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四军
释义

§ 简介

新四军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向国民党提出统一整编南方各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经过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同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不包括海南岛)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 成立背景

新四军第一军部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4年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共产党军队的一部分成功逃脱,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随后,经国民政府与中共中央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后移至皖南歙县之岩寺。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全军共约1.03万人。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随即相继开赴江南抗日前线。

新四军同八路军一样,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为“N4A”三字(即为新四军的英文缩写),背面是部队番号及佩戴者姓名,两军均为灰色军服。

§ 发展历史

皖南事变前

新四军服装(左)

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部队。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

皖南事变时期

安徽云岭新四军

1940年10月19日,蒋中正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余人由泾县云岭地区出发,准备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经江苏南部向长江以北转移。5日,部队行至茂林地区时,遭到顾祝同以新四军“违抗中央移防命令,偷袭围攻国军第40师”为理由,将新四军军队包围和袭击。周恩来在13日向国民党提出抗议。两党交涉期间,双方火线冲突进行了七天七夜,新四军因兵力薄弱陷于绝境。为保全部队,致书上官云相,表示愿往上官总部协商。14日叶挺一到上官处即被扣押,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于突围时阵亡。同日,新四军茂林阵地完全被占领。全军约9000人,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阵亡。

皖南事变后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为对抗蒋中正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中与国民党军谈判时被扣),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新的军部在江苏盐城,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并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全军9万余人,继续在华中活动。

新四军总结皖南事变的教训,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加强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和抗日根据地建设,并根据斗争需要,实行主力地方化,先后成立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等军区以及许多军分区,发展了地方武装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军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磨擦斗争,渡过了抗日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

1944年,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先后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浙江、河南发展迎接战略反攻的部署,第1师主力渡江南下,与苏南部队和浙东游击纵队会师,成立苏浙军区。第4师主力西征豫东,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第5师派出河南挺进兵团北上,开辟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据地。第5师还与南下的八路军第359旅会师,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

与国军的冲突

新四军在扩充势力的过程中,不时与同一战区的其他国军部队发生武装冲突。 新四军

1940年10月初,江苏省省主席韩德勤和陈泰运所组成的国民革命军部队与共产党部队新四军发生严重冲突。陈毅率领的“新四军第一支队”,以不到万人的兵力,于交战过程中,击败总兵员达三万以上的桂系陈泰运部队,占领江苏北部的黄桥,并于不久攻下泰州姜堰。而称为“黄桥事件”或“黄桥事变”的该军事冲突,不但造成国民革命军万余人伤亡,且让本来仅驻安徽的共产党新四军,控制了江苏部分省境。

1940年10月4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向顾祝同之部下,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在东台附近的部队发动攻击,虏获第33师长孙启人等数千人(苏北事件)。

共军在与国军的冲突中采取“来多了不打,来少了予以痛击或彻底消灭;你打我不打,你不打我要打”等策略,有效打击、诱降、骚扰、吞灭或夹击国军。

1943年春天,中共发起宪改主张,提出了开放党禁、保障人民民主自由等诉求,要求成立联合政府。1944年在日军攻陷洛阳、长沙、衡阳时,华中共军在苏鲁、苏皖方面发动对国民革命军大小战役九次。9月,新四军所属7师分别在苏中、皖南青阳、皖北、九江、浙赣路一线、合肥、巢县一带,全面向国民革命军袭击,国民革命军王俸绶司令不敌自杀身亡。9月底八路军115师与新四军第3师万余人,围攻国民政府铜山县政府驻地,驻地团长王家先生死不明。

最终改编

1946年6月,国共双方签定的停战协定破裂,国共内战重新爆发。由于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共产党指挥的军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 作战序列

1938年

新四军将领军长叶挺,副军长兼政委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罗炳辉(后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一团:团长傅秋涛,副团长江渭清,政治主任钟期光

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

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钟国楚

第三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生

第四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

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

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

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后徐海东),政委戴季英,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萧望东

第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

第八团:团长周骏鸣

第九团:团长顾士多(1915―1940)

手枪团:团长詹化雨(1911—1984)

教导队:教育长冯达飞

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政治部主任张劲夫,

第六支队:司令员彭雪枫

皖南事变后

1941年2月,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后政委饶漱石),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统一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共9万人。辖:

第一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

第二师: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呜、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张劲夫

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参谋长彭雄(后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

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

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1941年9月与第四师第十旅对换建制)

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后吴芝圃)。

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后文建武),政治部主任任质斌(后任副政委、代政委)。

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

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未到职),副师长傅秋涛,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辖:

第19旅:旅长孙仲德,政委曾希圣(兼)

挺进团:团长林维先,政治委员彭胜标

第20旅(1945年建制)

第21旅(1945年建制)

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

§ 主要战役

1940年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4月23日-5月3日,南繁战役:中国新四军第3支队在安徽省南陵、繁昌地区粉碎日伪军扫荡的战役。

1940年9.5——9.17日,皖东秋反围攻:日军10,17师团,大举围攻新四军皖东根据地。皖东军区新四军迎战。日军战败,撤出皖东根据地。

1941年

新四军在战斗中

1941年(民国三十年)7月20日至8月,苏北苏中1941年夏季反扫荡战役:中国新四军第3、第1师在江苏省阜宁、盐城和东台、兴化地区粉碎日伪军扫荡的作战。

1941年(民国三十年)7月至1942年10月,苏南反清乡作战:中国新四军第6师一部在江苏省苏州、常州、太仓、江阴、无锡、虞山地区粉碎日伪军清乡的作战。

1941年(民国三十年)底至1942年初,侏儒山战役:中国新四军第5师在湖北省汉阳西南侏儒山地区对日伪军连续发动进攻的作战。

1943年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2月17日至4月10日,苏北1943年反扫荡战役:中国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部队在江苏省北部地区反击日伪军扫荡和清剿的战役。

1944年

1938年――1939年间新四军在皖南铜陵、繁昌地区进行反扫荡战斗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3月,车桥战役:中国新四军一部在江苏省淮安县东南的车桥镇与日伪军进行的战役。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4月至5月,高沟杨口战役:中国新四军第3师一部在江苏省涟水县西北部高沟、杨口地区进攻伪军的战斗。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5月,陈家港战斗:中国新四军第3师部队在江苏省响水县东北部进攻伪军的战斗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12月,苏北区1944年反扫荡战役:中国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部队在江苏省北部地区反击日伪军扫荡的作战。

1945年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4月,阜宁战役:中国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部队在江苏省阜宁县城及其周围地区向伪军进行的进攻战役。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5月至7月,宿南战役:中国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部队在安徽省宿县以南地区打击伪军的作战。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6月至7月,睢宁战役:中国新四军第4师及淮北军区部队在江苏省睢宁县对伪军发动的进攻战斗。

§ 军歌

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由何士德谱曲后,这首歌就在新四军中传唱开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歌曲之一。这首歌以昂扬振奋的旋律,威武雄壮的气势,表现了新四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新四军军歌新四军军歌

词:陈毅

曲:何士德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

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获得丰富的战争经验,

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八省靳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八省靳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

任我们纵横的驰骋;

深入敌后百战百胜,

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

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

发挥革命的优良传统,

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 纪念馆

新四军纪念馆

新四军,这支在中国抗日战争和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队伍,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曾作过高度评价:“新四军是消灭不了的”,新四军“已经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为纪念新四军的丰功伟绩,1986年10月建成开放的新四军纪念馆,集中了新四军发展史上的丰富资料,展现了新四军从创建到巩固,从发展到壮大的战斗历程,它容铸着新四军与盐城的不解之缘,它是新四军将士勇于献身精神的浓缩、凝炼和升华。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全面系统地反映新四军斗争史的综合性纪念馆,全馆由主馆区、重建军部纪念塔和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三个部分组成。总面积7.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8800多平方米。馆藏各类抗战文物1.5万余件,珍藏江泽民、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林散之、启功、刘海粟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500余幅,馆内陈列展线820延长米。近二十年来,新四军纪念馆紧紧围绕“弘扬铁军艰苦创业精神,打造铁军文化品牌战略”这一根本,以事业发展为主题,以宣传教育为主线,以强化管理和深化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立足时代讲坛,传播先驱精神,较好地发挥了“窗口”和“阵地”作用,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5月8日,江泽民视察新四军纪念馆后发出号召,要求全国人民“继续发扬先烈和前辈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精神,为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不懈努力。

§ 评价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