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水神庙元代壁画
释义

§ 水神庙元代壁画

水神庙是一座风俗性祭祀庙宇,它主要是祭祀霍泉神明应王的。在“明应王殿”内,除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内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内容的元代壁画。这是“我国古代惟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在南壁东侧绘有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它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少见资料,被人们誉为广胜又一绝。 其实,水神庙的壁画,不只是戏剧壁画“绝”,殿内其余不同内容情节的十多幅壁画,都引起了考古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通常人们所说的广胜寺壁画,实际上就是水神殿(明应王殿)的壁画。因为上寺、下寺各殿内的壁画,大部分损毁严重,残存只鳞片爪,不成整体者多。惟水神殿内有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壁画保存完好。色泽艳丽,内容丰富的壁画,成了广胜寺壁画的总代称、总概括。 水神殿重建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壁画完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随着蹉跎岁月,画面虽说也有剥落,但670多个春秋仍然保持着创作初期的艳丽色泽,这应当归功于当地老百姓的爱护,另一个就是水神殿自身的密闭遮光好这一重要原因。

§ 殿内四周壁画分布

一、南壁

板门东侧:1、“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板门西侧:13、霍泉玉渊亭图

12、唐太宗千里行径图

二、东壁

2、古广胜上寺图

3、龙王降雨图

4、花园梳妆图

5、渔翁卖鱼图

三、北壁

神龛东侧:6、尚食图 神龛西侧:7、司宝图

四、西壁

8、打球图 9、下棋图 10、求雨图 11、兴修兴唐寺图 还可以列出一些图,主要有这13幅。这13幅图,布局得当,主次照应,各成格局,内容清楚。画师们以我国传统艺术构图,巧妙娴熟地绘出了大自然的云雾、山石,使每幅壁画既相连又相隔。形成了层次有别的宏伟的整体画面。自然景物、古式建筑、宫廷人物、后宫生活、民俗民风等,以及人物服饰衣着、表情动作等方面的气息,全部揉于画师的笔下,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为我国宋元时期的社会诸方面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图片资料。

§ 壁画内容简说

水神殿是祭祀水神明应王施水功德的庙宇,介绍其内容本当以水神施水(从祈求下雨和龙王降雨内容)说起,但为了方便读者记忆,笔者采取了进门之后顺板门东侧“戏剧壁画”开始叙述,然后南转向东壁——北壁——西壁——南壁——板门处结束。依照转一圈的顺序编号(请详看壁画分布平面图和壁画分布情况一览表),逐个介绍。

l、“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戏剧图

画面上是一个散乐班正在舞台演出时的场面。台额上方挂横标,台面为方砖铺地。这说明当时的戏剧舞台已较普遍;台口也是对着主神龛,这和我国多数古代庙宇中的“倒座戏台’’对着主殿宇的实物也很相近。 台上“粉墨登场”的演员共11人,男角7名,女角4名,分前后两排站立。因服饰脸谱各异,使人一看,便可分辨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及乐人。从“尧都见爱”提首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横标内容所指,说明了前排居中者是领班人忠都秀,从面部恬静的神情和细致的容颜、樱桃小嘴判断,该班主是一位女子,是“尧都见爱”的鼎鼎明星,然而衣着红袍,头戴官帽,她所装扮的角色并非女角,这又说明男女同台演戏,还有女扮男装的反串艺术在元代中期已成风气;紧靠忠都秀右侧的是扮演丑的角色,他满脸胡须,手舞足蹈,似乎轮到他道白或唱念,因而其余演员正与他交流戏。有专家认为,这不是在表演某折戏,而是在酬神演戏之前的一种戏班亮相形式。所以,很可能丑角在开场的献丑,就引起了台下的哄堂大笑,使台上诸角色投来一瞥。然班主忠都秀却泰然自若,含而不露,仿佛也在听着她的搭档在作丑,并洞察台下的喝彩声和观众的情绪。一位化好妆的女旦角在上场门东侧掀起边幕条,向外张望,这更加了画面反映实际生活的真实性。 在舞台画面上的其他演员,手中各执自己表演时用的道具:宫扇、笏板、刀等都是艺术加工后戏剧化了的器物;与演员同登前台的演奏员有两男一女,击鼓者紧靠着东边的上场门,吹笛子的在后排居中位置,均是男相;拍板者居西在领班人忠都秀左后方,为女性。这种以鼓、笛、拍板三种乐器为伴奏的形式为研究我国戏剧乐器的发展提供了形象化资料。 在整个舞台布置和方位方面,画面为研究我国元代以前的戏剧舞台的发展和演变,也提供了探索性资料。很显然,画面的安放位置是与画师的整体构思、有关严谨的设计。西部壁面有巨幅祈雨图。求雨之后,东壁有气势磅礴的降雨图场面……然后,为感谢龙王(水神),庆贺天降甘露,南壁又有“倒座戏台”,台上有一名牌戏班为水神演戏酬谢——这是一组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喜从天降,’的真实写照,尽管带有愚昧性,可也是画师们深入社会、认真观察“生活”的结果。在他们的观察下,演员身后的底幔,似乎也有与目前尚存下来的元代戏台实物相吻合的特点。据说国内现存下来的元代戏台,目前已寥若晨星,而平阳地区(今山西临汾、运城地区,亦是洪洞县古今所属的地区),还保存有8座元代戏台。如临汾市魏村牛王庙戏台、临汾市东羊村东岳庙戏台、翼城县曹公村四圣宫戏台、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戏台、运城县三路里村三官庙戏台、永济县二郎庙戏台、万荣县四望村后木圣母庙戏台以及石楼县殿山寺娘娘庙戏台等,它们不像现存于各地明清两代戏台那样,以专门建隔子(或砖墙或木隔扇),将舞台分为前场和后场,而是以底幔分前台和后台。这种戏台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使演出空问可大可小。水神庙元代戏剧壁画也给研究我国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戏剧舞台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图画式例证。 画面舞台的底幕上有两幅图案,东一幅是黄衣志士举剑降龙伏虎之式,西一幅是一青龙张牙舞爪的山相图案,底景绘上松柏参天,紫气升腾。与剧班人物演出气氛也很吻合。由于画师们非常注意艺术源于生活这一基本常识,所以在两幅图中间弥补了一条与边幕条相似的花幕条,分割了勇士降龙图案的内容层次。也连接了整个底幕。这说明了可能当时没有较宽的布面;或许这就是当时散乐班装台的一种形式,否则画师们是不必要加这条花幕的。 古平阳素有“戏剧摇篮”之称。金、元时期杂剧在这里特别盛行。洪洞、赵城两县作为地处平阳府直接管辖的县份,当然也应当是“杂剧市场”。所以,广胜寺水神殿这幅元代戏剧壁画,也是元代杂剧在平阳一带兴盛发展的缩影。另外,我国最古老的梆子剧种——蒲剧(也可以叫蒲州梆子、乱弹)就起源于平阳府管辖的蒲州。它以慷慨激昂的典型特点被戏剧专家公认为梆子戏的鼻祖。原平阳府管辖的县份三十多个,在历史沿革中虽有些变化,但基本与原数目的县份相差不大。现在临汾、运城两地也是近三十个县(市),至今县县都有蒲剧团。因而笔者认为,元代戏剧画——广胜寺水神庙的“尧都见爱”的“忠都秀”戏班,很可能就是当时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的第一流蒲剧班子。 有趣的是,水神庙的山门,就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清代戏台。1 987年,我国文物部门对其进行揭顶翻修。1989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期间,中断了几十年的广胜寺水神庙舞台,又请来了当代尧都第一流戏班——临汾地区蒲剧院蒲剧团,为当地群众公演五天。《麟骨床》、《杀狗》、《采花》、《小宴》等二十几个蒲剧传统剧目和折子戏,重现于水神庙前。当代“尧都爱见”的女旦角佼佼者田迎春、李琴娥、筱爱娜、贾永爱等名演员为庙会献艺,与六百多年前的蒲剧先辈“忠都秀”戏班在“霍泉神祭祀会”上摆下了擂台,而且自1989年起至今的十多年间,先后有深受“尧都见爱”的蒲剧眉户名演员任跟心、许爱英、武俊英、崔彩彩、郭泽民等,前来在此献艺,给“戏剧史魂——水神庙元代戏剧壁画”,又添了新的艺术活力。值得庆幸的是,这幅壁画在1 998年被国家教委编进了《中国历史》教科书,让中小学生从小就知道这幅戏画的历史与价值。

2、古广胜上寺图

这幅画为研究广胜寺的桑变,提供了一组重要资料。 画面是表现古上寺佛院的古建筑群,显露于群山绿丛中的内容。画面表现角度为西侧面。如在西侧偏上的“位置”上看古上寺。寺有山门,有塔院,有高矗人云且光芒四放的宝塔以及众多的殿堂建筑。塔身亦为八角,十三层,底层有回廊。看来,明代和尚达连法师在建造飞虹塔时,很可能从此先看古上寺塔的原形,才考虑建琉璃塔的。塔后有一个很高的阁楼,其楼亦为十三层;再往后有三座殿宇,两旁还画着配殿……这和现在上寺建筑格局基本相似,就是在画面中多出一个十三层楼阁。 广胜寺现存建筑,多数属明代之物,而水神庙主殿在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毁坏之后,大德九年(1305)又重修此殿,绘制壁画是泰定元年(1324),时间早于广胜上寺建筑。这幅画说明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元大德七年(1 303)平阳地区大地震之前,广胜上寺的建筑规模,就具备了现存建筑群的大小了,而且殿宇要比现存的多出一些(至少多出一个前边所说的十三层阁楼)。 另外,从佛塔的图案看,元代之前不是琉璃塔,是砖塔。其造型也远不及现存塔,这足以说明,今天广胜寺琉璃塔之前,广胜上寺就有塔。而且今日之塔是由前代塔发展而来的。八角十三层即是一大证据。

3、龙王降雨图

该图绘于东壁中心部位,与西壁的求雨图相对相应。这是水神殿的两幅主画。显然是说,求雨——降雨,水神显灵。画面人物众多、内容扑朔,场面洪大。其人物从天上到地上的动静场面,说明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能力。 天上的降雨人物中,有降龙的天兵神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在天空云雾之中,大显神通的奇神异态,电闪雷鸣之后,瓢泼大雨从一个类似虎皮袋的器物里哗哗倾泻而出,撒落下来……下部,水神端坐于正中,目不转睛地倾听着。在水神左右,不同服色的大臣们,心情激动,喜形悦色地伫立着。似乎他们都在静听着水神下令“降雨”后的“实施情况”。听到雷雨交加,水神也为自己的至高无上的神威而感惬意。其面部流露出一种不易觉察的内心之喜悦,众大臣亦愈加敬佩主子的恩德,恭维地守候在水神一旁,随时听从御令的再下达。 画面下方,两只仙鹤也为天降甘露而喜庆,站立宫廷,在君臣面前昂首啄羽,活灵活现。

4、梳妆图

这幅画位于东壁北侧偏上部位。是一幅古代女子生活习俗图。画面有5个侍女,可能是描写她们在紧张侍奉主子之后,来到后花园小憩一下的场面。在这小小的院庭内,有假山叠石,翠竹古柏,天上几朵祥云缭绕,身后有廊亭廊道相衬,一派宦家园林气息,画中人物出没竹木花卉之中。从侍女的神情分析,这些深宫中的劳动妇女,既有长期服务于君臣面前的拘谨之感,也有背过主子后的舒展姿态。看来,这里是侍女们经常会聚的小天地。虽说手中活计尚未做毕,其中一女捧盒,一女举盘,但比起在主子面前自由多了。正前方,那个年龄偏大的侍女竞举起双手,整起了她的发髻。可以想象,她是一位长期在宫中操持的老侍女,谨慎而又讲究,生怕到主子面前出了岔子,衣着发式,她从来是一丝不苟的,也许她今天的发髻挽得过紧,或者有点松动,她只得背过脸摆弄发钗、如意等。这时,从旁边给传递梳妆用具的二侍女对她必恭必敬,很可能她是侍女中很有城府又很受人崇敬的老大姐。这简单的构图和描绘,充分体现了深宫中侍女们的辛酸、喜悦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5、卖鱼图

这幅渔夫卖鱼图,绘制在东壁梳妆图的左下方。画的内容,易看易懂。它反映了元代社会商品交易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留给人的极富有生活素材的佳品。在我国古代寺观壁画中也是极难见着此类内容的。 画幅是这样描绘的: 一张霸王鞭腿形的四方桌上,放有酒缸、酒壶、糖罐、瓷盆、汤匙、杯盘等餐具;桌下放一木斗,斗内盛满瓜果梨桃;桌后二人为一老一少,长者把盏,少者捧盘,盘内置酒盅一个;桌侧二人,前者手捧果食盘于桌面,欲放非放,他没有看手里将要搁置于桌上的果食,却回过头来,后者侧身跨前一步,左手攥着的拳里有一条带子,右手扶胸,心有余悸。他俩侧弓着身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盯着前面老渔夫卖鱼的情景:一位头戴贵冠、脚蹬马靴的官员在前直接与渔翁交易,他右手提秤系,左手摆弄秤砣,两只眼睛紧紧瞅着秤星……秤钩上的三条鲜鱼似乎随着秤杆的浮动而浮动……看来,这是五名官员正在畅饮之际,忽听外面传来叫卖声,才将渔翁“请”入的。 再看渔翁:他头裹软巾,身着米黄色长衫,腰系窄布带,脚上穿着一双草鞋,腰带上还别着件带弯的工具……身后的鱼篮已空空荡荡,挑棍儿搭放在篮口上。他右手还提有两条鱼,左手伸出几个指头,饱经风霜的脸上,似乎还可怜巴巴地含着笑容,也许他正在给官吏们讲述捞鱼的艰辛或是同官员合议秤钩下吊着的几条鱼的重量与价钱……他颤动着双颌,发出了凄凄的乞求声。 画面以极其逼真的笔触,充分表现出当时做官为宦者与劳动群众之间的强烈反差情景。在人物中,五名官员个个肥头大耳,肌肉丰腴,衣冠楚楚,堂而皇之;而渔夫老人却是瘦骨嶙峋、弯腰驼背、衣衫简陋。这样贫富差异的画面,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另外,从官员人物停止酒宴到聚精会神地监视称鱼的场景来看,足见封建社会官吏与劳动人民之间的距离之大,反差之明。一个小小的买卖小鱼之事,当官的却怕一个瘦老头亏了他们。于是乎,一个官员亲自吊秤,另三个官员目不转睛地死盯秤杆,尤其是饭桌后那位老仕,一手举壶,一手制止了旁边的另一位端盘者,意思是:“你先等等,我看他称得对不对!再看那位复秤的官员;他的右手小指竞在秤杆上作鬼……这又如实表现了封建官吏的吝啬和奸诈。画家把当时这类常见的社会现象,描绘在自己的笔下,如此淋漓尽致的剖析,假如作者没有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的生活底子,绝不会创作出如此画作的。

6、尚食图

这是一幅描绘水神宫廷生活的壁画。位于北壁神龛东侧部位。 画面是描绘王宫膳食房的一角。9名侍女,各司其职。围着食案的共7女:其中一人打着羽扇端立于后,6人各捧食品、茶酒器具等,正要往主子那里去送。案桌上还摆有各种各样的食品,也许都得一一送去。还有一侍女刚从后面作坊走出,手里捧着一盘水果,将要把食品放至案桌上……膳食房与作坊间还隔有帷帐,帐帘自然撩挂于两旁的角柱之上。画面左下角,两个小侍女在烧水。一个蹲在地上用火筷子捅炉火,左手还拿着一把扇子,显然是扇火用的。炉子是铁铸的,圆形,上半部还铸有腰台。从炉子的形制上看,烧的燃料是煤炭。炉口上坐着一把铜壶,壶有提梁,左边的小侍女轻盈地扶着提粱,右手臂将衣袖举起,遮挡在自己梳妆整齐的发髻上,她扶壶怕的是捅火力量的震动将水壶弄翻。遮头是防止灰尘扑落污发。画师竟能如此入微细致地体现生活中常见的少女动作,真乃妙笔生花,逼真至极。这在国内寺观壁画中,乃是少见的艺术画面。 再者,壁画中火炉的出现,给山西这个产煤之乡,提供了一个古代铁炉子烧煤的历史资料和例证。从画面得出了一个证明:早在六百多年前,洪洞、赵城一带就使用铸铁炉子烧煤、做饭、取暖了。

7、司宝图

此图位于北壁,水神明应王像右部。 画面所表现的是水神侍女们的后宫生活。画幅正面是两名侍女。一女胸前抱一古琴,一女手执荷花,正在插放;桌案上布摆着各色瓷器,有珍贵的仙草灵芝等,靠前的另一侍女抱一插有如意珍宝的花瓶,欲要往桌案上搁放;一位官吏头戴乌纱,身穿盘领袍,双手端果盘正面朝里向桌上放去,从身材到装束,此为女侍官;在女侍官后有个个头较高且身子较胖的侍女捧玉壶春瓶,好像要往主子处送去;在桌案的左前方,有两位站着的侍女。一个肩围一块绿色披肩,身挂玉佩披穗,右手提着披挂绸带向右回头,左手中举着一个六角盘,盘里放着一盏杯子,似乎她在叫同伴,一块“走”。另一个侍女与其齐肩等候,不过她手中没拿器物,而是将一双手揣人宽袖之中,红色襦裙自然下垂,她眯眼静候着同伴的起身出发。在侍女身后有华丽的隔扇及宫幔的装饰,也显得水神“帝王”后宫的庄重和井然有序。 在桌案下方,也有一方形斗,斗内也盛着水果之类。值得注意的是,在果菜的一旁还放有白色块状物,据有关专家断定,这是古代冷藏食物的冰块,是古人藏鲜的重要见证图(还有东壁卖鱼图桌下那个斗),这说明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懂得冷藏食物的道理,也说明元代人储藏冬冰以备夏用的习俗。而且这种习俗一直沿用了几百年。笔者30年代从戎期间,在天津、北京等城市中曾见过积冰、运冰的劳动场面,也见到炎夏时大都市的冰镇西瓜摊、冰镇汽水摊,和水神庙斗式冰藏不差多少。据说在我国众多的典籍里,很难找到类似水神庙的冰藏箱图案,所以又有人说:洪洞广胜寺水神庙里有中国最早的冰箱。它要比现代化电冰箱早六七百年。

8、打球图

打球图位于西壁北端,偏上方处,虽画面不太大,但很有史料价值。 球场设在“郊外”的山岗上。这里是一块较平坦的小开阔地。打球者是两位官员,呈南北攻势。北边一位举起球杆攻球已毕,正蹲下仔细观察;南边的官员也弯腰看个究竟。靠近北边的地上有一个不大的圆坑,看来是将飞舞的小球往坑里打射。旁边还站着两名卫士,手里拿着兵器,并且他们还为主子的出击而担心。前边一位回头观看球势,后边一个紧盯着北边的球坑,形象逼真至极。 打的什么球?令人不得而知。但也有人说类似现代人打的高尔夫球,然而地上的洞较大,不全像。为此,笔者曾查阅过《大不列颠大辞典》中高尔夫球的条目。条目中说高尔夫球是15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球类游戏。然而壁画告诉人们,公元13世纪初,中国就有了此种球类的图形。有人说,高尔夫球起源于山西洪洞,而且又早于西欧几百年,这里的壁画便是佐证。所以这幅画对研究我国古代球类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资料。它同下部的下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体育活动的两个侧面。受到了国内外体育界专家的关注。被中国体育博物馆临摹为该馆的展品。1998年打球图也被国家教委编人了《中国历史》教科书内。

9、下棋图

下棋图位于西壁北端下方,打球图下。 画面所描绘的是两位官员对弈攻棋的场景。擂台设在荒郊群峦叠嶂之中,厚厚的棋盘席地而摆。对弈者二人,观棋者四位。后面还有一位少年骑手,驱骏马而至。对擂双方,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北边的棋手,左腿垂于石下,右脚曲于腹前,靴底朝外,身子微倾于前,他全神贯注地盯视着对方的手指,思考着棋势的发展;南边的对手,左腿盘于石上,右脚垂吊在石下。他不慌不忙,炯炯有神的目光里显示着雄才智谋,他手指夹着一子儿,将要攻下关键的一步。棋盘之后,观阵者神态各异。靠右后方坐着两位,一个双手持宫扇,一个右手抱行李,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又观棋不语;右边两人,一个抱壶,一个捧杯,由于棋局的激烈,主子顾不得用酒,奴仆顾不得斟杯。整个画面结构严谨,扣人心弦,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造诣。再加之这盘激烈之战,战于郊野,大自然的秀丽幽静,给对弈者紧张心情和高超棋艺,增添了一种反衬气氛——这里就是战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值得研究的是,画面上300多年的官吏们,他们使用的棋盘和棋子儿,既有现代中国象棋的影子,棋盘上有“汉界楚河”之隔;又有现代围棋的象征。棋子,类似围棋;棋盘,类似象棋。所以,广胜寺水神庙的下棋图壁画,对研究我国古代棋类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探讨的判实资料。

10、求雨图

求雨图,又叫祈雨图。此乃水神殿的主体画幅,与东壁中心的降雨图相对,居于西部中心部位。整个画幅占壁面积大,人物众多。 画面上,霍泉水神明应王端坐正中。他头戴皇冠,身着龙袍,腰系玉带,足蹬王靴,一副帝王打扮。他背靠龙椅,面带尊严,双目炯炯,威震群臣。在他的两旁,站满了文武大臣宫娥彩女、“皇亲国戚”以及神兵鬼卒。文臣,人人手持笏板;武将,个个举枪荷战;宫娥彩女端盘打痢,宫妃贵后窃窃私语;那神兵鬼卒,青面獠牙,相貌可怖……宫廷上下,气氛森严。 宫廷石阶之下,跪着一位地方官吏,手中展开一卷长长的奏折,正在禀报民间旱情严酷,祈求水神施行恩德,速降雨露,救助黎民百姓……大堂之上下,群臣听了官吏奏求之后,恭候着水神发出御旨……这幅祈雨图与东壁的降雨图同属作者构思中的主体画幅。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美好向往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在追求美幻世界中,信赖天神恩赐“靠天吃饭”的愚昧。画幅还将虚幻中的神话与当时封建王朝宫廷场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水神奉为当朝帝王之位,因而画面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11、兴修兴唐寺图

此图绘于西壁南端偏上部位,是以霍太山一带流传的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兴唐寺的故事绘制的。 兴唐寺位于广胜寺北面15公里的苑川乡兴唐寺村,地处霍山主峰老爷顶的山脚。华夏民族著名的“中镇”庙就坐落于该村。原属赵城县管辖。相传唐时,李世民在此活动频繁,并以霍山为屏障,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最终建立唐王朝。他十分重视赵城重镇要地,责令在此修建兴唐寺,以示不忘。画面上群山起舞,祥云扑面。一队唐朝军马,浩浩荡荡。前面,两位武士手持兵器开路队伍。一面绣着“大唐”二字的彩旗迎风飘扬,队伍中主要将领是身着红袍骑骏马的帝王,文武官员随行左右,前拥后呼,天空中还时而隐现龙的影子,形容真龙出征。画面上还有一匹马驮着一个木质小亭,亭内绘有一座佛塔,佛塔中还有一佛两菩萨显圣的仙姿。这幅画说明了唐王李世民重视佛教、兴修佛寺的决心。另外,也证实了李世民在霍山一带活动的故事,确有出处。

12、唐太宗千里行径图

这幅画绘于南壁殿门西侧,偏下壁部位。 其内容与西壁兴建兴唐寺的壁画同出一辙,遥相诉说。是记载“霍山神引唐太宗攻打霍邑”故事的画面。画面上绘着一位老者持杖西去。这可能是唐太宗乔装打扮的传说,当他刚跨上一座拱桥,文官武官认出了当今皇上,迅速举起笏板,恭身敬陪送行,武将也拱手施拜。 此画与西壁建兴唐寺图连贯,体现了元时当地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怀念与敬仰。

13、玉渊亭图

玉渊亭,建于霍泉侧畔。亭为四角攒尖顶式样,(但此处墙体已坏)亭子为红楼翼角,秀气挺拔。这里是景色迷人的人间仙境。亭下泉水成潭,碧波涟漪,远处垂柳轻拂,流云缥缈,湖光山色,清幽爽心……亭檐下“玉渊亭”三字仍清晰可辨,亭内坐着两位乖凉者,一位是僧人,一位像文人,文人手持扇子,不失风度,正与和尚侃侃交谈;西边泉岸上,守着一老翁,专心致志,扶竿垂钓,盼鱼上钩;一小弥手端盘杯蹒跚而至,正在让老者饮茶……人物心理上的清幽与自然环境交织在幽静的画面中。此画在板门西侧上部,是一幅出手不凡的山水人物画。综上所述,广胜寺水神殿壁画内容丰富,画艺精湛,人物生动,艺术水平较高,是我国元代壁画中杰出的绘画作品。它与永乐宫元代壁画相媲美,成为祖国壁画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