索性的玩,凡事想弄个究竟,想玩出点花样。同样是玩游戏,有的人能从玩中学会自己编游戏程序,而有的人则沉溺于其中,荒废青春年华。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玩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区别的关键在于在玩的过程中,大脑是被游戏牵着走,还是在为游戏设计规则、进行改进和提高。 知识是动手操作的生长点。任何动手操作的成功,都离不开知识。在探索性的动手过程中,可能我们刚开始并不很清楚里面的规律和蕴含的知识,但是操作的过程只有符合了规律之后才能成功。所以,对于动手操作来说,最终总结出其中蕴含的规律性的知识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操作才能更高效地推广利用。 科学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 一、定义和内涵 在知识社会里,信息浩如烟海,会游泳者生,不会游泳者亡。这里的“游泳”就是指管理知识与处理信息。 可以肯定地说,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就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具体说,你不可能也不需要记住所有的知识,但你可以知道去哪里找你需要的知识,并且能够迅捷地找到;你不可能也不需要了解所有的信息,但你可以知道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并且明确自己该怎么行动。 科学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首先要学会反思。孔子之所以成为千古圣贤,得益于“一日三省吾身”。中国之所以有改革开放的巨变,得益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人类之所以向往和平与发展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也得益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真正进步,无不得益于对过去的反思。所以说,人之所以为人,反思是特别重要的特点之一。 教育家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的时候,要求全校的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做到每天四问,第一问,你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你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你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你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在这当中,应该做到五个字,第一个字是“一”,专一的“一”;第二个字是“集”,收集的“集”;第三个字是“钻”,钻研的“钻”;第四个字是“剖”,解剖的“剖”;第五个字是“韧”,坚韧的“韧”。陶行知归纳的四问五字,就是需要我们每天反思的内容与方法。 其次,要学会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同时要在了解的基础上避免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不良运用。要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不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几乎是做不到的。 计算机的功能有很多,如游戏、绘图、统计、阅读电子出版物、看电影或动画片、听音乐,等等。互联网的功能远远胜过计算机。当我们的计算机与世界上无数计算机连接起来,它给孩子及家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 除了计算机能做的,互联网还能为我们做什么呢? 据中国社科院大众传媒与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卜卫研究员的介绍,互联网至少有五大功能,第一,帮助我们学习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第二,为我们建立一个环球交流网;第三,增加青少年接触世界的途径;第四,学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第五,增加与父母、朋友的交流。 二、培养要点 反思是培养科学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习惯的重中之重,那么要怎样进行反思呢? 首先,要多思考。做错了题或写错了字,要自己主动思考,而不是急于去向老师、父母和同学问正确答案。因为学习是一个“悟”的过程,而“悟”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做完了作业,首先要自己检查,自己反思总结。 其次,要多复习。读书学习有一个把书变薄再变厚的过程,即读完厚厚的书或学完长长的课,经过反思会悟出最紧要的东西,这就是把书由厚变薄。抓住最紧要的东西,加以联想、引申、升华,薄薄的东西便逐步加厚,又成为一本厚书。但是,这已经不是原来的书,而是学习者个人独创的书。 再次,要多动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由于写作比讲话往往更深刻、更理性、更严谨,多动笔便成为反思的基本方法之一。譬如,写日记、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值得大力提倡,这对自己的成长有特殊意义。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必定伴随着酸甜苦辣,而这些都需要自己去一一品味。因此,日记成了最知心而忠实的朋友。可以说,日记是我们反思成长的最佳伴侣。 最后,有效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和互联网有如此大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怎样健康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呢? 8—11岁年龄段。这个年龄段,往往已经拥有较多的互联网络使用经验。为了完成学校作业,需要查阅网上百科全书、下载有关数据和图片。有时候也开始交网上笔友,与远方的亲戚、网络朋友通信。这个阶段也是青少年渴望独立、形成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但是对于不良文化、误导信息和有害信息等还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因此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指导。例如,建立明确的使用规则;没有父母的允许,不在网上订购产品或发出有关自己及家庭的任何信息;如果发现不寻常的信息,要马上告诉父母;与父母讨论网上匿名等网络文化现象;控制上网的时间,放一个闹钟在身旁。 12—14岁年龄段。这个年龄段处于上网相当活跃的时期,学会了搜索大批感兴趣的信息资源,例如浏览大学图书馆、网上杂志和报纸等,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权威人士提问,参与互动小组,与其他人分享经验和兴趣。这个阶段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明确网络法律及规则以及上网的时间限制;尽可能和父母一起上网;设计一个上网计划,并请求父母从旁监督;下载电子游戏时,要避免暴力、色情类不健康的。 15—18岁年龄段。在这个阶段,已经学会利用网络世界提供的无限资源解决现实问题,如发现工作机会、选择大学、学习外语等课程,发现新的有用的网址和结交新的朋友。这时可以试着帮助家里解决一些问题,在网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查询网上购物信息、确定旅游路线等;还可以帮助身边更小的孩子和其他不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的同学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