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朱
释义

§ 个人概述

他阐发了一种人生哲学,其核心观念便是“为我”。就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当做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人性,来阐释人生。杨朱孟子在批驳杨朱时,认为“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这一句话并不没有言过其实,基本上还是客观的。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显然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这种“为我”的主张,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是断断不可取的,因为这很容易流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

杨朱没有留下任何遗作, 《孟子》 、 《韩非子》 、 《庄子》 、 《吕氏春秋》 、 《列子》等书都曾提起过他,其中《列子·杨朱》篇最详。

《列子·杨朱篇》记载,杨朱是老子的弟子。老子所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这话,便有自保其意,是以出了位自私自利的弟子。

另外,有学者怀疑杨朱便是庄子,但应无可能。

§ 道家隐者

《论语》记载, 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一些他称为“隐者”(《微子》)的“避世”(《宪问》)的人。这些隐者嘲笑孔子,认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劳。有一位隐者把孔子说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同上)。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回答了这些攻击,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隐者正是这样的“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还是败北主义者,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太坏了,不可救药。有一位隐者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论语·微子》 )这些人大都离群索居,遁迹山林,道家可能就是出于这种人。

可是道家也不是普通的隐者,只图“避世”而“欲洁其身”,不想在理论上为自己的退隐行为辩护。道家是这样的人,他们退隐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他们中间,最早的著名的代表人物看来是杨朱。

§ 学说思想

基本观念

《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尽心上》)《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说:“阳生贵己。”(《审分览·不二》) 《韩非子》 (公元前三世纪)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显学》) 《淮南子》 (公元前二世纪)说:“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汜论训》)

杨朱从“贵己”或者说“为我”出发,构成了他的学说,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论生死: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贤愚、贫贱之异,而所同者为死,均为腐骨,尧舜与桀纣没有什么不同;二是贵己:己身之最贵重者莫过于生命,人身难得,加上人生短暂,故该万分珍惜与贵重,要乐生,一切以存我为贵,无我,则一切无从谈起;三是全性保真:所谓全性,就是要顺应自然之性,既然有生,便当全生,不可逆命而羡寿,聚物而累形,只要有“丰屋美服,厚味娇色”满足就够了,不要贪得无厌,更不要为外物所伤生。所谓保真,就是保持自然赋予人身的真性,自纵一时,勿失当年之乐;纵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纵心而游,不逆万物所好;勿矜一时之毁誉,不要死后之余荣;不羡寿、不羡名、不羡位、不羡货,只要做到这四点,就能够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保持和顺应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杨朱

观念例证

在以上引文中,《吕氏春秋》说的阳生,近来学者们已经证明就是杨朱。 《韩非子》说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的人,也一定是杨朱或其门徒,因为在那个时代再没有别人有此主张。把这些资料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杨朱的两个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生”。这些观念显然是反对墨子的,墨子是主张兼爱的。《韩非子》说的杨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与《孟子》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些不同。可是这两种说法与杨朱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后者与“为我”一致,前者与“轻物重生”一致。两者可以说是一个学说的两个方面。

上述杨朱思想的两个方面,都可以在道家文献中找到例证。 《庄子·逍遥游》有个故事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子无所用天下为。”许由这个隐者,把天下给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当然他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是《韩非子》所说的杨朱思想的例证。

前面提到《列子》的《杨朱》篇,其中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这是杨朱学说另一方面的例证。《列子·杨朱》篇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我们不能相信这些话真是杨朱说的,但是这些话把杨朱学说的两个方面,把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学,总结得很好。

§ 名人轶事

杨朱杨朱这个人很有意思,看他的行事不像个思想家,倒像个诗人,据说有一次他外出到了一个岔路口,竟然哭了起来,因为他联想到了人生的歧路,心中不禁伤感起来。

还有一次,他的弟弟出门时穿了身白衣,回来时因为天下雨就换了身黑衣,结果家里的狗没有认出来,朝他狂吠,弟弟气得要打它,杨朱却说:“你不要打它。假设这狗在出外时为白色,回来时却变成了黑色,难道你不同样地感到奇怪吗?”这样看来。杨朱有些诗人的多情善感,可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提出了哲学上著名的“为我”,“利己”等观点,让孟子这一“好辩”之人拿他做了论敌。

§ 杨朱研究

后人总以为杨朱学说是极端自私自利的学说。这主要来源于《孟子·尽心篇》: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就是说,牺牲自己身上的一根毛发来做对天下人有利的事,杨子也是不干的。

但是《韩非子·显学》篇里引杨朱的话却同孟子所说的不一样: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

韩非子引的是“易天下大利”,而孟子引的是“利天下”,两者意思大不相同。孟子说的是杨子不肯牺牲自己的一根毛发来让天下人得利,杨子就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韩非子所引杨子的意思是:你拿天下的大利换我的一毛发,我也不换,我的身体和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质利益对我来说是无关紧要的,这叫“轻物重生。”一字之差,人品的高下差了不只十万八千里。杨朱

那么,杨朱的意思倒底是“利天下”还是“易天下”呢?《吕氏春秋》有两篇文章:

重己: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

这里说“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就是拿周武王那样的位子换我的生命,我也不换。我没了生命,一切全无意义。这就说明韩非子的说法接近杨朱的原意。孟子把“易天下”变成“利天下”,杨子的学说就被歪曲了。

《吕氏春秋》:贵生:世之人主,多以富贵骄得道之人,其不相知,岂不悲哉!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这段话说明杨子也不是绝对不做利他人的事,杨朱认为人生的真谛是以珍惜生命为中心。有了剩余的精力,也可为国家,治天下。杨朱认为,帝王的功业对掌握真理的圣人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顺手捎带的事,这跟儒家的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所不同。

其实儒家也不是人人能做到以天下为己任,在孔子的学说里也有不少全身保命的内容。比如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择主而事,独善其身等等。不过儒家的独善其身,包含更多的道德修养内容,跟杨朱不同。但孔子也说,达到儒家的修养标准,是很困难的。

再看《淮南子·氾论训》: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按《淮南子》的说法,杨朱并没有反对儒家。因为孔子死后,孔子的弟子们不争气,已经被墨家批得招架不住了。杨朱批评的是墨子。杨朱批评墨子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但按前面资料所说,看重生命,轻视物质利益,“贵己”而轻视功名富贵,和庄子的思想有共同之处。庄子在《惠子相梁》一文中,把梁国的相位比做臭老鼠,与杨朱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十分相似。

根据这个思路,可以想像杨朱批评墨子时可能是这样说的:“墨老先生您哪,您费那么大劲批评儒家,这不是对牛弹琴嘛!弹琴费指甲,说话伤精神。人家儒家主张分亲疏远近,您主张兼爱,这叫道不同;人家要辅佐君主治国平天下换取功名富贵,您硬要提不同的主张,这叫志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各行其是即可。您跟人家吵什么吵!您说的话人家听不进去,这是何苦来?看您穿着破草鞋,烂棉袄,把身体累坏了,哪多哪少呢?我劝您还是洗洗睡吧,早睡早起身体好,多吃蔬菜脂肪少。保养好自己的身子骨是最要紧的,多管那些闲事干什么!”

杨朱的这些话被孟子听见了。孟子想:杨朱这家伙劝的是偏架,表面上批评墨家,实际是嘲笑儒家呢。孟子很生气,于是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 后世影响

道教有意无意间吸收了杨朱的思想。杨朱道教重“生”,反复演说求生、好生、乐生、重生、贵生、养生、长生之道。“生”字是道教义理的中心。道教阐述“生”之义理时,与杨朱之思想极为相似。如道教早期的经典《太平经》 、《老子想尔注》等便强调重生与贵生。《太平经》有言曰:“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又《老子想尔注》载:“公乃生,生乃大”,“道大、天大、地大、生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生居其一焉……不如学生”。《妙真经》亦说:“道人谋生,不谋于名。”《坐忘论序》则说:“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

很明显的,道教的“贵生”教义,大多吸取了杨朱的思想。而“全性保真”则是道教清修派别的基本守则,也是道教全真派的宗旨。金代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派,是非常讲究性命修炼的。 《钟吕传道集•论大道》中说到:“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类似于这样的教义实在太多,无法一一例举,总而言之,全真道的教义实际上阐发了杨朱的“全性保真”思想,是杨朱思想之再现。

§ 参考资料

1、http://www.guoxue.com/gxrm/gx_yz.htm

2、http://www.xindaojia.com/bbs/dispbbs.asp?boardid=40&Id=14604

3、http://dxs.gznc.edu.cn/whys/wenyi/cnzhexuejs/07.htm

4、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5-2-2/586211.s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