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柏林洪堡大学
释义

§ 简介

柏林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校徽柏林洪堡大学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简称HU Berlin)的前身是柏林大学,二战结束后改名为洪堡大学。洪堡大学是德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成立于1810年,岂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由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创办。当时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柏林大学从一成立起,就确定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全面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洪堡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1959年加入国际大学协会后立即与原苏联的“洛蒙诺索夫”莫斯科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随后又先后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大学、波兰的华沙大学、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大学、古巴的哈瓦那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埃及的开罗大学、日本的法政大学、西班牙的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5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1981年,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洪堡大学互派专家,1982年,我国又选派3名进修生到洪堡大学深造。

§ 城市简介

柏林(Berlin)德国首都,德国的最大城市。位于中欧平原施普雷河注入哈弗

尔河口处。柏林是德国第一大城市,有750年历史,2000年成为德国的新首都。柏林的建筑多姿多彩,蔚为壮观。人们徜徉街头,随处可见到一座座古老的大教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和巍然挺立的连云高楼。既有巴洛克风格的灿烂绚丽的弗里德里希广场,也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申克尔剧院,既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有蜚声世界的现代建筑流派作品。这些美不胜收而又经历了历史沧桑的各具特色的建筑,使人强烈感受着柏林的古典与现代、浪漫与严谨的氛围。柏林是座文化名城,全年几乎都有文化节,常常瞬眼间,街道就变成了舞台,行人变成了观众。

柏林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学术交流场所之一,有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电影节、还有音乐剧目“巴黎圣母"和众多国际著名的展览和博物馆。

柏林 - 概况 (德语:Berlin),德国首都, 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韦尔河流经该市。柏林扼东西欧交通要冲,北部距离波罗的海、南部距离捷克均不到200公里。柏林位于欧洲的心脏,是东西方的交汇点。城市面积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园、森林、湖泊和河流约占城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整个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环抱之中,宛若一个绿色大岛。 人口约339万。 [1]

§ 大学理念

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年)是德国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比较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在西方近代史上,他是一个最称得上学者的政治家,或一个最称得上政治家的学者。1820年以前,洪堡积极投身政治外交活动,曾任普鲁士内阁大臣、内政部文化教育署长。他一生在美学、人类学、历史、教育等方面著作丰富,尤其在教育方面贡献卓著,他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另外,洪堡提出的学术自由的指导方针,允许各种学派并存和自由竞争,培养了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使德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因此他被德国誉为现代大学之父。现简要介绍一下洪堡关于大学的任务和组织原则的理念。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既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科学在大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大学应“唯科学是重”。同时,洪堡的科学概念还包含着特定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在他看来,大学教师、学生的角色界定已非传统意义上的那样严格。大学生也可以独立进行研究,教授的工作在于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并帮助学生研究。洪堡从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的机构这一核心观念出发,认为大学的组织原则应建立在纯科学的观念之上。大学的研究并非对实用的、专门性科学知识的研究,以实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都是片面的畸形的教育,于人格发展并无多大裨益,只有那些“纯粹科学”才能使人心智得到完整的训练,才能教会人们去进行自动的、创造性的思考,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受到这样教育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对集体有用,而且最能作出贡献。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大学的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它包含三层含义:一. 大学应独立于国家的政府管理系统,即“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二.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和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三.寂寞是从事学问的重要条件,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潜心于科学。自由包含两层意思:外部的自由和内部的自由。外部的自由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其注重大学的权利与国家的职责。大学的研究应遵从科学的内在要求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而威胁大学这种自由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国家的性质及其对大学的职责是主要潜在因素,另一方面,对大学自由的侵害还会来自大学内部,要消除此种危害因素,则有赖于国家。具体措施是国家应运用其对大学教授的聘任权,以保证大学教授的多样性,籍此防止大学中的门户观念或行会风气。就是说,国家应运用其权力,防止大学的封闭、僵化的倾向,以此促进科学的自由良性发展;内部的自由指大学主体——人(教师和学生)的自由: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不受国家的管束及社会种种利益的牵制,而应服从科学的内在要求,自由自在地进行科学的探索。学生与教师均是“为科学而共处”,具有共同的任务和相同的自由,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地从事其科学思考及学术研究。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没有寂寞就没有自由。 [2]

§ 历史回眸

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洪堡大学是依据创校者洪堡“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立的新式学校,它致力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人文综合素养。曾经的世界学术中心,柏林洪堡大学成立于1810年10月,这所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学府是当时的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办的。柏林洪堡大学在成立之初共有4个传统学院,分别是:法律、医学、哲学与神学,学校共有52名教师及256位学生,而哲学院的黑格尔、法学院的萨维尼、古典语言学家奥古斯特·柏克、医学院的胡费兰及农学家特尔,则象征了当时洪堡大学各学院的精神。在19世纪中期高校改革浪潮的影响下,柏林洪堡大学在原先占优势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及研究条件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较大发展。柏林洪堡大学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可以说是世界学术的中心。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产生过29位在化学、医学、物理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得主,成就惊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就出自柏林洪堡大学即当时的柏林大学,他是1901年获奖的荷兰教授雅可比·亨里修斯·凡霍夫因研究出化学动力学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与此同时,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洪堡大学,其他曾在此就读过的还包括欧洲议会主席舒曼、哲学家费尔巴哈、著名诗人海涅、铁血宰相俾斯麦及作家库尔特·图霍尔斯基等。倡导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创始人威廉·冯·洪堡(1767~1835年)是德国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比较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合”,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提倡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并非培养务实型人才。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

§ 师资

柏林洪堡大学

柏林大学成立时有四个传统系科:法律系,医学系,哲学系和神学系。第一个学期有256名学生上课。现在,该校已经拥有三万七千多名学生,将近两百多个专业。曾任职于该校的著名教授有: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法学家卡尔弗里德内西.凡撒非尼亚,训诂学家奥古斯特.波克等当时在欧洲都非常著名的学者。 二十世纪柏林大学科研成果特别显赫,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就出自洪堡大学即当时的柏林大学,即1901年荷兰人教授雅可比.亨里修斯.凡霍夫因研究出化学动力学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此后,该大学共出了二十九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洪堡大学是德国大学的表率,也是许多国家的大学效法之楷模。重建于1818年的波恩大学曾沿袭洪堡大学的办学模式。

§ 名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

柏林洪堡大学

阿尔伯特·A·迈克尔逊(Albert A. Michelson)美籍德国物理学家,曾就读于洪堡大学。因较准确地测定了光速和发明分光仪于1907年获奖。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Gabriel Lippmann)法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和工作。因创立电守恒定律、“李普曼干涉定律”等于1908年获奖。

卡尔·F·布劳恩(Karl F. Braun)德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深造。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研制阴极射线示波管于1909年获奖。

威廉·维恩(Wilhelm Wien)德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和任教(1892-1896年)。因发现黑色物体中的热辐射、推演出黑体辐射的位移定律和辐射能量分布定律于1911年获奖。

马克斯·冯·劳厄(Max F. T. Von Laue)德国物理学家,是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的学生,曾先后在洪堡大学任教近40年。因以晶体测定X射线并证明X射线的波动性于1914年获奖。

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德国物理学家,1875-1877年在洪堡大学学习,1888-1926年在该校任教。因创立光的量子论于1918年获奖。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美籍德国物理学家,1914-1932年在洪堡大学任教。因创立相对论和提出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奖。

詹姆斯·弗朗克(James Franck)美籍德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任教。因提出电子原子冲撞定律于1925年和古斯塔夫·赫茨共享此项奖。

古斯塔夫·赫茨(Gustav Hertz) 德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任教。1925年与弗朗克一起获奖。

维尔纳·海森贝格(Werner Heisenberg)德国物理学家,曾担任洪堡大学教授。因建立导致对氢的多种发现的量子力学基础于1932年获奖。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奥地利物理学家,在任洪堡大学教授时(1917-1933年)因提出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式于1933年获奖。

马克斯·玻恩(Max Born)德国物理学家,1915年起任洪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由于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与德国的另一位科学家瓦尔特·波西于1954年同获此奖。

诺贝尔化学奖

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荷兰化学家,曾就读于洪堡大学。因提出碳原子理论、化学、力学法则和渗透压于1901年获奖。

埃米尔·菲舍尔(Emil Fischer)德国化学家,晚年在洪堡大学任教,其间因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突出成绩于1902年获奖。

阿道夫·冯·拜尔([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ans-serif; font-size: 15px; "]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font])德国化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 185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后开始任教。因在研究染料和有机化合物、合成靛蓝和砒霜合成方面的杰出贡献于1905年获奖。

爱德华·布赫纳(Edvard Buchner)德国化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因在生物化学研究及无细胞(酶)发酵等方面的贡献于1907年获奖。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尔(Richard Willst?tter)德国化学家,因对叶绿素和植物色素的研究于1915年获奖。

弗里茨·哈贝尔(Fritz Haber)德国化学家,在担任洪堡大学教授期间(1911-1933年)因发明用氮和氢合成氨的研制成高压合成氨,1918年获奖。

瓦尔特·奈恩斯特(Walther Nernst)德国物理化学家,在第一次担任洪堡大学教授期间(1905-1922年)因阐明热力学第三定律于1920年获奖。

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化学家,曾在其叔父、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米尔·菲舍尔资助下进洪堡大学深造。因关于血液、胆汗的色素研究并研制人造血红素晶于1930年获奖。

彼得·德拜(Peter J·W·Debye)美籍荷兰物理化学家,在开始任洪堡大学教授的同一年(1936年)荣获此项殊荣,原因是他提出了极性分子理论,确定了分子的偶极矩的测定方法以及对电子衍射、气体中的X射线的研究。

阿道夫·博特纳特(Adolf Butenandt)德国化学家,由于对性激素的化学研究于1939年获奖(但未接受)。

奥托·哈恩(Otto Hahn)德国物理化学家,曾任洪堡大学教授多年。因发现原子核裂变于1944年获奖。

奥托·迪尔斯(Otto Diels)德国化学家,曾在洪堡大学任教12年(1904-1916年)。因发现和发展二烯合成法于1950年获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德国医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于1889-1895年在该校工作。因研究抗毒素血清,尤其在运用血清治疗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病症方面的贡献于1901年获奖。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德国病菌学家,在任洪堡大学教授、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期间,因分离并确证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结核病菌、霍乱弧菌于1905年获奖。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国生物化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任教授(1914-1923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于1931年获奖。

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德国细菌学家,曾主持洪堡大学科赫传染病研究所的工作。因发现中和白喉毒素的抗菌素、研制成功治疗梅毒的“606”于1908年获奖。

汉斯·施佩曼(Hans Spemann)德国生物学家、胚胎学家,曾在洪堡大学任教授。因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组织者作用于1935年获奖。

诺贝尔文学奖

特奥多尔·蒙姆森(Theodor Mommsen)德国历史学家,曾在洪堡大学讲授古代史,1874-1875年任该校校长。因著《罗马史》于1902年获奖。

格哈特·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德国作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因创作《织工们》、《沉钟》、《米哈依尔·克拉玛》等剧本于1912年获奖。

诺贝尔和平奖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Gustav Stresemann)德国政治家、外交家,曾任德国首相和外交部长,曾在洪堡大学攻读国民经济学。因推行德国与交战国,特别是与法国的和解政策于1926年奖。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世界著名人物先后在洪堡大学学习或深造,其中最为重要的如下:

著名进步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曾于1821-1823年在该校学习法律,聆听黑格尔的哲学课。

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Ludwig Feurbach)曾于1824-1825年在洪堡大学学习神学,后因受黑格尔影响改学哲学。

著名的国际工运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曾于19世纪40年代在该校攻读哲学和语言学。

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枣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在洪堡大学学习法学与国民经济学之后于1897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伟大的革命导师和领袖马克思(Karl Marx)曾于1836-1841年在洪堡大学攻读法律专业。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Fiedrch Engels)曾于1841-1842年利用在步兵炮团服兵役的业余时间去洪堡大学旁听,一年时间内先后学习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和外语。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曾于1922年2月由法国迁居德国柏林在洪堡大学勤工俭学。

洪堡大学采取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如学生助学金制度、午餐补贴、已婚学生补贴、住宿补贴等。

该校的文艺团体(交响乐团、室内乐队、合唱团、室内合唱团、木偶剧组、歌舞剧团和绘画社等)和社会专业艺术团体保持密切友好关系,经常为学校举办音乐会、戏剧表演会和展览会等。

近年来学校考虑到外国学生教育体制的不同,推出了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的项目,对中国学生来说,条件是必须在中国本科毕业。中国本科毕业生到德国来学习三到四个学期,即可取得德国的硕士学位。入学只需满足学历条件,不需参加入学考试。

据有关资料统计,1946-1985年,洪堡大学先后向国际上150位杰出人物颁发名誉博士证书,其中包括中国的周恩来和郭沫若。

§ 院系设置

柏林洪堡大学 柏林是德国高等教育的重镇,在这里有三所大学,十所学院,四所艺术学院及一百多家国立研究机构及近250多个非大学研究机构。三座大学分别是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工大(即柏林技术大学)。洪堡大学现有在校生三万五千多人,校址分别设在柏林市中心和阿德勒斯霍夫和柏林布赫两个科技园区内。建校初期的洪堡大学有4个经典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哲学院,神学院。此后在许多著名学者的教学研究推动下,该校又发展了许多新的学科与专业,并很快发展成为一所享誉全球的一流学府。现在洪堡大学共设有11个专业学院及各种中心研究所,它的医学系是欧洲最大的。学科包含了人文、社会、文化、人类医学、农业、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所有基础学科,还设有全德国惟一开设的学科-社会性科学。专业齐全,现有224个专业,其中19个专业设有理科硕士专业,59个专业设有文科硕士专业。此外包括了12个语种的翻译专业,其中4个是东欧语言。

§ 专业设置

●法学院

洪堡大学德意志和国际建筑法学系、环境法研究中心、大陆法学系、宪法学院

●农业以及园艺学院

植物种植学、园林艺术学、家畜学

●第一自然科学院

生物学、化学、物理学

●第二自然学院

地理学、信息学、数学心理学、夏堡医学院

●第一哲学院

哲学、历史、欧洲民族学、生物信息学

●第二哲学院

德意志文学、德意志语言学、罗马语言学、英美文学、斯洛伐克文学、古语言学

●第三哲学院

社会学、文化和艺术亚非文学

●第四哲学院

运动学、康复科学技术学院

●经济学院

金融学、管理和运营市场学、市场运营、统计学、经济史、经济信息学 [3]

§ 洪堡基金会

柏林洪堡大学

洪堡基金是为纪念洪堡的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60年在柏林建立的,它是德国最大的基金会。基金会理事会是由它的主席、各大学术组织的主席、联邦各州文教部长主席和三位联邦部长组成。现在基金会所设立的奖项有外国科学家研究奖学金和 德国科学家研究奖学金。在1923年之前,洪堡基金仅资助德国学者进行科学考察。1945年基金会停止了活动。1953年12月10日由联邦德国再次建立,此后,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14000名学者得到过它的资助。从1979年至今,先后有近千名中国学者获过洪堡奖学金。 洪堡基金会注重与研究奖学金学者的永久性联系,85%的前洪堡学者又重新得到了资助,与前洪堡学者保持联系的费用占洪堡基金会年度支出的15%之多。另外,洪堡基金会定期在国外举行学术座谈会和区域性大会,全部前洪堡奖学金学者和洪堡科研奖获得者均被邀请参加这些会议。会议文集均由德国著名出版社出版。 近两年,洪堡基金会已开始出版中文的简介材料。 五、国际交流及重要交流机构洪堡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大学内设有国际事务办公室,直接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该校的科学工作者广泛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工作,现约有70个项目得到了各种基金的资助。1959年,洪堡大学加入了国际大学协会,随后与5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从1981年开始,北京大学和洪堡大学开始互派专家,1982年,我国又选派3名进修生到洪堡大学深造。洪堡大学的Holon经济技术与文化交流协会是于1992年成立的一家公益性协会。作为专业的培训机构,其宗旨是开展经济合作、推广科技成果、促进文化交流,从事社会文化变更和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性,注重全面人文主义的教育方针;在跨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际领域,强调“世界文化的整体性”;在开展经济合作、推广科技成果过程中,强调“世界经济一体化”。协会的工作有:科研、咨询和培训,同时定期举办各类中短期培训,组织各类公益活动。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师资包括许多高水平的经济学家、银行家、对外贸易专家、亚洲问题专家、教育家以及心理学家。他们不仅理论精通,而且实践经验丰富。ANA国际培训公司的培训基地同欧洲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法,将科研、咨询和培训融为一体。

§ 学校排名

国内高校排名

全球高校网(4ICU)国家高校排名

4Internationl Colleges &Universities 6

全球高校排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

QS TOP 139

全球高校专业排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QS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专业大学排名

QS TOP--Life Sciences and Biomedicine 125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QS艺术和人文科学专业大学排名

QS TOP--Arts and Humanities 50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QS技术专业大学排名

QS TOP--Technology 284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QS自然科学专业大学排名

QS TOP--Natural Sciences 107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QS社会科学专业大学排名

QS TOP--Social Sciences 91

国内MBA排名

全球教育商学院排名网国家商学院排名

Eduniversal 8

全球商学院(MBA)排名

韦伯麦特里克斯网(Webometrics)全球商学院排名 [4]

Webometrics-Business 3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