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百间楼
释义

§ 简介

位于湖州市南浔镇东百间楼河两岸。百间楼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为明代万历中(1573-1620)礼部尚书,南 浔人董百间楼 份所建。百间楼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又架长板石桥连接两岸故称为“百间楼”。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故街道行 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百间楼的封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各楼之间又有券门相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纵 深。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即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百间楼的建筑即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 代建筑遗韵。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嘉庆年间张镇曾有赞美百间楼的诗句(张镇《浔溪渔唱》):“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 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如诗如画的秀丽景色和水乡风光。  [1]

§ 历史

百间楼是罕见的江南水乡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沿河民居古建筑群。

百问楼建于明代中叶,初期大多建成在西南。在此后约二百多年中,东北岸也陆续建造起幢幢民宅,呈现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 百间楼

百间楼这个地名的确切来历,已难找到文字依据。相传是明代尚书董份为女眷家仆而建的居屋。因沿河两岸,约有楼房百间左右,故称百间楼。董份的祖先是梅林人(梅林距南浔西北15公里),明初适居南浔。明嘉靖41年(1562)董份任吏部待郎加工部尚书,继升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后罢官回家。明穆宗即位(1567),又召回董份,但他不愿再去,万历23年(1595)病故。以此推算考证,百间楼大约在董份退归故里时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百间楼前的河道原是运河,也叫百间楼港,又称百间楼河。

通湖州和乌镇、苏州、杭州、嘉兴等地。沿这条河散步,那一道道高耸的封火山墙,有的形如云头,有的似观音兜式,有的是三叠马头样式,那一道道拱形的过街卷洞口,一道道木柱廓檐,一道道河岸石阶、水埠,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连同呢喃的桨声隐约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透着浓郁水乡特色的水墨画卷。两岸居民群落临水而筑,隔河相对,有石桥相连。沿河是条长街,沿街房屋一色黑瓦覆盖,底层均有披檐,檐下的柱廊就立在河沿上,更有跨街建屋成骑楼式者,或有侧山墙落地上开卷门,有的大宅达三至四进。一般只有一个天井的两进屋,大部分房屋都有楼房。游客在此;若征得房舍主人的同意,便可进去参观。只要你推开石库墙门,眼前便割然开朗:小的天井,雕花的木窗,别致的砖缕,古朴的厢房,无处不洋溢着独特的水乡古镇气息。

传说范蠡大夫带着西施等人渡钱塘江,沿水路向姑苏进发。路过南浔镇时,投宿在百间楼东边的一个小村里;晚上西施想着明天要进入吴国宫里了,即使能活着回到故乡,又有何面目再见父老乡亲呢?想着,她便悄悄地出门到百间楼河边。那天晚上寒风萧萧来器,河水粼粼,西施想来想去决心以一个村姑面目从容死去,比在敌国忍辱偷生的好。于是她在河边蹲下来,双手捧起河水洗掉脸上的脂粉,又把头上的插栽卸下抛了一地。此时正好侍女醒来不见西施,就告诉了范大夫。他们慌忙寻到河边,见西施在悲哭,范蠡叫侍女走开,自己就和西施在河边说了好久的话。西施终于放弃了个人的打算。天亮时,又在河边洗脸。在侍女的帮助下重新梳洗打扮完毕,当天进入了姑苏城。后来人们知道了西施的故事,就把这个地方取名洗粉兜,现在仍用这个地名。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