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精神分裂症
释义

§ 简介

精神分裂症病人和健康控制组相比表现出白质容量下降,表现在三维图像上为左半球前部分缺少(p<0.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是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青壮年发病,进而影响行为及情感。

近些年利用中医药在临床上取的进展性突破,中医激活平衡调控三联疗法—通过补精益气、调节神经细胞扰乱、丘脑、大脑分泌异常、三效合一,从内及外整体调理治疗,据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只要坚持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疗效。结果临床应用58000例,少则1~2周,症状消失,逐渐减轻,疗效明显而持久,临床有效率达到98%。中医综合干预疗法通过中药治疗、心理疏导、音乐治疗等多种途径综合调理受损的脑神经。通过北京、武汉、上海、济南等十三家医院6年的临床治疗,结果显示治愈率90%以上。

精神分裂症之主要征兆被认为是基本的思考结构及认知发生碎裂。这种解离现象据信会造成思考形式障碍并导致无法分辨内在及外在的经验。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可能会自己表示有幻觉,或者,旁人可以发现他们的表现受幻觉影响。患者也可能表达明显妄想信念。社交或职业功能退化、一些次要的症状、没有器质性脑病,可以是确立诊断的条件。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在没有大脑病变的基础上,表现为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方面的障碍,而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为突出症状。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和其他型等五型。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尤以青年居多。发病季节以春季为多。本病预后欠佳,尤以单纯型和青春型较差。精神分裂症属中医“癫证”范畴。

据了解,中国目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达780万。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患上这种病,也不必感到不光彩或见不得人,因为每个人在其一生的某个时段都有可能患上此病。

§ 历史考证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居精神病的首位,故一直列为精神病学的重点课题之一。本病曾有过不少名称,如单狂(monomania)、青春期疯狂(hebephrenia)、紧张症(catatonia)和妄想痴呆(dementiaparanoides)等。Kraepelin对这些不同的症候群进行了敏锐的观察,认为这是同一疾病的过程及表现。

本病的共同特点为发病于青少年期,并有趋向痴呆的近似结局。因而于1896年提出了早发性痴呆(dementiapraeeox)的病名。这一名词的确定,开创了精神病学的分类和诊断标准的研究,从此将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这两大疾病区分开来。克雷丕林在他所著的教科书第八版(1913年)中,对早发性痴呆作了如下叙述:早发性痴呆是由一组临床症状组成,表现在人格内在统一性的破坏,有明显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BleulerE接受了克雷丕林的某些论点,又经过他本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早发性痴呆的患者不一定都以痴呆为结局。他指出患者对其环境的心理反应是复杂的和非常不一致。他认为本病不是痴呆,而是一种削弱的且不协调的精神异常状态,导致人格的和谐发生了分裂。

因之,在1911年提出了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一词,并指明这是一组疾病。他的儿子Bleuler M 继承父业,同样重视思维联想障碍,认为联想散漫、情感淡漠或矛盾情感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还指出精神分裂症的衰退是一种继发现象,其中心理、环境因素起着明显作用。

§ 其发病率

在这间黑屋子里,患有精神分裂症的22岁贾梦,自2年前被家人送进去后,至今再没出来过。2年来,贾梦的吃喝拉撒都在屋里,家人每天都是通过小屋的一个小洞给他送吃送喝。

由于调查样本的大小,诊断标准的不统一和方法学的不一致,因而会影响到精神分裂症流调的数据。据中国70年代不同地区调查资料,本病的患者率在1.56‰~4.6‰之间。之后,中国国内六大行政区12个单位协作调查,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标准的检查方法,统一的调查程序及时点,以230万人口为框架抽样,在15岁以上的38 136人口中,精神分裂症的总患病率为5. 69‰,时点患病率为4.75‰(1986年);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分别为6.06‰和3.42‰。关于发病率,精确的数据不易获得。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统计,约在0.11‰~0.35‰之间。

美国六个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为0.43‰~0.69‰,15岁以上为0.30‰~1.20‰(Babigian,1975),中国部分地区为0.09‰,根据国际精神分裂症试点调查(IPSS)资料,18个国家的20个中心,历时20多年调查3000多人的调查报告,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在0.2‰~0.6‰之间,平均 0.3‰(Shinfuku,1992年)。

精神分裂症到目前为止病因未明,好发于青壮年,多发于16~40岁之间,无器质性改变,为一种功能性精神病,本病患者一般无意识和智能方面的障碍,但发作时不仅影响本人的劳动能力,且对家庭和社会也有影响,应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精神分裂症病程多迁延并呈进行性发展,如早期发现应尽早给予合理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为乐观,少数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不合理,拖延了时间,贻误诊断治疗,使病情缓慢进展,甚至失去了治疗良机,出现精神衰退,成为精神上的残废。上海(1978)对1957~1959年出院的1200例精神分裂症进行了出院20年的随访,预后有四种:属于临床痊愈者25%;显著好转水平者33%;精神症状仍存在,无自知力 ,但有部分工作能力者25%;情况差,包括衰退者占16%,因此应尽早予以诊疗,以求良效。

§ 临床类型

哥哥患精神分裂症,已待疗养院12年,林晓培帮哥哥擦脸,眼泛泪光。

1、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为精神分裂症中最多见的一型。一般起病较缓慢,起病年龄也较其他各型为晚。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妄想和幻觉,但以妄想为主,这些症状也是精神病性症状的主要方面。妄想为原发性妄想,主要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和影响妄想。这些妄想通常结构松散、内容荒谬。如出现关系妄想时,患者总觉得周围发生的一切现象都是针对自己的,都与自己相关:别人的议论是对他的不信任的评价、别人润嗓子发出的声音是在传递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别人瞥一眼是在鄙视自己等。幻觉在妄想形成前后或同时均可出现,以内容对其不利的言语性幻听最为多见,此外也可出现幻视、幻触、幻嗅等。除妄想和幻觉外,虽然也可有情感不稳定、行为异常等表现,但一般对情感意志和思维的影响较少,行为也不很奇特。本型病人只能完好,日常生活也能自理,虽然自发缓解较少,但经过治疗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青春型(瓦解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在精神分裂症中也较为多见。起病多在18-25岁的青春期。起病缓急,常与始发年龄相关,始发年龄越早,起病就越缓慢,病情发展呈阵发性加剧;始发年龄越晚,起病就越急骤,病程在短期内就能达到高潮。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思维障碍表现为言语杂乱、内容离奇,难以为人理解;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喜乐无常,时而大哭,时而大笑,转瞬又变得大怒,令人难以捉摸;行为障碍表现为动作幼稚、愚蠢,作鬼脸、玩弄粪便、吞食苍蝇、傻笑,使人无法接受。此外,也可能有妄想和幻觉,但较片面简单。本型病人生活难以自理,预后较差。

3、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较为少见。起病较急,多在青壮年期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紧张性木僵,病人不吃、不动也不说话,如泥塑木雕,或如蜡像一般,可任意摆动其肢体而不作反抗,但意识仍然清醒。有时会从木僵状态突然转变为难以遏制的兴奋躁动,这时行为暴烈,常有毁物伤人行为,严重时可昼夜不停,但一般数小时后可缓解,或复又进入木僵状态。本型可自行缓解,治疗效果也较理想。

4、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较为少见。起病隐袭,发展缓慢,多在青少年期发病。其临床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早期可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头昏、失眠等,然后逐渐出现孤僻、懒散、兴致缺失、思维贫乏或松弛、情感淡漠和行为古怪,以至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但没有妄想、幻觉等明显的“阳性症状”。病情严重时精神衰弱日益明显。病程至少2年。本型预后最差, 以痴呆状态为最终表现。

5、 其他型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除以上几种精神病性症状较为明显的类型外,尚有未分型、残留型和抑郁型等几种类型。未分型精神分裂症是指多种症状交叉混合,很难归入上述任何一型的精神分裂症,也可成为混合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是指在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活动期后迅速转入以“阴性症状”为主的非特征性表现的人格缺陷阶段的精神分裂症,本型在精神分裂症中也较为多见。抑郁型精神分裂症是指精神分裂症急性期除“阳性症状”外,同时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如精神分裂症其他各种症状减轻后才逐渐出现抑郁症状,则称为分裂症后遗抑郁状态。

§ 致病因素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最常见的重精神病,它严重地破坏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损害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力,对一个人的自尊心构成毁灭性的打击。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国内家系调查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也愈高。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信息几乎相同的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远较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的双卵双生子为高,综合近年来11项研究资料: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6.7%),是双卵双生子同病率(12.7%)的4.5倍,是一般人口患难与共病率的35-60倍。

说明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寄养子研究也证明遗传因素是本症发病的主要因素,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较小。以往的研究证明疾病并不按类型进行遗传,目前认为多基因遗传方式的可能性最大,也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或多源性遗传。Shields发现病情愈轻,病因愈复杂,愈属多源性遗传。高发家系的前瞻性研究与分子遗传的研究相结合,可能阐明一些问题。国内有报道用人类原癌基因Ha-ras-1为探针,对精神病患者基因组进行限止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析,结果提示1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着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性精神病有关的DNA序列。

2、性格特征:约40%患者的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冷淡、敏感、多疑、富于幻想等特征,即内向性性格。

3、其它:精神分裂症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多发生于青壮年,约1/2患者于20~30岁发病。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偏执型发病较晚,有资料提示偏执型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其它型为23岁。80年代国内12地区调查资料:女性总患病率(7.07%.)与时点患病率(5.91%.)明显高于男性(4.33%.与3.68%.)。Kretschmer在描述性格与精神分裂症关系时指出:61%患者为瘦长型和运动家型,12.8%为肥胖型,11.3%发育不良型。

在躯体疾病或分娩之后发生精神分裂症是很常见的现象,可能是心理性生理性应激的非特异性影响。部分患者在脑外伤后或感染性疾病后发病;有报告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病毒性物质;月经期内病情加重等躯体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因素,但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理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心理社会因素

1、环境因素:①家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纵、溺爱、过严)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身健康或导致个性偏离常态。②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其精神交流的紊乱。③生活不安定、居住拥挤、职业不固定、人际关系不良、噪音干扰、环境污染等均对发病有一定作用。农村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

2、心理因素:一般认为生活事件可发诱发精神分裂症。诸如失学、失恋、学习紧张、家庭纠纷、夫妻不和、意处事故等均对发病有一定影响,但这些事件的性质均无特殊性。因此,心理因素也仅属诱发因素。

§ 疾病症状

精神分裂症,净重20公斤

一、特征性症状

(一)思维障碍包括思维联想障碍、逻辑进程障碍和妄想。 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征性的障碍。其特点是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体性和现实性。最典型的表现为破裂性思维,即病人的言语或书写中,语句在文法结构虽然无异常,但语句之间、概念之间,或上下文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失去中心思想和现实意义。逻辑进程障碍指患者不按正常的思维逻辑规律来分析问题,表现出概念混乱和奇怪的逻辑推理。妄想一般为原发性妄想。

思维障碍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仅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在内容意义上的关联不紧密,松弛。此时病人对问题的回答叙述不中肯、不切题,使人感到与病人接触困难,称联想松弛。思维障碍的另一种形式,是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句、名词,甚至以动作来表达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称象征性思维。有时病人创造新词,把两个或几个无关的概念词或不完整的字或词拼凑起来,赋以特殊的意义,即所谓词语新作。

(二)情感障碍 情感迟钝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最早涉及的是较细致的情感,如对同事、朋友的关怀、同情,对亲人的体贴。病人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或平淡,对生活、学习的要求减退,兴趣爱好减少。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的情感体验日益贫乏,对一切无动于衷,甚至对那些使一般人产生莫大悲哀和痛苦的事件,病人表现冷漠无情,无动于衷,丧失了对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情感淡漠)。如亲人不远千里来探视,病人视若路人。此外,可见到情感反应在本质上的倒错,病人流着眼泪唱愉快的歌曲,笑着叙述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情感倒错)。或对某一事物产生对立的矛盾情感。

(三)意志行为障碍 在情感淡漠的同时,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低下。病人对社交、工作和学习缺乏应有的要求,不主动与人来往,对学习、生活和劳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行为懒散,无故不上课,不上班。严重时病人行为极为被动,终日卧床或呆坐,无所事事。长年累月不理发、不梳头,口水流在口内也不吐出。随着意志活动愈来愈低,病人日益孤僻,脱离现实。

有些病人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吃肥皂、昆虫、草木,喝痰盂水,或伤害自己的身体(意向倒错)。病人可对一事物产生对立的意向(矛盾意向)。病人顽固拒绝一切,如让病人睁眼,病人却用劲闭眼(违拗)。或相反,有时病人机械地执行外界任何要求(被动服从),任人摆布自己的姿势,如让病人将一只腿抬高,病人可在一个时间内保持所给予的姿势不动(蜡样屈曲),或机械地重复周围人的言语或行为(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有时可出现一些突然的、无目的性的冲动动作:如一连几天卧床不动的病人,突然从床上跳起,打碎窗上的玻璃,以后又卧床不动。行为动作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是具有特征性的症状。

上述思维、情感、意志活动三方面的障碍使病人精神活动与环境脱离,行为离奇、孤僻离群,加之大多不暴露自己的病态想法,沉醉在自己的病态体验中,自乐自笑,周围人无法了解其内心的喜怒哀乐,称之为内向性。

二、阴性症状

以上列举的一些症状可以称为阳性症状,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可以出现情感倒错、意向倒错等瓦解症状和情感迟钝、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对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患者来说,主要是人格、情感反应、意志、行为和社会功能的障碍,比如缺乏情感、缺乏始动性、言语贫乏、兴趣缺乏、行为懒散、社交退缩等。

三、其他症状

(一)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幻觉见于半数以上的病人,有时可相当顽固。最常见的是幻听,主要是言语性幻听。病人听见邻居、亲人、同事或陌生人说话,内容往往是使病人不愉快的。最具有特征性的是听见两个或几个声音在谈论病人,彼此争吵,或以第三人称评论病人(评议性幻听)。语声常威胁病人、命令病人,或谈论病人的思想,评论病人的行为。病人可以清楚地听出议论他的每一句话,因此十分痛苦。

病人行为常受幻听支配。如与声音做长时间对话、发怒、大笑、恐惧,或喃喃自语,作侧耳倾听状;或沉醉于幻听中,自笑、自言自语、作窃窃私语状。幻听可以是真性的,声音来自客观空间,外界。也可以是假性幻觉,即病人听见脑子里有声音在对话,在谈论他。幻视也不少见。精神分裂症幻视的形象往往很逼真,颜色、大小、形状清晰可见。内容多单调离奇。如看见一只手、半边脸、没有头的影子,灯泡里有一个小人等。幻视的形象也可在脑内出现,病人说是用“内眼”看见的,即假性幻视。感知综合障碍在精神分裂症并不少见。人格解体在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特点,如病人感到脑袋离开了自己的躯干,丧失了体重,身体轻得好像风能吹起来,走路时没感到下肢的存在等。有时此类的体验较复杂抽象,如病人诉述丧失了完整“我”的感觉,“我”分裂成两个或三个,自己是其中一个,只有部分精神活动和肉体活动受自己的支配等。

(二)妄想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部分病例中妄想可非常突出。内容上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最为常见。此外,还可见疑病、钟情、自责自罪、嫉妒等妄想。

(三)紧张症综合征 此综合征最明显的表现是紧张性木僵:病人缄默、不动、违拗或呈被动服从,并伴有肌张力增高。病人的姿势极不自然,如病人卧在床上,头与枕头间可隔一距离(空气枕头),也有日夜不动地闭目站立。可见蜡样屈曲,病人的任何部位可随意摆布并保持在固定位置。有时可突然出现冲动行为,即紧张性兴奋:病人行为冲动,动作杂乱,做作或带有刻板性。

上述为精神分裂症比较典型的症状,而在发病早期,这些症状可能不太明显,因而常常被忽视而耽搁了治疗时机。本病起病形式不一,可慢性、亚急性或急性。临床上以缓慢起病者最为常见,此时病程进展缓慢,一般很难确切估计起病的时间。早期症状以性格改变和类神经官能症症状最为常见。病人的精神活动逐渐变得迟钝。对人冷淡,与人疏远,躲避亲人并怀敌意;或寡言少语,好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生活懒散,不遵守纪律,对周围人的劝告不加理睬。有的病人表现为性格反常。好无故发脾气,不能自制,敏感多疑;或沉湎于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自语、自笑;或无端恐惧。此时常常不容易被家人理解为病。

四、共同特征

1、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在整个病程中的必不可缺的症状。在初期往往不引人注目,至发展期变得突出。思维障碍中有联想障碍及思维内容障碍。联想障碍开始多为联想松弛,谈话内容不紧凑,应答往往不切题,进而出现联想散漫,重则出现思维破裂、联想中断。或有象征性思维、造新字或新词等。思维内容障碍多为各种妄想,其逻辑推理荒谬离奇,无系统,脱离现实,且常有泛化,涉及众人。妄想内容以被害、嫉妒等多见,也可有夸大、罪恶等妄想。还可有被控制感、思维播散、思维插入或思维被夺。

2、感知障碍:以幻听最多见,常不主语性幻听,如评论性、争议性、或命令性幻听,或思维化声。其他幻觉次之。

3、情感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最易引人注意的症状。情感表现与思维活动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与周围环境也不相协调,是本症特征。情感障碍以迟钝、淡漠多见,对人对事,多不关心。随着病情发展,情感障碍日益加重,终日茫然。其他可有无明显诱因的激怒、急躁、情感暴发、情感矛盾等。情感的变化令人感到与前判若两人。

§ 发病特点

1、痰湿内阻:思维松散,情感平淡,行为迟缓,倦怠无力,接触被动,退缩松迟。可有妄见妄闻,胃纳不佳。舌有齿痕,苔白腻,脉滑或沉缓。

2、痰火上扰兴奋不安,语无伦次,面红目赤,情绪不稳。夜间不寐,喜冷食,舌质红或绦,苔多黄厚或腻,脉滑数有力。

3、气滞血瘀烦躁不安,言语零乱,易激动,行为愚蠢,可见妄闻;面色晦暗,女子可有经闭;舌质紫暗,少苔,舌下静脉瘀血,脉弦或涩。

4、阴虚火旺病情旷日持久,则见疲乏懒动之象,独处无欲,可偶见冲动;形瘦、颧红,口干不渴;舌红无苔,脉细数。

5、阳虚亏损思维贫乏,懒散退缩,缄默少语,不思饮食。体虚无力,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 诊断标准

精神分裂症

一、西医诊断标准

中国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参考ICD-10,也制订出《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现为第二版修订本,即CCMD一2一R(1995)。对精神分裂症列出如下标准:

1、症状标准凡具有以下症状中的至少两项,且无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以及情感高涨或低落,即可确诊:(1)联想障碍;(2)妄想;(3)情感障碍;(4)幻听;(5)行为障碍;(6)意志减退;(7)被动体验和(8)思维被插入或被撤走或强制性思维。

2、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丧失或不完整,且只少有下列情况之一:(1)社会功能明显受损;(2)现实检验能力受损和(3)无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交谈。

3、病程标准精神障碍的病期至少持续3个月。

4、排除标准应除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及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所引起。

二、西医诊断标准

(一)本病常见的证候及特点

1、痰湿内阻:思维松散,情感平淡,行为迟缓,倦怠无力,接触被动,退缩松迟。可有妄见妄闻,胃纳不佳。舌有齿痕,苔白腻,脉滑或沉缓。

2、痰火上扰兴奋不安,语无伦次,面红目赤,情绪不稳。夜间不寐,喜冷食,舌质红或绦,苔多黄厚或腻,脉滑数有力。

3、气滞血瘀烦躁不安,言语零乱,易激动,行为愚蠢,可见妄闻;面色晦暗,女子可有经闭;舌质紫暗,少苔,舌下静脉瘀血,脉弦或涩。

4、阴虚火旺病情旷日持久,则见疲乏懒动之象,独处无欲,可偶见冲动;形瘦、颧红,口干不渴;舌红无苔,脉细数。

5、阳虚亏损思维贫乏,懒散退缩,缄默少语,不思饮食。体虚无力,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重在分清在痰、在血和虚实。在痰者,多思维紊乱,情感呆洁,行为退缩;苔白腻,脉滑。在血者,多情绪不稳,妄见、妄闻,行为躁动;舌质紫暗,脉弦。虚者,思维贫乏,寡言少动,退缩:苔白,脉沉细。实者,思维杂乱,兴奋冲动;舌红,脉数。

§ 鉴别诊断

临床上常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情感性精神病亚急性发病表现为运动兴奋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乍看来与躁狂症有些近似。精神分裂症的缄默木僵状态应与抑郁症鉴别。两种疾病的鉴别在于躁狂证的表现有感染力,其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的,与周围环境接触好。抑郁症的表现虽不与人主动接触,但其情绪表现为低落而不是淡漠,当耐心与患者接触时,仍可得到一些应答性反应,无古怪或不可理解内容。若既往有躁郁症发作史,缓解期良好,更可与精神分裂症鉴别。

2、偏执性精神病本病发病年龄较迟,症状以持久而较系统的妄想为特点,其情感和行为与妄想一致,而无“分裂”表现。人格保持较完整。虽长期患病,无精神衰退。对现有治疗效果欠佳。

3、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尤其是单纯型患者,可表现类似神经症。鉴别要点是神经症患者有充分自知力,迫切要求泊疗,并伴有明显焦虑情绪,与社会环境接触好,社会功能无何影响(但强迫症、恐怖症会有些影响)。

4、器质性精神病某些器质性精神病,如非典型脑炎、脑肿瘤等,可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表现淡漠少语,情绪低下,幻觉或精神运动兴奋,类似精神分裂症症状。但深入观察和仔细检查,可发现可疑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再进行脑电图、脑CT扫描等检查,则不难予以鉴别。

§ 治疗方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们在接受心理治疗

西医治疗

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这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的首选药物。这类药物种类较多,要根据具体病例选用疗效好而副作用低的适当药物。常用者用氯丙嗪、奋乃静、甲硫哒嗪、氟哌啶醇等。近来氯氮平、舒必利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业已应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皆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症状及耐受情况逐增至适宜治疗量。一般经6~8周未显疗效可考虑更换药物。对某些急性发病或兴奋躁动患者,可采取注射途径用药,以便尽快控制症状。治疗达到预期疗效,可缓慢减量进入维持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某些副作用;常见的如锥体外系症状、抗胆碱能副作用、肝功异常等,可酌情进行对症处理。为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和心电图等。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可参阅精神药物治疗专著,不一一叙述。

2、电痉挛治疗本项治疗现已严格选择适应证,仅对木僵状态、拒食不合作患者作为合并治疗应用。为避免患者对治疗的紧张,可采取改良无抽搐电痉孪疗法。一般疗程为6~8次。

3、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有不同的见解。自抗精神病药物广泛应用后,也有所忽视。近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治疗对本病有一定的影响,才引起了重新认识和评价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作用和位置。

(1)进行治疗的原则:首先要耐心倾听,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医生或治疗者应以平等的态度与患者进行试探性交谈,切忌命令式或强加于患者。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网络比正常人小得多,应帮助患者建立并扩大社会支持系统,这对提高患者抵抗和缓冲应激性生活事件有一定作用。

(2)支持性心理治疗:这一方法应用范围较广,不仅限于精神疾病。支持疗法以同情,指导、推理等支持方法以减轻患者焦虑,从而使其更好地应付生活环境。支持疗法可以患者小组形式或让其亲属参加其中。

(3)认知(cognitive),心理治疗:这一疗法引起了大家的注目。本疗法倡导者之一Beck指出,治疗的关键问题是通过内省将认知过程的全貌显露出来,即把刺激和反应这些外在事件之间的个体经验、思维过程恢复出来,并认知到那些适应不良的概念形式方法。这样使患者学会更为现实的、更为适应的原则代替那些适应不良的原则。所以从结果来讲,认知治疗是一种学习或训练过程,而不是直接消除认知障碍的治疗。通过这一过程,让患者对认知歪曲的观念(包括妄想和幻觉)有所认识,帮助他加以纠正,恢复正常的认知方法。具体操作方法较为细致,此处不能一一解释。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大致以涤痰清热,疏肝健脾和补肾养神为主。也有部分患者无何主诉,单凭脏腑和舌脉难以辨证,似乎“无证可辨”。此时可试以调理脾胃气机,祛伏痰进行治疗。

1、痰火扰心对此,治宜涤痰清热宁神,方剂可用温胆汤加减。药味包括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甘草,生姜等。若痰火壅盛而无苔黄腻甚者,可加青礞石、大黄、黄芩、芒硝,以逐痰泻火。

2、肝脾不和治宜疏肝健脾安神,方剂采用逍遥散加减。药味有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著化热,可加栀子、竹茹;祛痰可加半夏、陈皮、菖蒲、枳实、郁金;化瘀可加桃红、丹参、川芎、红花、牛膝。

3、肾气不足治宜补肾填精养神,方剂可用肾气丸加减。药味如熟地、山萸肉、山药、云苓、丹皮、制附子、肉桂、杜仲、黄精、桂圆肉,鹿角胶等。阴虚者,则去鹿角胶、附子而加玄参、牛膝;兼血瘀者,加丹参、桃仁。

§ 疾病预防措施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1、 坚持维持量服药治疗是最有效的预防复发措施:临床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坚持维持量服药的病人复发率为 40% 。而没坚持维持量服药者复发率高达 80% 。因此,病人和家属要高度重视维持治疗。

2、 及时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常见的复发先兆为:病人无原因出现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说话离谱,或病中的想法又露头等。这时就应该及时就医,调整治疗病情波动时的及时处理可免于疾病的复发。

3、 坚持定期门诊复查:一定要坚持定期到门诊复查,使医生连 续地、动态地了解病情,使病人经常处于精神科医生的医疗监护之下,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量。通过复查也可使端正人及时得到咨询和心理治疗解除病人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中的各种困惑,这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也起着重要作用。

4、 减少诱发因素: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经常与病人谈心,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帮助病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对待应激事件的方法,鼓励病人增强信心,指导病人充实生活,使病人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5、 抗复发治疗:现时行之有效的维持治疗是抗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预防工作中是关键的一环。维持治疗的剂量,一般为原有效治疗剂量的1/3左右,维持治疗时间当症状缓解后不宜少于两年。对多次复发的患者,时间还要酌情延长。为减少每日服药的麻烦,可采用长效制剂,如氟哌啶醇癸酸酯(即安度利可)和哌普嗪棕榈酸酯等已广泛用于临床。

6、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是一项综合性措施,这是患者从医院过渡到社会环境的中间站。康复系统包括日间住院、工作治疗(有条件者可成立车间),集体社会活动等。具体措施可根据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状况,逐步开展。社区康复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多接触社会环境,训练一定的社会技巧,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为重返社会生活提供条件。

7、家庭治疗:不少研究指出,家庭亲属间的相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一定的影响。因之,家庭治疗已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是家庭成员之间(如父母、同胞、夫妻等主要成员)对患者要理解,承认他确实有病。对此可向家属进行心理教育,内容包括精神分裂症的有关知识,维持治疗的作用,对患者要照顾和协助治疗,识别复发的早期症状等。其次是改善家庭环境的气氛,同时要减少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观察发现,高情感表达(highexpressedemotion,HEE)的家庭环境,即家庭成员常以过分严肃、批评、责备,甚至辱骂的态度对待患者,致使患者处于紧张不安,不知所措的境地。这样的家庭环境可导致病情复发。反之,低情感表达(lowexpressedemotion,LEE)的家庭,对患者表现关心、和善、支持、谈心等,则大大降低复发率。家庭治疗的宗旨,就是要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指导和干预,减少对患者的应激事件,改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出现HEE气氛,从而提高患者的自尊心,减少自卑感,耻辱感,促使早日康复。

§ 针灸治疗精神病

针灸治疗精神病,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自从1951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朱琏应用针刺治愈精神分裂症的事例后,引起了医务界的进一步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自1951~1965年有关针灸治疗文章即达二百余篇[1]。近三十年特别从八十年代之后,大量的针灸变革之法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诸如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大针、电针、五人针、穴位激光照射、头针等,使疗效不断提高。这些穴位刺激之法,不仅能单独应用于各型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还可辅助精神病学中正统的三大疗法(电休克、胰岛素休克、氯丙嗪类药物)。配合应用,相得益彰。目前,针灸治疗本病的平均有效率在90%左右。

关于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也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分别从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以及经络理论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看法。较统一的认识是:其疗效的获得是针刺对机体功能调整的结果。当然,要获得更为确切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体针

(一)取穴

主穴:躁狂:大椎、定神、强间、鸠尾;抑郁:巨阙、大陵、劳宫、涌泉、膻中;妄想:中脘、臂中、神门、三阴交、神庭。

配穴:躁狂:合谷透后溪、太溪透涌泉;抑郁: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劳宫;妄想:间使透支沟。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据症状而选。配穴,一般于疗效不明显时加用1对透穴。大椎穴深刺1.2~1.5寸,一旦出现触电式针感即应退针几分,再施手法;定神穴向上斜刺,深可达1.5寸。躁狂者采取泻法,用强刺激;抑郁,多用补法,中强刺激;妄想宜补法。开始每日针刺1次,20次为1疗程,停针1周,继续治疗。症情好转,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痊愈:自知力完全恢复,症状消失并适应环境良好;2、显效:主症消失,自知力部分恢复,一定范围内适应环境;3、有效: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自知力缺乏,生活能自理或部分自理;4、无效:症状无改善。

观察500例,愈显率71.8%,总有效率88.4%[2]。

电针

(一)取穴

主穴:水沟、头颞、百会、素髎。

配穴:翳风、听宫、神庭、颅息、风池、本神、临泣、上星、合谷、间使、内关。

头颞穴位置:太阳穴后上1寸,与耳尖平行,咬牙时颞部突出处。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每次取1~2对,输流使用,另可据症状配配穴1对。接通电针仪(电压6伏),以高频率断续通电(即冲击法)。每次冲击时间3秒至10分钟,冲击强度分:轻度(面肌抽搐)、中度(头面颈肌抽搐)、强度(全身强直或抽搐)。使用强度大小按症情而定。每次治疗,通电20分钟,一般冲击3次。每日治疗1~2次,20次为1疗程。某些穴位,冲击时可发生癫痫样抽搐,翳风穴冲击,有时会造成口腔损害和发绀,应注意避免。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698例,有效率在72.5~95.5%之间,如加少量安定药物,疗效可进步提高[3]。另外,还发现电针抽搐(输出电压80伏,频率50周/秒,百会、定神通电1~3秒)的疗效与电休克相似[4]。

耳针

(一)取穴

主穴:神门、缘中、皮质下。

配穴:心、肾、肾上腺、外耳、内耳。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配配穴,每次选3~4次(双侧)。先于一侧耳穴区,找到敏感点后用毫针捻转刺激,手法宜强,留针30分钟,并行间断刺激。针后,于另一侧耳穴,以王不留行子压丸刺激。针刺每日或隔日1次,压丸一周1次。 另可行电耳针:仅取双侧神门,针后分别接通电针仪(可采用直流电脉冲发生器,最大输出电压50伏,频率每秒3次,正弦波)。开始时,每次通电10分钟,间歇10分钟再通,一日多次;一周后,每天通电4次,每次30分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