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榆林明长城 |
释义 | § 简介 榆林明长城 榆林明长城主要指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原隋长城的基础上筑起的东起府谷黄甫川,西至定边盐场堡的延绥镇长城,也称榆林镇长城。榆林镇明长城全长880公里,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县东北),横穿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区,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东北),有40个城堡,93个墩台,890个崖寨。[1] 其在榆林境内的城墙自东接神木县高家堡边墙入境,经由建安堡、双山堡、常乐堡、保宁堡,西接横山县波罗堡出境,蜿蜒100多公里,有烽火台210多座。[1] § 修筑历史 据《延绥镇志》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年)润六月,为加强防卫能力,余子俊率军四万,仅用三月就修补和增筑了东起清水营(今府谷清水)西到花马池(今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全长一千七百华里(一说一千四百里)延绥边墙。又构筑了黄甫(今府谷皇甫川)以西至定边营一千二百余里的墩台,两者都互能相望,横截了河套入内地之口,还遇山铲削,逢谷填堑,阻挡了蒙古骑兵的长驱直入。 延绥长城三十六营堡到成化年中期基本全部告成,边墙内外墩台烽隧东西衔千余里,声应乞求,遂互有联络,这段长城才由点连接成为线。 因这段明长城其紧靠榆林城,明万历年间曾重新严格修整。[2] § 建筑结构 榆林明长城 榆林境内明长城修筑时 “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挑堑”,用料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墙身都用夯土和城砖砌成,内填灰浆、泥土、石块。墙顶内侧有砖砌约0.8米高的宇墙(或称女墙)。墙顶外侧砖砌高约1.5米的垛口。每个垛口的上部都有降望口,下有射洞,墙面还设有排水沟和吐水嘴。 榆林城区古长城每隔5公里左右筑设一小军城,供驻防军队居住。而且在小军城上筑有凸起于城墙的台子,用于巡逻、放哨、瞭望。[1] § 保护状况 榆林明长城由于地处险隘偏远之地,沿线人烟稀少,长城遗址保留较好。其中尤以榆林至神木一段保存最为完好。部分地段尚可领略到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但绝大多数长城的外包砖石被人剥走,夯土墙风雨侵蚀严重,加上修路穿越长城等人为破坏,加强管理保护迫在眉睫。[2] 2012年5月,有网友在微博上公布了榆林明长城遭受人为破坏的图片,而当地文管部门回应,这段可能被损毁的长城并不在他们的保护范围内。微博曝光的这段长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镇北台吴家梁村附近,据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介绍,镇北台是古长城中单体最大的烽火台。[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