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程砚秋 |
释义 | § 人物概述 程砚秋 程砚秋,出生在1904年1月1日,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一月十四日,酉时;幼年家道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 § 生平简介 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他学习绘画、书法、舞拳练剑、观摩电影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 从1925年到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当然,程砚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 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又为他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吴祖光改编),并摄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二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和杨宝森合录了《武家坡》一剧。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学习程派并较有成就的演员有:陈丽芳、章遏云、新艳秋、赵荣琛、侯玉兰、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等。 1958年3月9日,他因心脏突发性梗塞,仅几分钟便失去了生命,年仅54岁。 § 家族成员 先祖姓李,祖籍吉林通化、临江一带,壮年入伍,身入八旗汉军旗,隶属正黄旗,随多尔衮入关,多有战功,战死疆场。据陈叔通考证,程家祖传牒文显示,程的五世祖当过清朝中期的相国。父亲荣寿,世袭将军之爵,是地道的八旗子弟。母亲托氏。 经梅兰芳与其原配夫人王明华介绍,程砚秋娶果素瑛为妻。生有三子一女,长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儿程慧贞。均未入梨园行。 § 艺术生涯 程砚秋 幼年家到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十二岁开始营业性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 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变声后,得到诗人罗瘿公的帮助,先从阎岚秋(九阵风)、乔蕙兰、谢昆泉、张云卿等名家学把子、身段和演唱。他又拜梅兰芳为师,更受王瑶卿的教导和点拨,并在罗瘿公的指导下,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绘画、书法、舞拳练剑、电影等多种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称“程派”。后与高庆奎、余叔岩等人合作,声誉日隆。不久自己组班,在京、沪等地演出,在观众中产生深刻的印象。1927年和1931年曾两度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一。 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从1925年到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当然,程砚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又为他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吴祖光改编),并摄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二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和杨宝森合录了《武家坡》一剧。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4岁。 § 艺术特色 程砚秋 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非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 主要剧目 程砚秋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传统戏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等侧重唱功的青衣戏,也有《游龙戏凤》、《虹霓关》、《弓砚缘》等侧重于表演念白和武功的花旦、刀马旦戏。他的昆曲戏《闹学》、《游园惊梦》、《思凡》等也极具功力。由于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等人辅佐,他编演了《红拂传》、《花舫缘》、《鸳鸯冢》、《青霜剑》、《春闺梦》、《荒山泪》、《文姬归汉》、《锁麟囊》、《女儿心》、《亡蜀鉴》、《碧玉簪》、《马昭仪》、《玉镜台》、《赚文娟》、《聂隐娘》、《梅妃》、《沈云英》、《孔雀屏》、《玉狮坠》、《龙马姻缘》、《梨花记》、《风流棒》、《勘情记》、《陈丽卿》等一批新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还改编了《窦娥冤》,编演了《英台抗婚》。 § 主要著作 收在《程砚秋文集》中的《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四功五法”》、《谈戏曲演唱》、《创腔经验谈》、《谈窦娥冤》等文章,对指导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 艺术影响 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 活动年表 程砚秋 1918年4月30日,农历戊午年三月二十日:程艳秋商量出师 1921年,农历辛酉年:时慧宝与程艳秋合作演出 1922年1月28日,农历壬戌年正月初一日:程艳秋组和声社 1922年3月12日,农历壬戌年二月十四日:程艳秋首演《龙马姻缘》 1922年7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天津演出 1922年7月2日,农历壬戌年闰五月初八日:程艳秋首演《梨花计》 1922年7月8日,农历壬戌年闰五月十四日:程艳秋首演全本《芦花河》 1922年10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1922年11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杭州演出 1923年,农历癸亥年:天津李士伟家堂会 1923年2月25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时:春节黎元洪总统府堂会第三天 1923年3月10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廿三日:程艳秋首演《红拂传》 1923年4月26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艳秋结婚 1923年5月12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花舫缘》 1923年6月9日,农历癸亥年四月廿五日:程艳秋首演《花筵赚》 1923年7月14日,农历癸亥年六月初一日:程艳秋首演《鸳鸯冢》 1923年8月18日,农历癸亥年七月初六日:程艳秋首演《风流棒》 1923年9月18日,农历癸亥年八月初八日:程艳秋二次赴上海演出 1924年2月19日,农历甲子年正月十五日:程艳秋首演《孔雀屏》 1924年3月,农历甲子年:和声社赴东北演出 1924年4月5日,农历甲子年三月初二日:程艳秋首演《赚文娟》 1924年4月13日,农历甲子年三月初十日:程艳秋首演《金锁记》 1924年5月3日,农历甲子年三月三十日:程艳秋首演《玉狮坠》 1924年6月28日,农历甲子年五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青霜剑》 1924年8月8日,农历甲子年七月初八日:程艳秋组鸣盛社 1924年8月20日,农历甲子年七月二十日:鸣盛社在三庆园打泡 1924年12月14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碧玉簪》 1925年3月,农历乙丑年:程艳秋二次赴天津演出 1925年3月,农历乙丑年:鸣盛社赴东北演出 1925年3月3日,农历乙丑年二月初九日:鸣盛社为张作霖五十寿诞演堂会戏 1925年4月18日,农历乙丑年三月廿六日:程艳秋首演《聂隐娘》 1925年4月29日,农历乙丑年四月初七日:张宗昌为母祝寿堂会 1925年5月,农历乙丑年:程艳秋三次赴上海演出 1925年7月,农历乙丑年: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举办救济陕甘两省难民义务戏 1925年8月20日,农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鸣盛社改为鸣和社 1925年12月12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文姬归汉》 1926年1月29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十六日:程艳秋首演头二本《福寿镜》 1926年1月30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十七日:程艳秋首演三四本《福寿镜》 1926年5月29日,农历丙寅年四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沈云英》 1926年9月,农历丙寅年:程艳秋四次赴上海演出 1927年1月15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十二日:程艳秋首演《斟情记》 1927年4月30日,农历丁卯年三月廿九日:程艳秋首演《朱痕记》 1927年7月23日,农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结果揭晓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1928年9月20日,农历戊辰年八月初七日:程艳秋首演《梅妃》 1928年12月3日,农历戊辰年十月廿二日:程艳秋首次赴武汉演出 1928年12月14日,农历戊辰年十一月初三日:程艳秋为鄂北工赈会义演 1929年2月21日,农历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程艳秋二次赴武汉演出 1929年3月23日,农历己巳年二月十二日:程艳秋二次赴武汉演出结束北返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 1930年3月,农历庚午年:程艳秋首次重组鸣和社 1930年3月31日,农历庚午年三月初二日,晚:1930年3月31日华乐园演出 1930年4月,农历庚午年:鸣和社赴东北演出 1930年4月22日,农历庚午年三月廿四日:鸣和社特约王少楼同台 1930年5月19日,农历庚午年四月廿一日:程艳秋首演全本《柳迎春》 1930年9月25日,农历庚午年八月初四日:程艳秋五次赴上海演出 1930年11月8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陈丽卿》 1930年11月13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廿三日:鸣和社首次赴南京演出 1931年,农历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1931年1月26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八日:程艳秋首演《荒山泪》 1931年6月9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1931年6月1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1931年6月11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1931年8月,农历辛未年:程艳秋首演《春闺梦》 1932年1月1日,农历辛未年十一月廿四日:程艳秋改名并收荀令香为徒 1932年1月13日,农历辛未年十二月初六日:程砚秋离北平赴法国考察戏剧 1932年1月28日,农历辛未年十二月廿一日:程砚秋一行抵达法国巴黎 1933年5月,农历癸酉年:程砚秋二次重组鸣和社 1933年10月,农历癸酉年:鸣和社二次赴南京演出 1934年10月26日,农历甲戌年九月十九日:陈丽芳拜程砚秋为师 1935年,农历乙亥年:鸣和社赴长沙、开封演出 1935年4月3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一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 1935年4月11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九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一天 1935年4月1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十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二天 1935年4月13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十一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三天 1935年4月2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二十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最后一天 1935年10月28日,农历乙亥年十月初二日:程砚秋首演《亡蜀鉴》 1936年,农历丙子年:谭富英在胜利公司灌制九张唱片 1936年4月,农历丙子年:鸣和社首次入川演出 1936年9月,农历丙子年:胜利公司1936年莅平灌片欢宴会举行 1937年2月4日,农历丙子年十二月廿三日:吴泰勋为其母五旬寿诞举办堂会戏 1937年3月,农历丁丑年:程砚秋六次赴上海演出 1937年4月9日,农历丁丑年二月廿八日:程砚秋在上海首演《费宫人》 1937年4月21日,农历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砚秋组秋声社 1937年6月4日,农历丁丑年四月廿六日:程砚秋在北京首演《费宫人》 1937年12月31日,农历丁丑年十一月廿九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 1938年,农历戊寅年:徐润生拜程砚秋为师 1938年2月16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杨小楼接三 1938年2月27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杨小楼送圣仪式 1938年9月14日,农历戊寅年闰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济黄河水灾义务戏程砚秋 1938年10月,农历戊寅年:程砚秋七次赴上海演出 1939年,农历己卯年:迟世恭加入秋声社 1939年,农历己卯年:袁世海加入秋声社 1939年,农历己卯年:刘连荣加入秋声社 1939年3月,农历己卯年:于世文加入秋声社 1939年5月,农历己卯年:林秋雯加入秋声社 1939年10月,农历己卯年:魏莲芳加入秋声社 1939年10月8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廿六日:刘迎秋拜程砚秋为师 1939年11月,农历己卯年:赵炳啸拜金少山为师 1940年1月22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会贫民救济义务戏 1940年2月,农历庚辰年:陈少霖加入秋声社 1940年4月29日,农历庚辰年三月廿二日:程砚秋在上海首演《锁麟囊》 1940年8月16日,农历庚辰年七月十三日:程砚秋在北京首演《锁麟囊》 1941年,农历辛巳年:敌伪警宪以刺刀镪水毁坏秋声社戏箱 1941年9月,农历辛巳年: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1941年10月1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一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1941年10月2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天 1941年10月3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三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天 1941年10月4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四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1941年10月5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五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天 1941年10月6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六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六天 1941年10月7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七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七天 1941年10月8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八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八天 1941年10月9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九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九天 1941年10月10日,农历辛巳年八月二十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天 1941年10月11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一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一天 1941年10月12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二天 1941年10月14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四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四天 1941年10月15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五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五天 1941年10月16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六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1941年10月18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八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八天 1941年10月19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九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 1941年10月26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初七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六天 1941年10月27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初八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七天 1941年10月29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初十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九天 1941年10月31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一天 1941年11月2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四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三天 1941年11月4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六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五天 1941年11月7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九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八天 1941年11月9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廿一日:程砚秋首演《女儿心》 1941年11月10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廿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一天 1941年11月13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廿五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四天 1942年10月,农历壬午年:程砚秋击退敌伪特务 1943年5月2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八日:余叔岩迎三 1943年6月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时:余叔岩丧礼举行 1945年,农历乙酉年:程砚秋认李世济为干女 1945年8月15日,农历乙酉年七月初八日:程砚秋宣布结束“三闭主义” 1945年11月2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八日:程砚秋收王吟秋为徒 1946年,农历丙戌年,秋:秋声社抗战胜利后赴沪演出 1946年,农历丙戌年,春:程砚秋收赵荣琛为徒 1947年,农历丁亥年:高盛麟搭秋声社 1947年1月15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廿四日:程砚秋、杨宝森义演《朱痕记》 1947年3月,农历丁亥年:程砚秋收李丹林为徒 1948年12月20日,农历戊子年十一月二十日:秋声社为河北大名旅泺同乡会救济难民义务筹款演剧 1949年,农历己丑年,秋:程砚秋收尚长麟为徒 1949年1月,农历戊子年:秋声社重组 1949年3月,农历己丑年:程砚秋赴捷克布拉格参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49年3月27日,农历己丑年二月廿八日:秋声社应北平军管会邀出演《三击掌》 1949年7月2日,农历己丑年六月初七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1949年9月,农历己丑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11月,农历己丑年:秋声社应赵清泉约入陕 1949年12月,农历己丑年,中旬:秋声社赴沈阳演剧兼作地方戏曲调查 1949年12月2日,农历己丑年十月十三日:程砚秋率领秋声社启程首次赴西北调查戏曲 1950年4月16日,农历庚寅年二月三十日:程砚秋发表《关于地方戏曲的调查计划》 1950年7月,农历庚寅年:程砚秋二次赴西北调查戏曲 1951年2月,农历辛卯年:秋声社赴中南及大西南地区演出及调查 1951年4月3日,农历辛卯年二月廿七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 1952年,农历壬辰年:李世济弃医从艺 1952年8月,农历壬辰年:秋声社末次赴沪演剧 1952年11月,农历壬辰年:程砚秋首演《英台抗婚》 1952年11月14日,农历壬辰年九月廿七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结束程砚秋 1953年2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成立 1953年3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天津 1953年4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南京 1953年5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上海 1953年7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沈阳、哈尔滨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1954年,农历甲午年,秋:苏联专家干涉中国戏改工作 1954年4月,农历甲午年:程砚秋剧团赴舟山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4年5月,农历甲午年:梅、程、马、杨竞演上海 1955年,农历乙未年:程砚秋收江新熔为徒 1955年,农历乙未年:程砚秋剧团准备排演拍摄《荒山泪》电影 1955年,农历乙未年,冬:程砚秋赴河北调查戏曲 1955年,农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怀仁堂京剧演出 1956年3月,农历丙申年:京剧电影《荒山泪》拍摄完毕 1957年7月,农历丁酉年:周信芳、梅兰芳、程砚秋等联合倡议戏曲界不演坏戏 1957年11月,农历丁酉年:程砚秋、杨宝森合录《武家坡》 [1] § 程砚秋寓所 程砚秋 什锦花园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是东四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五条胡同。胡同东段曲折,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和大佛寺东街,长600余米。明代,胡同西段称“红庙街”,东段称“适景园”,因成国公朱能在此建有私家园林“适景园”而得名,清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称“什锦花园”,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什锦花园胡同”。 什锦花园胡同15号,旧时的门牌是什锦花园6号,在胡同东段曲折处小细管胡同南口东侧,现院内为1栋有4个单元门的五层居民楼,院门朝西,为两侧砌有砖垛的随墙大门,已非昔日原貌。 据程砚秋之子程永江回忆,此院原为旗人邓家宅邸的后花园,经李锡之介绍,程砚秋全家自1935年9月至1938年12月租住于此。程永江在此院虽然只度过从3岁到6岁三年稍多的时光,“但儿时的印象却是鲜明而难忘的”,以至于几十年后还能对院子中的景物做出详细的描绘——“这座花园叠石为山,四周林木葱茏,间立各色石笋,铺有嵌花石子甬路,园中央建一宽敞凉亭,园东一侧太湖石山背后有一蝶仙庙,青苔漫地,阴冷袭人。花园西南部有一座花墙月亮门,把花园和前院隔开。园子东北部建有三面游廊环绕的长方形大院落,房屋均建于高高的石基上,正门都筑有石砌台阶。北正房及东西耳房,为祖母、父母亲和孩子们居住;西厢房专辟为客厅,即著名的‘御箱簃’所在。其北侧为供奉祖师爷的小佛堂;东厢房为堆放戏箱杂物之用;倒座南房一溜3间暂空置。院内正房前面值有6棵高大的西府海棠,青砖墁地,有嵌花石子的十字甬路互通,西南通向花园;院内东南角孤悬一小跨院,为一棵巨大的古槐所占据。绕过北房东夹道是一狭长的后院,向西穿越过一座门道便抵达后花园的北半部,有3间在一架大藤萝掩映下的北房,后充作孩子们的私塾。其东侧筑有花墙月亮门,南北向甬路直通坐东面西的门道,它显然是这所大宅院的后门,现权作‘正门’之用,门内两侧的数间平台屋便成了门房和仆役的往处”。 程砚秋最初的业师是荣蝶仙,而他租住的院落里又有蝶仙庙。虽此蝶仙非彼蝶仙,然诗家可能衍化出绚丽辞章,而史家只能认作是巧合。 程砚秋之所以相中什锦花园6号,一方面是因为程砚秋旅欧回国后外事活动与社会公益工作日益增多,东单牌楼附近西观音寺34号的住房已不敷应用;另一方面是因为程砚秋已接手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的董事长,而校址在今嵩祝院北巷,距什锦花园较近。 程砚秋搬出什锦花园6号却显得无奈。其子程永江说:“从‘九一八’事变以来,父亲的反日爱国态度一直十分鲜明,北平沦陷使他产生了‘孤树临风’的危机感;住在什锦花园与吴佩孚府邸相邻,难免政治方面的干系,特别是‘停演’之后,住在这座大花园里总觉得招惹耳目,于是‘停演’成了迁居的契机之一。” 程砚秋幼年家贫,到荣蝶仙家当“手把徒弟”,开始了学艺生涯。 旧时民间戏曲艺人学艺多采用“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大体有四种形式:一曰“设堂授艺”,又称“私寓弟子”;二曰“家塾学艺”;三曰“手把徒弟”,又称“私房徒弟”;四曰“拜师深造”,其中“手把徒弟”学艺最苦。这是因为“设堂授艺”招收的多为梨园世家子弟;“家塾学艺”必是殷实之家,有钱聘请教师;“拜师深造”则是有一定造诣的艺人为了更大的长进和更广的社会认同采取的措施,也有名家为得传人而主动收徒的。如:马长礼唱红之后,杨宝森、马连良均希望收其为徒,经协商马长礼被杨宝森收为徒弟,被马连良认为义子。“杨徒马儿”一时为梨园佳话。而“手把徒弟”则多是家境贫寒的孩子为求谋生之道才投师学艺,因此,入师门之前先要签订相当于“卖身契”的文书,称做“关书大发”。 程砚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3岁时便在天桥东大市浙慈馆票房和丹桂茶园边学戏、边“借台演出”。诗人、剧作家罗瘿公慧眼识珠,在得知程砚秋变嗓仍须为师父赴沪演戏后,毅然借款700银圆为其赎身,使程砚秋提前两年出师。之后,又帮助程砚秋调养嗓子,学习文化,拜谒名师。可谓:培育英才,不遗余力。 贤哉,罗公! 程砚秋没有辜负罗瘿公的苦心栽培,在艺术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与“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尚派”创始人尚小云、“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名震京城,声播海外。 有人评价:梅派讲究“样”——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尚派讲究“棒”——歌舞并重、昆乱不挡,程派讲究“唱”——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荀派讲究“浪”——柔媚活泼、清新流畅。程砚秋 程砚秋讲究“唱”,不仅唱腔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而且唱词也错落有致、含蓄隽永。20世纪30年代,程砚秋赴欧洲考察西方戏剧以求探索中国戏剧发展之路。归国后与剧作家翁偶虹共同创作了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锁麟囊》。为了塑造人物和展示程派艺术的需要,对唱词反复推敲,突破京剧以7个字一句或10个字一句的设计程式,突出长短句,使唱腔抑扬错落、疾徐有致。如:剧中人薛湘灵回忆春秋亭遇雨的一段唱词——“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边厢,又听得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是大雨倾天……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能不令人击节而叹?! 程砚秋在北平沦陷时期息影舞台,务农隐居,以“停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更有只身痛打数名日本宪兵和伪警察之后脱身的惊人壮举,为世人称道。 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周恩来曾登门探望程砚秋,虽未遇,程砚秋却感慨万分。他说:“旧社会‘戏子’属下九流,没人看得起,谁想到周总理登门来看我!真是礼贤下士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