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琅琊榆 |
释义 | § 简介 南京教授为它起名 琅琊榆,顾名思义就是琅笽山上的榆树,这个名字还是南京的教授给起的。据考查,琅笽山有树木三百多种,其中琅琊榆和醉翁榆为琅笽山所特有。过去,人们看到这种秀直的大树,赞赏之余却叫不出它的名字。1955年,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树木分类学家郑万钧,到琅笽山游览,他一看到这两种树木,便惊喜地说:“这在全国大小森林和名山古寺中还未见到过。”郑老当即以山、亭命名。这样,琅琊榆和醉翁榆才有了自己独特的名字。 与其他树种组成阔叶林 琅琊榆根系发达,耐干旱,能生于岩石裸露、土层薄的地方,但在土层深厚、肥沃之处生长更快,喜爱阳光。通常与地锦、黄连木、铜钱树、青檀、朴树、榉树等组成落叶阔叶林。琅琊榆3月中旬开花,5月上旬果实成熟,随风飘落。 § 植物特征 琅琊榆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淡褐灰色,裂成薄片脱落;小枝幼时密被柔毛,后变无毛,灰色或暗灰色,无木栓翅。冬芽卵圆形,芽鳞被毛。叶互生,宽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18厘米,宽3--10厘米,先端短尾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偏斜,楔形至心形,边缘具重锯齿,上面密被短硬毛,粗糙,下面密被柔毛,侧脉15--21对;叶柄长1--1.5厘米,密被长柔毛。春季先叶开花。在去年生枝叶腋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翅果窄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1.5--2.5厘米,宽1--1.7厘米,两面及边缘疏被或密被柔毛,果核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果梗长1--2毫米,被短毛。 § 生活习性 分布区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受大 琅琊榆陆性气流的袭击,气候较寒冷干燥。年平均温15℃,1月平均温1.8℃,7月平均温28℃;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集中在6、7、8三个月;相对湿度夏秋季在70%以上,冬春偏低。土壤为石灰岩发育的中性粘土或钙质土,Ph值6.5--7.5。琅琊榆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能生于岩石裸露、土层浅薄的立地条件,但在土层深厚、肥沃之处生长较快。为喜光树种,林内被压树生长不良。 通常与地锦槭 Acer mono Maxim.、黄连木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铜钱树 Paliurus hemsleyana Rehd.、青檀 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朴树 Celtis tetrandra subsp.sinensis (Pers.) Y.C.Tang、榉树 Zelkova schneideriana Hand.-Mazz.等组成落叶阔叶林。 琅琊榆3月中旬开花,随后长出新叶,4月下旬到5月上旬果实成熟,随风飘落,在林缘及阳光充足的地方,天然更新良好。 根系发达,耐干旱,能生于岩石裸露、土层薄的地方,但在土层深厚、肥沃之处生长更快,喜爱阳光。通常与地锦、黄连木、铜钱树、青檀、朴树、榉树等组成落叶阔叶林。琅琊榆3月中旬开花,5月上旬果实成熟,随风飘落。 § 分布范围 仅分布于安徽滁县琅琊山和江苏句容宝华山。生于海拔100--250米石灰岩丘陵山地的落叶阔叶林中。分布面积窄小,数量甚少,如在安徽琅琊山,约有大、小树30余株,胸径30厘米以上的母树仅5株,林下幼树处于被压状态,急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 繁殖培育 繁殖与栽培: 播种繁殖。种子失水后寿命较短,采后宜即播种,或在低温上加以少贮,次年再播种,造林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的山麓坡地。[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