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立纯 |
释义 | § 简介 王立纯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教员、科员、林业局团委书记、林场党委书记。1983年调入大庆市从事专业创作。现为国家一级作家,省政府津贴享受者。黑龙江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驻地作家。 [1] § 经历 王立纯当初的决定不失为一种智慧的人生选择。 二十年前的王立纯后生可畏,前途无量,被他们系统里的领导们视做想当然的接班人。特别是王立纯所在的县,一个局长就相当于一个县太爷,是个何其了得的人物。王立纯面前的人生应该说是已经规定好了的一条令人羡慕的通衢大道,他却给自己找事儿似的写了几篇小说,而且一写就显出了出手不凡的模样,做头题,上选刊,圆的是别人忙活一辈子的梦。当作家还是当局长,这个问题虽然比不上哈姆雷特的生与死的问题那么让人惊心动魄,但对身处一个官本位国度的人来说,放弃,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在短暂的思考之后,王立纯马上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这决定的理由不是太高尚,却是很真实。他说,偌大个中国,处级干部数不胜数,而作家又能有多少个?就图个物以稀为贵吧。他携家带口,就这样来到了可以让他当作家的大庆。 谁都知道这个赌注的风险有多大,作家也是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职业。著名作家张抗抗就曾感叹过这条小路的狭窄,让多少英雄好汉翻身落马。所以二十年前的王立纯的选择,让许多关心他的人捏了一把汗;但二十年后的王立纯的成就,却让我们庆幸,中国少了一个大腹便便的无聊处长,多了一个警世喻人的优秀作家。幽默不仅仅是王立纯的语言风格,而且还是他的写作态度,所以他的小说,就有了那么一种独具特色的“灰色幽默”味道。说他是灰色幽默,因为他有别于美国黑色幽默中的冷峭、孤愤,而更多了一点中国式的人情味,添了点暖色调。他驰名于世的长篇小说《庆典》,就是他这种独特风格的集大成者。现实的悖谬和无奈,让人处于一种无以言说的尴尬处境中,一种荒唐带来了另一种荒唐,人们所有的努力最后都成了一个荒唐的结果,而所有的荒唐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那就是冠冕堂皇。 正当盛年的四十多岁时,一场突发的脑溢血,几乎断送了他的性命。但奇迹就这样发生了,他最好的作品,都诞生在他患病之后,也就是他丧失了拿笔的功能之后。这让我不能不想起德国评论家维拉波兰特在《文学与疾病》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设想,“一件艺术品的诞生,是否因为艺术家由于自己的疾病而产生一种扩大的、不寻常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非显露不可”,因而创作出了极有艺术个性的作品。以此来考察王立纯的创作,可以验证此言不谬。但王立纯幽了自己一默的说法是:“马葫芦通开了。” 真实的原因是王立纯到了收获的时候了,而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让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豁然洞开,更透彻更清明了,以平和之心看纷繁之景,他的创作进入了一种别人难以企及的新境界。人生有时的幸与不幸,真的如培根所言,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 现在的王立纯,写作对他,已到了喷薄而出的爆发期,电影,电视,无不涉足。新近的一本长篇小说《苍山神话》,又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惊喜。对王立纯的创作追求来说,没有比一句广告词更恰当的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 创作 王立纯 王立纯的文学成就颇高,先后七次获得黑龙江政府文艺创作奖,并获东北文学奖、中华铁人文学奖、电影小百花奖、田汉话剧文学奖、全国文学院作家作品大赛奖。其中,长篇小说《庆典》和《月亮上的篝火》分别入围第五届、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被选入建国以来五百部优秀长篇小说目录。入选国家级刊物、年鉴共有一百多万字,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或正待改编为电影电视。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作家,享受黑龙江省专家特殊津贴,并被评为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王立纯的小说以幽默犀利见长,饱含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是思想与情感双重经纬的产物。其短篇小说《拍手歌》选入被人誉为“书刊里程碑”的《1985小说在中国》。首部长篇小说《庆典》,获省政府文艺创作一等奖,并入围茅盾文学奖。以石油大会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被称做优秀的现实主义主旋律作品,工业题材作品的新范文,得到了中国作协领导的交口称赞。 王立纯素来以写小人物著称,因为这些人物的身上往往凝聚着社会矛盾的焦点。深入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甘苦,捕捉他们的情感,传达他们的声音,成了王立纯矻矻以求的事。保持独特的思考,寻找迥异的发见,追逐时代的脚步,培养敏感的神经,是他持之以恒的专业修炼。王立纯以其成熟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坛站定了一席之地。 § 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庆典》、《北方故事》、《苍山神话》,中篇小说集《拉依浪漫曲》,短篇小说集《熊骨烟嘴》,及散文等300多万字。并有电影1部,长篇电视连续剧2部,话剧2部。 § 荣誉 作品多次获得征文奖、刊物奖、省政府奖、东北文学奖、中华铁人文学奖及电影小百花剧本奖、田汉话剧剧本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