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晚疫病 |
释义 | § 简介 叶片受害状 晚疫病古已有之,1845年比利时首次报道了晚疫病的发生,随后该病在欧洲迅速传播开来 。 近年来,国内随着番茄种植面积的扩大,重茬密集种植格局给晚疫病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晚疫病的爆发与流行已严重威胁着番茄生产,通常年份减产10% ~30% ,病害流行时可达80%,甚至绝产。 生产上防治番茄晚疫病的主要方法是化学药剂与农业综合防治,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防治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会使番茄对晚疫病菌产生抗药性,培育和利用抗晚疫病品种是防治番茄晚疫病最有效的措施。 晚疫病是当前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时该病会很快蔓延扩展,常给菜农造成很大的损失,须及早注意防治露地番茄晚疫病。 § 典型症状 青果受害状 1、幼苗期。叶片上出现水浸状暗绿色至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并向茎部蔓延,在接近叶柄处变成黑褐色,使幼茎腐烂、造成幼苗倒伏而死,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霉。 2、成株期。叶片:多从植株下部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出现水浸状暗绿色不规则形病斑,后病斑扩大变成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宽1~2毫米的白色霉;干燥时,病部呈青白色,干枯易碎。茎秆:病茎上出现水浸状暗褐色不规则形略有凹陷的病斑,病重时,病斑呈黑褐色腐败状,造成植株萎蔫或从腐败处折断。青果:果面上出现水浸状灰绿色硬斑,后变为暗褐色或棕褐色、呈云纹状,边缘明显,生有少量白霉,一般不软腐。 疾病表现: 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整形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高湿时,叶背病健部交界处长白霉。 幼苗染病:病斑由叶向主茎蔓延,使茎变细并呈现黑褐色,致全株萎蔫或折倒,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白霉。 茎上染病:病斑呈黑褐色腐败状,引致植株萎蔫。 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稍凹陷,边缘明显,云纹不规则,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其上长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 § 发病条件 晚疫病 1、寄主抗病性与发病的关系。小种专化抗性(垂直抗性)在同一生育期中是最稳定的,无论在芽期、幼苗期、花前和花后,对能侵染该品种的小种,各生育期都感病,对不能侵染的小种,各生育期都抵抗。这种特性,对于选育抗病品种是有利的,苗期鉴定的结果可反应成株期的抗性。寄主的田间抗性,则以芽期最易感病,以后抗病力逐渐增加。一直到现蕾期抗病力又下降,开花期最感病。田间病害流行也多从开花期开始。 种薯带菌和中心病株虽然是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但它们的数量不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品种和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其中又以气象条件为决定性因素。 2、气象条件的影响。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气候条件是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在相对湿度95 以上,温度l8~22°C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大量形成,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为lO~13°C,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都需要在水滴中才能萌发。温度在2O~23°C时,菌丝在寄主组织内生长最快。因此,在较低温或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早晚有雾、露水的情况下易于发病。当年雨季的迟早和雨量大小直接影响病害发生的早晚和轻重。降雨早,病害发生早且严重,反之,天气干旱,雨水少,病害可能不发生或少发生。田间发病的高峰期往往在降雨高峰之后。 晚疫病为一种典型的流行病,气象条件对发病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田间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关键气象条件为:24小时内至少有6小时降雨且温度不低于10 ℃;空气相对湿度至少连续6小时保持在90%以上。风主要影响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的扩散。 3、病原基数。发病轻重与其有直接关系如果上一年病害发生重,田间病残体多,第2年发病就重,反之则轻。温室、塑料大棚番茄发病的早晚、轻、重与露地栽培番茄的发病有直接关系。 4、 品种、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叶片小、厚而茸毛多的品种较抗病。 4 栽培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不畅,过度密植等造成田间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偏施氮肥使植物徒长,或土壤粘重、缺肥使植株生长不良都会降低抗病力。大棚番茄在连阴天、浇水过多、放风不及时等情况下发病重。 总之、晚疫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即可成功侵染,病菌发育最适湿度为白天20-22℃,夜晚10℃以上。低温、阴雨、湿度大,早晨和夜晚多雾的情况下易发病。在重茬地、偏施氮肥或密度过大、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时容易引发病害。 § 发生原因 一是轮作倒茬困难。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轮作倒茬困难,连作使土壤中病菌逐年积累,危害加重。 二是田间病株处理不当。有的种植户把植株残体堆积田头地头,没有进行深埋或烧毁,残叶病果地里随处可见。 三是气候因素。一般,秋季连阴雨天气较多,气温偏低,田间湿度大,为晚疫病的传播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防病意识不强。有的种植户未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防治原则。发病后用药次数不够,喷药后遇雨没有补喷等,都导致防治效果不佳。[1] § 发病途径 晚疫病 晚疫病发病途径。晚疫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目前,分为16个生理小种。晚疫病发生以带菌种薯为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烂,部分能长成健康的幼苗,只有极少数感病轻微的病苗,可以成长并在茎基部形成不明显的茎斑,在潮湿的环境下茎斑可产生孢子囊,这种病株称为中心病株。 病薯播种后,块茎上或同穴病芽上所形成的孢子囊,也可以借风雨传播而侵染附近植株的下部叶片,成为中心病株。病苗的出土率以及中心病株的形成率又因气候、土壤和栽培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其二,前一季遗留土中的孢子囊、病残组织以及染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其三,播种前淘汰的带菌块茎,任意弃置室外,也可产生袍子囊,引起田间发病。 病害的初侵染来源虽然很少,但在适宜条件下能迅速繁殖,多次再侵染,以致流行。如病菌来源于本地块中的中心病株时,初期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并且病斑多形成于底部叶片。如病菌来源于本地块以外。发病初期就可在短期内出现大量零星分散的病斑,而且多数发生于上部叶片。 § 病原物 病原物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缓慢,气生菌丝中等至茂盛,无色无隔,壁薄,自由分枝,粗4.9-12.0um;未见菌丝膨大体。孢囊梗由菌丝生出,直立,无色,合轴分枝,粗5-9um,顶端稍膨大并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时被推向一侧,梗继续生长,于顶端再形成孢子囊,梗与孢子囊接触点膨大,使整个孢囊梗呈粗细相间的节状。 孢子囊椭圆形至卵形,在寄主和培养基上常大量产生,具半乳突,顶生,24-54um×19-30um,平均36.5um×22.6um,长宽比值为1.5,基部逐渐变细,具脱落性,孢囊柄短(<5um);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或芽管,每一孢子囊可释放出5-12个游动孢子。休止孢子球形,直径9.8-12.8(平均11.37)um。不产生厚垣孢子异宗配合。藏卵器球形,平均直径38um,壁光滑。雄器围生。卵孢子球形,平均直径30um,常不满器。 致病疫霉有A1和A2两种交配型,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当A1和A2菌株同时存在时才可通过异宗配合形成卵孢子。在许多国家,由于只存在A1一种交配型,因此,在自然条件下,致病疫霉并不具备进行有性繁殖的条件。但最经越来越多的国家陆续发现A2交配型,这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晚疾病菌是一种寄生性很强的真菌,只能在特定的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孢子囊。晚疫病菌的寄主范围较窄,栽培植物 中只能侵染马铃薯和番茄,试验证明:马铃薯晚疫病菌中只有致病力强的类群可以侵染番茄,而番茄晚病病菌可以侵染除高抗品种以外的各种马铃薯品种 。进过实验可知:适于番茄晚疫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黑麦培养基和燕麦培养基;病菌在黑麦培养基上产孢最理想;番茄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0+2)°C;最适宜的产孢温度为2O °C;病菌生长的最适pH6.0~7.0;适宜产孢的pH 7.0;光照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及产孢。 晚疫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可分为许多生理 小种。B1ac 1953 年提出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国际命名方案”,此方案以16种基因型的马铃薯为鉴别寄主,它仍是由四个抗病基因R1、R2、R3、R4组合而成的,根据晚疫病菌在16个鉴别寄主(或R1、R2、R3、R4、四 个鉴别寄主也可)上引起的反应,相应地命名小种为;(1);(2);……(1,2);(1,3);……及(1,2,3,4),等16个小种。 其后,除上述四个基因型外,又陆续发现一些其他的抗性基因。至今, 己发现11个R基因。利用这些基因的各秒组合的品种作鉴别寄主,又可鉴定出更多相应的新生理小种。 § 防治措施 1、加强水肥管理。进入结果期后,看天、看地、看植株长势,适量浇水,保持地面湿润即可,不能大水浇灌,要避免浇地后遇降雨天,降热雷雨后,应用井水串浇;采收果后结合追施氮肥,每667平方米面积用草木灰50千克,或氯化钾10千克,追施1~2次,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2、改善通风条件。可在晴天上午,适时适度整枝、打杈、摘老叶。 3、喷药预防。在浇地前或降雨前,可喷洒甲霜灵、甲霜灵·锰锌、三乙膦酸铝、杀毒矾等内吸性杀菌剂(使用浓度见下)。 4、摘除传染源。及早清除初发病的病叶、病果、病株等,装袋运到田外深埋。 [2] § 防治方法 西红柿晚疫病 根据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应采用农业防治为主避免连作传播是关键,发病前后施药是保证,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措施。 1、清洁田园:番茄、黄瓜、辣椒、芹菜等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株、病果,减少初侵染源。经常检查植株下部靠近地面的叶片,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除去病叶、病枝、病果或整个病株,并及时带出棚外,在远离温室大棚或田块的地方深埋或烧毁,同时立即施药和连续用药,防止病害蔓延。在植株伤口处涂抹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有效控制发病中心。 2、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较抗晚疫病的美国大红、上海合作908、唐都等优良品种。 3、轮作倒茬 :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邻作与其它非寄生作物如甘蓝、芥菜、青菜、油麦菜等轮作2—3 年。 4、培育无病壮苗 :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因此,育苗土必须选用未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土壤,提倡用营养钵、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 5、合理密植:高垄覆膜栽培, 根据不同品种生育长短、结果习性, 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大小, 行70cm×40cm×30cm,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6、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施氮肥、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合理进行整枝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当苗高30cm左右时要及时搭架用长1.5m的树枝或竹杆拱“井”字形架。整枝打架还有利防倒伏,提高通风透光能力,降低田间温度,从而减轻病害。 7 控制好田间湿度:对于温室种植番茄:湿度是室温下引发病害的关键因子,因此应重点控制棚内湿度。判断棚内湿度是否适宜有2个经验依据:一是地面保持外干内湿为最好;二是叶面结露时间,结露时间1昼夜最长不超过10小时,揭帘后不超过2小时,否则将会引起病害。浇水时应在晴天上午,浇后适当放风排湿,以保持棚内的湿度适当。 8、药剂防治: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拔除深埋或烧毁, 并用硫酸铜液喷洒株穴消毒。初发期用2%氨基酸寡粮素水剂(好普)300- 800 倍防液好,或用72%锌、霜脲可湿性粉剂杜邦克露500 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或69% 安克锰锌900 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 雷多而锰锌) 5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7- 10 天喷雾一次, 连续喷2- 3 次。对于温室番茄,在其定植后,可喷施40%乙磷铝或64%杀毒矾或58%甲霜灵锰锌。 发病期间,应交替用药。使用的药剂为:58%雷多米力;或65%代森锰锌:58%甲霜灵锰锌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7—10天/次,连喷3—5次。遇到连阴天时应采用烟雾熏法和粉尘喷施法。烟雾熏法:每亩次施放10%百菌清烟雾剂500克或烟之保2小袋,点燃后蒙棚1夜,7—1O天/次。粉尘法:每亩次喷施5%百菌清粉剂1 000克,也可用250克粉尘伴侣+20克75%百菌清一或64%杀毒矾可溶性粉剂。发病重时,喷雾、喷粉尘、烟雾熏蒸3种方法交替使用。由于对植株伤害较大,72.2%普力克水剂最好在病情严重时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此时,用药时间可缩短为3—5天/次。[3] § 案例 马铃薯晚疫病 榆中县晚疫病发生情况及趋势 榆中县年降雨量在300~500毫米,属中部半干旱地区。晚疫病一般在2006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开始发病,发病率约在30%左右。但也有地域差异,北部干旱山区发病轻,南部二阴山区发病重;杂草少的地区发病轻,杂草多的地区发病重;施肥高的川水灌区发病轻,施肥低的旱地重。与6月上旬至7月中旬的降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一般降雨量少时发病轻,降雨量多时发病重。 晚疫病对品种的敏感性较强,抗晚疫病品种感病轻,反之则重;一般来说中早熟品种感病重,中晚熟品种感病轻;马铃薯品种间对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异,一般叶片平滑宽大,叶色黄绿,匍匐型的品种容易感病,叶片小而茸毛多,叶肉厚,颜色深绿的直立型品种比较抗病;叶片表面气孔数目多的品种也容易感病。马铃薯的不同生育时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也不一致,一般幼苗期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容易感病。叶片着生部位不同发病率不同,顶叶最抗病,中部次之,底叶最容易感病。 近年来,榆中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轮作的间隔年限缩短,农民对晚疫病的防治意识较差,晚疫病的发生趋于加重。2005年,由于5~7月降雨偏多,5月降雨量为106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148%,6月降雨量为71.50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28%,7月降雨量为120.50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125%,发病较2004年严重。据南部二阴区调查,7月中旬开始发病,发病率不足5%,到8月中旬发病达到30%~50%,更有甚者达到80%~100%(如品种抗疫白)。据北部半干旱区调查,7月下旬开始发病,发病率5%以下,到8月下旬发病约在10%~20%,9月中下旬发病约在30%左右,相对南部山区发病较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