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沙湾温泉 |
释义 | § 基本资料 沙湾温泉 塔城沙湾温泉旅游区 景区级别:未知 地址:沙湾县西戈壁乡金沟河山谷中 所属地区:新疆 塔城地区 § 简介 沙湾温泉 沙湾温泉位于沙湾县西南78km处,有旅游公路通过,交通条件较好。沙湾温泉居于金沟河河谷之中,东、南、西三面环山,金沟河向北流淌。 从成因上看,沙湾温泉属于断层泉,出露于石灰岩、凝灰岩或砂岩裂隙之中,水质透明,水温35---54度,出口处有气泡冒出,有一股浓重的硫化氢味,原因是泉水出露之前曾流经硫磺矿,水中富碱,经分析化验水中还含氯、锂、硼、钡、铬、铜等元素。并定为硫化氢高热泉。 该热泉对神经性皮炎、小儿麻痹、温疹、牛皮癣、关节炎、风湿症、高血压、皮肤病及一些妇女病疗效显著等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一般治愈率在80%左右。 沙湾温泉位于沙湾县西戈壁镇,居于金沟河河谷之中,东、南、西三面环山,金沟河向北流淌,两岸景色优美,风光旖旎,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 相关传说 沙湾温泉 相传200多年前,沙湾温泉已被人发现利用,清 同治年间即在此修老君庙。此处共有大小温泉十几处,其中以老君庙下的三处热泉为主,被称为1号泉、2号泉和3号泉,泉汇水成流,流量分别为每秒10升、每秒2升和每秒3升。另有一"眼睛泉"流量每秒0.5升,可治眼疾。 泉流多处从沙湾温泉流出,因疗效不同而各得其名。温泉地处河谷绝壁之上,其下为金沟河,因河中富含沙金而得名,河中卧牛石、将军石、扣锅石等奇石,各有其传说轶闻。 沙湾温泉的三个故事 金牛与金沟河 第一个故事不但和温泉有关,还和金沙湾的名称有关。这是一个有着阴谋、财富、幸福的传统故事,当然故事里还有爱情。故事开头也很老套,很久很久很久以前,金沟河还不叫作金沟河的时候,在河岸不远的西戈壁镇八家户村,有一个地主。 地主有个女儿叫英娜,英娜长大成人后,喜欢上了勤劳善良的小伙子巴达,但是巴达家很穷,英娜的父母拼命反对他们的爱情,她的父亲甚至以死威胁女儿。可是女儿最终顶住压力和巴达结婚了,英娜狠心的父母只给了他们一头奶牛。 因为没有房子,英娜和巴达搬到山洞中生活,他们打柴、喂牛、割草、挤奶,用山中的野味换取生活用品,过着艰难的生活。为此,英娜的父母得意极了。可是不久奇迹出现了,英娜父母送给他们的牛突然开始拉金子,英娜和巴达很快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在山里遇到困难的人只要碰到他们,都会得到帮助。不久山里出了大善人的消息传遍了沙湾。 英娜的父母得到消息后,来到山里看看谁是有钱的大善人。当他们得知是他们送给女儿的奶牛拉金子后,立刻召来打手动手抢牛。巴达被打死了,金牛也在混乱中跑得没了影。英娜趴在爱人的身上痛哭了七天七夜,也在悲痛中死去了。七天后英娜和巴达的尸体都不见了,山里却突然涌出了热泉。英娜的父母在追逐金牛时,也摔死在山中。 不久,有人看到,英娜夫妇骑着金牛向天空走去,四周的乡亲们都说,这是英娜和巴达的善良感动了天神,接他们升天去了。现在的金沟河和温泉都是英娜的眼泪变成的。 金牛洞与和珅 温泉出现了,金牛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相传,金牛送走英娜夫妇后,它并没有走,而是继续呆在金沟河源头,从此金沟河涌出大量的沙金。传说金牛在山里吃的是贝母和雪莲,它出来喝水时,掉下的牛毛,反刍时吐出的唾沫,就是沙金的来源。 沙湾属于绥来时,就被称作金绥来,可见采集沙金的历史很早了。到乾隆年间,这里的采金人达到数百人。乾隆五十年,和珅巡视新疆时路过此地,据说和听到金牛的传说,动了贪念,他与当地的贪官合谋,鼓动淘金者循着矿脉封山抓牛。 几天的围堵未见成果,却在金沟河源头发现了一个洞口,进入洞中,四周黄澄澄的。人们掰下来才发现这些都是硫磺。金牛没找到,黄金也没了。 和珅得知没有找到金牛后勃然大怒,他派兵围住了大山,杀死了所有的淘金者。随后又以淘金者破坏大清龙脉罪禀报乾隆,乾隆没有追究此事。不过有几个幸运的淘金者,为了躲避屠杀顺着他们发现的山洞走了下去,最终到达了阿勒泰。传说金牛到了那里,从此阿勒泰的金子多了起来。 温泉与老君庙 相传沙湾温泉最早的发现者是蒙古人,200多年前这里淘金盛行的时候,淘金者们就开始利用温泉治疗疾病。后来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灵泉,清同治年间即在此修建了老君庙,至今老君庙还铭刻着捐资修寺的淘金者的名字。 老君庙现在改名叫灵泉寺,而且是寺庙合一,寺里既供奉着如来观音,也供奉着坐着青牛成仙的老子。 寺里现在有三位小法师,我遇到了其中的一个。他的法名叫做"一丈",他给我讲了第三个故事。有一个云游四方的道士来到了老沙湾,他还是一个济世救人的名医。一天他采药时来到了金沟河,河两岸布满了鲜花和灵药,金沟河源头热气腾腾的。 道士惊喜地一拍大腿,"温泉",而后他依靠自己的知识,用铲子挖,用嘴尝,最终发现这里的温泉有的可以治疗胃病,有的可以治疗皮肤病,有的可以治疗眼疾。后来淘金者们为感谢他的发现,自发捐款建造了老君庙。因为可以治病,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老君庙的香火也因此延续至今。 其实这里共有泉眼十几处,以老君庙地下的三处热泉为主,被称为1号泉、2号泉和3号泉。泉眼汇水成流,形成了7个水温不同、气味不同、作用各异的温泉池,有专治眼疾的"眼睛泉",专治耳朵的"耳朵泉",主治肠胃的"鸡蛋泉",还有祛热清火,水温仅为7℃的"冰泉"等。 [1] § 主要景观 眼泉据说可治眼病,尤对结膜炎等有奇效; 耳泉可疗耳疾,但泉流甚小,自数十米峭崖上泪滴而下,一昼夜才能接一小瓶,故泉边瓶罐成行; 蛋泉散发着极浓的煮鸡蛋味,因而得其名,此泉专治肠胃病,饮之甚为甘甜; 镜泉堪称美容泉,掬之洗脸,皮肤细嫩光润,故每天前往美容者络绎不绝。 § 自然环境 沙湾温泉 塔城地区境内有温泉4处,其中沙湾、乌苏两处温泉,周围自然环境幽静,风景优美,是游览、疗养的胜地。乌苏县温泉位于乌苏县城南面38公里的待甫僧林场附近,自然溢出的水,温度高达37C,在该温泉以西100米处还有一个泉,水温高达44.5℃。 沙湾温泉景区,气候温凉人宜人,最高气温20,最低气温-14,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金沟河两岸景色优美,风光旖旎,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1952年沙湾就在此地建疗养院,并于1967年建浴池和病房1500平方米,现有3个浴池,58间病房,250个床位,还配备了生活车、救护车、商店、食堂等生活设施。 § 传承意义 温泉水中含有硫酸钠,对皮肤病、关节炎、风湿症、高血压和某些妇科病等有明显疗效。人夏后,这里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山顶青松直挺云端、薄雾绩绕;乌苏矿泉,似一颗明珠镶嵌在山腰上;山前山后,蒙古包星罗棋布,绿草铺地;日映山峦,云蒸霞蔚,满谷生辉,堪称是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胜景。每年6、7、8三个月,是温泉疗养沐浴的黄金季节,中外旅游者和进行温泉疗养的病人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2] § 美食 沙湾温泉 哈萨克族人的小吃主要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而提起塔城市境内宰杀的牛羊肉,其鲜嫩可口、质细味香早已闻名全疆。哈萨克族人喜爱吃肉,也喜好吃熏肉,不论牛羊马肉,经过熏制,味道和口感都相当可口。不过,提起哈萨克族的“名吃”当然非“那仁”莫属。“那仁”即手抓肉,也就是把羊肉煮熟后盛进盘,然后把面片和洋葱头拌在一起,再浇上肉汤,用手抓食,味道十分鲜美。 萨克族人奶制食品样式也很多,酥油、奶疙瘩、奶皮子、奶豆腐、苏孜白、奶酪等都十分香酥可口。奶茶是哈萨克族人待客最普通的饮料,而到了夏季,憨厚朴实的哈萨克族人就把他们自己制作的马奶、骆驼奶、酸奶等摆上街头,由于酸甜爽口,价格也较低,因而很受人民的欢迎。而维吾尔族的小吃,除誉满天下的烤羊肉串外,其他小吃同样令人垂涎,馕、拉面、烤包子、曲曲(似水饺)、抓饭、包尔沙克、拉条子、馓子、薄皮包子、烤包子……每一道小吃都有它自身的特点。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和回族擅长做面食,达斡尔族人做成的米肠子色香味都很独特;回族的油塔、黄面、油香、粉汤让人百吃不厌;而俄罗斯族人则喜欢制作各种馅饼,塔城市的俄罗斯族人家家都会自制啤酒,名为“格瓦斯”,是塔城人夏季最青睐的饮料之一;塔塔尔人最拿手的是制作各种糕点,他们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以精致可口而驰名,“伊特白里西”(即在南瓜上加上大米和肉烤制的饼)是塔塔尔族特有的风味食品。 有意思的是,达斡尔族人喜欢在春季把面条煮熟后,放入冰凉的雪水中浸泡几分钟后再捞出,盛入盘中,然后将大蒜捣碎拌倒入,再用大葱和韭菜炒鸡蛋拌上吃,味道也十分地道。 § 住宿 指南塔城地区的住宿比较方便,从经济实惠的小旅馆到高档舒适的星级宾馆各种档次俱备,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如:塔城地区馆、友谊宾馆、翰云宾馆等。 § 购物 塔城有很多特色产业,最著名的有红花、枸杞、飞鹅和黑加仑等。 新疆是中国红花的最大产地,集中了全国50%的种植面积,而新疆的红花又主要集中在塔额盆地(塔城、裕民、额敏、托里),塔额盆地有“中国红花之乡”的美称。 黑加仑浆果原产欧洲,营养价值极高,其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居果品之首,独特的营养成分赋予其独特的保健价值。因此当地政府已将发展黑加仑产业列为本地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塔城飞鹅又称草鹅,是当地的一种土著鹅,它耐寒、耐精食,能飞翔。 塔城飞鹅为何会飞,目前尚无可信的说法。据说,塔城飞鹅是鹅与大雁杂交的后代;还有一个说法,塔城飞鹅是大雁被长期家养驯化后变成的。塔城飞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口,可以熏、可以烤、可以烹、可以炖,各种烹饪方法均受人们欢迎,尤以熏鹅肉抓饭最为有名,成为塔城宴席上的一道美味佳馔。 新疆是全国枸杞四大主要产区(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之一。枸杞作为药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除了《诗经》中的记载外,历代“本草”对其功效都有过论述。《本草纲目》记载:“枸杞子甘平而润,性滋而补……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 § 民族风俗 沙湾温泉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们穿各种绣花衣服,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并宰杀羊只。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后,割下羊头右面颊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 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子一般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和黑裤,喜戴黑、白两色绣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褶边的长裙。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戴皮帽,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年长者外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饮食主要以面粉、大米及牛羊马猪肉、家禽肉蛋为主。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花样品种有米饭、拉面、汤面、烤馕等,基本上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凉面,腊月八日吃腊八饭。 达斡尔人的庭院为方形或长方形。门朝南开,一般不能与院大门相对。住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贵。达斡尔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在社会上威信很高,在各种场合都受到晚辈尊重,人们不论彼此是否认识,都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对于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难,也乐于款待。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达斡尔族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过肉孜节较隆重,维、哈等民族过古尔邦节比较隆重。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项仪式叫“乃孜尔”。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