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皖稻121 |
释义 | § 一、品种来源: 本组合系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用“绿三A×绿稻24”于2001年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母本“绿三A”和恢复系“绿稻24”均由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育成,其中恢复系“绿稻24” 2002年已安徽品种审定(皖稻99),并申请国家品种权保护。“绿优1号”2004年安徽品种审定(皖稻121)。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优质米组区试续试并破格进入生产试验。 § 二、特征特性: 2002—2003年安徽省中籼区试,亩产量分别为611.5公斤和543.21公斤,较汕优63分别增产7.0%和9.59%;2年平均亩产581.15公斤,较汕优63增产8.06%。安徽省杂交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35公斤,较汕优63的476.17公斤增产10.75%。适宜在安徽中稻区和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下游省(区)的一季中稻区种植。 植物学特征:根系较发达,株高115-125厘米,平均株高120厘米左右。株叶型态较好,分蘖力中上,叶鞘绿色,叶色较浓,剑叶较挺直,后期转色好。茎杆偏高,抗倒性一般。谷粒金黄色,长粒,较易脱粒。穗长24.8厘米,平均每穗总粒数170粒,每穗实粒数138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6—27克。 生物学特性:该组合为中籼迟熟品种,在安徽单季稻区种植,阳历4月底至5月初播种,全生育期139天左右,较汕优63长4-5天。亩有效穗17—18万,分蘖成穗率70%左右。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60.6%—87.0%,平均为76.9%左右。中抗-感白叶枯病(3-7级);中感-感稻瘟病(5-6级)。 § 三、栽培技术要点 包括:播期、密度(播种量、田间基本苗、移栽密度)、水肥运筹策略、病虫害防治要点、栽培过程中主要注意事项。大田亩用种量1.0公斤,湿润育秧,秧田亩播种量15公斤,旱育秧,秧田亩播种量30公斤。适宜秧龄30-35天,栽插密度5×5寸或5×6寸,亩栽2万穴以上,每穴栽1-2粒种子苗。N、P、K配合使用;重施基肥,早施返青分蘖肥,不施或少施穗、粒肥。后期干湿交替,断水不能过早,成熟前5天断水,机械脱粒。要重视对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其它病虫害防治技术参照当地杂交中籼的常规管理方法进行。 § 四、适宜区域: 适宜在安徽中稻区和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下游省(区)的一季中稻区种植。 § 五、推广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该组合目前已累计推广面积50余万亩,主要在安徽中稻区和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下游省(区)的一季中稻区种植。该组合的推广应用,当前收益情况较好,一般情况下,亩均增收稻谷50公斤左右,按国家保护价每公斤1.6元计,每亩净增收80元。每生产和销售1亩田的杂交种子,种子生产和销售单位可获纯利5—8元。 § 六 推广潜力及应用前景: 该组合体现了优质与高产的较完美结合,又以质量优而突出,市场需求旺盛。主要品质指标均达到GB/T17891-1999标准三级以上。该品种丰产稳产,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均好,制种产量高,应用前景良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