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 |
释义 | 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 特色及评论 本书中文版的问世仅仅是表征今日中国震荡变化时代的许多象征之一。10年或更多年以前,中国不需要这本书,也不会对它有多大兴趣。但是,随着私营企业的出现,中国经济呈现出富有生机的新面貌。而随着企业家和私有企业的出现,剥削、比恰当地对待工人更为重要的利润以及与此相关的受到公正批判的古典资本主义的恶也可能出现。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自由企业的恶可以通过立法、舆论和公众监督以及企业本身的自我约束来防止。有关这些限制的讨论、澄清和证明,就是以“经济伦理学”而闻名的学科所要做的。本书便属于这种研究范畴。 作为运动以及研究与出版领域的经济伦理学始于当代大约25年前的美国。迄今它已发展到全球每一个角落,如同经济本身的发展一样。现在,人们可以说,至少从西方观点来看,工业时代的主要经济伦理问题已经被揭示了出来,即便还未被解决的话,至少已经被提了出来。遗憾的是,其中最糟糕的问题,诸如残酷剥削、高失业、强迫劳动和童工、贿赂、腐败等,随生意本身,很大程度上已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信息时代中的经济伦理问题正在出现。 伦理批评的主要对象一直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本书最初所致力于的正是这些公司。本书的读者对象不是那些不关心伦理的公司,不是那些将利润置于所有考虑之上的公司。而是那些想要伦理行为的公司,不论它们是出于伦理的动机还是出于伦理好生意也会好的信念。由于跨国公司成为批评对象,许多公司不知如何回应。当它们置身于新的文化中时,不知道应当遵循谁的价值,是否应当简单地入乡随俗,甚至是支付给工人少于维持其生命所必须的工资或者污染环境也应当跟着做,即便公司有能力不这么做。 本书所论证的是,想要行为伦理的公司必须确定公司的伦理标准并且信守它们,不论公司在哪里做生意。如果一个公司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随之也改变它的伦理标准的话,那么它实际上并没有信守自己的标准。但是,公司所坚持的标准对自己以及对他人都必须是伦理上可证明的。本书所采取的战略不是去规定那些标准应当是怎样的,而是发展我所称为的伦理准则,这些准则应用公司所采取的无论什么特定的标准。本书表明,可以如何来发展和捍卫这些准则,如何遵循它们将使跨国公司能够避免在不太发达的国家中做生意的伦理问题,从而使它们免受抨击。 尽管本书并未为所有地方的所有公司列出伦理要求,但它的准则并非仅限于来自美国或西欧的跨国公司。因为来自任何国家和文化的企业都应当诚信行为,这意味着按照他们自己所自愿承认和接受的可证明是正当的标准行动。当不同国家或文化认为是伦理的标准发生冲突时,谈判就是适当的选择办法。在谈判中,无论哪一方都不可能同意自己认为是不道德的标准而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诚信性。但是,每一方都能够接受它宁可不遭遇的条件而不是相信它认为应当相信的标准,因而并不放弃自己的诚信。它这样做,为的是达成某种它充分考虑的谈判条款。这种协议将是公正的,假定它不是被强加给任何一方的,而且也不损害第三方。 本书写于1992年,书中的例子和所讨论的话题都是当时西方跨国公司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尽管有些例子现在看来可能陈旧了,有些问题发展了并且改变了,但这些原则仍然是恰当的。有些情况,例如美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缓解和变化了。其他一些变化,例如关于前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讨论在不同国家里也以各种方式发生了变化。自我写本书以来,10年前还不清楚的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兴起有关的伦理问题已经出现。不过,这些准则仍旧可恰当地应用于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是道德想象力,并且愿意积极去思考新问题。 本书颇受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欢迎。一些公司将它用作对其所有雇员伦理培训计划的一部分。一些公司将它发给其高层执行官员。许多大学班级将它用作教材。本书的最后一章已被译成意大利文单独出版。它还在墨西哥、巴西、日本和香港等其他地方被使用。 中国读者可以用许多方式来使用这本书。有的可只是研究它,以便发现受到尊重的美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生意中是如何对待伦理问题的,哪些在它们看来是成伦理问题的,它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另一些读者或可将它看作范例,来帮助发展国际层次上进行商务的标准。本书可使读者和学生对伦理问题具有敏感性,了解如何可从伦理观点研究和分析这些问题。但是,当中国读者思考管理企业的适当方式时,他们必须在这里发现适合他们自己文化、历史、情境和价值的东西。 仍然不确定的是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来来既有很大的可能性,也有某些危险。企业最兴旺发达时,就是它行为伦理时。但是,仅有讲伦理的人们和善良而诚信的企业领导还是不够的。在有关合同。工人的待遇和报酬、环境保护和公共利益的促进方面,还必须有恰当的社会支持和伦理上可证明和执行的立法。随着经济变得愈益全球化和一体化,伦理学将在有助于克服弊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希望,本书读者将找到具有想象力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在中国和全球的发展,这将有益于中国、中国人民和所有与中国相关的国家和人民。 里查德・狄乔治 2001年 8月 (陆晓禾译) 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 内容简介 10年或更多年以前,中国不需要这本书,也不会对它有多大兴趣。但是,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古典资本主义的恶也在中国出现。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自由企业的恶可以通过立法、舆论和公众监督来防止。有关这些限制的讨论和证明,就是以“经济伦理学”而闻名的学科所要做的……作为最早全面论述跨国公司商务伦理的著作,本书考察了世界范围内各大市场环境有关伦理运作的道德争议,为跨国公司在不发达国家的运作提供若干准则。因此,本书颇受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欢迎! 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 本书目录 主编前言 作者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国际商务中的诚信:话语矛盾? 诚信 信誉和诚信 谁的道德? 入乡随俗 正义美国人 天真不道德者 基本道德规范 诚信和国际商务 第二章国际伦理背景 全球多元主义 缺乏合适的背景机制 国际经济 协议公正 诚信和伦理要求 第三章跨国公司和不发达国家:7条准则 对美国跨国公司的伦理规范 发展国际伦理背景机制 美国商务与国际商务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应用准则:跨国公司和多种伤害 制药业和农药业 在美国的违禁产品 滥用合法产品 抵制雀巢公司 农业企业 银行与金融机构 银行业和实力集团 债务 银行和外逃资金 依赖和放弃 采掘工业 制造业 第五章准则的廷伸:博帕尔邦 第六章伦理困境、互相冲突的准则和个人诚信 第七章同腐败竞争的策略 第八章在中欧、东欧和前苏联做生意 第九章与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做生意 第十章诚信竞争 索引 译后记 …… 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 文章节选 这不是一条新的道德准则;也不是只适用于跨国公司的准则。但这是有利于指导跨国公司在不发达国家活动的一般准则。故意直接伤害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这通常并被广泛公认是不道德的,除非这样做是出于自卫或某种类似的压倒一切的理由。这条制止故意直接伤害的准则可以由制止杀人的准则和尊重他人的准则引申出来,或者对那些更喜欢从某种权利去探讨伦理准则的人来说,是从生存权和被尊重权引申出来的。依据推论的这一伦理方式同样适用于表明,采纳这条准则会带来利益而不是损害。 这条准则要求公司管理人员在跟发展中国家做生意时眼光要超出自身利益之外。企业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做生意,通常总会假定双方都能照顾好自己的利益,因为进行交往的背景准则都倾向于防止直接伤害降临到无辜的第三方头上。在跟穷国做生意时,那里谈判的权力不足以协调双方,美国公司不得不考虑给对方潜在的伤害。持依赖性理论(Dependency theory)的人主张,由于发达国家的行为,发展中国家依赖发达国家是不公正的。无论那种主张是否正确,都应当考虑依赖和依赖引起损害的可能性。如果公司与之做买卖的政体是臭名昭著的腐败政体,就会不断引起疑问,伤害加之于第三方的可能性也会不断增加。如果跨国集团怀疑当地政府不关心其本国人民的利益而只关心扩充政府官员或者一小撮当权者的财富,那么,参与利益谈判的行为诚信的跨国公司就应当取代失职政府的角色,去考虑受跨国公司活动影响的该国百姓的利益。这给跨国公司添加了负担,但这是公司责无旁贷又义不容辞的负担。无视这一点,跨国公司的行为势必带来可以预料得到的损害。 这条准则通常会迫使在国际层级上运作的公司有意识去考虑直接商务以外的因素。遵守这条准则并非要告诉企业如何正确地有所为,而是要告诉它如何有所不为,因而有助于企业避免不道德的作为。 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 作者介绍 里查德・狄乔治是堪萨斯大学哲学荣誉教授和国际经济伦理中心主任,美国哲学协会(中央组)前任会长。他写作或主编的论文有150余篇,著作18本,是《经济伦理学刊》和《商务与职业伦理杂志》编委,曾任多家企业的经济伦理顾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