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泾川县
释义

§ 基本简介

泾川县

泾川县位于秦陇交界处,是甘肃的东大门。全县辖14个乡(镇)、一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14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89万人。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总耕地87.87万亩,是一个传统的雨养农业县。

境内海拔930-1460米,年平均日照2274小时,平均气温10.4摄氏度,年平均降水555mm,无霜期174天,是国家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

国道312线横贯全境,银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平铁路正在建设,西距省会兰州420公里,东距古都西安220公里,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交汇处和陇东主要交通枢纽。

§ 历史渊源

平凉市是一座历史古城,是古长安西进北上的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建制变革较大。境内先后发现的130余处仰韶、齐家文化遗址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即距今4000余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定居。秦永兴二年(公元前358年)秦符坚欲进攻前凉,于高平镇设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而得名。

夏赫连定曾继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572年)于今市境的西半部设平凉县,是平凉县建制的开始,距今1420余年。1949年7月28日平凉解放,设立平凉县。1950年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1958年12月撤销平凉、华亭2县并入平凉市。

§ 行政区划

泾川县

泾川县辖1个街道、6个镇、8个乡:城区街道;城关镇、玉都镇、高平镇、荔堡镇、王村镇、窑店镇、汭丰乡、罗汉洞乡、泾明乡、红河乡、飞云乡、太平乡、丰台乡、党原乡;张老寺农场。

汉置安定县,唐改保定县,元代改为泾川县,因泾水得名。

2000年,泾川县辖4个镇、1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0626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45983玉都镇24785高平镇17706荔堡镇30091梁河乡6453黑河乡4550内丰乡8421王村乡24788罗汉洞乡16353泾明乡12494红河乡7943窑店乡15000飞云乡16783太平乡9658黄家铺乡8660丰台乡23863党原乡16155合道乡14386张老寺虚拟乡2195

2003年12月8日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平凉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甘民区复字[2003]49号),以及平政发[2003]180号文件:泾川县撤销合道乡,将该乡并入党原乡;撤销梁河乡、黄家铺乡,将梁河乡和黄家铺乡并入高平镇;撤销黑河乡,将该乡并入太平乡。

§ 地理位置

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三省交汇的“金三角”,历史上是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

平凉市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泾河流经全境,流长75公里,两岸为以川水地为主的河区,其南系以山地为主的中山丘陵区,北以塬地为主的黄土丘陵区。现有林地316平方公里,草地65.2平方公里,水域33.4平方公里,可耕地584平方公里。气候大陆性显著,四季分明,冷暖起伏不大,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74天。年平均降雨555毫米,日照2274小时,相对湿度69%,常年多东北风,年蒸发量1339.6毫米。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风雷、病虫害等,其中以干旱为主。

§ 名胜古迹

泾川县

平凉为古“丝绸之路”北线第二站,名胜很多。主要有仰韶文化遗址白水寺山、苏家台、齐家安国式文化遗址东沟;汉至元代的别家沟古墓群;宋代的天圣铜钟、石经幢,还有安国泾阳和潘源县古城遗址、明代宝塔、赵时春墓等。在海内外享誉盛名的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坐落在城西14公里处,海拔2123米,山势雄伟,林海浩瀚,环境神幽,自古就有“崆峒山色天下秀”之誉,“海内真崆峒”之尊。相传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地,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两次登崆峒求道于仙人广成子,秦皇汉武步黄帝后尘,也曾西登崆峒求仙。

§ 区位环境

泾川是西王母的降生地和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以始建于西汉元丰年间的王母宫为代表的西王母文化遗存引起了国内外民俗文化届的关注。大云寺地宫出土的佛祖舍利为国宝级文物。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田家沟生态风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泾川温泉日出水量1920立方米,常年恒温38.2℃,是含活性微量元素氟离子重碳酸钙型医用泉水。

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森林覆盖率37.13%。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

产业资源富集。全县栽植果园35.01万亩,被誉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泾龙”牌红富士苹果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牛、猪、饲养量分别为17万头、30万口,年均种植蔬菜12.11万亩,初步形成了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产业集群。

§ 自然资源

土地泾川县

泾川县地处温暖带,临界半湿润区,由于雨量减少和人为作用,已属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土地分沟壑山地、河谷川地、塬地三大类型。据1982至1983年泾川县土地资源现状调查组调查:全县土地面积211.3986万亩(不包含张老寺农场,比土地局调查统计少1.0445万亩),其中沟壑山地139.0649万亩,占65.8%;河川地20.5715万亩,占9.7%;塬地51.7622万亩,占24.5%。沟壑山地中有梁峁坡地74.963万亩,占54%;沟谷60.5181万亩,占43.5%;坪地3.5833万亩,占2.5%。主要地壤为黄绵土、黄墡土、红胶土、褐土。河谷川地中有川台地15.2737万亩,占74.3%;河流地5.2978万亩,占25.7%。主要土壤为淤育土、潮土。塬地主要土壤为覆盖黑垆土。用生态区域法估算,泾川土地资源对农作物的生产力:冬小麦为亩产304公斤,玉米700公斤,高梁516公斤,苜蓿干草1104公斤。但实际粮草产量低于估算数,且波动性很大。1983年,泾川县土地资源调查组根据科学评价原则,将全县土地划分为七等二十一级,其中一等土地14.959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1%;二等土地3.4834万亩,占1.7%;三等地地51.7622万亩,占24.5%;四等土地12.6204万亩,占6%;五等土地60.166万亩,占28.4%;六等土地42.324万亩,占20.0%;七等土地25.9827万亩,占12.3%。一般一至四等土地,在正常情况下,种植适宜作物可获得较好收成;五六等土地只宜于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七等土地农、林、牧业都不适宜。但长期以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合理,耕作制度有缺陷,致使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土地资源比例失调,农、林、牧用地比例失调,土地用养不当,取多养少,取大于补,土壤肥力下降。1988年,全县农、林、牧用地比例为44.6%、11.3%、12.3%。

温泉

温泉地处泾川县城以东7.5公里处的何家坪,位于泾河南岸,紧靠312国道,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景色秀丽,交通方便,信息流畅

温泉开发利用于1971年,温水井深1680多米,热水层厚164米,井口海拔1007.6米,水井压力58.6个大气压,常年恒温38.2℃,泉水含有13种活性微量元素。沐浴温泉可使人体洁净润滑,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锻炼心肌,保护心脏,帮助消化,解除疲劳,医治心血管及皮肤病等保健功能。是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的仙境佳界。

§ 经济发展

泾川县

平凉市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良好,资源富庥,能源充足,潜力巨大。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石灰石、陶土等16种,其中,石灰石储量达7亿立方米,具有良好的开采价值。交通便捷,通讯畅达,国道312线和欧亚大陆桥复线宝中电气化铁路贯穿全境,程控电话、无线寻呼传递系统的开通,使通讯进入国际国内通讯网络。国家“八五”重点通讯建设工程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长途光缆贯穿全市。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交通、通讯网络已经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平凉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小型为主、中小结合、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有煤炭、机械、建材、轻工、纺织、造纸等10个行业,产品130多种,畅销全国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等29个国家地区。全市农村经济坚持基础建设和综合开发并重,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商贸流通日趋活跃,使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大中型市场为骨干,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门类齐全,设施配套的市场网络。

平凉市教育事业形成以中小学基础教育、农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聋哑特种教育协调发展,相互配套的教育系统。

§ 基础建设

建设目标

到十一五末,15个乡(镇、区)全面完成乡级规划,215个行政村完成村级规划;县城建成区规模扩大到8.5平方公里;城镇化建设累计实现投资12亿元,建成1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4亿元;建成县城第二水厂,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1.3万吨;建成污水处理厂1个,污水处理率达到70%;建成垃圾处理厂1个,垃圾处理率达到65%;新建城市道路20.4公里,新建城市居民住宅77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新建农村住宅235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其中新建农村小康住宅0.75万户6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48万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绿地26.2平方米;城镇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8.46%;城镇燃气普及户数达到1.5万户,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60%;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 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八大集镇非农业人口各达到5000人左右,把县城建设成为公用设施齐全、基础设施配套、教育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生态园林小城镇。

到2020年,我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5%,城镇人口达到18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1平方公里;村组规划完成170个;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2万吨;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81.82%;城市绿化面积累计达到4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城镇住房面积累计达到54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住宅面积累计达到1710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农村小康住宅面积累计达到3.5万户21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个,污水处理率达到95%;燃气普及户数达到40500户,燃气普及率达到90%;垃圾处理率达到90%。

城市建设

旧城区主要实施旧城改造,配套完善道路交通、绿化美化、供热燃气、排污排洪、城市供水、专业市场和供电、通讯、邮电、广播、电视等设施;加强城市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城东区以城东住宅小区为依托,以建设城市道路网架为重点,配套供电、通讯、排污、绿化等,增强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开发建设步伐。逐步使城东区形成新的居住区、轻工业区和高科技工业区、商贸流通中心,加大集中供热和物业管理力度,“十一五”未,使集中供热率达到95%以上,并全面推行小区物业管理。小区住宅累计建成2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城西区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盘活土地,开发经济适用商品房,以绿化、美化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大力度,全面建设。安定街、北新街延伸段及西环路计划开发建设各类工程5万平方米,吸纳居住人口3000人,实现投资5000万元。重点实施北新街延伸段南侧修建6层商住楼5栋1.51万平方米,安定街延伸段北侧建修商住楼2楼0.34万平方米,环城西路修建商住楼4栋1.76万平方米。实施街景整治工程,形成新的商贸聚集区,同时,抓好杨柳、延风小康村建设,建成蔬菜批发市场和移民安置区。城北区要牢固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思想,以完善集镇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城市体系。加快路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大兴国寺、职教中心、安定大桥等重点项目。

城市管理

按照建立、完善、调整、规范工作思路,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为主体,依法加强建设工作综合管理,形成完善的建设管理体系和建设工作有序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进一步强化工程项目建设“一书两证”、招标投标、开工报告审批、质量安全监督、项目竣工验收等法定程序管理,不断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很大提高。

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上要突出重点,荔堡镇、玉都镇、窑店镇等市列重点小城镇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拓展优势产业,建办龙头企业,引导群众进镇务工经商,扩大发展城镇经济。城关镇、高平镇、飞云乡、王村镇、党原乡、丰台乡等县列重点小城镇主要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建和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绿化、路灯、学校、医院、市场等公用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专业市场,实施小城镇建设“七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住宅小区、一个商贸小区、一块不小于1公顷的绿地、一个公园或广场、一条高标准主干道、一个垃圾处理场、一个供水设施),发展二、三产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拉开建设框架。泾明乡、罗汉洞乡、汭丰乡、红河乡、太平乡等乡镇要按照住宅、产业相结合的模式,适度集中,突出抓好小康住宅建设,带动城镇规模扩大。

中心村建设

重视加强对中心村建设的指导,大力开展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引导农民集中建房,抓好小康屋建设,“十一五”末完成215个行政村规划编制。2010年末,农村住宅新增235万平方米,2020年达到1710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其中小康住宅新增7500户60万平方米,2020年达到210万平方米。

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开发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以城镇综合开发和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住宅建设,新建城市居民住宅77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到2020年,城镇住房面积累计达到54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同时,全面实施集中供热和物业管理,2010年末,城镇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8.46%;2020年,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81.82%;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建筑产业发展: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建筑业市场拓展、生产经营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建筑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四家建筑安装等级企业(其中三家企业取得了质量认证证书)48个分公司76个项目部和三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各类机械设备增加到1500台(件),建筑从业人员增加到6000多人,各类建筑工程专业技术机人员达到1000人,建筑业实现产值6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

要坚持“抓在建进度、抓续建收尾、抓建成使用”的原则,立足于发挥地方优势,改善薄弱环节,实施一批能够促进和增强泾川发展后劲的骨干项目,完成重点项目投资5.24亿元,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争取项目,计划投资6000万元,新建城北区、城东区道路等15公里,建设期限5年。

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争取项目国债资金,计划投资4500万元,新建城市污水厂1处,日处理污水1.2万立方米,建设期限3年。

城市垃圾处理厂。争取项目资金,计划投资1200万元,新建总库容量35万立方米,占地16500平方米的城市垃圾处理厂1处,建设期限3年。

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招商引资,计划投资5000万元,新建县城供热站三处,敷设管网35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 60万平方米,建设期限5年。

城区生态治理工程。争取国家项目,计划投资2500万元,实施城区国道312线、省道304、202线过境段环境综合治理,南北面山及城区街路绿化,形成环城绿化带,建设期限5年。

综合批零市场建设工程。招商引资,计划投资600万元,建设占地100亩的综合批零市场3处,建设期限5年。

住宅开发工程。招商引资,计划投资1.2亿元,新建居民住宅15万平方米,建设期限5年。

建成县城第二水厂。争取国家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日供水能力达到1.3万吨,建设期限3年。

绿化工程。争取项目,计划投资600万元,建成公园一处,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期限5年。

小城镇建设。以项目为支撑,招商引资,计划投资2亿元,继续实施“七个一”工程,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优势产业,坚持以业兴镇,以市建镇,建设期限5年。

§ 社会事业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产业升级加大了科技攻关力度,完成科技成果76项,授权专利4件,科技贡献率由2000年的38%提高到2005年的43%,全县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效,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有效推进,全县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达到了40%以上,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由“九五”末的2265人增加到6409人,五年共为高等院校输送学生3571人,全县6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88年,信息教育普及率达到48%;组建了职业教育中心,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泾川一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达标验收,泾川二中完成一期迁建工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已开工建设,全县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1.1万平方米,消除危房6.8万平方米。人才队伍素质结构明显改善,全县有各级各类人才1135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95人,中高级职称占35.4%。公共卫生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完成县医院传染病区和远程会诊中心建设、CT等大型医疗设备装配、县疾控中心迁建、五乡镇卫生住院楼及病房新建等项目,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医疗救治系统日趋完善,全县每万人拥有医务人员17.5人、病床14.9张,儿童计划免疫有效接种率达到85%,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68岁。文化事业取得积极成效,《梁九品》等作品获得省级多项奖励。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在县以上比赛中获得奖牌71枚。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3%、96.5%。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 民俗风情

放河灯 放河灯河灯文化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是西王母文化的遗存,至今保持已达两千多年,进行这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目的在于祈雨,求得上天保佑,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相传公元前169年,西王母要去东南巡游,临行前令手下把风神和雷神两位尊神叫到行宫,吩咐风神去睡觉不要刮风,吩咐雷神要三天两头打雷下雨。因为风神和雷神两个都聋,一个也没有听准。风神是主管刮风的神,平日里谨慎小心,生怕误了西王母吩咐的事情,三天两头刮风,直刮得天昏地暗,土焦地干;雷神是专管打雷降雨的神,他误听为西王母让他去睡觉,加上平日里懒惰,一睡就是三年,直到西王母驾云归来,回到行宫,看到夜晚泾河灯光通明,人头攒动。一问才知,雷神睡了三年觉,没有降一点雨,风神刮了三年风,时而大风,时而小风,一天没停,天下大旱,边疆三年灾荒,黎明百姓苦不堪言,夜间张灯正从泾河里挑水抗旱。西王母一怒之下,撤了风神、雷神的职。并令新任风神、雷神一旦发现泾河灯光,便及时降雨,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自那以后,每逢天旱,黎民百姓家家户户制作河灯,夜晚成群结队来到王母宫山脚下,在泾汭河上漂放。西王母看到河灯,便知民间发生了旱情,令雷神及时降雨,解除民间疾苦。

黎民百姓为了感谢西王母的慈悲情怀,每逢西王母的诞辰等重要节日,也欢天喜地制作河灯,到宫山脚下的泾汭河中漂放,以示庆贺。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看到的是泾河两岸的百姓们为了庆贺西王母的圣会自发组织的河灯漂放。

泾川社火泾川社火

社火,原为中国古代民间的祭祀活动,隋唐演变为节日送神会的杂戏、杂耍。宋范成大《石湖集》:“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中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社火在中国流行很广,各地形式不同,风格各异。 泾川社火,北塬、南塬有别。北塬的夜社火又叫“地摊子”,是以歌舞为主。南塬的社火俗称“武社火”,以武打为主。社火的演出有些在正月初五之后。“上九”(古正月初九)多为社火的出台日。一般耍到元宵节以后,正月十八日收场,个别到二月初二才结束。有些村庄的社火有连办三年,连停三年的习俗。

北塬社火队伍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副倒梯形的牌灯上写某某村社火队,配以“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类的吉祥话和精致的剪纸为装饰,作为领队。每到一个演出点,两个牌灯立于接待处两旁,4至6对大彩灯排列四周照明。表演形式有龙灯、狮舞、旱船、民歌演唱、跑驴、快板、武术以及秦腔、眉户小戏和杂耍等。社火每到一个演出点,在锣鼓的伴奏下,先说一段“春官词”作为开场白。“春官”一般由有一定诗赋基础、应变能力强、出口成章的人扮演。春官说罢,狮子龙灯打园场,在紧锣密鼓中,龙灯飞舞,狮子滚爬,鞭炮轰鸣,一下子把社火节目推向高潮。随后,其它文艺节目次第登场。民歌演唱则由一半童男,一半童女边歌边舞,互相穿插变换队形。有的由一些青年踩上“小跷”,边扭边唱,别有一番情趣。在演唱节目中,以《张良卖布》、《绣荷包》、《珍珠倒卷帘》等一些群众喜爱的节目为主。一般多为戏剧中的人物故事,如《白蛇传》、《花亭相会》等。扮演者轻轻地快步奔跑,如水上轻舟在老艄公的指挥下飘荡。

南塬社火,包括罗汉洞、泾明一带,以“武社火”为主,兼有小曲演唱。武社火较多地保留了古代迎神赛会的传统。两只牌灯便是照明工具。在昏暗的灯光下,演员穿武将服饰,化装成特定的人物脸谱,手持兵器等,在锣鼓声中起舞打斗。有的人物在上下场时,均伴随一把焰火,以示腾云驾雾,渲染气氛。其表演内容多为“封神”、“三国”及隋唐故事等。 泾川社火

白天表演的社火有高跷、亭子、车社火、马社火等。这些都是或扭或舞不唱。高跷,装扮内容大都是历史人物故事。高跷在南北二塬、泾河川都很盛行。亭子又叫“芯子”。有“抬芯子”、“?芯子”。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把抬芯子变成了“车芯子”,即由人抬改为拖拉机汽车拉。亭子的装扮以巧妙、惊险、艳丽为上乘。其内容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也有现代题材的工农商学兵等等。“?芯子”是城关土窝子村的传统节目。它是专门打制的一个铁背心,一根铁杆从一只袖筒内伸出,高过头顶,上面站一两个小孩装扮而成。县城社火中还有“高抬芯子”和“单杆桥”。高抬芯子即为踩高跷的四人抬着的芯子。单杆桥是由四个踩高跷的人抬一根柔软的轿杆,上坐一丑角,随桥杆有节奏的上下闪烁,以惊险滑稽为乐。

车社火、马社火,即在车上或马上装扮的社火。多在农村集镇就地表演。社火中的秧歌、腰鼓、霸王鞭等节目都是近年从外地传入的一些娱乐形式。解放前县城还有一种由河南籍商人自办的“狮舞”,俗称“耍狮子”。这种“狮舞”在平地上耍时与其他社火中的狮舞相仿,不同的是把长条凳以井字形一个个垒起,边垒边耍,下边的人往上扔,上面的“狮子”用嘴接,一直垒到10余米高,十分惊险。在整个演出过程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观众无不叫绝。在达到预定高度后,狮子又边耍边把板凳一个个扔下来,又在平地翻腾滚爬。

甘肃泾川“完颜部落”寻踪

完颜村沉寂了800多年,2004年才向世人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完颜部落”。这里的村民执著地守护着一座神秘莫测的古墓……

大金国在阿城建国,然后统治北方,入主中原,女真人也随之走向中原,遍布北方。

如今全国各地仍有很多女真后裔,他们有的已经改姓,有的仍以女真皇族完颜为姓,但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根在金源。在2006年第四届金源文化节开幕之际,女真后裔从四面八方汇集阿城祭祖寻根。

§ 景点景区

丝绸古道璀璨明珠--西王母浴苑 西王母浴苑

古朴典雅,独具风格的奇特建筑群体构成了西王母浴苑这颗丝绸古道璀璨明珠的崭新形象。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络驿不绝,川流不息,给泾川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西王母浴苑依托得天独厚的温水资源优势而建成,地处县城以东7.5公里处,旁依312国道,依山旁水,环境优雅。相传这里很早以前是回山西王母的常去之地,站在回山之顶远远腑视此地,遥见有一泉清澈透明的池水,五彩碎石为底,池中有一水柱喷出高余丈,四季热气腾腾,云雾缭绕,清香之气,数里不散,其自然景观胜似昆仑仙境,欣喜之余,王母常与众仙沐浴于此。“东有崂山水,西有王母泉”的美誉由此而得,后被世人赞为“东有临潼贵妃池,西有泾川王母泉”之美称。

回山王母宫 回山王母宫

西王母宫位于中国丝绸古道甘肃泾川县城以西1华里处,泾汭二河交汇的回山之上。回山又称王母宫山,是西王母发祥地和祖庙所在。古籍载,“回”者,西王母俗名,如是,回山者乃西王母之山。周穆王来回山拜谒西王母时,手植古槐一棵,名“降真树”,并题“西王母之山”。回山,犹如一座美丽的金字塔,侧看则显西方白虎之相,神奇之中,象征着古西部先民对虎的图腾崇拜,与华夏民族崇拜龙的图腾一样,遥相对应。回山背依天池,面临高峰、夸父峰,左带泾水,右绕汭河,环抱瑶池,两河交汇于其下,山环水绕,古苍翠青,交相辉映,又如苍龙饮水,地理文脉堪绝。回山王母宫始建于汉武帝元封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毁于兵燹,现留有宋初重修碑石一通。政府基于保护西王母遗迹,宏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出发,1992年4月成立重修泾川回山王母宫经理会,并公告海内外,筹资募捐,在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台湾西王母信众的鼎力资助下,经过十年努力,一期工程西王母大殿、配殿、三座天门、天梯、回屋等于1994年10月竣工,开放游览。二期工程,东王公大殿、三清殿、瑶池、天池等整体修复回山王母宫原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理会的努力下,目前已修复东王公大殿和瑶池景区,其余项目计划2006年全面完成。

完颜村 完颜氏家谱

完颜村位于泾川县王村镇,是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共有完颜氏1万多人。村内有金代最后一位皇帝完颜承麟墓和金兀术芮王完颜亨墓,金代十位皇帝及金兀术祠堂和始制于金代的“影”,有完颜氏供奉的汉族女神皇甫圣母祠和墓,有保存完整的金代女真人萨满教礼仪和祭祖仪式。还有明代朱元璋之子韩王夫妇墓。二OO四年五月,完颜村被批准为平凉市特色旅游景区,泾川县重点旅游景区。

村门

完颜村门,依据完颜部落满族村庄民族特色设计修建,它是泾川完颜村典型的文化符号和金兀术后裔完颜村的标志,是各界人士赴完颜村的第一直观形象。

老井

村口老井是完颜村多代族人吃水的老水井,水质纯净甘甜,几百年来,养育了该村多代完颜部落后裔。至今,还有一部分人仍在吃用这井中之水。特别是在这口老井井壁1米深处的箍井板中,隐藏着两块古代石碑。那是在“文革”中,族人为保护两块记载完颜氏落守灵800年的历史文物,就巧妙地深藏于这口古暇谥校馊四岩苑⑾郑两裢旰梦匏稹?

完颜祠堂(宗庙)

完颜祠堂建筑规制为传统庙堂式,体现了金代建筑风格、满族民族特色及皇家文化内涵,祠堂内正面悬挂完颜家族世代祖先遗像,本地人称“影”。史料记载:其以布制于金代,明代复制。影长9尺,宽7尺,色彩鲜艳,笔画精工。影像自上而下排列,以完颜阿骨打金太祖为中心,有二代金太宗完颜晟,三代金熙宗完颜亶,四代海陵王完颜亮,五代金世宗完颜雍,六代金章宗完颜璟,七代卫绍王完颜永济,八代金宣宗完颜珣,九代金哀宗完颜守绪,还有完颜承晖,及末主完颜承麟和历代开国重臣。特别显现了太祖四太子完颜宗弼(兀术)之遗像。

完颜族定俗每年古三月十五日,为祭祖拜影之日。

皇甫圣母庙

皇甫圣母庙始建于清代之前,现存的大殿,为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月重修。庙院中保存有重修皇甫圣母祠古碑一通。上有泾州州衙11名武官题名捐银记载。传说皇甫圣母娘家在泾州城内营门上(今电信局)一带。她行至泾河北完颜村,在渊洞石窑中坐化成神,为完颜部落后裔保平安,因而族人在村中建庙修祠敬奉。每年古七月十九日为祭祀圣母的盛大庙会,大戏必唱,娱神娱人。每年古三月十五日举办完颜村族人隆重祭祀圣母节日,按满萨满教传统,举行保庄稼、灭虫害的“祭虫”祭祀。全村族人整全到九顶梅花山上的堡子山,皇甫圣母墓地跳神。完颜部落守墓人定居九顶梅花山下800多年,接受了当地汉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宗教信仰。完颜村的满族后裔,从古代就信奉汉族女神皇甫圣母娘娘,开创了少数民族信奉汉族女神之先例。

芮王墓、完颜承麟墓

芮王墓:位于完颜村小沟东坪东南部。芮王完颜亨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四太子完颜宗弼(兀术)之长子,官至一品。但金兀术长兄宗干之子完颜亮于1150年弑熙宗自立,为保皇位,又密杀了才勇过人的完颜亨。七年后,亮又杀了亨之妃、次妃和儿子。亨的家属为逃诛灭九族之难,于1167年护送完颜亨灵骨至西北,葬于泾川境内的九顶梅花山下,完颜亨生前为芮王,从东北来的守墓人就称亨墓为芮王坟。世宗继位,亨被杀七年后,才得以平反,世宗追封为韩王,故金代韩王墓因此得名。因完颜部落后裔守墓人800年来一直称芮王坟,故今葬地留下“芮王坪”和“芮王嘴”地名。

完颜承麟是金代最后一位皇帝,为(兀术)曾孙,完颜承晖之子。承麟继位,只作了不到一天的皇帝,在河南蔡州(今蔡县)被元军围攻阵亡,其亲属及兵士抬上灵柩昼夜兼行,来到泾州,埋葬在今太平乡三星村岭背后队的簸箕湾。因泾州河北已有定居六十多年的完颜部落守墓人,护送承麟灵柩的完颜氏,也就陆续定居在泾川完颜村了。这一历史之秘保守了八百年。由于路途遥远不便祭奠,族人于公元二OO三年十二月,将完颜承麟之墓迁回泾河北完颜村,埋葬于东坪芮王嘴,按祖孙血亲关系,坐落于芮王墓之后。

温氏娘娘墓

温氏娘娘墓,位于王子坟东南部平台耕地中,完颜村很多老年族人证实,温氏娘娘墓冢高大,墓地四角有古雕拴马桩,石碑两尊及石人兽,上世纪六十年代毁没已尽。据完颜村族人传说,温氏为完颜承晖之皇娘娘,娘家为泾州城水泉寺温家湾,清代、民国时温家湾人有时到完颜西坪温氏娘娘坟上祭祭奠。

明代韩王墓

韩王墓位于九顶梅花山下完颜西坪中部,明韩王墓墓主是改封平凉后第二代韩恭王冲。韩王墓冢西边墓为李氏夫人墓。明韩王墓,在清氏、民国时多次被盗掘,墓室已空,现存留完整的砖箍墓室和外部多道石门。

湫洞

湫洞位于完颜村炉子嘴伸向大坪的沟垴,是古时皇甫圣母从泾州城内管门上,走向泾河北完颜村坐化成神的石窟,名叫湫洞。这座石窑,古时窑顶石板常年不断滴水,石板地上形成小湫,饮之可治病。后人就在圣母坐化的这一石窟中,雕塑石像,绘壁画,安置门户。又传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三妹白花公主之灵魂依附于圣母石像之上。今日,石洞中滴水干枯,石像门户塌毁,洞口还能看见。湫洞的传说,至今深埋流传在族人的心中。

九顶梅花山

在完颜村800亩大坪之后,横亘着一字排列,高耸入云,形似花卷馍式样的九个山包,这就是神秘的九顶梅花山。其实旁边还有三个侧山包,当地人称十二个连连山。九座山恰恰似一朵盛开的梅花。它称“九”冠“顶”,非同凡响。金代韩王完颜亨和明代韩恭王冲先后埋葬于九顶梅花山下,实为归依其龙脉山势,宝地风水。九顶梅花山下有两个韩王墓,是一个神秘的谜团,是历史戏剧性的巧合,这一谜团将等待后人去开启。

皇甫圣母墓

皇甫圣母墓在完颜村九顶梅花山上的堡子山,由于族人保护,墓冢保存基本完整。除每年古三月十五日完颜村族人上坟祭奠外,平时民众有疾病、灾难、不幸等事出现,不断有人到堡子山圣母坟上祀福求平安。

泾川温泉 泾川温泉

泾川温泉地处泾川县城以东7.5公里处的何家坪,位于泾河南岸,紧靠312国道,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景色秀丽,交通方便,信息流畅。

温泉开发利用于1971年,温水井深1680多米,热水层厚164米,井口海拔1007.6米,水井压力58.6个大气压,常年恒温38.2℃,泉水含有13种活性微量元素。沐浴温泉可使人体洁净润滑,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锻炼心肌,保护心脏,帮助消化,解除疲劳,医治心血管及皮肤病等保健功能。是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的仙境佳界。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温泉开发区境内,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01年),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东大窟为主窟,内有高大立佛七尊,胁侍菩萨十四尊,窟顶有浮雕佛传故事,窟门两旁内雕菩萨两尊,外壁雕天王两身。西小窟两侧分排雕有十六罗汉、八菩萨、六力士、正中为三菩萨,均为石胎泥塑,分别为唐代和晚清风格。

§ 地方特产

罐罐蒸馍 罐罐蒸馍

罐罐蒸馍,普天下唯泾川才有;泾川全县,唯有县城近郊的水泉寺、阳坡、兰家山、后沟、田家沟门几个村庄的祖传世家才可蒸制。蒸馍熟后形如小罐,靠的是城郊四五个村的井水,用别处的水却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成功。外地如要引此专利,除非大将泾川的水、泾川的土、泾川的温度湿度一并引了去。

罐罐蒸馍不用申报小吃发明专利,泾川就是独一无二的得主。也不必用专利法保护,想偷也偷不走,想学也学不会。既使如法炮制,总要走样,面发酵后只能蒸成朴沓沓的碗状,而不能凸立为罐形。

刃离荞面荞面这种小吃的原料不会失传,这种手艺却要失传了。十年后有无妇人会离,很难肯定。它存在于乡下,荞面饸饹盖了它,它不能广泛流传,它找不到传承者,便要失传。 荞面詷法与擀长面的调法相同,但不多用碱,只在荞面中和一定比例的麦面,到底和多少,就是高手与笨人的区别了,这种比例有的妇女一生也未能掌握。调荞面在有耐心,更要有一副好心肠,那些生怕男人或小叔兄长妯娌少做了一点家务活的女人味不太浓的胖女人,是詷不好这种面的,更不会刃离荞面这高超工艺的。心肠也是品位,在这里指在调面当中,想着丈夫,想着儿女,想着老人,想着尊亲貴戚,今日将要吃到由她做成的上等饭食,这是家道过活与文化发达的象征,是人的价值的象征,虽然口里说不出这些理论,但在千百年的妇人心中早就领悟了,靠着这样的寄托和精神支柱,去耐下心吃苦,不怕冷热的日里夜里操作,能做不出好饭吗?带着感情做成的饭菜,吃起来是一碗丰富的情愫,一桌浓浓的诚意同,进去的是包容人类的爱心,饭能不香吗?正如带着感情创作的小说或大型电影电视剧,能不与全人类引起共鸣令古今观众热泪盈眶心跳加快热血沸吗?[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4: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