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瑟 |
释义 | § 字义 瑟 [sè] [ㄙㄜˋ] 郑码:CCWM,U:745F,GBK:C9AA 笔画数:13,部首:??,笔顺编号:1121112145434 (指事。从珡,必声。本义: 古代拨弦乐器。形似古琴,每弦一柱,但无征位) 瑟,庖牺所作弦乐也。――《说文》 大瑟小瑟。――《礼记·明堂位》 大瑟谓之洒。――《尔雅》。注:“二十七弦。世本疱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起源 瑟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文献记载“庖羲氏”作瑟。 传说在夏代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樂” 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巢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个推测,象琴瑟这一类乐器,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当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动物的皮筋条制作。我们在1984年复制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 历史 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这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 《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孔子擅鼓瑟,用来为诗歌伴奏,在当时,孔子鼓瑟是独立成家的,号称“孔门之瑟”(《论语·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 ,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记》说:“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来瑟的制作渐精,用途更加广泛。在周代祀奉文王的家庙里的一张瑟,上面系有染成朱红颜色的丝弦,底部有着疏朗的音孔、弹奏时能发出舒缓的声音来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筒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出,瑟在西汉之初流行地区很广,并经常和竽一起为歌舞伴奏。流传下来的汉诗中也有不少提到瑟,如宋子候的《董娇饶》:“·······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古代瑟在乡饮酒礼、乡射利、燕礼和大射仪中,都是伴奏声乐的主要乐器。 魏晋南北朝时代。瑟常用于相和歌的伴奏。 乐甬 隋唐时期,瑟曾用于伴奏“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乐”。 唐代陆龟蒙、杜牧、李白和李峤等许多诗人,都在作品中提到了瑟,如李商隐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可见瑟在当时运用之广。以后则在音乐中逐渐少用。 本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团体——上海大同乐会(郑觐文创办),曾制作了庖牺瑟(50弦)和百弦大瑟,并在增大音量、改善音色和方便演奏等方面都作了探索。庖牺瑟改传统单柱(一弦一柱)为连柱(七弦或八弦共用一柱),并在岳山外采用活轸,调音非常方便。百弦大瑟显著地扩大了音域,它采用双排连柱交插支弦的方法,既不过分增宽共鸣箱,又方便了演奏,为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乐器作出了贡献。瑟的形制古瑟由整块木料雕凿而成,长方形,张有20多根丝弦,分三组。 § 形制 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至170、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 古代的瑟,用整块木料雕凿而成,而清代所制之瑟,已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胶合成长方形的共鸣箱。琴弦用丝弦,架子琴首岳山(首岳)和尾端岳山(尾岳)上,每弦都支有一个可 瑟的结构 以左右移动的雁柱,用以调节弦长,确定音高。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长沙、信阳和江陵等楚汉墓中出上了近20张瑟,其中绝大多数的形制相同,与先秦和汉代文献记载相符(极少数为23或24弦)。琴弦分为三组,中间一组七弦,内外两组各九弦。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的瑟可以看出,弦的粗细配置分为两组,外九弦为一组(自外而内弦径从1.2递减至0.6毫米),中七弦与内九弦为另一组(自内而外弦径由1.9递减至0.5毫米),内外九弦的柱位较规则,呈阶梯形的序列,这张瑟现珍藏在湖南省博物馆。 瑟一般按五声音阶定音,用按弦升高半音的方法得到七声音阶。 1979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一张古瑟,它是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以前)楚国的诸侯曾国制作的,尾端有龙的形象雕塑,共鸣箱侧面有彩绘的凤凰图案。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瑟,现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现在所见的瑟,通常按其长度和弦数分为大小两种。大瑟长18O~19o厘米,25弦;小瑟长120厘米左右,16弦。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珍藏着一张清代早期(17世纪)制作的精致大瑟,竟长209厘米。 § 制作方法 瑟一般有三种构造的制作方法: 其一,用整木掏雕成瑟体,在另装底板,安插其他部件。这是比较原始的制造方法。春秋时期至战国早期楚瑟多用此种方法; 其二,瑟面板用独木制成,四周另围薄墙板,此类性质比较多见; 其三,完全采取拼合的方式,即不仅底板、墙板以木板拼成,连瑟的面板也用多块木板拼合而成。 瑟首尾两端髹漆。瑟面大多光素,少数绘有变形凤鸟花纹、几何纹。 在江陵楚墓中常出现有一种用整木做成的瑟。中部比两侧板要高一些,两顿略宽。底部底板两端各挖一凹槽,无共鸣箱,也有的瑟底部中间挖一 长方形凹槽,以散音。 谈到瑟的工艺,我们一定要了解瑟的外观纹饰,装饰华丽。楚人是非常喜欢瑟的。 出土的各地方的古瑟都有彩绘精致,以及各种形状浮雕的外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几件彩绘锦瑟(长台关锦瑟纹饰图)。该瑟首尾和两侧均涂以黑漆,中部为素面,岳山上绘菱纹,两侧的黑底上则涂以对称的连续金银彩的变形卷云纹,在首尾两部及其旁侧立墙板上还绘有精致的系列图案,即有射猎图、出猎图、巫师图、巫师持法器图、巫师戏蛇图、巫师戏龙图、群兽图、群兽图、燕乐图、默祷图、缚兽图等,并将猎人、伎乐人、贵族、巫师等各种人物形象及各种动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 筝与瑟的区别 瑟的演奏 1、构造 相同:整木斫成,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 不同: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常用瑟是二十五根弦。筝面首端有一前岳山,尾端有一个后岳山。有三个出音孔(也有两个出音孔的),目前常用筝共有二十一根弦。 2、定弦 瑟基本上是按五声音阶调弦,后世定弦法略有变化,正中一弦也可弹奏,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定弦。 筝的音域与弦的数量有关。二十一弦为四个八度零小三度,一般以最低音为D,按五声音阶定弦。从定弦看瑟和筝区别不大。 3、弹奏 瑟:指法是大、食、中、无名各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名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种。左手在必要时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变化音。筝:基本指法:勾、托、抹、大撮、小撮、摇、辟、打、勾托抹托 、托抹勾打。右手行声,左手做乐,右手弹奏声音再通过左手揉按滑颤取得变化音从我自己弹奏上看, 瑟和筝弹奏技巧很是相似。可能最大区别就是因为瑟面和筝面不同,弹奏时候落指自然不同,发出的声音也许不同了。 4、音色 因瑟体较古筝大,而且都是单弦发音,所以,瑟的发声在低音区略空泛,高音区略显单薄。 § 参考文献 1.中国古曲网 2.上海乐器网 3.神州乐器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