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奕霖 |
释义 | § 基本资料 潘奕霖 学历:大学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 性格:快乐、热情 血型:B型 喜欢的运动:游泳、足球 喜欢的食物:水果尤其是苹果 最喜欢的男演员:赵丹 较喜欢的女演员:巩俐 最喜欢的中国电影:《小城之春》 最喜欢的外国电影:《摩登时代》 理想:过上想过上的日子 想对观众说的话:但愿成为知音 § 个人经历 潘奕霖 早期经历 少年时的潘奕霖,是一个学业上发展有点偏科的孩子,他的数学经常不及格,但他的外语和语文却又出奇地好。追究起来,潘奕霖说,是因为在他小学时,跟着当军人的父亲从辽阳到了长沙。在东北长大的潘奕林,听不懂数学老师的一口湖南话,功课不会做,自然也不讨老师喜欢,从此恨上数学课。 值得庆幸的是,在小学毕业时,潘奕霖居然考上了在湖南颇负盛名的雅礼中学。这是一所解放前的教会学校,有着很开明的办学风气,令学生可以在学习与个性上自由发展,使少年潘奕霖如鱼得水。但他还是不喜欢数学,固执地偏爱着写作。为了满足这种爱好,他竟然独自办了一份油印小报,偷得了鲁迅文章的名字叫《野草》,他自己动手刻钢板,每期印一两千份在同学中传阅。但是,一个数学经常不及格的学生,在父母和同学的眼里,就是个问题少年,这成了他成长岁月中的最大烦恼。因为,他注定要考不上大学了。而不能读大学还会有光明的未来吗?于是,他把自己的感叹写成了一篇文字叫《17岁的恐慌》,寄给了长沙电视报。文章居然发表了。这个肯定给了潘奕霖一个希望,如果上不了大学,也许可以当一个作家吧。潘奕霖 1988年,湖南电台对节目试行改革,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星期天节目部。每个周日早、午、晚各两个小时播出,节目的形式就是“脱口秀”。台里招了一大批主持人跟听众聊天。这一年,潘奕霖曾考过北京广播学院,在等候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他报名参加了电台的考试,结果被录取了。当广院的通知书苦等不来时,他在电台主持的《潇湘晨钟》栏目已经很有了名气。 一年后,广播学院的招生又开始了。潘奕霖跟着台里一个到考试现场做节目的主持人去了长沙的广电学校看热闹,不期然碰到了一个那里的老师。老师还记得潘奕霖,鼓励他再试试。潘奕霖动了心,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潘奕霖成功的考入了广院,成了广院89级播音系36名学生中的一个。 告别学生时代,离开了母校的那一片核桃林,潘奕霖被分到了中央电台国际部,在他们那个当时叫《环球信息》的栏目里,播音员是连编带采外加播,十八般武艺样样操练的,这恰好让潘奕霖的写作功底得以发挥。第二年,他的一篇《美国人权记录》就得了台里优秀稿件的一等奖。 电影之缘潘奕霖 如果不是偶然看见电视报上一篇电影频道的招聘广告,潘奕霖将会在电台一辈子待下去也未可知。可是,“电影”这两个字深深诱惑了他。他就毅然去考试。在近千名考生中,他独有的质朴和大气吸引了主考的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张海芳的目光,他被录取了。 潘奕霖主持的那档节目叫《流金岁月》,每次播放一部诸如《红色娘子军》、《上甘岭》、《天仙配》、《天堂春梦》这样的老电影,然后请出影片中的演员与观众见面。潘奕霖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更加重了节目浓厚的怀旧色彩和人文气息。 有观众来信说,他们这批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老电影最后的追随者。确实如此。潘奕霖在努力帮助观众追寻过往年代的记忆时,也在捡拾自己成长岁月的印迹。 潘奕霖是个快乐着生活的人。尽管现在已升格成了制片人,还当着电影频道的团支部书记,但性格里仍是大男孩般率真、明朗,胸无城府。弄得领导总说他老也长不大。他的幽默、乐观也感染着周围的人。外来的人常发现,他们这个部门的人,在一个时期内都会操着同样的语言,那种语言风格正出自潘奕霖之口。[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