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台湾国语
释义

§ 概述

台湾国语,通常简称国语,是指战后(二战结束后)在台湾地区由中华民国政府所推行、逐渐在民间普遍使用的北京话。由于北京话已经在台湾地区独立发展了50年以上,而逐渐与在中国大陆所使用的“普通话”有些不同,有些语言学家因此将其称之为“台湾国语”或“台湾华语”,所以这个名称并不是“台湾国的语言”之意思,与台湾独立运动也没有关系。1

在语音方面,由於和台湾本土语言相互影响所造成的结果,「台湾国语」几个特徵如下:

捲舌音及儿化韵消失

普遍将ㄓ(汉语拼音:zhi;威玛拼音:chih)念成ㄗ(汉语拼音:zi;威玛拼音:tz)

将ㄔ(汉语拼音:chi;威玛拼音:ch'ih)念成ㄘ(汉语拼音:ci;威玛拼音:tz')

将ㄕ(汉语拼音:shi;威玛拼音:shih)念成ㄙ(汉语拼音:si;威玛拼音:s)

轻脣音消失

由於台湾话无轻脣音(如f、v等音)ㄈ(汉语拼音:f;威玛拼音:f),少部分以鹤佬话为母语的中老年人直接读为ㄏ(汉语拼音:h;威玛拼音:h)。3但以客家话为母语的人和年轻人一般可正确发音无误。

积非成是

一、

eng(ㄥ)与 b- 、p- 、m- 、f- 、w-(蹦、朋、孟、风、翁)拼音时,通常读成ong,官方通用拼音方案亦承认这一点,但注音符号未见修改,可能与注音符号未设置「ong」之音有关。(但台湾方言音符号有之,写作「工」)

台湾很多民众不会注意到「eng」的讹读问题。语言学家王力指出,虽然北方官话方言大多因为异化作用发成eng,但是四川话发音都是ong,他认为是一种同化作用。由於早期国语的教师很多并不会讲标准北京官话,多半省籍口音浓厚,因此台湾国语的这种现象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四川话的影响。除了早期训练过的新闻播导人员外,大部分人读的如同上述。

二、

eng(ㄥ)及en(ㄣ)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冰」字,国语及台湾话都读「ㄅㄧㄥ」(bing)且皆为平声。但就算台湾话流利的人,台湾国语也往往读成「ㄅㄧㄣ」(bin),原因未明。其他官话方言有四川话和南京话有这种现象,也有可能也是受到四川话或南京话的影响。

§ 其他

此外,李青梅也曾经比较中国大陆《新华字典》(1990年版)和台湾《国语辞典》(1981年版)中3,500个常用字的注音,而发现到注音相同的2,711个,注音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789个。台湾国语和中国普通话有差异的注音佔了将近25%。

词源

至於在词汇方面,台湾国语和中国大陆普通话的差别,大致上有以下几项来源。

台湾本土语言

由於语言接触的结果,很自然地,台湾国语会从台湾的本土语言吸取某些词汇,除了台湾国语本来就缺乏的台湾文化和生活用词之外,还有大量台湾本土语言(主要是鹤佬话)的流行用词。有些鹤佬话流行用词,在台湾国语也能找到同义的用词,但是因为这些鹤佬话用词非常活泼,讲起来很「响亮」,为了文字表现上的生动,就用汉字写了出来,有人再用国语来念,慢慢就融入了国语词汇。比如说,在议会上有人骂别人「压(鸭)霸」(不讲理),商店里则写著「大俗卖」(大拍卖)的招牌,奖券开奖时则传来一片「槓龟」(没有收穫)声。有些台湾国语的新词汇是从电视上的鹤佬话节目学来的,台湾电视公司在多年前曾播出的黄俊雄布袋戏,其中的人物用语活泼,也造就了台湾国语的某些用词,比如说所谓的「藏镜人」(偷偷躲在後面的人)、「秘雕」鱼(畸形鱼)等词汇(Daniel nd)。

其他比较常见的借自台湾本土语言的新词汇,还有「速配」(相称)、「甲意」(中意)、「衰」(倒楣)、「赞」(好极了)、「牵手」(老婆)、「见笑」(害羞或可耻)、「老神在在」(气定神闲)、「搞怪」(狡滑难缠)等等(Daniel nd)。

外来语

此外,台湾一些旧的和新的外来语词汇,也在向台湾国语「输出」。比如说「马杀鸡」(英语:massage,按摩)、「秀」(show,表演),「黑轮」(日语:御田,日本关东煮里的鱼浆制品)、「运将」(司机),还有从英语转到日语,再转到鹤佬话,最後再转到台湾国语的「秀逗」(short,短路,指头脑有问题)等等(Daniel nd)。

旧词汇

此外,由於政治上的因素,台湾海峡两岸在某些习惯用语上,经过50年的隔绝,也有某些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中,有些是因为台湾国语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中国大陆所使用的一些语汇,而这些语汇在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由於种种因素而不再使用,或者是比较少使用。比如说,「里长」、「邮差」、「车夫」、「佣人」、「次长」、「级任教师」、「学艺股长」等,这些词语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字,也继续在台湾国语中被使用。但是,中国大陆则是使用反映新社会关系的一些词语来替代它们。「先生」、「小姐」、「太太」、「老板」、「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称谓词语,中国大陆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苏金智 2000)4。

眷村帮派

由於国府迁台後,在各地成立许多眷村,中国各省或帮派间词汇亦有少部份成为台湾国语的词源,例如条子、马子。

台港澳繁体(正体)用语

也由於经过50年的隔绝,又因为台湾跟香港均仍使用繁体字(正体字),台湾跟香港的出版物流通较多,造成了有些台湾国语用语并不是台湾专有,而是跟香港同时使用的。这种词汇名之以台湾国语或香港国语都不能达义。以学科而言,在1949年之前就已有或者稳定的学科,三地的用语就是一致的,例如数学上的 Matrix,三地都称为「矩阵」。但是在1949年之後才出现的学科,例如电脑,用语就有差别,例如电脑上的类似数学矩阵的 Array,中国大陆称为(或者说译为)「数组」,而台湾称为(译为)「阵列」。或者像化学元素的「矽」,中国大陆则写做「硅」【1】,因为元素週期表中包括的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国际确认都是在1949年以後的事。

香港人读台湾的繁体字(正体字)出版物者,写字或说普通话时,常与台湾用语一致,例如上述的「阵列」或者「滑鼠」;香港人读中国大陆的出版物较多者,则写字或说普通话时,常採大陆用语,例如上述的「数组」或「鼠标」。但是毕竟因为香港习惯上採用繁体字(正体字)为多,再加上许多电脑的程序员在制作简体文件转换为繁体(正体)时,希望一併将中国大陆用语也转换为台湾及香港用语,因此出现了「繁体用语」(正体用语)的称呼。

「繁体字」是字体的称呼,「繁体用语」是一个因为台湾和香港将上述词汇写成书面文字时,恰恰都是以繁体出现,所形成的又一名词。「繁体用语」跟台湾或香港当地的方言完全没有关系,但可以简单粗略地囊括两地共通的词汇。而正如世界上本来没有「繁体字」存在(中华民国称之为「正体字」),是因为「简体字」的出现,而有了「繁体字」这种相对的称呼,因此相对应於「繁体用语」,又有人为求方便,将中国大陆用语相对地创造了一个「简体用语」的称呼。

不居住在台湾或香港、澳门地区者往往误解「繁体用语」=「台湾用语」=「台湾话」,这些都是不对的,正如「大陆用语」并非等於「普通话」,普通话更不等於「简体用语」一样,并不需要用简体字才能说普通话。台湾及香港、澳门地区的确有一些共同的词汇和句法,这也无法用「台湾国语」一个概念全部含入,但也没有「香港国语」的说法存在(勉犟只有所谓的「香港用语」)。因此对於「滑鼠」、「阵列」、「印表机」等词汇,似乎「繁体用语」(正体用语)是个比「台湾国语」更精确的描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