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牛鞭草 |
释义 | § 命名来源 牛鞭草牛鞭草 Hemarthria altissima (Poir.) Stapf et C. E. Hubb.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10(2)卷 || 牛鞭草属 Hemarthria R. Br. || 牛鞭草 Hemarthria altissima (Poir.) Stapf et C. E. Hubb. 2.牛鞭草(植物学大辞典)脱节草(江苏东台)图版65:7-8 Hemarthria altissima (Poir.) Stapf et C. E. Hubb. in Kew Bull. 1934: 109. 1934; Bor, Grass. Burma Ceyl. Ind. Pakist. 160: 1960; 江苏植物志, 上册: 245. 图423. 1977. ——Rottboellia altissima Poir. Voy. Barb. 2: 105. 1789. ——Rottboellia compressa var. fasciculata (Lamk.) Hack. in DC. Monogr. Phan. 6: 286. 1889. ——Hemarthria compressa var. fasciculata (Lamk. )Keng,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禾本科800. 图750. 1959; 北京地区植物志 (单子叶植物) 150. 图161. 1975.——Rottboellia fasciculata Lamk. Tabl. Encycl. 1: 204. 1791. ——Manisuris altissima (Poir.) Hitchc. in Journ. Wash. Acad. Sci. 24: 292. 1934. § 植物形态 牛鞭草为禾本科牛鞭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秆高60~150厘米,基部横卧地面,着土后节处易生根,有分枝。叶片顶端渐尖,基部圆,无毛,边缘粗糙,叶片长3~13厘米,宽3~8毫米;叶鞘压扁,无毛,鞘口有疏毛。总状花序压扁,长5~10厘米,直立,深绿色;穗轴坚韧,不易断落,其节间近等长于无柄小穗;无柄小穗长4~5毫米。颖果,蜡黄色。细胞染色体:2n = 54。 § 植物特性 牛鞭草喜温暖湿润气候,在亚热带冬季也能保持青绿。冬季生长缓慢,只有最大生长量的十分之一。夏季生长快,7月份日生长量可达3.6厘米。牛鞭草播种出苗快,出苗15天即分蘖。第1次分蘖40天后可达47.8厘米。第2次分蘖在出苗后30天左右开始,第3次分蘖约在出苗后50~60天,第4次分蘖则在77天后发生。全生育期中,第2次分蘖数量最大,约占总分蘖数的48.6%。牛鞭草再生性好,每年刈割4~6次。每次刈割后50天即可生长到100厘米以上。刈割促进分蘖,第1次刈割后分蘖数增加153.1~174.5倍。牛鞭草喜炎热,耐低温。极端最高温度达39.8℃生长良好,-3℃枝叶仍能保持青绿。在海拔2132.4米的高山地带,能在有雪覆盖下越冬。该草适宜在年平均气温在16.5℃地区生长,气温低影响产量。牛鞭草耐水淹。牛鞭草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pH值为6生长最好,但在pH值为4~8时也能存活。牛鞭草根系分泌酚类化合物,抑制豆科牧草的生长,与三叶草、山蚂蝗混播时,豆科牧草均生长不良。 §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 牛鞭草牛鞭草植株高大,叶量丰富,适口性好,是牛、羊、兔的优质饲料。一般青饲为好,青饲有清香甜味,各种家畜都喜食。调制干草不易掉叶,但脱水慢、晾晒时间长,遇雨易腐烂。青贮效果好,利用率高。该品种粗蛋白质含量较高,为优良牧草之一。刈割时期不同,牛鞭草的代谢能值亦不同。从4月2日到8月25日拔节期刈割,干物质中的代谢能为9.26~9.65兆焦每千克,8月28日在开花期刈割,代谢能为9.02~9.13兆焦每千克。拔节期高于结实期。 § 栽培技术 牛鞭草在土质肥沃的土壤上生长良好,产量高。在亚热带用种苗扦插方法进行无性繁殖,全年均可进行,春季成活率为82%,夏季86.6%,秋季96.7%,冬季61%。株行距为5× 30(厘米)为好。扦插后,施一次人粪尿,缓苗快,产量高。以后每刈割一次都应施人粪尿或氮肥,促进生长发育。牛鞭草为青饲用,以拔节到孕穗前期刈割为宜,若调制干草则以拔节到抽穗期为好,青贮则以抽穗期至结实期为宜。 § 产地分布 产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各地;北非、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也有分布。 § 生长习性 多生于田地、水沟、河滩等湿润处。[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