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胃扭转
释义

胃扭转胃扭转不常见,其急性型发展迅速,诊断不易,常延误治疗;而其慢性型的症状不典型,也不易及时发现,故有必要对胃扭转有一扼要的了解。

部分胃扭转伴有溃疡或葫芦形胃等病变者,可行胃部分切除术,病因处理极为重要。

§ 病因

胃扭转新生儿胃扭转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可能与小肠旋转不良有关,使胃脾韧带或胃结肠韧带松弛而致胃固定不良。多数可随婴儿生长发育而自行矫正。

成人胃扭转多数存在解剖学因素,在不同的诱因激发下而致病。胃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食管下端和幽门部的固定,肝胃韧带和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也对胃大、小弯起了一定的固定作用。较大的食管裂孔疝、隔疝、隔膨出以及十二指肠降段外侧腹膜过度松弛,使食管裂孔处的食管下端和幽门部不易固定。此外,胃下垂和胃大、小弯侧的韧带松弛或过长等,均是胃扭转发病的解剖学因素。

急性胃扩张、急性结肠气胀、暴饮暴食、剧烈呕吐和胃的逆蠕动等可以成为胃的位置突然改变的动力,故常是促发急性型胃扭转的诱因。胃周围的炎症和粘连可牵扯胃壁而使其固定于不正常位置而出现扭转,这些病变常是促发慢性型胃扭转的诱因。

§ 治疗措施

胃扭转急性胃扭转必须施行手术治疗,否则胃壁血液循环可受到障碍而发生坏死。如能成功地插入胃管,吸出胃内气体和液体,待急性症状缓解和进一步检查后再考虑手术治疗。在剖开腹腔时,首先看到的大都是横结肠系膜后面的绷紧的胃后壁。由于解剖关系的紊乱以及膨胀的胃壁,外科医师常不易认清其病变情况。此时宜通过胃壁的穿刺将胃内积气和积液抽尽,缝合穿刺处,再进行探查。在胃体复位以后,根据所发现的病理变化,如膈疝、食管裂孔疝、肿瘤、粘连带等,予以切除或修补等处理。如未能找到有关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者,可行胃固定术,即将脾下极至胃缨门处的胃结肠韧带和胃脾韧带致密地缝到前腹壁腹膜上,以防扭转再度复发。

术前要注意水、电解质失衡的纠正。术后应持续进行胃肠减压数天。

由于胃扭转的临床表现和其它胃病无特殊鉴别症状,临床医师很少考虑此病。由胃镜下见胃形态改变,胃大弯侧纵行皱襞在上方,胃小弯在下方,胃前后位置颠倒,胃形态改变或消失,远端幽门看不见等形态改变,说明已发生胃扭转。既往常通过X线钡餐透视诊断,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术的广泛开展,加上操作者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和发现此病,胃镜已成为诊断和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治疗因人而异,文献报道一般内科保守治疗,有效率82%。腹部按摩,针灸或变换体位可复位成功;急性胃扭转或合并溃疡病、肿瘤、膈疝、梗阻、出血者,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则应及时手术治疗。胃镜复位方法:胃镜通过贲门后先注气扩张胃体腔,然后循腔进镜,以确定胃扭转的类型、部位、方向、程度,依胃扭转的类型采取不同方法的复位。若胃体腔潴留液过多,应首先吸出液体,然后注气循腔进镜,根据扭转方向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镜身并向前推进,若能看见幽门,继续注气即可复位,有时需要旋转错位处数次方能复位。侧卧不能进入胃窦腔时需令患者仰卧位容易奏效。复位后可给患者腹部加压,流质饮食3天。

§ 临床表现

胃扭转急性胃扭转起病较突然,发展迅速,其临床表现与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等急腹症颇为相似,与急性胃扩张有时不易鉴别。起病时均有骤发的上腹部疼痛,程度剧烈,并牵涉至背部。常伴频繁呕吐和嗳气,呕吐物中不含胆汁。如为胃近端梗阻,则为干呕。此时拟放置胃肠减压管,常不能插入胃内。体检见上腹膨胀而下腹平胆。如扭转程度完全,梗阻部位在胃近端,则有上述上腹局限性膨胀、干呕和胃管不能插入的典型表现。如扭转程度较轻,量临床表现很不典型。腹部X线平片常可见扩大的胃阴影,内充满气体和液体。由于钡剂不能服下,胃肠X线检查在急性期一般帮助不大,急性胃扭转常在手术探查时才能明确诊断。

慢性胃扭转多系部分性质,也无梗阻,可无明显症状,或其症状较为轻微,类似溃疡病或慢性胆囊炎等慢性病变。胃肠钡餐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系膜轴扭转型的X线表现为双峰形胃腔,即胃腔有两个液平面,幽门和贲门处在相近平面。器官轴扭转型的X线表现有胃大、小弯倒置和胃底液平面不与胃体相连等。

§ 临床病理

胃扭转胃扭转多与周围韧带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如胃结肠韧带、肝胃韧带过长或松弛,也可继发于膈膨出、膈疝、或溃疡、肿瘤等因素的推挤牵拉,也可无任何诱因。

根据扭转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1)器官轴型或纵轴型扭转,即以贲门与幽门连线为轴心,向上翻转,致小弯向下,大弯向上;

2)网膜轴型或横轴型扭转,即以长轴相垂直的方向,向左或向右翻转;

3)混合型扭转,兼有上述两型不同程度的扭转。三种类型中以器官轴型扭转常见,网膜轴型次之,混合型少见。

急性扭转起病急骤,持续性干呕,很少或无呕吐物,突发严重短暂的胸部或上腹部痛,胃内难以插入胃管为其特征性表现。而慢性胃扭转则症状轻重不一,或有食后胀满,上腹灼烧等非特异性症状。

§ X线和胃镜表现

器官轴型钡餐造影显示食管和胃交界处的位置低,胃窦的位置升高。胃大弯翻向上,形成一较大的凸面向上弧形,往往位于膈下。粘膜相可见点膜纹呈螺旋状。

胃镜下可见胃形态改变:胃大弯侧脑回样纵行皱襞在上方,胃小弯在下方,前后位置颠倒,胃角形态改变或消失,有时胃体腔有大量液体潴留。

肠系膜轴型钡餐透视正位投照表现为胃体和胃窦前后重叠,侧位投照方可显示胃小弯角切迹。顺时针方向扭转时,胃窦体于胃体之后,逆时针方向扭转时,胃窦位于胃体之前。胃镜通过贲门后注气,使胃腔扩张,见胃大弯纵行粘膜皱襞在扭转处突然中断,远端看不见幽门。

§ 儿童病因

胃扭转成人胃扭转时有学者认为将本症病因归类为两种原因,即解剖因素和病理因素;笔者认为小儿胃扭转主要为解剖及生理发育两种因素。正常胃连于食管与十二指肠之间,由肝胃韧带、胃膈韧带、脾胃韧带、胃结肠韧带及十二指肠第二腹膜所固定。故正常人的胃一般不会扭转,即便在多种体位变化下也不会超过180°。若上述韧带发育过度松弛或缺如,则成为胃扭转发生的基础。当然,先天性的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膈膨升、间位结肠、幽门肥厚、十二指肠狭窄或闭锁均可诱发本症。多数学者认为,当胃周围固定韧带延长时,身体体位变化或胃强有力的蠕动即可发生胃扭转。布产安(Buchanan)认为器官轴型胃扭转是胃蠕动时其大弯侧过度地向前移动而产生的,网膜轴型胃扭转是由于胃周围固定韧带狭窄,胃内容物充满时形成一个长袢,当过度蠕动时而产生的。本文2例患儿主要以呕吐为主,小儿胃体极小,食后奶液积存于胃底部不易排空引起胃刺激加强,蠕动加强,在神经反射的作用下引发呕吐,长期不能缓解易致患儿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不良的后果。

X线表现X线上本病有两种扭转类型。一是纵轴型即大弯在上,小弯在下,幽门球部斜向右下,根据扭转的胃位于结肠之上或结肠之下,又可结肠上型和结肠下型。二是系膜轴型胃扭转,为以胃的横轴即小网膜的纵轴为轴心,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旋转,扭转超过180°者,常引起梗阻甚至绞窄,出现急腹症的症状,为急性胃扭转。扭转不超过180°者为慢性胃扭转。本文2例均为慢性。

对于小儿慢性胃扭转临床宜采用保守治疗疗法,喂奶量要少,次数可增多,喂后采用右侧倾斜抱法轻拍小儿后背,除患儿胃周围韧带发育缺如外,一般应随小儿的发育成长自行缓解。

§ 参考资料

[1] http://www.39kf.com/cooperate/qk/journal/0411/09/2005-05-20-65083.shtml

[2] http://zhuanti.qm120.com/waike/puwaike/pwkcnz/cnzxgss/2008011734176.htm

[3] http://www.ce.cn/health/syyc/yxzs/waike/200603/22/t20060322_6456917.s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