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燕肃
释义

§ 人物简介

燕肃

燕肃(961~1040),字穆之,北宋大臣,青州益都(今青州)人。 家境贫寒,刻苦读书,40岁始中进士。曾在凤翔府、考城县、河南府、越州、明州、梓州、毫州、青州、颍州、邓州等地做过地方官,为官廉明。在掌管刑院时,处事明审,恢复死刑可以上诉中央这一制度,王安石写诗称赞:“奏论谳死误当赦,全活至今何可数。”后擢龙图阁直学士,故亦称“燕龙图”。后官至礼部侍郎。欧阳修称他“为人宽厚长者”,王安石称他是“仁人义士”。

§ 人物概述

中国北宋时机械制造家。字穆之。山东青州益都人。幼年贫困好学,中进士后,曾任左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等职。燕肃精于机械仪器制造。他创制的莲花漏,是一种多级漏壶,在中间一级壶的上方开有分水孔,使上面来的过量的水自动从分水孔溢出,让漏壶中的水位保持恒定。这种漏壶因制造简便,计时较准确,曾风行各地。天圣五年(1027)燕肃造指南车,其齿轮既简单又能自动离合,是古代有名的自动化机械之一。 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间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以礼部尚书致仕,人称“燕龙图”。学识渊博,精通天文物理,创造指南车、记里鼓、莲花漏等仪器。

著有《海潮论》,绘制海潮图阐述潮汐原理。工诗善画,以诗入画,意境高超,浑然天成,为文人画之先驱。善画山水寒林,与王维相上下。亦擅人物、牛马、松竹、翎毛,在京师太常寺、翰林学士院作屏风画,景宁坊寓所及睢、颍、洛等佛寺中都有其巨幅壁画(今皆湮没无存)。《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春岫渔歌图》《夏溪图》《春山图》《冬晴钓艇图》等37件。传世作品有《春山图》卷,纸本,墨笔,纵47.3厘米,横115.6厘米。该画及《寒林岩雪图》现均藏故宫博物院;《山居图》纨扇,图录于《宋人院体画风》。

§ 人物生平

简历

燕肃(961~1040)字穆之,祖籍青州益都,父燕俊迁曹州,肃六岁丧父,勤奋好学,曾经游学睢阳学舍(今河南商丘县)。

宋淳化年间,燕肃举进士,补凤翔府观察推官,主管司法事务。这时寇准因事降职,正在凤翔担任知府。一次,肃在寇准家观舞,兴会之时,有一个鼓环忽然脱落,无法奏乐,不免大煞风景,问遍诸匠,皆面面相觑。这时燕肃出来用环脚为锁簧,很快便修好了。寇准非常高兴。

宋淳化五年(994),寇准自凤翔召还,任参知政事。他深知燕肃是一个学问渊博、精明能干的人,便推荐他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后任临邛知县。不久又调任河南府通判,任考城知县。宋真宗赵恒即位,因燕肃政绩突出,升为监察御史,因寇准建议,仍留任河南。寇准回京后,荐燕肃为殿中侍御史,提点广南西路刑狱,继而又徙广南东路刑狱。后历任越州、明州知州。明州民俗强悍轻浮,打架斗殴经常发生。燕肃制定政策,独罪先动手打人者,很快扭转了此种不良之风。

后来,燕肃担任定王府记事参军、判尚书刑部。当时,京师对判死刑的人,都是先由大理寺裁判,报审判院复查,由审刑院知院与详议官写出书面意见,再上报中书省决定,而后交付执行。故误判较少;而州郡之狱所判死刑可上诉中央的制度已废弃,对“事有可疑”或“理有可悯”者,虽然也允许上诉,但多为法司驳回,不仅得不到审刑院的复查,有关官员反落“不应奏”之罪,以致错杀时有发生。燕肃看到这种情况,上疏指出州郡之狱对判死刑的人不上奏中央的弊端,又引用唐朝时就有地方上判决的死刑犯可以上京师复奏的制度,建议对各州郡之狱所判的死刑案,应将其卷宗呈送中央,由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详断,再经审刑院复审、验证后执行。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使地方上所判死刑可以复奏的制度得以恢复。这对完善宋朝的司法制度,减轻州郡官吏对平民百姓的欺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王安石曾写诗称赞他“奏论谳死误当赦,全活至今何可数”,称燕肃是“仁人义士”。

多个称谓

燕肃是一位研究海潮规律的专家。潮汐是一种由于海水受日月的吸引而造成的自然现象,但当时人们对这种现象并不认识,说是“天河激流”或“地机翕张”, 燕肃认为这些说法均不可信。为了寻求正确答案,他在沿海各地进行实地观察、试验、研究,足迹遍布东南沿海,历时十年,终于在宋乾兴元年(1022)写出了著名论文《海潮论》,并绘制《海潮图》。可惜图已失传,论文则保留在宋王明清所撰的《挥麈录》中。

燕肃还是一位机械制造专家。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他任工部郎中时,复制成功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燕肃又是我国古代计时器——莲花漏的发明者。在钟表尚未出现以前,我国用漏刻计时。宋代还一直使用着唐朝时制造的浮箭漏刻计时器,不但陈旧,计时也不准确,亟待更新。宋天圣八年(1030),他在旧漏刻的基础上,创制了新的漏刻,因其顶端是一朵莲花,故称“莲花漏”。莲花漏法献上后,朝廷令司天台考于钟鼓楼下,“州郡试用,以候昏晓”。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各地“皆立石书载其法”。莲花漏法颁行通用后,受到各方面的称赞,朝官夏竦为莲花漏作铭,称其“秒忽无差”;文学家苏轼在其《徐州莲花漏铭并序》中说:“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以创物之智闻名于天下,作莲花漏,世服其精。凡公所临必为之,今州郡往往而在,虽有巧者,莫敢损益。”

燕肃精通音律。宋仁宗时,他判太常寺,掌礼乐等事,上疏说:“旧大常钟磬皆设色,每三岁亲祠,则重饰之。岁既久,所涂积厚,声益不协。”朝廷下诏,让他与李照、宋祁、李随等人,将朝廷钟磬全部刷新,按王朴律试验敲击,以合律准,试于后苑,声音和谐动听。

燕肃还是一个诗人。《宋史》本传说他“喜为诗,其多至数篇”。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今天能读到的只有《僻居》、《赠惠山庆上人》等廖廖几首。

燕肃尤其擅长绘画。《宋史》本传说他“性精巧,能画,入妙品,图山水罨布浓淡,意象微远,尤善为古木折竹”。画坛行家说他能“登怀味象,无会神通”,可与王维、李成媲美。董卤在其《广川画跋》中说燕肃作画“生平不妄落笔,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丘壑”,在取得大量素材后再行创作,所以他的画“妙于真形”。他为官署、庙宇作过不少壁画,他判太常寺时绘制的《寒林屏风》,被誉为“绝笔”。他的画作传世甚多,在《宣和画谱》中著录了《春岫渔歌》、《江山雪霁》、《小寒林》等37件,清故宫藏有《春山》、《秋册晚霭》、《寒岩积雪图》;国外也有他的画迹,影响颇大。至今仍能看到他的四十余幅作品。

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卒,终年79岁。[1]

§ 子孙

子燕度,举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孙子燕英,累官户部尚书。

§ 个人贡献

莲花漏

海潮规律的研究

燕肃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尤其引人注目。首先,燕肃在对海潮规律的研究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古时候的人们对潮汐这一自然现象不了解,因而作出了许多荒诞的解释。燕肃认为那些说法不可信,为了揭开这一自然现象之谜,他利用在沿海州县做官的机会,在各地进行观察、试验,并对各地海潮进行了分析、比较,他先后用了10年的时间,足迹遍及东南沿海。他曾到过广东、浙江等地进行实地观测。终于在乾兴元年(1022年)写出了著名的论著《海潮论》。

《海潮论》首先对形成海潮的原因作了论述。他指出,“日者众阳之母,阴生于阳,故潮附之于日也;月者,太阳之精,水者阴,故潮依之于月也。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盈于朔望”,“虚于上下弦”。并计算得到潮时逐日推迟时间有“大尽”“小尽”(一个月 30天和29天)之分,将一天定为100刻,大尽潮迟3.72刻,小尽潮迟3.735刻的具体潮汐时差。在这里,燕肃用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说来立论,当然是不科学的方法,但他已经认识到日月的吸引是形成海潮的原因,并且指出一月之中朔望潮大,上下弦潮小,这都是科学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其次,在这篇论文中,他还对潮候进行了推算,指出了每天海潮涨落的时间,其所举数据是非常精确的。再者,在《海潮论》中,他还对钱塘江潮作了解释。钱塘江潮高浪涌,声若雷鸣,号称世界奇观。沿海的江河入海很多,为何唯有钱塘江入海口的海潮特别大呢?前人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燕肃在《海潮论》中抓住了泥沙堆积、河床升高这个关键问题,第一个较为科学地解释了钱塘江潮。另外,燕肃还根据自己的海潮理论绘制了《海潮图》

莲花漏

他对潮汐的精确研究得益于他的另一项重大发明———莲花漏。漏壶为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是现代钟表的祖型。当时使用的漏壶由于多种原因,误差较大。燕肃经过多年实验,在天圣八年(1030),莲花漏实验成功。这种漏壶因箭壶上有一铜制荷叶,叶中支一莲花,上端的刻箭形如莲蓬,故名莲花漏。北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这种莲花漏与以前的漏壶相比有三个优点:首先,它创造性的采用漫流系统,使多余的水从漏壶上部的小孔中流出,能有效的保持水位恒定,消除了因水位变化造成的误差;第二,根据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造刻度不同的四十八支浮箭,使测定的时间更准确;第三,首部刻有莲花的箭插入装在壶上的莲心,箭由于水的浮力穿过莲心沿直线上浮,不致摇摆。使计时的精确度大大提高。

燕肃每到一地做官,就把莲花漏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刻在石碑上以方便人们使用,表现了一位古代科学家对科学应用的热衷。燕肃著有《莲花漏法》一卷。由于他的刻漏制作简单,计时准确,设计精巧,便于推广。经过试验之后,宋仁宗于景祐三年(1036年)颁行全国使用。大文学家苏轼在《徐州莲花漏铭并序》中说:“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作莲花漏,世服其精。凡公所临必为之,今州郡往往而在,虽然巧者,莫敢损益。”

指南车、记里鼓车

燕肃还复原了失传已久的指南车、记里鼓车和欹器。指南车、记里鼓车是我国古代用来测定方向和记录行程的仪器。指南车亦称司南车,据传它为四、五千年前黄帝时代发明的,到宋朝时,制造方法已经失传了,没有任何详细资料;记里鼓车,亦名大章车,远在晋朝时就会制造,后来也失传了。燕肃长于机械,就决心使它们复原,于是他根据简单的文献记载,重新进行设计,终于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复原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指南车是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制造的,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创造,而欧洲直到19世纪才发现和运用这一原理,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指南车和记里鼓车虽然不是燕肃发明的,但他仅根据简单的文字记载就能把已失传且构造复杂的两件仪器复原出来,这说明,他的机械制造能力是很强的。

§ 个人成就

除了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外,燕肃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所成就。文学方面,《宋史·燕肃传》说,他“喜为诗,其多至数千篇”,有诗集两卷;绘画方面,“能画,入妙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燕肃“善画山水寒林”,东京官署和河南佛寺中,多有其屏风和壁画作品,有《春山图》传世,开中国文人画先河;音乐方面,他发现太常寺的钟磬音律不对,和李照、宋祁进行了校定。此外,燕肃还善写悬针篆书,至今广西七星岩仍有他的悬针篆摩崖刻石。

他的画作传世甚多,在《宣和画谱》中著录了《春岫渔歌》、《江山雪霁》、《小寒林》等37件,清故宫藏有《春山》、《秋册晚霭》、《寒岩积雪图》;国外也有他的画迹,影响颇大。至今仍能看到他的四十余幅作品。

§ 人物轶事

家境贫寒自学成才

燕肃出生的年代是五代末北宋初,那时兵荒马乱,连年战争,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燕肃六岁丧父,少年孤贫,只靠母亲给人家浆洗缝连,做些零活维持生计。一家人吃穿都成问题,哪有钱上学。但燕肃少年有志,发愤读书。没有书就向别人借,没有钱便在家自学。白天干活晚上读书。稍大后就离开了家乡,一边给人家帮工,一边拜师求学。由于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学业日益上进。历尽了许多艰难困苦,经过了无数身心磨难,在外漂泊几十年,近不惑之年时,才到了陕西凤翔,来到了清官寇准的府上。此时的他虽有了明师指教,但仍然是边工边读,坚持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千万个日日夜夜的苦读,终于在四十六岁时,考中了进士,成为国家的才俊。

立志革新为官清正

燕肃到凤翔后,先是在府内当了一名小吏。寇准见其为人正直,且学识丰富,才荐他做了一名掌管府内文书的工作。中进士后,先是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后为临邛县(今四川省邛莱)知县。燕肃每到一地,总是先了解舆情刑狱,下察民生疾苦。当他发现县衙为了传讯被告者,设置了几名衙役,专司此职。而这些衙役下乡时, 经常对原告和被告敲诈勒索,贪婪受贿,由此必然引起审讯中的徇私舞弊,极易造成冤狱。燕肃决定要革除此弊端,却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上司和下级都说这是多年的祖制,不能更改。而燕肃则以关心民瘼为由,顶住了压力,坚决进行革新。他颁布新规定:“削木为牍”代替衙役。具体做法是,书其姓名于木牍之上,让原告持此木牍通知被告,原告非常认真,被告不敢懈怠,如被告不按期到庭,则要受到惩罚,故而审讯时相关人员都能按时到衙,无需专设传讯人员。革除了用衙役传讯之害民弊端,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

燕肃在任考城(今河南兰考)知县,河南通判,提点广东西路、广东南路及殿中侍狱史等职,处理众多刑狱中,发现了判处死刑执行斩决的案犯中,有不少冤案,有审判者的主观臆断,有贪赃枉法冤枉好人者,甚至有的代人受死……燕肃觉得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出于爱民之心,奏请皇上“凡判处死刑,必须慎重”。建议:凡处以死刑的案犯,均可以上诉,任何人包括各级官员不得阻止。对上诉案件必须认真复审,不可一经判处死刑就“斩立决”,要过一阶段,经过复审后再行处决。皇上采纳了他的奏义,一时上诉的人很多。燕肃在参加复审中,明察案情,着重证据,对有冤情的案件, 不管牵涉到什么人,一律秉公判断,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不怕报复。不仅解救了一批被冤屈的好人,还严惩了那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陷害好人的官员。尽管得罪了一些人,却使许多冤狱得到了平反。

任职明州(今浙江宁波)时,由于当地民俗蛮悍喜斗,故经常发生群众殴斗事件,影响社会治安。对此情况,燕肃下令“独治先打人者”。由是打架斗殴之风渐息,治安状况大有好转。王安石曾写诗“奏论谳死误当赦,全活至今何可数”,赞燕肃革弊立新所做出的巨大功绩。

格物致知创新发明

燕肃是一位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精通音律,擅长绘画,能诗善文,他的作品大多遗失, 现仅存世具有较高价值的也不下四十件。他性精巧,勤用脑,爱创造,长制艺。年轻时即好观察事物之理,常穷究机械之用。为官后除办理公务外,其余时间基本都用在了格物方面,并卓有成效。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燕肃做永兴推官时,一天寇准宴客,燕肃在被请之列。宴会上表演寇准最喜欢的柘枝舞,舞女身资矫健, 节奏鼓声多变,舞兴正浓,彩声雷动之时,伴奏的鼓环突然脱落,鼓声戛然而止,舞蹈随之停顿,众皆唏嘘惋惜。当主人示意找人修理时,大家面面相觑,无人敢应。燕肃自告奋勇,“请以环脚为锁簧纳之”,即把锁簧从脱环的地方放进鼓里,则坚固不脱,众皆大喜,舞会得以再现高潮,气氛则更加活跃。与会者一致赞誉 “燕大人学高手巧,多才多艺”。

由于燕肃学习勤苦,长于格物,不论做什么又都有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因此在当时的科技领域大显身手。天圣五年(1027)创造出了已失传多年的指南车和计里鼓车。指南车是一种指示方向的双轮独辕车,是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制造的。不论车驶向何方,车上的木人手臂始终指向南方。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那辆指南车,就是按照燕肃所制造的指南车而复制的。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计里鼓车亦名大章车,也是一种双轮独辕车,有上下两层,车行一里,上层木人击鼓,车行十里下层木人击镯,以报告里程。车涂以赤色,四面绘花鸟,雕镂精致,既美观又实用。中国历史博物馆亦展有其复制品。

天圣八年(1030)燕肃又造出了“莲花漏”。用上下两个水柜和一个大莲花的水壶,下有金莲承箭,上有铜鸟注水,水浮箭升,又造浮标箭48支,按四季昼夜长短不同分别刻度,从箭上的刻度,就可看出时间的变化和节气的到来。由于计时准确,制作又不十分困难,故朝廷颁行全国使用。为了便于百姓制作,燕肃还把制作方法刻成石碑,公示于众。在没有钟表的时候,原来只皇宫和“钦天监”才有的计时器,能进入普通人家,可谓是造福人民的一项创新发明了。

十年成就潮汐专家

燕肃在科学领域的最大成就是关于潮汐研究的成果。他制作的许多器物,虽然是创造发明,但总起来说还是工程技艺范畴。而他对海潮的研究,既具高深的科学理论,又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古代人们对潮汐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知者甚少。多数人迷信神灵,有的把海潮说成是“天河激流”,有的说成是“地机翕张”,有的则认为是海神夜叉的威力……

燕肃不信此等妄言邪说,决心找出这一自然现象的规律。在廉州任职时,就开始观察雷州半岛一带的海潮状况。到宁波、绍兴时又长期观察了东海的海潮变化,还研究了钱塘江潮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经过了十年苦心的观察研究,终于明确了潮汐形成的原因。他在碑刻中说:“日者,众阳之母,阴生于阳,故潮附之于日也;月者,太阴之精,水者阴,故潮附之于月也。”是故潮汐“盈于朔望”,“虚于上下弦”。指出日月的引力是形成潮汐的原因。与现代的科学论证极其接近。据此燕肃于乾兴元年(1022)写成著名的《海潮论》,并由此绘制出了极有实用价值的《海潮图》。这是我国对海潮成因的第一次科学论述。《海潮图》中还详细地列出了每月从初一到月末满潮的具体时间表,并给出了计算公式:上半月高潮时=(农历日数-1)×53.57分,下半月高潮时=(农历日数-16)×53.57分+12时。据此可推算出每天的满潮时间,分秒不差。

《海潮论》和《海潮图》的问世,不仅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对当时的渔业生产和海上交通提供了重要数据,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造福国家人民。

§ 作品欣赏

图片描述:纸本 墨笔 纵47.3厘米 横11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介绍: 燕肃(991—1040),北宋画家、科学家。字穆之、青州(今山东益都)人。少孤贫,巧思过人,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间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人称“燕龙图”。学识渊博,精通天文物理,有指南车、记里鼓、莲花漏等仪器的创造发明,著有《海潮论》,绘制《海潮图》以说明潮汐原理。工诗善画,以诗入画,意境高超,为文人画的先驱者。

作品简介:该图是一幅画在纸本的水墨全景山水,春山耸秀,溪流板桥,竹篱村舍,高松垂柳和高士在山水中寻幽访胜的刻画,处处都流露出对林泉之乐的向往,具有浓郁的诗情,生拙凝重的笔墨和山水造型,又与一般职业画家迥异, 带有早期士大夫的形迹。[2]

§ 评价

燕肃的科技成就不仅载于《宋史・燕肃传》,还被许多学者名人写入了诗文。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撰文赞曰:“燕公肃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世服其精。”同时也被后世称为多才多艺的潮汐专家和科学家。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说:“燕肃是个达·芬奇式的人物,他是宋仁宗(1022-1062)时期的学者、画家、工艺家和匠师。”不仅是多才多艺的古代潍坊人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科学史上不多见的奇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8: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