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翼龙目
释义 翼龙目

Pterosauria

已绝灭的会飞翔的爬行动物。又称飞龙。属于爬行纲双孔亚纲初龙次亚纲。已发现30多属90多种,繁盛于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通常可分为喙嘴龙与翼指龙两个大类(亚目),杨钟健根据在中国新疆乌尔禾发现的准噶尔翼龙,提出从翼指龙亚目中分出第三个亚目的意见。喙嘴龙类,口中有数目较多的长而尖的牙齿。掌骨较短(短于前臂的一半)。具长尾(尾椎约40) ,其长度可达荐部以前脊椎(颈椎8,背椎14~16,荐椎4)的2~3倍,根据化石印痕还可以看到其尾端具有舵状的肉质皮瓣膜。喙嘴龙类翼展达60厘米,主要生活于侏罗纪,化石发现于欧洲的英国、德国、意大利,东非的坦桑尼亚,亚洲的印度、哈萨克斯坦和加勒比地区的古巴。中国四川自贡近几年也找到该类化石。翼指龙类,牙齿退化,很小,常向前倾,掌骨较长,其长度等于或长于前臂。尾短。一般体较小,与现代麻雀大小相近,主要发现于德国、英国、坦桑尼亚、阿根廷等地。晚期代表生活于白垩纪。牙齿极度退化。头部具骨质嵴。背椎愈合,形成联合背椎。一般个体较大,美国堪萨斯白垩纪晚期的无齿翼龙两翼翼展可达15.5米。化石发现于英国、美国、巴西、前苏联和中国的新疆。

无齿翼龙复原图

喙嘴龙复原图

中国除新疆外,在甘肃及浙江已发现较完整的翼龙类化石;山东、内蒙古等地亦有翼龙化石。过去认为翼龙全部生活于海边,翱翔于水面上以尖长的喙捕食鱼类。准噶尔翼龙则发现于陆相湖泊沉积物中,从而将翼龙的生活范围扩大,甘肃的发现将更进一步证明陆地湖泊附近亦有翼龙类生活。

§ 发现历史

第一个翼龙化石是在1784年由意大利自然学家Cosimo Collini发现。Collini当时将这些动物误认为海生动物,将它们的长前肢充当桨来使用。一些科学家持续支持这个海生动物假设,直到1830年,德国动物学家Johann Georg Wagler仍提出翼手龙属的前肢是用来游泳的。在1809年,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将一个在德国发现的物种命名为翼手龙属(Ptero-dactyle),并首次提出这种动物是种飞行动物,然而因为科学名称的标准化,翼手龙属的正式属名改成Pterodactylus。

自从1784年在索伦霍芬石灰岩层(年代属于侏罗纪晚期)发现第一个翼龙类化石后,当地沉积层已发现29种翼龙类。在1828年,玛丽·安宁(Mary Anning)在英国莱姆里吉斯发现著名的双型齿翼龙。在1834年,Johann Jakob Kaup建立翼龙目(Pterosauria);然而,在最早期的研究中,有时会采用Ornithosauria(意为“鸟类蜥蜴”)

大多数翼龙类化石不是保存良好。它们的骨头是中空的,当沉积物堆积在它们身上时,骨头会被压平。目前保存最良好的化石在1974年发现于巴西的Araripe Plateau。当沉积物堆积到这些化石上时,沉积物会压缩骨头,而非压碎骨头。

现在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翼龙类是采动力飞行,而非原先认为的滑翔飞行。翼龙类化石已在北美、南美、英国、欧洲、非洲、亚洲、澳洲等地发现,除了南极洲以外。目前已发现至少60属翼龙类,体型小如小型鸟类,大型翼龙类的翼展可超过10公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8: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