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 基本信息

拼音:qīng

注音:ㄑㄧㄥ

简体部首:氵,部外笔画:8,总笔画:11

繁体部首:水

五笔86&98:IGEG

仓颉:EQMB

郑码:VCQ

笔顺编号:44111212511

四角号码:351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E05

§ 释义

基本字义

● 清

qīng  ㄑㄧㄥˉ

◎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 相对:~水。~泉。~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澈。~碧。~朗。~新。~醇。月白风~。

◎ 安静,不烦:冷~。凄~。~闲。~静。~淡。~幽。~谧(宁静)。

◎ 单纯不杂:~唱。~茶。

◎ 明白,明晰:~楚。~晰。~醒。~通(文章层次清楚)。~亮。

◎ 一点不留,净尽:~除。肃~。~剿。~洗。~君侧(清除国君身边的亲信)。

◎ 整理,查验:~理。~查。~点。~仓。

◎ 详细登记:~册。~单。

◎ 公正,廉洁:~廉。~正。~官。~绩。

◎ 洁净,纯洁:~洁。~爽。冰~玉洁。

◎ 高洁,高尚的,高明的:~高。~绮。~雅。~操。~介(清高耿直)。~望(清白高尚的声望)。~识(高明的见识)。

◎ 太平,不乱:~平。~泰。~和。

◎ 中国朝代名:~代。~宫秘史。

◎ 姓。

详细字义

◎ 清 qīng

〈形〉

(1)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2) 同本义。与“浊”相对 [limpid]

沧浪之水清兮。——《孟子》

河水清且涟猗。——《诗·魏风·伐檀》

举身赴清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临清流而赋诗。——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发之欲其清。——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水尤清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清直(河水清澈顺流貌);清波(清澈的水流);清泚(清清的河水);清涟(清澈的细水波);清活活(水清澈而流动貌);清照(清澈明亮);清悠悠 (清澈明亮貌);清深(水色清澈);清酤(清圣。清酒);清雨(清净的雨);清英(清酒);清茗(清茶)

(4) 清洁;洁净;纯洁 [clean;pure]

京室密清。——张衡《东京赋》

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淮南子·原道》

身中清。——《书·微子》

太清之始也。——《淮南子·本经》

伏清白以死直兮。——《楚辞·离骚》

(5) 又如:清人(纯洁的人);清交(纯洁的交情);清休(纯洁美善);清行(纯洁的品行)

(6) 清明 [clear and bright]

视若清明。——《礼记·玉藻》

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荀子·解蔽》。注:“明审也。”

(7) 又如:清化(清明的教化);清治(清明的治绩)

(8) 清凉 [cool]

清有余也。——《吕氏春秋·有度》

其候清切。——《素问·五常正大论》。注:“大凉也。”

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

清风徐来。——明· 魏学洢《核舟记》

(9) 又如:清快(清凉爽快);清风明月(清凉的风,明亮的月);清宫(清凉的宫室);清室(清凉的屋室);清软(清凉柔和)

(10) 清冷,凄清 [chilly]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清角吹寒。——宋· 姜夔《扬州慢》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清平;太平 [peaceful and orderly]

当纣之时,居 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孟子·万章下》

(12) 又如:清世(清平盛世);清夷(清平安定)

13) 寂静 [quiet]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4) 清雅高尚 [morally lofty or upright]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15) 又如:清修如鹤(指人品高洁);清立(清高特立);清抗(清高超拔)

(16) 清白 [fair]

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史记·乐书》

(17) 又如:清廉(清白廉洁);清心涂胆(心地清白,肝胆可照);清洁(贞洁);清操(清白的操守);清臣(志行清白的人)

(18) 清静;恬静 [quiet]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淮南子》

(19) 又如:清淡天和(清净淡泊,远离尘世);清冲(恬静淡泊);清佚(清静安逸)

(20) 清正 [clear and upright]

清徽雅量,众议攸归。——《晋书·殷浩等传论》

吴郡张融, 清抗绝俗,虽王公贵人,视之傲如也。——《南史》

(21) 又如:清耿耿(清正耿直);清抗(清高正直);清良(清正贤良);清忠(清正忠诚);清徽(清正的风操。高雅的谈吐);清劲(清正刚直)

(22) 清廉 [honest and upright]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书·舜典》

少嗜学,履尚清鲠。——《新唐书·赵宗儒传》

(23) 又如:清鲠(清廉鲠直):清俭(清廉俭朴);清头(清廉);清己(以清廉之德要求自己);清公(清廉公正)

(24) 清香、清馨、清醇 [delicate fragrance]

香远益清。——宋· 周敦颐《爱莲说》

(25) 无余 [without residue]

六月之内交清。——《广东军务记》

(26) 清雅 [elegant]。如:清微淡远(清雅深远;雅静悠远);清而不寒(清雅而不寒怆);清古(清雅古朴);清吟(清雅吟诵);清旨(清雅美好);清坐(清雅的席位)

(27) 通“精”。纯粹 [pure]

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管子·轻重己》

其气不清则欲瞑。——《灵枢·大惑论》[1]

§ 朝代

清朝 ( 1644 ~ 1912 )

清朝统览 清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由满族贵族建立。 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 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清初 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 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图最大时达 1200 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尽管取得了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并未逾越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轨道。经济上,仍然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 空前高涨。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 开始标志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

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编造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反明。

清朝建立和入关

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死。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清朝正式建立。

§ 发展历程

康(雍)乾时代

清初,为缓和阶级和民族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康熙帝8岁即位,享国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在位期间,擒鳌拜,扫除吴三桂等三藩之乱,战败台湾的明郑政权、平定西蒙古准葛尔叛乱,与沙俄签订和平条约《尼布楚条约》,并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等。康熙去世后,雍正帝即位,他以极端的办法和高薪来打击贪腐,整顿经济,推行改土归流。继位的乾隆帝为了从根本上实现思想专制,实行“半纂半毁”政策编纂《四库全书》,,建造奢华的圆明园,正式统一了天山南北(新疆)自称为十全老人,认为自己有十大武功,但其六次游江南普遍被认为是导致清朝由盛转衰的主因,另外乾隆时期出了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至18世纪中叶,清朝经济发展达一个历史上的新高峰,人口也大大增加。康雍乾三帝执行愚民政策,,屡兴时人所诟病的文字狱。其中,绝大多数只是牵强附会,但统治者发现后均采取了严格的惩罚措施,而且涉及面往往很广,凡是这个“大逆不道”的犯人的家属,只有处死充军、流戍、入官这几个下场。后果是许多无辜的书籍为了安全也被统统烧掉。一般认为文字狱的盛行压制了人民的思想,鲁迅曾称“清文字狱杀灭了中国人的骨气”。

经济历史学证明所谓康乾是战乱引起的破坏后习惯性恢复,其经济规模在世界的总比例上并未明显超过明朝末期。明朝末期和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960亿美元(1600年)、2286亿美元(1820年),都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左右,但国际地位此时已经被挑战,比如在朝半岛并不承认,仍保留崇祯年号。

近代时期

清朝从乾隆有衰落的现象,腐败日益严重。继位的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更保守和僵化。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大量向中国贩售鸦片导致道光末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失败后,继位的咸丰帝所面对的时局是西方列强开始入侵,迫使清政府与其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一个是因为输掉鸦片战争所签的《南京条约》、接者因亚罗船事件和广西教案照成中英法战争输掉而迁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根据这些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时中国也自此逐步沦为半殖民与半封建的社会,主权受到严重损害。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甚至一度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挑战。

为挽救自身命运并增强国力,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遂展开了维新运动,试图革新图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自18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开始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修建新式学校、培训技术人才;同时也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逐步改进清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

至18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并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时人多数未明当代的国际形势,少数人的急迫性并无法改变多数官僚的旧思维,清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达日本明治维新般的成效,结果导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 结束标志

19世纪末,中国国内的排外情绪开始高涨,结果在慈禧太后的纵容下引发义和团运动仇杀洋人,因此造成八国联军的入侵。1901年因此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为了拢络人心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政府也答应实行君主立宪。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结束。到1917年张勋又曾复辟清朝,但只持续了12天。

§ 政治制度

努尔哈赤起兵时实行的是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后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试图逐渐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皇帝试图实行中央集权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清朝前期。

清朝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以前尚书均由满人担任,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规定尚书及侍郎满、汉各一。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因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皇帝始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乾隆皇帝即位后服孝,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废止。

清朝疆域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等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千米。除此之外,周边国家如朝鲜、安南(越南)、南掌(老挝)、缅甸、琉球、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兰芳共和国等则为清朝的保护国。

不过在近代时期,由于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入侵,鸦片战争以后清朝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先后失去了以下领土:

* 香港(1842年至1898年间分批割让或租借予英国,直到1997年交还其继承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

* 外满洲(包括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千米,以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萨哈林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分别于1858年和1860年被迫割让给俄罗斯帝国)

* 新疆极西帕米尔高原(巴尔喀什湖之东南、伊犁以西、以及喷赤河以东的帕米尔等地区约45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于

1864年被迫割让给俄罗斯帝国)

* 台湾岛和澎湖列岛(1895年被迫割让给日本帝国,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交还其继承政权中华民国)

地方行政区划

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沿袭明制,但根据自身实际做了很多改革,如东北三省、少数民族地区、西藏、新疆等地区行政区划和内地不同。

内地行政区划

清朝继承元明以来的分省建制,以省为地方上的最大行政区域,下设府、厅、州、县,构成地方上的省、府、县三级

基本行政系统组织。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定顺天府之地为四路厅、二十四州县,州县隶属于路厅。设官有兼管府尹事大臣一人,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府尹正三品,府丞正四品,俱各一人。府尹总管京畿及四路的政令条教,“以成首善之化”,比一般府尹权力大,品级高,如升调州县官,可与总督会衔。府丞掌学校政令。属官有治中、通判,经历司经历,照磨所照磨,司狱司司狱,皆汉人。儒学教授,满、汉各一人:所辖四路厅同知正五品,各一人;州、县,知州、知县正七品,俱各一人。大兴、宛平二县并与五城兵马司分区而治,比外县高一品级。

天聪八年设盛京,顺治元年入关,原来盛京的六部俱废。自顺治十五年至康熙三十年又重建户、礼、兵、刑、工五部。均置侍郎以下官,称“盛京五部”。又设盛京内务府,为外地所无。自顺治十年设辽阳府,十四年更名奉天府,至光绪三十三年改行省。奉天府所辖地方为府二,兴京同知一,直隶厅一、厅二,州五,县十四。设官有兼领府事大臣一人,由盛京五部侍郎内特简,后归盛京将军兼辖。府尹,满洲一人;府丞,汉一人,品级同顺天府。属官治中、围场通判、库大使、经历、司狱、巡检兼司狱、府学教授,俱各一人。府尹主府事,小事决之,大事呈报。

总督为省级的最高长官,全称为总督某某省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或兼巡抚事。清朝一共建立了二十三个省,其中内地十八省为沿袭旧制或以旧制为基础,其余在边境并为清末所置。这些省是: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台湾、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其中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台湾为后设。理论上总督管两省或两省以上的地方军政事务,尤其侧重军事。雍正元年定总督加衔制,加尚书衔的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从一品:余为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正二品。有清一代,全国共设总督九人,即东三省、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此外还在省级地方没有专门管理漕运的漕运总督和治河的河道总督。

总督之下设巡抚,其全称为巡抚某省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或节制各镇,职权很广泛。有的加侍郎衔,为正二品,否则为从二品。巡抚基本上是管一省,也侧重于军事,但比总督管民政更多,为总管一省军事、行政、监察及教育在内的高级长官。清朝所设巡抚共二十一人,其中由总督兼的有奉天、直隶等八人,单独设的有江苏、安徽等十三人。山东、山西等五省巡抚皆兼提督衔,贵州巡抚兼节制兵马衔。

各省设提督学政一人,由侍郎或科道进士出身的官员中委任,带原品级,掌学校和科学考试之政令。

各省设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司或藩司。布政使为从二品,每省一人,但江苏设二人。布政使实际是一省长官,上承朝廷旨令,下帅府、州、县官,但因有督抚之设,渐居次要。其属经历司经历、都事,照磨所照磨,理问所理问,库大使、仓大使等,分掌出纳文书、照刷案卷、审核刑名以及保存档案、财政收支等。

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使司或臬司。按察使一人,正三品,比布政使地位略低,掌司法监察,“澄清吏治”,常与布政使并称为“布按”。其下设知事掌勘察刑名,司狱检察囚犯,经历、照磨所掌同藩司。

各省设道员,正四品,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又有管河道或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作为布、按副使者,有分守道与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展而来,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金事演变的结果。初设只辖一府,或数道同辖一府,后来有的统辖全省,有的分辖三四府之地。为此,守、巡二道由原来临时性差使变为固定的地方长官。而且前此守道主管钱谷,巡道侧重刑名,久之两者各加兵备衔,所掌渐趋一致。乾隆、嘉庆时又准其密折封奏,权势日益加重,以致有人视道为省下、府上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实际上道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性质,不过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府是省之下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知府为一府长官,从四品,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好。三年一考属吏,具其优劣上报。一切要政皆需通过督、抚允准乃行。清朝以知府“为承上接下要职”,故严谕督、抚对其考核。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协助知府,分掌粮盐督捕,江防海防,河工水利,清军理事,抚绥民众诸职。属官有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

在府之外,同时还有直隶厅、州和一般厅、州。凡统治地方人多并直隶于布政使司的为直隶厅、州,地位与府大致相同。厅设官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州设官知州正五品,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清朝在全国设有直隶厅四十一个,直隶州七十三个。其外的厅、州,称为散厅、州,地位略同于县。至清末,全国已设散厅七十八个,散州一百四十五个。散厅、州设官与直隶厅、州相同,而品级差一等。散厅、州属府管辖,个别的隶于将军或道员。

县是地方基层政权机构。清末全国设一千三百五十八个县。每县设官为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一人,主簿正九品,无定员。知县掌一县治理,主要是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征税、户籍、缉捕诸职。典史掌稽检狱囚。

§ 少数民族行政区划

蒙古行政区划

努尔哈赤起兵时得到蒙古协助,又清朝后宫有大量蒙古嫔妃,八旗中特设蒙古八旗,而外蒙古地区又是清朝前期战争频发地带,故蒙古区划与内地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均不同。

清朝以大漠为界,将蒙古分为漠南内蒙古和漠北外蒙古,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盟旗制。盟由各部定期会盟而形成的机构,旗是分解原来的部落而组成。旗隶于盟。内外蒙古的盟旗设官基本相同。每盟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掌管盟务。盟长先由各旗会盟时,从旗长即札萨克中推选。后来改为清朝理藩院开列盟内札萨克,由皇帝任命。其外每盟各设备兵札萨克一人,管理军务。有的盟还设帮办一二人,协理盟务。旗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构,每旗设旗长一人,又名札萨克,掌全旗要务。又设协理副之。其属有管旗章京、副章京及参领、佐领、骁骑校等官。札萨克等官员多数都是原来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并经清朝封有爵位的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人。

内蒙古的盟旗是把原来的二十四部,按其活动地区划分为六盟、四十九旗。具体组合是,东四盟:哲里木盟统十旗,卓索图盟统五旗,昭乌达盟统十一旗,锡林郭勒盟统十旗;西二盟:乌兰察布盟统六旗,伊克昭盟统七旗。清朝在这些盟旗之上由理藩院及派驻地方的将军、都统进行管辖。他们是,盛京将军监督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六旗;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监督哲里木盟的郭尔罗斯前旗和杜尔伯特旗等;热河都统监督卓索图盟五旗及昭乌达盟十一旗;察哈尔都统主要掌管察哈尔八旗及四牧群,其外监督锡林郭勒盟十旗;绥远城将军管辖土默特二旗并监督乌兰察布盟六旗及伊克昭盟的鄂尔多斯七旗。

外蒙古虽在清入关前已建立了“九白”的常贡关系,但入关后一度受噶尔丹的骚扰,直到康熙平定噶尔丹之后才恢复并确定外蒙各部的牧地。清封各部首领为汗和王、贝勒、台吉等,如内蒙一样建立盟旗制度。其各部所组合的盟旗是:喀尔喀四部及附额鲁特、辉特部四盟、八十六旗;杜尔伯特部及附辉特部二盟、十六旗;新土尔扈特一盟、三旗。此外札哈沁、明阿特、乌梁海部等,虽也有旗之设,却不属于外蒙古各盟。清朝对外蒙古盟旗的管辖,中央有理藩院的典属、柔远清吏司等机构,地方上有驻防将军或大臣等。其中定边左副将军(或称乌里雅苏台将军)为当地最高统治者,下设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二人,一人由蒙古王公担任,与将军共同管辖喀尔喀诸部盟旗。科布多参赞大臣及帮办大臣管辖杜尔伯特、辉特、新土尔扈特等盟旗及札哈沁、阿明特、乌梁海等旗。库伦办事大臣掌中俄交涉事务,其属恰克图办事司员一人,负责监督中俄贸易。

青海主要为蒙古额鲁特部居牧之地,共分五部、二十九旗。即:和硕特部二十一旗、绰罗斯部二旗、辉特部一旗、土尔扈特部四旗、喀尔喀部一旗。还有察罕诺门汗部自编一旗。每旗各设旗长,掌治一旗,属官之设如内蒙古。旗之上,青海各部与察罕诺门汗部一旗共会一盟,但是不设盟长,而以清朝驻西宁办事大臣莅盟统辖之。道光三年(1823年)又分河北二十四旗为左右翼,每翼设正、副盟长各一人。

西藏行政区划

清代称藏族为图伯特,或唐古特,所居地区分为卫(前藏)、唐(又称喀木)、藏(后藏)、阿里四部。崇德年间达赖及班禅已派人贡于清朝,经康熙至乾隆,先后平定噶尔丹叛乱及其所造成的影响,清朝在西藏便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当地的最高统治者为达赖喇嘛,驻前藏拉萨,掌全藏政令。班禅喇嘛,驻后藏扎什伦布,掌后藏寺院与其教民。在宗教上班禅略低于达赖,在政权上达赖高于班禅。前藏行政机构主要有噶厦和商上。噶厦为总管藏务会议厅,设三品官噶布伦四人。商上为分管财政的机构,除以噶布伦一人管理外,设四品仔琫三人,商卓特巴二人。还有专掌粮务的叶尔仓巴、掌道路的朗仔辖、掌刑名的协尔帮、掌马厂的达琫及第巴等四至七品的各种名目官员。后藏也设四品商卓特巴、叶尔仓巴,五品达琫等官员,掌管相应的政务。武官则有四至七品的戴琫、如琫、甲琫、定琫,从几人至百多人。凡前后藏皆有营寨,按其地理险易和大中小,各设边营官及营官,总计一百六十余人。佛教在西藏盛行,喇嘛很多,有的喇嘛在噶厦、商上任职,而僧官又分国师、禅师、札萨克大喇嘛、札萨克喇嘛、大喇嘛、副喇嘛等,专掌教事。

清朝在西藏设官始于雍正五年,派驻藏大臣二人,驻前藏,统管前后藏地方及喇嘛事务。后改为办事大臣、帮办大臣各一人,分驻前后藏。按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与达赖、班禅地位相等,实际驻藏大臣职权更大,是清政府的代表。达赖、班禅及以下呼图克图十八人、沙布隆十二人等活佛转世,称为“呼毕勒罕”,即奔巴金瓶掣签,均由驻藏大臣监督。

新疆行政区划

清政府在新疆实行盟旗制和伯克制。清末建省之前,曾就额鲁特旧土尔扈特部与和硕特部的实况,如内蒙设盟旗制。即:旧土尔扈特部为盟四,和硕特部为盟一。盟下为旗。每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旗设旗长(札萨克)一人,掌盟、旗政令。但是盟长由清朝政府任命,旗长则基本是世袭。此外新疆大部分地区为维吾尔族居住,清代称为“回部”。哈密、吐鲁番率先归服,曾设旗,部长被授札萨克。自康熙至乾隆平定回部诸乱之后,在这些地区不设札萨克,而实行伯克制。伯克原来是回部的酋长,经清朝重新任命,按职责和品级称某某伯克,共三十余名目。最高的为阿奇木伯克,掌综回务,三品至六品,其次为伊什罕伯克,掌赞理回务。四品至六品。其余分掌地亩、田粮、税务的,大抵四品至七品。在清朝所封的札萨克郡王和诸伯克之上,清朝还派驻了伊犁将军,掌天山南北最高军政大权,下设参赞大臣一人辅之。又设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及帮办大臣,叶尔羌办事大臣及帮办大臣,和阗、阿克苏、乌什、库车、喀喇沙尔办事大臣等,以及乌鲁木齐都统、副都统,分管所在回城事务。

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历来居住蒙、藏、瑶、壮、彝、黎等少数民族。清朝根据这些地区的特点,以当地的土著人作各级行政机构的长官,清朝政府予以承认,但是当官的人可以世袭,这就是土官制。有文武两类,文官如知府、知州、知县等,皆加“土”字。武官有指挥使司指挥使、长官司长官。从正三品至正七品。此外还有土游击、土都司、土守备等。清朝定制,文职土官共七阶,武职土官共五阶。其承袭、革除、升迁、降调,文隶吏部,武隶兵部。在地方上各归所在总督、巡抚或驻扎大臣、办事大臣等统辖。

国旗与国歌

与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样,清朝本来并无法定的国旗与国歌。近代以后,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清朝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黄龙旗”)为大清国旗。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曾先后使用《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作为半官方国歌或代国歌。直到1911年,清政府定《巩金瓯》为正式国歌,不过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巩金瓯》后来没有流行开来。

§ 清朝间的武装起事

据统计,整个清朝期间,武装起事曾多次发生,而且部分起事规模较大。其中较大的有:

* 1646—1683 东南明郑

* 1673—1681 三藩之乱

* 1796—1805 白莲教

* 1851—1864 太平天国

* 1852—1868 捻军

* 1894—1911 兴中会 同盟会 国民党

* 1899—1900 义和团

另外蒙古、云南、陕西甘肃等地的穆斯林和准葛尔也多次发生起事。虽然波及不如上面那么大,但是许多都持续了十几年。在这些武装起事中,12个是汉族为主领导的,18个由西部少数民族为主。

§ 帝系年表

清帝系表

清太祖 爱新觉罗 . 努尔哈赤

太宗皇太极 孝庄皇后

入关后 (1) 清世祖 福临 ( 顺治 1644-1661)

(2) 清圣祖 玄烨 ( 康熙 1662-1722)

(3) 清世宗 胤禛 ( 雍正 1723-1735)

(4) 清高宗 弘历 ( 乾隆 1736-1795)

(5) 清仁宗 顺埮 ( 嘉庆 1796-1820)

(6) 清宣宗 旻宁 ( 道光 1821-1850)

(7) 清文宗 奕泞 ( 咸丰 1850-1861)

(8) 清穆宗 载淳 ( 同治 1861-1875) 慈禧太后

(9) 清德宗 载湉 ( 光绪 1875-1908)

(10) 溥仪 ( 宣统 1908-1912)

清朝奠基人 ----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 1559 ~ 1626 )清

大金(后金)开国君主,清朝奠基人。清太祖。满族。爱新觉罗氏。早年投到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屡立战功。他勤奋好学,粗通汉文,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努尔哈赤的先祖许多人受明代册封,担任指挥使等官职。他的祖父觉昌安为建州左卫都指挥,父亲塔克世为建州左卫指挥。但被明军误杀。后努尔哈赤袭父职回建州,任建州左卫指挥。于是他打起为祖、父报仇的旗号,以 “ 遗甲十三副 ” 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经多次征战,很快成为女真诸部中最强大的力量,他推行远交近攻之术,一方面拉拢蒙古,团结朝鲜,与明廷仍然保持臣属关系,以取得明廷的信任;另一方面对邻近的女真各部,采取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武力统一办法。这些措施推动和加速了女真各部统一的进程。万历十一年( 1583 ),努尔哈赤首先控制整个苏克素护部。然后用 30 多年的时间,东伐西讨,南征北战,统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全部,以及 “ 野人 ” 女真的大部,从而结束了自元明以来女真社会长期分裂和动乱不安的局面。

清太宗 ---- 皇太极

皇太极( 1592 ~ 1643 ) 清即清太宗。后金汗,清朝皇帝 (1626 ~ 1643 年在位 ) 。军事家,政治家。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明万历二十年十月廿五 (1592 年 11 月 28 日 ) 生。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四十年,从父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克六城。四十三年,授正白旗主旗贝勒。后金天命元年 (1616) 正月 , 封和硕贝勒 , 与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合称 “ 四大贝勒 ” ,共理军机 , 统兵出征。三年 , 随父攻明 , 献计袭取抚顺 ( 今属辽宁 ) 。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 , 与诸贝勒率兵大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与代善破东路刘綎部。不久随父攻取明开原、铁岭,灭叶赫部。六年,参加沈辽之战,攻占沈阳后,在浑河南岸以百骑破明援军数千。攻辽阳,率军先入明阵。七年,参加广宁 ( 今北镇 ) 之战,克义州 ( 今义县 ) 。十年,与兄阿巴泰率精骑 5000 驰援科尔沁,迫使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十一年,从父参加宁远之战失利,退兵沈阳。是年九月,

在努尔哈赤卒后 , 于沈阳继后金汗位 , 改次年为天聪元年。定先征服朝鲜 ( 今朝鲜、韩国 ) 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 “ 讲和与自固之策 ” ,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天聪元年 (1627) ,命贝勒阿敏、济尔哈朗进兵朝鲜,迫国王李倧遣使请盟。与明辽东巡抚袁崇焕通使议和,待机而动,五月,亲率八旗军 5 万余发起宁锦之战,兵败还师。次年,以使臣屡为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所杀,率精骑奔袭,获敖木伦 ( 今辽宁大凌河上游 ) 之捷,俘众万余。复率满蒙联军西征察哈尔,追逐至兴安岭。三年 , 率满蒙联军 10 万绕道蒙古 , 自龙井关 ( 今河北遵化东北 ) 、大安口 ( 今遵化西北 ) 逾边墙,突袭明京师 ( 今北京 ) ,互有胜负。巧施反间计,致明廷逮杀督师袁崇焕。陷京畿州县多处。东归连下遵化 ( 今属河北 ) 、永平 ( 今卢龙 ) 、滦州 ( 今滦县 ) 、迁安四城 , 留兵据守。颁发八旗临阵赏罚令。五年 , 命人铸红衣大炮,名 “ 天佑助威大将军 ”( 为后金造炮之始 ) 。令以归附汉族军民组建一旗汉军,由额驸佟养性总理汉人军民事。遣将率满、蒙、汉军数万攻明大凌河城 ( 今辽宁凌海 ) ,挖壕筑墙,长期围困,在城周围 50 里内挖壕四道,按八旗左右翼方位扎营盘 45 处,切断守城明军与外界联系。百余天中,督军交战数十次,各有伤亡,又亲率主力击败明援军 4 万,迫明总兵祖大寿于粮尽援绝献城投降,旋纵其归锦州。次年,阅汉兵,定仪仗制。率满、蒙军再征察哈尔部,迫林丹汗弃归化城 ( 今呼和浩特 ) 逃遁青海,基本控制宣 ( 今河北宣化 ) 、大 ( 今山西大同 ) 以北地区。不久,废除与三大贝勒并坐的旧制,自掌正黄、镶黄、正蓝三旗。七年,谕各牛录额真以恤贫训农习射。亲自出迎渡海来降的明将孔有德、耿仲明等 , 隆礼厚待 , 授都元帅、总兵官。遣兵取旅顺。次年 , 率军 9 万绕道蒙古,从长城北部诸口入关 , 袭掠宣、大一带 , 收察哈尔部余众。是冬 , 遣兵征黑龙江虎尔哈及东海女真瓦尔喀部 , 巩固和扩大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九年,命贝勒多尔衮、岳托等领兵万余赴黄河以西收降林丹汗之子额哲,得元朝传国玉玺 “ 制诰之宝 ” ,统一漠南蒙古,建立蒙古八旗制。是年十月,废除诸申 ( 女真 ) 旧号,定族名为满洲。十年四月,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遣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率兵由喜峰口入长城,攻掠京畿地区,连破 12 城,俘人畜 18 万余。十二月,以朝鲜拒绝臣服 , 亲领大军攻之 , 逼李倧乞降称臣、与明断盟,乃还师。崇德二年 (1637) ,令贝子硕托、恭顺王孔有德等率舟师袭取明军所占皮岛 ( 今朝鲜椴岛 ) 。重申不可废骑射之制。七月 , 编汉军为两旗 , 以总兵石廷柱、马光远为都统。次年,亲征喀尔喀蒙古,迫查萨克图汗远遁。九月,以多尔衮、岳托分统左右两翼八旗军入长城 , 由北京至山西界 , 复至山东,次年三月退兵,转战数千里,克府、州、县城数十座,俘人畜号 46 万余。是年 , 分汉军两旗为四旗。五年 , 改变入关掳掠、消耗明朝实力的方略 , 采取长围久困和野战打援之策 , 与明军展开松锦之战。命济尔哈朗与多尔衮轮流担任前方主帅,率兵往义 州筑城屯田,逐步进围锦州。六年 , 闻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总兵计 13 万步骑援锦州 , 亲统大军,抵达松山戚家堡,命师横截松山至锦州大路,断明军饷道,设伏以待,大败明军。七年二月,破松山 , 俘降洪承畴。三月,迫明总兵祖大寿献锦州 , 复降清。塔山、杏山相继而下,历时两年余的松锦之战告捷。六月,将汉军四旗改编为八旗。命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率军 10 万余入关攻明,深入山东腹地,克降府、州、县城 88 座,俘掠人口 30 余万、牲畜 30 余万。八年,遣阿尔津等征黑龙江虎尔哈部,叶臣等更戍锦州。八月初九 (1643 年 9 月 21 日 ) 病卒,年 52 岁。皇太极一生博览群史,允文允武,长于计谋,优礼汉官,建立八旗蒙、汉诸军,运用新兵器,灵活用兵,不断改变战法,所向多捷,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清代君主 ---- 顺治

顺治( 1638-1661 ) 清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 1638 )崇德八年八月二 ten six 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 18 年。卒于顺治十八年( 1661 ),终 24 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 14 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清代君主 ---- 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 1654 年 5 月 4 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 61 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清代君主 ---- 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 1678 )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 61 年, 45 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 13 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 -- 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 “ 康乾盛世 ” 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清代君主 ---- 乾隆 清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 1711 ),卒于嘉庆四年( 1799 )。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 60 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 89 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 3503 种, 79337 卷, 36304 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清代君主 ---- 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 1760 )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 25 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 1820 )终年 61 岁。庙号 “ 仁宗 ” 。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 “ 尸禄保位 ” 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清代君主 ---- 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 1782 年 9 月 16 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 30 年,终年 69 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 “ 守其常而不知其变 ” 。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中英江宁条约》。

道光帝柄政 30 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清代君主 ---- 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 1831 年 7 月 17 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 1861 年 8 月 22 日)病故。在位 11 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 11 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 “ 大局糜烂,不可收拾 ” ,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 “ 如意洲花唱照旧 ” 。

清代君主 ---- 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 1856 )。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 19 。庙号 “ 穆宗 ” 。

同治帝在位 14 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 “ 洋务新政 ” 。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清代君主 ---- 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 1871 年 8 月 14 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 34 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 38 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 19 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 “ 不甘作亡国之君 ” ,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 “ 救世主 ” 。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 “ 天颜戚戚,常若不悦 ” ,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末代皇帝 ---- 溥仪( 宣统 )

爱新觉罗 · 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 2 月 7 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 1967 年 10 月 17 日在北京病势,终年 61 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 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 1932 年 3 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 “ 满洲国 ” 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 清朝后妃建制

皇太后 、 皇后 、皇贵妃(一称懿贵妃)、 贵妃 (二人)、 妃 (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

§ 对外交流

与西方传教士的交往

清朝入关之初,对定居中原的西方传教士采取礼遇态度。其中,顺治帝特别倚重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并尊其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顺治帝多次向汤若望学习天文、历法、宗教等知识,以及治国之策。不久汤若望成为“钦天监”的负责人,掌管国家天文。在随后的一百多年前,“钦天监”皆由耶稣会士掌管。由于需要新的历法,清政府遂下令根据汤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历书》,制定新历法并颁行全国,名为时宪历。清朝初年和西方传教士的广泛交流为清朝皇帝了解和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一扇窗户。

顺治帝在世的时间,安徽人杨光先就多次指责汤若望地用西洋历法替代中国本土历法,是别有用心、蔑视大清之举。但由于顺治帝对汤若望的倚重,杨光先的指责未得到重视。顺治帝去世后,杨光先再次诬告汤若望,结果辅政大臣鳌拜等人定汤若望死罪,直到后来才被放出。汤若望去世后,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接管“钦天监”。不久杨光先又诬告南怀仁。这时康熙帝已亲政,他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都有较大的兴趣。为了公开验证杨光先与南怀仁的是非,他于是多次召杨光先与南怀仁到宫中当众测验,结果证明南怀仁正确,杨光先错误。结果汤若望被平反,而杨光先被免职。这使得耶稣会士获得了更大的荣誉。

然而,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天主教内部发生了“礼仪之争”。罗马教皇下令禁止教区内的传教士使用耶稣会的中文词汇“天”和“上帝” 来称呼天主,也禁止中国教友敬孔敬祖。这与当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及其后的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所采取的本土化政策截然相反。清政府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这样做有违中国敬孔祭祖的传统。康熙帝于1700年批示说:“敬孔敬祖为敬爱先人和先师的表示,并非宗教迷信”。然而罗马主教则认为:在有关信仰问题上,神学界比中国皇帝更具权威。双方争持不下,最后清政府发出了“禁教”令,规定“不准不守‘利玛窦的规矩’的传教士在中国地面继续行教”。1722年雍正帝即位后,下令对天主教奉行全面禁教政策,而多数传教士也因此被迫离开中国。这样清朝初年中西文化的交流就此中断。

§ 对外政策

清朝建立伊始,清政府为了禁止和截断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与据守台湾的郑成功部的联系,以巩固新朝的统治,曾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三年(1656年)、康熙元年(1662年)、五年(1666年)、十四年(1675年)五次颁布禁海令;并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元年(1622年)、十七年(1678年)三次颁布“迁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贸易,这中止了明朝中叶以后海外贸易繁荣的局面。

1683年清朝攻占台湾后,康熙接受东南沿海的官员请求,停止了清初的海禁政策。但是康熙的开海禁是有限制的,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许与西方贸易。康熙曾口谕大臣们:“除东洋外不许与他国贸易”,并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而且此时日本的德川幕府为了防止中国产品对日本的冲击,对与清朝的贸易也采取严格的限制。因此,此时的海外贸易与明末相比,已经大为衰弱。

到了乾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有广州开放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当时西洋的科技发展蓬勃,渐渐地超越了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首的伊斯兰世界和以中国(清朝)为首的东方世界。

§ 方言集汇

◎ 粤语:ceng1 cing1

◎ 客家话:[陆丰腔] cin1 ciang1 [梅县腔] ciang1 cin1 [宝安腔] cin1 [东莞腔] cin1 [沙头角腔] cin1 [客语拼音字汇] qiang1 qin1

English

clear, pure, clean; peaceful

§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字形对比:

§ 常用词组

◎ 清白 qīngbái

(1) [pure;stainless]∶品行纯洁,没有污点

以清白相承。——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

清白女子

清白好汉

(2) [honest]∶特指廉洁;不贪污

清白方正

清白奉公

(3) [clear]∶清楚明白

说不清白

记不清白

(4) [light;brihgt]∶明亮

一颗清白的大星

(5) [delicate and white]∶清秀白皙

一张清白的瘦脸

(6) [noble;fair]∶旧指未操所谓卑贱职业的

本族亲友皆清白自守

(7) [complete;finish]∶完毕

忙了两个钟头才忙清白

◎ 清兵 qīngbīng

[Manchu troops] 满清或清朝的士兵或军队

◎ 清仓查库 qīngcāng-chákù

[make an inventory of warehouses] 检查、清理仓库物资

◎ 清册 qīngcè

[detailed list] 登记财物的册子

家具清册

◎ 清茶 qīngchá

(1) [green tea]∶绿茶

(2) [tea served without refreshment]∶只有茶没有点心的招待

◎ 清查 qīngchá

(1) [check]∶彻底检查;查清

清查账目

(2) [showdown inspection]∶对一个军事单位的每个人的被服和装备进行的看是否完整和适用的仔细检查

◎ 清偿 qīngcháng

(1) [liquidate]∶用付款或调整或其他解决办法进行清理(债务)

用一切办法清偿国家债务以稳定其他经济

(2) [discharge]∶解除或免除压迫或压抑(如义务、控告、刑罚)的行为

要求借方清偿债务

(3) [tension]∶偿付,为满足某种要求或尽到某种义务或免受惩罚而支付

清偿租金

◎ 清唱 qīngchàng

[sing opera arias] 不化妆演唱一段至数段戏曲唱腔的表演形式

◎ 清澈 qīngchè

[limpid] 清净而明澈

南江则极清澈。——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清澈见底。——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山泉清澈

◎ 清晨 qīngchén

[morning] 天亮的最初时辰

◎ 清澄 qīngchéng

[limpid] 清明;清澈

秋月清澄

湖水清澄

◎ 清除 qīngchú

[clear away;eliminate] 全部去掉;扫除干净

花一个星期时间清除树木

◎ 清楚 qīngchǔ

(1) [understand]∶了解

我清楚他的历史

(2) [put in order]∶整理

你把这些乱堆乱塞,倒要我们替你清楚。——《英烈传》

◎ 清楚 qīngchǔ

(1) [clear;distinct]∶清晰;明白;有条理

言词清楚

(2) [cool and bright]∶清朗

不随红紫争妍媚,清楚精神自一家。——《醉翁谈录》

(3) [quiet and severe]∶清峻严整

道院清楚

◎ 清脆 qīngcuì

[clear and melodious] 声音清亮好听

清脆的歌声

◎ 清单 qīngdān

[detailed list] 记载有关项目的明细单

◎ 清淡 qīngdàn

(1) [morally lofty]∶清高淡泊

清淡平远

(2) [fresh and indifferent to fame or gain]∶清新恬淡

闲雅清淡

(3) [weak]∶颜色、气味等不浓

清淡的几样小菜

(4) [light]∶食物含油脂少的

清淡的菜

(5) [slack]∶买卖不兴旺;营业额少

生意清淡

◎ 清党 qīngdǎng

[purge within a political party] 政党内部的清洗

◎ 清道 qīngdào

(1) [clean the street]∶打扫街道;扫除路障

(2) [clean up the road]∶古代帝王或官吏外出时,使人在前引路,驱散行人

前驱清道。——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 清道夫 qīngdàofū

[scavenger] 旧时称城市的清洁工

◎ 清点 qīngdiǎn

(1) [check;make an inventory]∶清理查点

清点战利品

(2) [count]∶数,点数

清点手稿的页数

◎ 清队 qīng-duì

[purify the class ranks] 清理队伍的简称

◎ 清炖 qīngdùn

[stew meat without seasoning] 烹调法,汤中不放酱油,慢慢炖(肉类)

清炖鸡

◎ 清风 qīngfēng

[cool breeze] 清凉的风

清风徐来

清风明月

◎ 清风劲节 qīngfēng-jìngjié

[lear breeze and bright principles] 谓高尚的风格,坚贞的节操

我有清风劲节之标,戛玉鸣金之韵,用分一半,少答殷勤。——明· 朱有炖《赛娇容》

◎ 清风明月 qīngfēngmíngyuè

(1) [be at leisure] 形容清闲无事

不妄交接,门无杂宾。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南史·谢晦传》

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宋· 欧阳修《会老堂致语》

(2) 也作“明月清风”

◎ 清风两袖 qīngfēngliǎngxiù

[be free from corruption;be honest and upright] 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为官清廉。也作“两袖清风”

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元· 陈基《次韵吴江道中》

于少保尝为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其还京日,不持一物,人传其诗云:“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 都穆《都公谭纂》

◎ 清福 qīngfú

[an easy and carefree life] 清闲安逸的福气

享清福

◎ 清高 qīnggāo

[morally lofty or upright] 指品德高尚,不同流合污

自命清高

◎ 清稿 qīnggǎo

[fair copy] 干净准确的誊写本,尤指改正或校订后的文件原稿;又指这一类的复本

◎ 清歌 qīnggē

(1) [a cappella singing]∶无乐器伴奏的歌唱

(2) [clear song] ∶清脆的歌声

◎ 清歌妙舞 qīnggē-miàowǔ

[good song-and-dance performance] 形容歌舞悦目动听

可人意清歌妙舞,酬吾志美酒鲜鱼。——《元曲选·丽春堂》

◎ 清官 qīngguān

(1) [respectable and morally lofty official]∶清贵的官职

八品清官

(2) [honest and upright official]∶旧称廉洁公正的官吏

清官难断家务事

◎ 清规 qīngguī

[monastic rules for Buddhists] 佛教中僧尼必须遵守的戒规

◎ 清规戒律 qīngguī-jièlǜ

[convention] 本义是佛教、道教寺院中僧尼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现在则用来比喻束缚人的不必要的规定与限制,有贬义

◎ 清贵 qīngguì

(1) [respectable and morally lofty or upright]∶清高可贵

(2) [a person of high honorable position]∶职位较高而不掌实权的人

位列清贵

◎ 清寒 qīnghán

(1) [cold and clear]∶清朗而有寒意的;清冷的

月色清寒

(2) [poor]∶清贫的;贫寒的

家境清寒

◎ 清河 Qīnghé

[Lu Yun]指陆云,他曾做过清河内史

正见清河。 ——《世说新语·自新》

清河曰。

◎ 清华 qīnghuá

(1) [elegant and flowery]∶[文章等]清秀华美

词藻清华

(2) [fine and pretty]∶[景物等]清雅美丽;清秀美韶

水木清华

(3) [respectable pedigree or honorable position]∶清高显贵的门第或官职

◎ 清寂 qīngjì

[chilly and quiet] 清静冷落

清寂的月夜

◎ 清剿 qīngjiǎo

(1) [clean up]∶肃清;剿灭;亦称“搜剿”

清剿残敌

(2) [settle accounts]∶清算缴纳

清剿税款

◎ 清教徒qīngjiàotú

[Puritan] 16和17世纪英国新教的教徒的一派,要求清除教会中天主教的残余影响,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反对奢侈生活,鼓吹圣经规定的道德标准

◎ 清洁 qīngjié

(1) [clean]∶无尘垢的;干净的

清洁的房间

(2) [unpolluted]∶未被污染的

一个清洁的水源

(3) [honest]∶廉洁

清洁自守,语不及私

◎ 清净 qīngjìng

(1) [clean,quiet]∶心境洁净,不受外扰

清净守节

(2) [peace and quiet]∶安定,不纷扰

图清净

(3) [clean and pure]∶清洁纯净

清净的山,清净的水

(4) [concise]∶简明不繁

清净简易

(5) [quiet]∶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

出家清净

◎ 清静 qīngjìng

[quiet] 安静;不嘈杂

清静过日而已。——清· 林觉民《与妻书》

清静的地方

◎ 清静无为 qīngjìng-wúwéi

[quiet and inaction] 道家谓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后泛指一切事情听其自然,不强求

闻昔人君崇尚土木,孰若清静无为,邑人以康。——宋· 王曾《谏作玉清昭应宫》

◎ 清酒 qīngjiǔ

(1) [old wine as sacrificial offerings]∶古代指祭祀用的陈酒

(2) [refresh and mellow alcoholic drink]∶清醇的酒;美酒

(3) [dispel the effects of alcohol;sleep it off;sober up]∶醒酒

食之可以清酒。——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 清君侧 qīng jūn cè

[rid the emperor of “evil” ministers] 《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因以“清君侧”谓清除君主身旁的坏人。也指王国或藩镇起兵反对朝廷的一种政治斗争手段

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新唐书·仇士良传》

清君侧。——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 清客 qīngkè

[proteges of the powerful who stay with their benefactions like parasites] 旧社会在显贵人家或官僚地主家里帮闲的门客

豪门清客

◎ 清口 qīngkǒu

[tasty and refreshing] 清爽可口;爽口

◎ 清旷 qīngkuàng

(1) [peaceful and spacious]∶清静空阔

田野清旷

(2) [cool and refreshing]∶清爽;开朗

耳目清旷

◎ 清朗 qīnglǎng

(1) [clear]∶清楚响亮

清朗的声音

(2) [cool and bright]∶凉爽晴朗

清朗的月夜

(3) [quiet and clear]∶清净明亮

日月清朗

◎ 清冷 qīnglěng

(1) [chilly]∶清爽而微寒;清凉寒冷

清冷的秋夜

(2) [deserted;desolate]∶冷落;冷清、凄凉

旅客们都走了,站台上十分清冷

◎ 清理 qīnglǐ

(1) [liquidate;put in order;clean off;clear]∶彻底整理或处理

清理古代文化

清理财赋

(2) [know;understand]∶明于事理

高雅、奇伟、达见、清理,行不苟合,言不夸毗,此异士也。——《后汉书》

(3) [manage]∶治理

清理疆内,外诛暴强

◎ 清涟 qīnglián

(1) [water is clear and rippling]∶水清而有微波貌

(2) [clear water]∶指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宋· 周敦颐《爱莲说》

◎ 清廉 qīnglián

[honest and upright] 清白廉洁

◎ 清凉 qīngliáng

[cool and refreshing] 凉而使人清爽的

清凉的夜风吹拂着

◎ 清亮 qīngliàng

(1) [clear]

(2) 声音清脆响亮;嗓音不刺耳或不沙哑;纯正

嗓音清亮

(3) b [口]∶清澈;清明;清净明亮

清亮的溪水

◎ 清冽 qīngliè

[cool] 澄清而寒冷

秋风清冽

清冽的山泉

声音清冽激越

◎ 清凌凌 qīnglínglíng

[crystal-clear] 水清澈而有波纹

◎ 清泠 qīnglíng

(1) [be cool and refreshing]∶清澈凉爽貌

(2) [chilly brook water]∶指清凉的溪水

或降而临清泠。——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 清迈 Qīngmài

[Chiengmai] 泰国第二大城市。位于泰国西北部,为泰国北部宗教、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人口10万

◎ 清门 qīngmén

[poor family] 寒素之家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清明,清明节 Qīngmíng,Qīngmíngjié

[Ching Ming]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在节日里人们扫墓和向死者供献特别祭品

◎ 清明 qīngmíng

(1) [sober and calm]∶神志清醒明白;神志清晰

神态清明

(2) [clear and bright]∶清澈而明朗

月色清明

(3) [clean and just]∶政治上有法度有条理;不混乱

政治清明

(4) [loud and clear]∶声音清朗

鼓角清明

◎ 清盼 qīngpàn

[look around] 尊称对方的顾盼

君子枉清盼,不知东走迷。——李白《赠范金乡》

◎ 清贫 qīngpín

[be poor] 生活清寒贫苦

家道清贫

◎ 清平世界 qīngpíng shìjiè

[peaceful and orderly world] 太平盛世

清平世界说什么佛法。——宋· 普济《五灯会元》

◎ 清漆 qīngqī

[varnish] 用树脂、亚麻油等制成的涂料,系液态制剂,品种众多,不含颜色,以形成透明漆膜为其共同特征

◎ 清清 qīngqīng

(1) [clear]

(2) 清洁明澈的样子

清清的小河

(3) 清楚

记得清清

(4) [crystal]∶清越

将时新小曲清清地吹起

(5) [in vain]∶白白地

清清把他放了

◎ 清癯 qīngqú

[lean;spare;thin] 清瘦

司空表圣宜贤良,清癯不欲游岩廊。——郝经《唐十臣像歌》

◎ 清趣 qīngqù

[elegant taste] 清雅的意趣

山水盆景,殊有清趣

◎ 清泉 qīngquán

[clear spring] 清冽的泉水

◎ 清热 qīngrè

[clearing away heat] 中医指用寒凉药物清除内热

清热解毒

清热化痰

◎ 清润 qīngrùn

(1) [clear and rich]∶清脆圆润

清润的歌喉

(2) [cool and moist]∶清凉湿润

春雨初晴,空气十分清润

(3) [lustrous]∶明亮而润泽(石料清润)

◎ 清嗓 qīngsǎng

[hawk] 一种使痰从咽喉排出的带有声音的努力

◎ 清扫 qīngsǎo

(1) [broom]∶用扫帚扫除

清扫炉床

(2) [clean]∶清除(如刷、揩、刮)…表面的附着物

清扫人行道挣点儿零用钱

◎ 清赏 qīngshǎng

[curious] 清玩

◎ 清神 qīngshén

[(a term of respect) your consideration] 敬辞,称对方的神思(多用于书信)

有渎清神

◎ 清瘦 qīngshòu

[lean;thin;spare] 瘦的婉辞。清瘦

清瘦的面孔

◎ 清刷 qīngshuā

[clean with water] 清扫洗刷

清刷厕所

◎ 清爽 qīngshuǎng

(1) [fresh and cool]∶清新凉爽

雨后空气清爽

(2) [elegant,bold and forthright]∶清雅豪爽

姿容美,更是风流清爽

(3) [happy and relaxed]∶轻松爽快

神气清爽

(4) [neat]∶整洁;干净

收拾得倒也清爽

(5) [clear] 〈方〉∶清楚;明白

把问题弄清爽

(6) [light and tasty] 〈方〉∶清淡爽口

这凉菜真清爽

◎ 清水 qīngshuǐ

[clear water] 清澈的凉水

◎ 清水冷灶 qīngshuǐ-lěngzào

[poor but clean] 形容生活清苦

和他们差不多年纪的人,这时候是个小家庭蒸蒸日上的建设时期,可是他们这里却是清水冷灶,没有增设,连必要的投资也都送进了书店。——陆文夫《献身》

◎ 清水衙门 qīngshuǐ yámen

[yamen which is not very profitable] 衙门,旧时官署。清水衙门,谑语,现在常用来比喻不经手大量钱财,没有什么额外收入或好处的单位

◎ 清算 qīngsuàn

(1) [clear]∶彻底地查核、计算

清算帐目

(2) [expose and criticize]∶列举全部罪恶或错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清算旧帐

◎ 清谈 qīngtán

[idle talk]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崇尚虚无,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清谈误国

◎ 清汤寡水 qīngtāng-guǎshuǐ

[clear soup;light soup] 菜肴清淡,没有油水

一锅熬白菜清汤寡水的,看不到一点油星儿

◎ 清天 qīngtiān

(1) [clear sky]∶清澈的天空

(2) [virtuous official]∶清官(常指旧中国能秉公行事的执法官)

◎ 清甜 qīngtián

[fresh and sweet] 清润甘美

泉水清甜

◎ 清退 qīngtuì

[check and return] 清理退还

清退受贿物品

◎ 清玩 qīngwán

[curios] 供赏玩的雅致的东西

山庄刘氏富清玩。—— 欧阳玄《题山庄所藏东坡画古木图》

◎ 清望官 qīngwàngguān

[officer who is aloof from politics and material pursuits and quite well-known] 清高而有名望的官。特指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及其谏官

卿为清望官。——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 清晰 qīngxī

[distinct;clear] 清楚明晰

在晨曦中看得很清晰的一座山

◎ 清晰度 qīngxīdù

[articulation] 传输系统对原话可再现的程度

◎ 清洗 qīngxǐ

(1) [rinse;clean]∶洗净

清洗伤口

(2) [purge]∶清除

独裁者把专家学者从教学人员中清洗掉

◎ 清闲 qīngxián

[vacancy] 摆脱工作或摆脱精神集中的状态或事实

◎ 清闲自在 qīngxián-zìzài

[at leisure] 清静幽闲,无拘无束。形容生活舒适安闲

出家人清闲自在

◎ 清乡 qīngxiāng

[(of the old government) search the country and eliminate rebels] 旧时指政府清查乡村,肃清变乱

◎ 清香 qīngxiāng

[delicate fragrance] 清淡的香味

则有荷叶之清香。——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 清晓 qīngxiǎo

[early morning] 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清晓的微风,略带凉意

◎ 清心 qīngxīn

(1) [save worry]∶心情恬静,没有牵挂

清心寡欲

(2) [pure mind]∶纯正之心

月白清心

(3) 又指居心清正

一向清心做人

◎ 清心寡欲 qīngxīn-guǎyù

[purge one’s mind of desires and ambitions] 清除杂念,保持心地宁静或保持心地清净,少生欲念

我奉师父法旨,着你清心寡欲,受戒持斋,不许凡心动。——《元曲选·忍字记》

◎ 清新 qīngxīn

(1) [pure and fresh]∶清爽新鲜

一股清新的空气

(2) [delicate and pretty]∶清美新颖

气调清新

◎ 清馨 qīngxīn

[sweet] 清香

满园清馨

◎ 清醒 qīngxǐng

[wake] 神志从昏迷状态复原

他清醒过来

◎ 清醒 qīngxǐng

(1) [sober]∶头脑清楚

清醒地估计形势

(2) [clear;distinct]∶清晰;不模糊

眉目清醒

(3) [right]∶神志正常

他的头脑不清醒

◎ 清雅 qīngyǎ

[elegant] 清新秀雅;端庄或高雅

风格清雅

◎ 清雅绝尘 qīngyǎ-juéchén

[clean and elegant] 清新雅致,一尘不染

这屋里清雅绝尘。——冰心《寄小读者》

◎ 清扬 qīngyáng

(1) [presence]∶指眉目清秀,也泛指人美好的仪容、丰采

今日幸会,得睹清扬

(2) [clear and sweet]∶[声音] 清越悠扬

钟声清扬

◎ 清样 qīngyàng

[final proof] 从最后校改的印刷版上打下来的校样,有时也指最后一次校定、准备付印的校样

◎ 清野 qīngyě

(1) [quiet open country]∶清寂的原野

(2) [leave nothing usable to the invading enemy]∶清除战区附近的房屋、树木,转移附近的人口物资等,使入侵的敌人掠夺不到东西

坚壁清野

◎ 清一色 qīngyīsè

(1) [monotone]

(2) 颜色的千篇一律。比喻全部由一种成分构成或全部一个样子

因为职员都清一色的换上了她的娘家人。——老舍《四世同堂》

(3) 打麻将时,某家的牌全部由一种花色组成

又喜欢做“清一色”,所以同赌的人更拿他当财神看待。——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 清议 qīngyì

[just comment] 公正的议论

其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南史·宋武帝纪》

◎ 清逸 qīngyì

[new and graceful] 清新脱俗

笔锋清逸

◎ 清音 qīngyīn

(1) [a folk art popular in Sichuan]

(2)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四川,用琵琶、二胡等伴奏

(3) 旧时婚丧中所用的吹奏乐

◎ 清音 qīngyīn

(1) [crystal sound]∶清越的声音;清亮的声音

山水有清音

(2) [unvoiced sound]∶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 p、t、k、f、s等

◎ 清幽 qīngyōu

[quiet and deep] 清静幽深

泉石清幽

◎ 清油 qīngyóu

[edible vegetable oil] 菜油,茶油,植物油

清油大饼

◎ 清誉 qīngyù

[clean fame] 清白的声誉;美好的名声

影响清誉

◎ 清越 qīngyuè

[crystal] [声音]清脆激越;清脆悠扬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清越的歌声

◎ 清约 qīngyuē

[be honest and upright and thrifty] 清廉俭约

公虽自信清约。——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 清运 qīngyùn

[clear and transport] 清理并运输[垃圾等]

◎ 清早 qīngzǎo

[early morning] [口]∶早晨

他一般清早七点起床

◎ 清账 qīngzhàng

[pay off all one’s debts] 结清账目,付清账目

◎ 清账 qīngzhàng

[detailed accounts] 经过整理的详细账目

一本清账

◎ 清真 qīngzhēn

(1) [pure and simple]∶纯真朴素

清真寡欲

(2) [real and natural]∶真实自然

文贵清真

(3) [Islamic;Muslim]∶明清时,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介绍该教教义,曾用“清净无染”、“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等语,称颂该教崇奉的真主。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寺曰清真寺

清真寺

◎ 清真寺 qīngzhēnsì

[mosque] 伊斯兰教公共礼拜的场所

◎ 清正 qīngzhèng

[clear and upright] 清白正直;清廉公正

清正廉明

◎ 清秩 qīngzhì

[officer who have high name without real power] 名义高而没有多少事可做的官

宜以南京清秩处之。——《明史》

◎ 清浊同流 qīngzhuó-tóngliú

[unable to disting uish between the clear and muddy] 比喻良莠不辨,好坏不分

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废褒贬之义,任爱憎之断,清浊同流,以植其私。——《晋书·刘毅传》[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