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牡蛎
释义

§ 简介

牡蛎

牡蛎是著名而常见的贝类,有很多别名,在中国的广东、福建称蚝或蚵,江浙称蛎黄,山东以北称蛎子或海蛎子,其它俗称各地均有不同。在西方国家其很多别名来自养殖地,如蓝蚝和兰厚牡蛎分别养殖在美国蓝点和兰厚湾。

在《圣经》中被誉为“海之神力”。中国汉朝就有“插竹养蛎”。《神农本草经》说:“牡蛎有三,皆生于海”。

唐代的牡蛎已是海中珍馐,肉称“蛎房”、“蚝房”。李白有“天上地下,牡蛎独尊”的题句。韩愈有《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蚝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

宋代苏颂说“南海闽中龙多,皆附石而生,磈磊相连如房,呼为蛎房,初生只如拳石,四面渐长至一二文者,崭岩如山,俗呼蚝山。”刘子翚《食蛎房》诗:“江瑶贵一柱,嗟岂栋梁质。”南宋陆游有《绍兴中予初仕为宁德主簿与同官饮酒食蛎房甚》诗:“同寮飞酒海,小吏擘蚝山。”元代柳贯有“鹢首去乘潮浪白,蛎房催出酒波红”诗咏。

明朝时牡蛎有“西施乳”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海月》载:“《王氏宛委录》云:‘奉化县四月南风起,江珧一上,可得数百。如蚌稍大,肉腥韧不堪。惟四肉柱长寸许,白如珂雪,以鸡汁瀹食肥美。过火则味尽也。’”郁达夫说:“福州海味,在春三二月间,最流行而最肥美的要算来自长乐的蚌肉,与海滨一带的蛎房。”[1]

§ 形态特征

牡蛎的结构

牡蛎体形多变化,大多呈三角形,以左壳固着于岩石上,左壳凹,右壳平。幼小个体鳞片层末端边缘伸出许多舌状突片或尖棘,成长个体棘渐渐减少。长度从2英寸(5厘米)到超过12英寸(30厘米)不等。

牡蛎的两壳形状不同,表面粗糙,多为淡黄褐色,杂有紫褐色或黑褐色条纹;上壳中部隆起;下壳附著于其他物体上,较大,颇扁,边缘较光滑;两壳的内面均白色光滑,前凹陷深。通过数牡蛎壳上有许多类似年轮的圈,每圈需要一年生长,通过数这些圈,可以知道牡蛎的年龄。

两壳于较窄的一端以一条有弹性的韧带相连。壳的中部有强大的闭壳肌,用以对抗韧带的拉力。壳微张时,藉纤毛波浪状运动将水流引入壳内(每小时流过的水量可达2~3加仑),滤食微小生物。

牡蛎的身体在两片壳的深处,被一个肉质的组织层包围着,叫做套膜(mantle)。套膜折叠成三个明显的层:内层包括肌肉;中间层包括两排感觉器官,用来探测化学和温度的变化;最外层包括壳分泌薄膜。

一对腮位于套膜下,组成了折叠肌丝层,呈现褶皱状。腮用来聚拢食物和呼吸。腮的前端是嘴,被四个肉质球包围着,称为:触须(palps)。牡蛎没有头也没有大脑。取而代之的是两个神经中枢,一个控制嘴和套膜,另一个控制内部器官。[2]

§ 生活习性

生境

牡蛎生活的海底坚硬的区域叫做牡蛎床,这些床位于或深或浅的海水或有盐味的河口水域中。牡蛎生活在潮间带中区。

食性

牡蛎

固着型贝类。一般固着于浅海物体或海边礁石上,以开闭贝壳运动进行摄食、呼吸。为滤食性生物,以细小的浮游动物、硅藻和有机碎屑等为主要食料。牡蛎通过振动腮上的纤毛在水中产生气流,水进入腮中,水中的悬浮颗粒被粘液粘住。腮上的纤毛和触须按大小给颗粒分类。然后把小颗粒送到嘴边,大的颗粒运到套膜边缘扔出去。

繁殖

牡蛎多雌雄异体,但也有雌雄同体者。食用牡蛎(Ostrea edulis, 即欧洲平牡蛎)能按季节或随水温的变化而改变性别(节律性雌雄同体)。牡蛎在夏季繁殖。有的种类卵排到水中受精,而有的则在雌体内受精。受精卵发育成游泳的幼体,叫做:缘膜幼体(veliger larvae)。两周以后缘膜幼体永久固著于其他物体上,比如其它牡蛎壳或岩石,固定三天以后,幼体失去了游泳的能力,变成了小的成体,叫做蚝仔(spats)。经3~5年后收获。

天敌

鸟类、海星、螺类以及包括鳐在内的鱼类均食牡蛎。钻蠔螺(Urosalpinx cinenea,即灰色尾号螺)分布广,常在牡蛎壳上用舌钻一小孔,吸食其活组织。牡蛎面临的其他生命威胁如牡蛎床会被一种叫做粉拖鞋的软体动物霸占,牡蛎被挤出来,还有各种原生动物寄生虫导致的疾病。人类过度捕捞和工业排污也是牡蛎面临的危险。

§ 种类分布

种类

牡蛎

真牡蛎(牡蛎科)包括3属,最原始的牡蛎属是细齿亚属(Pycnodonta),生活在深水中,几乎没有商业用途。另两种牡蛎属巨蛎属(Crassostrea)和牡蛎属(Ostrea),生活在浅水中。世界上总计约有100多种,中国沿海产的约有20多种,已人工养殖的主要有近江牡蛎、长牡蛎、褶牡蛎和太平洋牡蛎等。

巨蛎属有伸长的、深杯形的壳。它们产卵到水中授精。这个属的三个最重要的成员是美洲大西洋海岸牡蛎、葡萄牙牡蛎和日本牡蛎。

牡蛎属的牡蛎壳平圆,保持卵在腮上授精。欧洲平牡蛎和美洲太平洋海岸牡蛎是这一属中最为广泛养殖的品种。

其它著名的品种如北美牡蛎(C. virginica, 即维吉尼亚牡蛎或维吉尼亚厚牡蛎)原产圣罗伦斯湾到西印度洋群岛,已引进北美西海岸,长15公分;雌体一次排卵可达5,000万枚;在北美的食用贝中商业价值最大。新西兰Bluff地区以盛产优质肥美之蚝闻名;香港流浮山亦以产蚝闻名。中国广东省以珠江口沙井蚝最著名。

分布

野生牡砺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域,从高线至水深10多米的范围内都有。

牡蛎养殖场分布于欧洲和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美洲、亚洲、澳大利亚、中国和韩国的太平洋沿岸,非洲东部海岸。在美国,大部分牡蛎被养殖在大西洋中部,切萨皮克湾、墨西哥湾和北太平洋养殖场养殖。

§ 化学成分

牡蛎肉

牡蛎肉营养丰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美称。据分析,干牡蛎肉含蛋白质高达45%~57%、脂肪7%~11%、肝糖19%~38%。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牛磺酸和钙、磷、铁、锌等营养成分。钙含量接近牛奶的1倍,铁含量为牛奶的21倍,是健肤美容和防治疾病的珍贵食物。

贝壳

含碳酸钙90%以上,并含磷酸钙、硫酸钙。贝壳含少量的镁、钠、锶、铁、铝、硅,微量的钛、锰、钡、铜、锌、钾、磷、铬、镍等多种无素,还含蛋白质,水解液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甘氨酸( glycine)、谷氨酸(glutamieacid)等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0.15-0.24%。[3]

§ 应用价值

药用

牡蛎

1、药理作用

(1)、有收敛、镇静、解毒、镇痛的作用

牡蛎的酸性提取物在活体中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抑制作用,使感染的鼠死亡率降低。

(2)、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

牡蛎所含的碳酸钙有收敛、制酸、止痛等作用,有利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动物实验证明:牡蛎制剂白牡片能治疗豚鼠实验性溃疡和防止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发生,并能抑制大鼠游离酸和总酸的分泌。

(3)、其他作用

牡蛎可能有调节整个大脑皮层的功能.生用镇静、软坚、解热的效力良好;煅用则涩而带燥,收敛固涩之力较强。

2、中药牡蛎

在汉方中使用牡蛎壳为药材,磨为粉末,称为“牡蛎”。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归肝、心、肾经;质重镇降,可散可收。具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等功效。主治眩晕耳鸣,手足振颤,心悸失眠,烦躁不安,惊痫癫狂,瘰疬瘿瘤,乳房结块,自汗盗汗,遗精尿频,崩漏带下,吞酸胃痛,湿疹疮疡。

用法上分为生牡蛎(壳)与熟牡蛎(壳)两种。收敛固涩,用熟牡蛎;其他则生用。 软坚散结多与玄参、贝母搭配,镇静安神多与龙骨搭配,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熟牡蛎中之碳酸钙多转为氧化钙,亦可用作制酸剂。[4]

3、应用宜忌

(1)、牡蛎恶麻黄、吴茱萸、辛夷。

(2)、本品多服久服,易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

食用

食用方法

牡蛎

牡蛎于公元前即已养殖以供食用。可生吃、煮食、凉拌、热炒、干炸、作汤粥、面点等。

1、生食

(1)、佐以柠檬汁、辣汁或鸡尾酒酱汁等,在法国、美国及中国的大连地区常见。欧洲一些国家的人,以吃生蚝为高档享受。

(2)、晒成蚝豉:蚝豉,又叫蚝士,是一种海味,由牡蛎(蚝)生晒而成。蚝豉主要为分生晒、干及半干湿三种。生晒蚝豉即是在阳光下晒干鲜蚝。干蚝豉则使用风干的方式,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半干湿蚝豉是先把蚝煮熟及过冷河,再将其风干而成。

在广东及香港,因为“蚝豉”的粤语和“好市”相似,因此被视为好意头的食物。例如“发财好市大利”,即是由发菜、蚝豉及猪舌煮成。

(3)、日韩料理

严岛烤蚝:日本为了防止食用牡蛎造成食物中毒,早期食用前均先加热再吃。明治维新自欧美引入生食文化后,民众生食后常导致食物中毒,故产业界逐渐发展出以紫外线杀菌的方式杀菌。一般于食物中毒的症状有牡蛎毒、细菌(肠炎细菌、大肠菌)等。以生烤方式食用。

2、熟食:以食盐、焗烤、煮汤等,常见于日本、韩国、台湾等地。

(1)、西式熟食烟熏和油炸(美国常用)。牡蛎穷孩儿三明治在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州非常有名。

(2)、中式熟食

广东贺年食品“发财好市”,即发菜及蚝豉。

火锅:大连地区。

蛎饼:用蛎肉和面粉制成圆形的油炸食品,福州、莆田等地风味小吃。

蚝干粥:晾晒8成干的蚝干、两次去壳的粳米米芯、猪大骨头熬煮的钙质丰富的高汤以及自家调味品精制而成,在闽南(厦门、泉州、漳州)等地非常流行的风味名小吃。

其它中式熟食法如:姜葱焗、蚝油、烧烤

(3)、台湾料理

蚵仔煎:蚵仔混合番薯粉、鸡蛋、青菜,再加以煎制,并佐以酱料。  珍珠

蚵仔面线:蚵仔裹太白粉后,加上猪肠与面线合煮,另有大肠面线。

炸蚵仔,或炸蚵仔酥:蚵仔裹地瓜粉或太白粉后,入锅油炸。

蚵仔汤:蚵仔与姜丝混煮成汤,为台湾著名菜式。

蚵嗲,称为ô-de,主要的材料有猪绞肉、韭菜末、高丽菜末、芹菜末、五香粉和少许胡椒粉等,再加以油炸。[5]

食用季节

传说在五至八月不宜生食牡蛎。事实是当时正值牡蛎的繁殖季节,食用五至八月的牡蛎不会对健康有影响,只是肉质较差。英国国会亦有相关立法保护。

其它用途

1、珍珠

珍珠(pearl)可在珍珠牡蛎的外套膜中产生。

2、建筑装饰

贝壳磨光后可铺窗户,烧成灰可砌墙(澳门旧城墙遗址亦以此建成),香港海下湾的石灰瑶曾经大量出产壳灰来建房子。

§ 人工养殖

养殖方法

1、筏式养成

选择潮流畅通、饵料丰富、风浪平静、水深在4米以上的海区可作牡蛎筏式养殖场地。近江牡蛎应选择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大连湾牡蛎应选择远离河口、盐度较高的海区;太平洋牡蛎和褶牡蛎介于两者之间。养成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吊绳养殖:适合于以贝壳做固着基的牡蛎,其养成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绳索串联成串,中间以10厘米左右的竹管隔开,吊养于筏架上;二是将固着有蛎苗的贝壳夹在直径3~3.5厘米的聚乙烯绳的拧缝中,每隔10厘米左右夹1壳,垂挂于浮筏上。一般每绳长2~3米。也可利用胶胎夹苗吊养。

(2)、网笼养殖:利用扇贝网笼养殖。将无固着基的蛎苗或固着在贝壳上的蛎苗连同贝壳一起装入扇贝网笼中,在浮绠上吊养。筏式养成一般放养蛎苗为每667平方米10万粒,以贝壳作采苗器,每667平方米可吊养10000壳左右。蛎苗从5.6月份开始放养,至年底收获,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5000千克以上。  牡蛎养殖2、滩涂播养

(1)、场地选择:滩涂播养应选择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的内湾,底质以砂泥滩或泥砂滩为宜。潮区应选择在中潮区下部和低潮区附近。

(2、播苗季节: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较为适宜。生产上最迟可在5月中旬播苗。

(3)、播苗方法:

1)、干潮播苗:就是在退潮后滩面干露时播苗。播苗前应将滩面整平,或筑成畦形基地再播苗。干潮播苗应尽量掌握播苗后即开始涨潮,以缩短蛎苗露空时间,避免中午日光曝晒时播苗。

2)、带水播苗:就是涨潮后乘船播苗。播苗前将滩面划成条状,插上竹竿、木杆等作为标志,待涨潮后在船上用锹将蛎苗撒下。带水播苗由于不能直接观察到蛎苗的分布,往往造成播苗不均匀。播苗密度应根据滩质好坏、水的肥瘦而定。优等滩涂每667平方米播苗12万粒左右,中等的10万粒左右,一般差的可播苗6万~8万粒。  3、蛎虾混养

(1)、虾池选择:混养牡蛎的虾池,底质以泥或泥砂质为宜,水深为1.3米以上,日平均换水率应达50%左右。前期透明度应控制在40~50厘米,中后期控制在50~60厘米。

(2)、场地整理:苗种放养前,要彻底清淤,用推土机等工具将播放牡蛎苗种处的池底整平压实,呈微凸状,略高于周围底面,可防蛎苗下沉被淤泥埋没致死。

(3)、播苗:在保证正常对虾放养密度前提下,牡蛎苗种的播养量以每667平方米3万粒左右为宜。播苗时间应选择在4月初,苗种子选手规格以壳长2厘米以上为好。播苗应力均匀,并避开环沟低洼处和投饵区,播苗面积占池底面积的1/4~1/3。  4、投石养殖

用做牡蛎采苗器的石块,此时成为牡蛎的养成器材。生长期较短的褶牡蛎可在采苗场就地分散养成;生长期较长的近江牡蛎要移到养成场养成。养成方法主要有漫天星式、梅花式和行列式三种:

(1)、漫天星:蛎石杂知己无章地放置。

(2)、梅花式:一般为5~6块蛎石为1组。

(3)、行列式:排宽0.5~1米,排间距为0.6~1.5米。深水养殖可在投石采苗后不加任何管理,直至收获。  5、插竹养殖

利用插竹采苗的方法,将采到的蛎苗就地稀疏养殖。养成时,蛎竹的排列方式有两种:

(1)、直插:以150~179支蛎竹直插成排,排长3~5米;或者以100~120支蛎竹插成排,排中间留有2~3个空档,以畅通水流。

(2)、斜插:以23~26支蛎竹插成1堆,堆底宽45~60厘米,顶宽33~36厘米,堆和堆之间相距20~25厘米。由5~6堆组成1排,排与排之间相距2.5米左右。每667平方米可插8000~10000支蛎竹。  6、桥式养殖

利用桥式采苗方法采苗后,将石条重新整理,疏散密度,进行养成。一般6~7块石条为1组,组与组之间用石条相连成1列。组间距离为50~60厘米,列与列之间距离1~2米。养成期间,应将石条的阴面与阳面互换,使两面牡蛎生长均匀。  7、立石养殖

利用立石采苗法在中潮区采苗后,只要苗量合适,可以任其自然生长,不需任何管理,直到收获。此法主要用于褶牡蛎的养殖。  8、栅式养殖

这种养殖方法是在水深2~4米、风浪平静、饵料在此之后内湾设置固定的栅架,架子的设置同栅式采苗。蛎苗多以串联的贝壳、水泥瓦等固着基,成串的挂在栅架上养。每串长1~1.5米,串间距0.5~1米。养殖密度不宜过高,严防触底,以免某些底栖敌害生物的侵袭。

养成管理

牡蛎

1、翻石(移石)

就是移动一下蛎石的位置。翻石可避免牡蛎被淤泥窒息死亡,并能搅动浮泥,增加饵料的营养盐,促进牡蛎的生长。一般养成期间翻石2~3次。

2、防洪

在多雨季节,须注意预防洪水流入,或围堤挖沟抗洪,或将牡蛎移向高盐的深水海区进行暂养。

3、越冬:在北方养殖的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一般都要经过2~3个冬季结冰期。在结冰前要检查1次,将可能受到威胁的牡蛎向深水移植,使其安全过冬。

4、肥育:在收获前1~2个月,将牡蛎移到优良肥育场肥育,以达增产的目的。

5、防止人为践踏

滩播牡蛎只能在滩面上滤水摄食,一旦陷入泥中就无法正常生活窒息死亡。应严禁随意下滩践踏,管理人员下滩时应沿沟道行进。

6、疏通沟道

经常检查排水沟道是否畅通,退潮后滩面应尽量不积水,以防水温过高、敌害潜居、浮泥深沉等造成牡蛎死亡。

7、除害

牡蛎的敌害很多,要结合翻石时进行清除,在红螺、荔枝螺繁殖盛期7~9月份期间,应潜水捕捉其亲贝及卵袋。在蟹类活动频繁的季节里,加强管理,捕捉敌害。

8、防风

台风对养殖设施破坏性很大,还传卷起泥砂埋没固着器及牡蛎。因此,台风过后要及时抢救,修理筏架,扶植倒下或埋没的固着器。

疾病防治

1、幼体细菌性溃疡病

病原为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溶藻酸弧菌(V.alginolyticus)等。各种牡蛎的育苗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此病。浮游的幼虫被感染后即下沉固着,或活动能力降低,突然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

2)发现患病幼体立即弃掉。

3)投喂的单胞藻无弧菌污染。

4)单独或联合使用过滤、臭氧和紫外光线消毒育苗用水。

5)每立方米水体用复合链霉素50~100克或氯霉素10克全池泼洒,连续3~5天。

2、牡蛎的派金虫病

病原为海水派金虫(Perkinsus ma-rinus)。派金虫病是牡蛎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此病地理分布广泛。主要侵害一年以上的牡蛎。牡蛎的死亡发生在夏季和初秋(8~9月份),以后随着天气变冷、水温下降,死亡也减少。流行病的发生与较高的水温(30℃)和较高的盐度(30‰)有关。盐度在15‰以下或水温低于20℃或高于33℃时,即使有派金虫寄生,牡蛎也不会死亡。慢性感染的牡蛎,身体逐渐消瘦,生长停止,生殖腺的发育也受到阻碍。感染严重的牡蛎壳口张开而死,特别在环境条件下不利时死亡更快。

防治方法:

1)避免用已感染的牡蛎作为苗种。

2)牡蛎幼虫固着变态前将固着彻底清刷干净,将老牡蛎完全除掉,除去蛎床之间的有活牡蛎附着的任何物体,蛎床不要太密集。

3)牡蛎长到适当大小时就尽早提前收获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4)牡蛎养在低盐度(15‰)的海区可抑制疾病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