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斯·希伯
释义

汉斯·希伯汉斯•希伯,记者、国际主义战士。1897年出生在原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希伯不是他的原名,他的原名波兰文CRZYB,德文名Muller,英文名HansShppe。来到中国后,新四军卫生部长沈其震给他改名为汉斯·希伯。 后到德国上大学并加入德国共产党,德名Muller、海因兹·莫勒。通晓英、德、俄、波兰和中国5国文字。后定居德国。曾几次来到中国,曾编辑英文刊物并撰写过大量政论文章。他先后参加过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八路军,直至牺牲在沂蒙山区。

§ 向往中国

右 :  汉斯·希伯汉斯·希泊,1897年出生在原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后定居德国。希伯很早就向往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对中国的时势十分关心。1925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他作为记者,思想积极、眼光敏锐,经常到贫困的下层民众中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当上海发生工人运动时,他十分支持,并积极报道,向世人介绍中国工人的贫困和争取生存、解放的斗争。

希伯回国后,把中国的经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语言写成一本书,并于1928年2月在柏林出版。他的《从广州到上海:1925年——1929年》一书,吸引了无数关心中国的读者,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许多人因此远道奔赴中国,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

希伯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的中国情并没有因为蒋介石叛变中国革命而断绝。1932年秋,希伯告别新婚的妻子秋迪,再度来华,不久,他的妻子也追随丈夫来到中国。希伯来到上海后,与当时在上海的一些国际友人如史沫特莱、马海德、路易·艾黎等人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共同研究中国的情势。

§ 持笔为枪

汉斯·希伯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希伯看到中国人民英勇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比激动。为报道中国共产党抗日斗争,希伯决心到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延安进行实地考察。1938年春,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安排,希伯来到革命胜地延安。在延安,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斗争的情况,1941年1月,国民党军队悍然发动了亲者痛、仇者快的“皖南事变”。希伯与夫人秋迪化装成医生和护士来到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

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和实际生活,希伯完成了8万字的《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书稿。为了进一步了解八路军在山东敌后的情况,希伯来到山东。1941年9月12日,希伯在沿途八路军和老百姓的掩护下,顺利到达山东抗日根据地。当时的《大众日报》为希伯的到来,刊登了消息,说:“在抗战中,外国记者到鲁南,还是以希伯先生为第一。”希伯到了八路军115师师部,政委罗荣桓等将领接见了他。希伯在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激动的说:“我深切地感到,谁要想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国,真正了解中国人民是怎样英勇地同敌人艰苦搏斗,就必须亲身到中国的敌后来。”希伯讲话,引得台下阵阵掌声。罗荣桓为了方便希伯采访,把自己的一匹枣红马送给希伯。希伯坚辞不受,并且毅然脱掉皮鞋,换上鲁南特有的铲鞋,穿上八路军的灰棉布军服,佩带短枪,同大家一起爬山越岭,徒步行进,与普通战士打成一片。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愿意与他接近,把他亲切地称为“外国八路”。

作为踏入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位西方记者,希伯以其卓越的政治敏锐感和生动的文笔,客观地描述了八路军的抗日活动。他的一系列文章在外国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他的文章之所以能发表与他在上海的妻子分不开的。外国记者把有关中国的报道发往外国,必须经过上海。妻子与希伯分别后,一直住在上海帮助丈夫向外国刊物投稿。离别心爱的丈夫时间长久,秋迪女士就开始想念起丈夫。在希伯到达山东根据地后的一个月,秋迪女士突然站在丈夫面前。希伯没想到此时地久别的妻子,有点意想不到。“你怎么来了?这里敌人马上就要开始大扫荡。”秋迪打断了丈夫的问话,说:“你来就不许我来了?”夫妇俩的见面的开场白,引起在场的八路军将士的兴趣,并由衷地敬佩这二位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 血染沂蒙

汉斯·希伯1941年11月初,罗荣桓政委亲自指挥了“留田突围”一役。由于指挥得当,八路军一枪未放,无一伤亡,一夜之间就突破敌人3道封锁线,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到达预定地点。敌人并不甘心,一场更大的“扫荡”正在酝酿中。不久,发生了鲁中南地区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战役——大青山战役。

11月30日晨,希伯所在的连队与敌人遭遇。敌人以一个混成旅将八路军一个连紧紧包围起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连队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希伯也参加了战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领导当机立断让连队分3个小分队向西南突围。希伯被安排在第1分队先走,但他不肯先走。第2分队开始突围时,他又要求战斗到底,领导未同意。当他拔出手枪,加入最后突围的第3分队时,敌人已经从四面八方压过来了,突破口被封锁。尽管指战员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打退了敌人多次猖狂进攻,但伤亡很大,希伯的翻译和警卫人员都倒在血泊中。希伯满腔怒火,从牺牲者身边捡起枪来,猛烈地射击敌人。他不幸身受重伤,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时年仅44岁。

§ 纪念碑

毛泽东和汉斯·希伯在延安窑洞前1942年,山东军民为了纪念希伯烈士,为希伯建立了一座白色圆锥形纪念碑,碑上刻着罗荣桓等题写的“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的题词。“奔走欧亚、血染沂蒙”,这是对希伯一生精辟的评价。

徐向前、聂荣臻元帅分别为希伯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希伯同志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汉斯·希伯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沂蒙人民对长眠于此的汉斯·希伯十分崇敬,说他是一个应该和白求恩一起、让全中国人民永志不忘的名字!

§ 参考资料

[1] 新闻中心 http://news.sina.com.cn/c/2005-05-27/14126767846.shtml

[2] 鞍山新闻网 http://www.nen.com.cn/79956485571870720/20050805/1706872.s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