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莽草 |
释义 | § 石莽草 § 正文 石莽草 (《广西中药志》) § 异名 石辣蓼(《广西中药志》),头花蓼、小红藤(《广西植物名录》),太阳草(《云南中草药》),满地红、四季红、火溜草(《文山中草药》),红花地丁、绣球草、惊风草、小铜草、小红草(《云南中草药选》)。 § 来源 为蓼科植物头花蓼的全草。 § 植物形态 头花蓼 多年生草本。茎蔓延,先端斜升向上,表面红色,节处着生柔毛。叶互生,椭圆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具缘毛,边缘及叶背往往带红色;叶柄带红色,长约1~3毫米,基部具耳,包茎;托叶鞘状,先端平整,被长柔毛。总状花序直立,近球形;花被淡红色,5深裂,裂片椭圆形,先端略钝,长约2毫米;雄蕊8,花丝白色,透明,腺体黄绿色,长圆形,位于花丝基部,花药淡蓝色;子房上位,绿黄色,表面光滑,花柱上部3裂,柱头球形。瘦果包于宿存的花技内,卵形,具3棱,光滑无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于岩石上。分布我国西南部。 § 采集 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 性味 苦辛,温。 ①《广西中药志》:"味辛微涩,性温。" ②《广西中草药》:"味苦辛,性平,无毒。" ③《云南中草药》:"酸,凉。" § 功用主治 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治痢疾,肾盂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疮疡湿疹。 ①《广西中药志》:"祛风湿,散瘀止痛。治风湿,跌打。" ②《广西中草药》:"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肤溃疡,无名肿毒。" ③《云南中草药》:"清热利尿,通淋。" §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煎水洗,或熬膏涂。 § 宜忌 《广西中药志》:"孕妇及实热者忌用。" § 选方 ①治风湿痛:石莽草煎水蒸洗。(《广西中药志》) ②治痢疾:石莽草二两,水煎,日分二次服。(《广西中草药》) ③治血尿、膀胱炎:鲜太阳草一两,水煎服。若血止仍尿痛则加背蛇粉一分五厘,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④治疮疡、麻风溃烂:石莽草一斤,九里明五两,爬山虎五两,桉树叶五两。水煎成膏,加梅片二钱搅匀。涂患处,每日一次。(《广西中草药》) ⑤治肾盂肾炎,尿道结石,跌打损伤:头花蓼五钱至一两,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⑥治跌打瘀肿:石莽草打烂,酒炒外敷。(《广西中药志》) ⑦治尿布疹、黄水疮:鲜太阳草煎水,洗患处。(《文山中草药》) ⑧治烂疮:石莽草、爬山虎、九里明各适量,水煎,洗患处。(《广西中草药》)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