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皱盖钟菌
释义

分类和命名

皱盖钟菌菌盖大部与菌柄分离皱盖真菌最初由捷克医生和真菌学家朱利叶·斯文森茨·冯·库罗姆霍兹在1828年第一次在科学文献中给出描述,当时把它叫做波希米亚羊肚菌(Morchella bohemica)。后来德国博物学家约瑟夫·施罗特在1893年将该菌转到钟菌属。Ptychoverpa bohemica是法国人让·路易·埃米尔·波蒂尔在他1907年关于欧洲盘菌的论文中使用的异名;该名称仍然偶尔会被使用,特别是在欧洲文献里。[4]波蒂尔认为它大而弯曲的子囊孢子和罕见而短小的侧丝(paraphyses)已经足够让它单独成为一个新属。Ptychoverpa也已被归为钟菌属的一个子类。该子类的特征是菌盖上有厚的,简单或分叉的纵向脊。

§ 形态描述

皱盖钟菌菌盖表面的褶皱皱盖真菌的菌盖(学术上称为子囊盘)直径2-4厘米,长2-5厘米,锥形或钟形。它常褶成纵向的脊,脊常接合(anastomose)形成脉状网络。菌盖只在顶部同菌柄相连,而其他大部分与菌柄分离,颜色从黄褐色到红褐色,下表面颜色稍浅。菌柄长6-12厘米,厚1-2.5厘米,乳白色,底部较粗,往上逐渐变细。最初菌柄内部塞有松散的絮状菌丝,随着成熟逐渐变为中空。总的来说,皱盖钟菌的子实体比较脆弱。孢子印为黄色,菌肉为白色。相对于其他典型蘑菇,皱盖钟菌的孢子特别大,通常为60-80×15-18微米。孢子为椭圆形,平滑,有时弯曲,看起来透明到发黄。它每个子囊中含两个(极少数三个)孢子,这也是该物种的一个特征。子囊平滑,椭圆形,长275-350微米,宽16-23微米。英-加真菌学家亚瑟·亨利·雷金纳德·布勒确定了它的子囊有向光性(heliotropic)。这种对光刺激的反应很重要,因为这使得子实体可以指向开阔空间释放孢子,增加孢子被风带走的机会。皱盖钟菌的侧丝较厚,呈棒状,顶部直径7-8微米。

§ 可食用性

被采集来的皱盖钟菌皱盖钟菌的可食用性还存在疑问,不过有报告称,一次性大量摄入皱盖钟菌,或连续几天食用会使过敏的人中毒。中毒症状包括肠胃不适,肌肉失去协调,昏迷等,跟服食鹿花菌的症状相似。鹿花菌中的毒素为鹿花菌素(gyromitrin),皱盖钟菌可能会合成少量该毒素。一般建议食用该菌前先用足量水将其煮至半熟,然后倒掉水并将该菌风干。如果是第一次吃,应将食用量限制到一小份来试探忍耐能力。有些人主张只吃菌盖而丢掉菌柄。对于该菌味道,人们意见不一,有“强烈但不如羊肚菌”,“令人愉快”,以及“没特别味道”。

§ 类似物种

半开羊肚菌皱盖钟菌的近亲种圆锥钟菌通常有一个光滑的菌盖,不过它有时菌盖也会起皱。微观上圆锥钟菌可以通过它八孢子的子囊被区别出来。在北美,它的分布比皱盖钟菌延伸得更南。另一个比较相似的菌种是半开羊肚菌,它蜂窝状的菌盖可达半个菌柄之长,并且菌盖上的脊比坑颜色要更深。除此之外,半开羊肚菌菌柄横截面为中空,而皱盖钟菌菌柄中常有絮状物;半开羊肚菌在基部附近常有纵向穿孔,而皱盖钟菌则没有。皱盖钟菌的巨型孢子可以将它与所有类似物种可靠的区分开来。

§ 生态,栖息地和分布

林地上的皱盖钟菌皱盖钟菌的子实体单生或散生在早春树林的地面上,常在羊肚菌之前出现,可持续到羊肚菌的季节结束。常常可以在河岸边,棉白杨、柳和山杨(aspen)旁,以及植物残屑堆里看到该真菌。在潮湿并且阳光充足的地方,该菌更容易结出子实体。它生长的最低温度为3°C,最高为30°C,最适温度为22°C。根据碳和氮同位素比例的分析,皱盖钟菌为腐生真菌,也就是说,它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养分。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它至少在部分生命史中为菌根真菌。该菌在北美分布广泛。在欧洲的奥地利,捷克,丹麦,芬兰,德国,挪威,波兰,俄罗斯,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和乌克兰也都有发现该菌。在亚洲的印度和土耳其也有相关记录。一项对美国爱荷华州羊肚菌以及假羊肚菌长达10年的研究表明,皱盖钟菌是这些菌种中第一个在春天结出子实体的菌种,接下来是羊肚菌,最后是皱柄羊肚菌。皱盖钟菌的子实体常成为不少蝇类幼虫的栖息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