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山回家》 |
释义 | § 影片概述 《小山回家》 出 品 人:王寒冰 赵泽标 摄 影:胡欣 出 品: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实验电影小组 所属分类:华语 § 影片简介 在北京宏远餐馆打工的民工王小山被老板赵国庆开除。回家前他找了许多从安阳来京的同乡,有建筑工人、票贩子、大学生、服务员、妓女等,但无人与他同行。他落魄而又茫然地寻找尚留在北京的一个又一个往昔伙伴,最后在街边的一个理发摊上,他把自己一头城里人般凌乱的长发留给了北京…… § 影片导演 导演贾樟柯 贾樟柯 出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贾樟柯还参与了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成为当今亚洲最为活跃的电影导演之一。 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1] § 幕后制作 春节临近时,民工王小山开始厌倦单调的厨师工作,一心想回家,他故意制造事端被老板开除,“自由”之后的他想给自己的归乡之旅找一个同伴,为此他穿行在北京城里,寻访身份各不相同的老乡:妓女、大学生、票贩子、建筑工人等,试图说服他们,但他们都没能满足小山的愿望,而拒绝的理由大都和各自的身份有关。在这条线之外,突兀的插入了他和女邻居一《小山回家》 段不明就里的亲密关系,小山是主动的,但又显得对此有些无所谓甚至厌恶。影片有个开放式的结尾,小山找了一个路边剃头匠,剪去了一头长发,可以理解为他在为回家做准备,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放弃。 这样的故事架构,看起来只是传统的“欲望不断受阻”的套路,但《小山回家》用大量旁逸斜出的枝节、丰富的细节和“业余”的拍摄方式,使其超越了这种常规,戏剧性的痕迹被消解,生活本身的质感蔓延强烈,它无可置辩的调动了观者的的现实经验,甚至因此挑战了观影行为预置的审美期待。作为贾樟柯第一部获得电影节认同的作品,《小山回家》虽然粗糙至极,但他作为一个作者的导演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已经有诸多显露,比如开场时的声音设计和剪辑方法,就完整的移植到之后的代表作品《小武》中。而正是因为在《小山回家》中展现的才华,贾樟柯才获得拍摄《小武》的机会。因此对贾樟柯来说,《小山回家》不管是在艺术上,还是在职业生涯里,都足以成为一个标志。 将《小山回家》放在中国独立电影的序列里观照,它的重要性显然被忽略了。成为这种忽略的理由的往往是它疑似学生作业,技术粗糙,而且是个短片,这种观点有着显而易见的专制,是对作品的“身份歧视”、“相貌歧视”、“身高歧视”,而没有去关注作品本身的价值。这部作品创作于1995年,那时中国独立电影已经起步,在剧情片的领域,也已经出现若干有影响力的“地下电影”,但若论及作品的个人性程度,无一可以超出这部《小山回家》,它的创作动机是自发的,创作的方式是独立和自由的,没有试图依靠制片厂,当然也不是听命而为的作业。在《小山回家》里还可以看到很多即兴色彩,甚至稍显失控,这可以说明它既不具备商业企图,也难有对国际电影节的针对性。 这种自由独立的创作方式保证了《小山回家》的真诚和美学上的实验性。和当时其他“地下电影”的“精神反叛、美学规范”相反,《小山回家》在精神上只有批判意识,没有反叛姿态,重拾了关怀现实与他人的传统,但在美学上,则背叛了常规的“电影语言”。长时间晃动的跟拍镜头,对空间的毫不修饰的呈现,业余演员,剪辑上的反流畅,声音的拼贴,都挑战了以往的规则,但这些却反而使它达到了一种精确,它意图描述的那种生活状态,得到了真实的呈现。虽然如此,《小山回家》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写实主义作品,它大量运用文字、广播、电视、广告、流行歌曲、报纸等其他媒介,成为一种混合文本,一方面模拟了媒体时代的生存状态,表达对媒体的反思,另一方面针对人类新的视听经验,探索了电影的新的可能性。这表现出中国电影从未有过的自觉、自信和自由,也表明贾樟柯不仅有面对生活的敏感,同样有对理论的思辨力。 《小山回家》里展现的现实、面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用电影呈现现实的方式,开启了中国独立剧情片的一种传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有必要被重新推荐。除了《小山回家》影片本身,值得推荐的还有贾樟柯为此写作的文章《我的焦点》,它更清晰的表明了这部作品的态度,同时又不失为一篇美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