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桐梓县第一中学
释义

§ 历史沿革

中山中学班师生宿舍——周公祠

桐梓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33年秋,历史悠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0年,经遵义市人民政府、遵义市教育局督导评估检查团进行为期五天的检查评估,确定桐梓一中为“遵义市市级示范学校”。

1933年秋,设立桐梓鼎山小学附设初中班。1936年春,县政府决定成立桐梓初级中学。  [1]

1940年春,奉教育部令,战区中、小学教师第四服务团来桐筹建中山小学班、中山中学班,租赁周公馆作教室,周公祠为学生宿舍,桐梓始有高中学生在本地就读。1941年,教育部将桐梓中山中学班交贵州省教育厅管辖,改为省立桐梓中学。1950年3月,省教育厅决定省中、县中合并,更名为“贵州省桐梓中学”,迁入魁岩脚下省中校园。1951年,桐梓中学高中部因大量学生离校参加革命工作,学额不足而被省教育厅裁撤。1956年,省教育厅批准桐梓中学恢复高中部。1964年,桐梓中学于县城西郊黑石溪(原师范校址)设立分部。1978年,县革委决定本部与分部分离,本部更名为“桐梓一中”,分部为“桐梓二中”。1980年,县人民政府决定桐梓一中为县重点中学。

1993年冬,中共桐梓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加快“以城镇建设为轴心”的“四大块”改革步伐的同时,决定将桐梓一中从校园狭小、环境喧嚣的魁岩脚下迁建于城北虎峰山麓、溱溪河畔。2000年,经遵义市人民政府、遵义市教育局督导评估检查团进行为期五天的检查评估,确定桐梓一中为“遵义市市级示范学校”。2002年在校园西侧征地着手扩建第三教学楼区,于是形成了现在的校园建筑格局。现又于校园北侧征地5亩多,正在着手扩建两栋学生宿舍和一栋学生食堂

1997年,县人民政府根据我县高中教育的发展格局,决定桐梓一中停招初中新生,逐渐过渡为普通完全高级中学。1999年送走最后一届初中毕业生后,学校便成为普通完全高级中学。2008年8月经省教委批准,正式成为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每个年级各16个教学班,学生2793人。

§ 校园设施

拥有680座会议礼堂一间,220座阶梯教室一间;有荣获国家级表彰的理、化、生实验室,演示实验开出率:物理100%,化学134%,生物127%;有全套电脑办公系统,有进口微机30台微机室一间和同创网络微机室一间(包括1台服务器、阅览室、科技制作室、美术室;有标准足球场,八道环形400米跑道,八道60米室内跑道;学校闭路电视系统与县电视台并网,全校每间教室配有34寸彩电、VCD、录音机以及多媒体电教室、教师计算机备课室等现代教育设施。

学校校园占地73672.61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7356.6平方米,校园宽敞幽静,绿树成阴,整洁优美。校舍建筑面积为41924.20平方米,布局合理,外观高雅。有教学楼三栋、实验楼两栋、综合楼一栋、办公楼一栋、学生宿舍楼一栋(现有两栋学生宿舍楼正在修建之中),有教室48间、理化生实验室13间、音美专用教室各1间、书画展示室1间、陈列室1间、微机室2间、220座多功能教学厅1间、多媒体教室4 间、电子备课室和电子阅览各1间、藏书室1间、普通阅览室5间、办公室50间。升旗台东西两侧各有一面诗墙,校园花台边建有24块诗碑。体育场完全按国家标准设计,跑道为八道环形400米,足球场为全天候竞赛场,主席台可容纳1500人,看台可容纳上万人。

§ 学校荣誉

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三十年间,桐梓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三全”管理:即“全员”(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全程”(为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负责)、“全面”(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管理,已成为县境内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摇篮。在县委、政府的关怀下,于1998年10月成功地举办了桐梓一中65周年校庆,校庆主题是“回顾奋斗历程,展示丰硕成果,感悟人生真谛,开创美好未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实验室先进集体学校”、“国家冬季体育锻炼先进学校”、“贵州省文明单位”(两次)、“贵州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遵义地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遵义市文明单位”、“贵州省诗教先进单位”等称号,年年都被评选为县先进单位。1999年,我校被县精神文明办授予“四星级”文明单位称号,且被推荐参评国家级文明单位。2000年被评为贵州省“学校体育、卫生先进单位”,遵义市人民政府授予“遵义市示范学校”。2001年获“贵州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学校”称号。2003年获遵义市普法依法治理示范点;荣获2000——2004“全民国防教育先进集体”;2004年,我校先后被评为“遵义市绿色学校”和“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 2004年以来,我校年年荣获“遵义市高中(一类)教育教学质量奖”;2006年12月,我校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9月,我校被教育部、人事部授予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的称号。2008年8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示范学校”。

§ 办学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灵魂和指针。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认真总结办学成果、提炼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敦品、博学、健体、和谐”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治学严谨、管教管导、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教风,“博学慎思、明辩笃行、开拓智能、陶冶情操”的学风,以及“宏扬诗教,厚德育人”的办学特色。不管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还是办学特色,我们都把德育放在首位,特别是“敦品”这一教育理念,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成为我校在培养人的实践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 办学特色

播州文化源远流长,娄山儿女才俊辈出。桐梓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璀璨的人文内涵。传承着文化血脉,滋养着文化种子,涌动着文化激情,扣击着文化律音,升腾着文化梦想……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清点文明演进的足迹:在远古的桐梓文明中,我们可以领略悠远深邃;在夜郎古国的传说中,我们可以领略粗朴厚重;在诗仙醉邀明月的酒杯中,我们可以领略豪放飘逸;在“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中,我们可以领略伟人博大的胸襟和气魄……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诗歌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是巨大的。中华诗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提高人文素质的丰富资源。在学校中进行诗教,是贯彻以德治国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灵魂工程,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抵制各种不健康的腐朽的精神污染,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陶冶情操,活跃思想,增强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学校素质教育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作为诗词组织和学校,作为诗词爱好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责无旁贷地不遗余力地将诗教这个神圣的使命承担起来;并把它同培育民族精神,强化人文意识,提高国民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全社会都来关注诗词教育,支持这一固本培根的“灵魂工程”。

为保障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深入、持久、有序地开展,2005年5月1日,我校与桐梓县诗词楹联学会召开了座谈会,决定与县诗词学会合办该学会会刊——《播韵》,形成了《座谈会纪要》,决定把《播韵》作为我校诗教阵地,从2005年第一期《播韵》起,开辟“桐梓一中专页”,占用8个页码,发表我校师生作品;学校每年拨出专款给县诗词楹联学会,作为编辑、印刷费用;并从2005年第一期《播韵》起,封面上刊出“桐梓县诗词楹联学会、桐梓县第一中学合编”字样,会刊的权利属学会和学校共有。

为保证“诗教”活动深入、持久、有序的开展,2005年,学校制定了《桐梓一中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诗教”活动的宗旨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发掘乡土人文内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贴近师生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在继承中思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实施方案”还从组织形式、内容要求和奖励措施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成立了学校总诗社—— “凤鸣诗社”,在学校总诗社下,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分别成立了“雏凤诗社”、“小凤诗社”、“凤凰诗社”三个分诗社,每个班都成立了“诗教”小组。

为了营造良好的诗教氛围,彰显浓厚的校园文化,2005年,投资10余万元在校园各处花坛边镶嵌了多种字体的24块大理石诗碑,内容遴选了从先秦诗歌、汉乐府、魏晋诗歌、唐宋诗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词中24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大致反映了中华诗词的发展脉络,基本体现了中华诗词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2007年,又投资10余万元,在升旗台两侧修建了陶制工艺的两壁诗墙,内容为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和李白的《闻道龙标左迁遥有此寄》,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浓厚的“诗教”氛围,得到诗词文化的熏陶与涵养,而今,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诗碑、诗墙已成为桐梓一中校园内一道耀眼的风景。

学校将中华诗词进校园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作来抓,并将它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学校保证各种经费投入,主要领导负责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由于时代环境,学生知识局限等方面的原因,广大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高,格律知识缺乏,创作水平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词兴趣的培养,制约着学生创作水平的提高,也影响着“诗教”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学生加强诗词鉴赏和诗词创作的培训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和诗词创作的基本要领,就显得十分的迫切和必要。根据这一现状,学校每学期邀请县诗词楹联学会或外地专家来校举办二至三次专题讲座,介绍诗词创作、鉴赏等方面的知识、技巧,激发学生热爱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创作诗词、鉴赏诗词的能力。语文教

研组将中华诗词进校园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语文教师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认真落实所教班级的诗词普及工作,并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创作指导。同时,语文教研组、各个教学班利用黑板报、橱窗宣传等形式介绍诗词创作、鉴赏知识,逐步培养、提高学生诗词创作、鉴赏的能力。学校定期举行诗词创作比赛,诗词朗诵比赛,并对优胜者进行奖励,以激发学生热爱诗词、创作诗词的热情。

为促进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学校以《播韵》为阵地,发表师生作品,培养文艺新人。派人定期向《播韵》编辑部推荐师生作品,并要求语文老师结合语文教材做好诗词,尤其是《播韵》的阅读鉴赏指导工作。2008年3月,校报《凤鸣》创刊以后,每期开辟《中华诗词进校园》专栏,刊载学生的诗词作品,并且,还开辟了《新诗新韵》专栏,刊载学生的新诗作品,以激励学生诗词创作鉴赏的持久热情。

深入开展“诗教”活动,积极构建人文校园,成效十分显著。每期《播韵》都要刊登师生作品近100

首,校报《凤鸣》每期刊载学生优秀作品近20首,到2008年底,已在两个刊物发表师生诗作已有1000余首。学校除了在校内定期举办诗词创作比赛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诗词大赛,在比赛中,有许多学生表现突出,荣获了省级大奖。更令人欣喜的是,我校有黄思源、王陈诚、程迪等28位同学的29首中华诗词先后被《贵州诗词》选用。2006年12月,在桐梓诗教工作总结会上,我校教师陈玉新、文静、戴家华荣获诗教工作先进个人奖,我校学生黄思源、程迪、王陈诚荣获诗歌创作先进个人奖。在2006年11月召开的贵州省诗教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校被贵州省教育厅、省诗词学会评为“诗教先进单位”。

开展“诗教”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人文校园建设。在积极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的活动中,激发了广大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增进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了他们健康的民族情感,陶冶了他们“养心种德,贵和尚中”的高尚情操,提高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诗教活动的开展,学校形成了浓郁的人文教育气氛,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了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校,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文理分科时,选择文科与选择理科的学生比例合理,而且有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择文科。

§ 德育工作

召开德育教育专题会

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学校党支部、政教处组织实施德育工作。我校高度重视共青团、年级组、学生会、班级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年级政治课全额开足,充分发挥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时事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的讲座。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德育渗透,认真落实德育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规范学生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桐梓一中学生文明规范》21条,对学生言行仪表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每天上下午上课前,学校领导坚持在校门处欢迎学生到校,监督学生不文明行为,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文明规范》,并要求学生自觉遵军训剪影——飒爽英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管理好一个班,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班主任除了与各科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外,还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达成教育共识,探寻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我校除了通过常规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外,还长期坚持寒暑假家访制度,也就是班主任、科任老师和下班行政领导一起,利用寒假时间对县城和县城周边的学生进行集体家访,向学生家长介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共同商讨解决孩子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就是那些距离县城较远的乡镇的学生,也要通过信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交换意见。这些工作的开展,建立起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凝聚了教育合力,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李光友校长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有计划地组织演讲比赛、一二•九歌咏比赛、诗歌朗颂比赛,开展毛泽东同志诞辰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红岩精神报告会、弘扬长征精神报告会,开展纪念红军长征周年系列活动,举办校运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此外,学校还举办“学法律,讲道德”、“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祖国明天更美好”等读书征文活动;组织学生为灾区募捐,为边远乡镇学生赠书;扶助贫困学生,帮助孤寡老人;参观禁毒展览;观看少年犯、吸毒人员现身说法的演出;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少年交警值勤,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组织全校师生参加“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签名活动,揭穿邪教本质,弘扬科学精神。

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个别交谈、家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考前夕,聘请知名心理教育机构的专家到学校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疏导,并请知名专家到学校举办心理讲座,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缓解了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良好的心态参加高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多彩校园

学生兴致勃勃的猜谜射虎

谜语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伟大创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寓知识于游戏当中,将科学性、逻辑性、哲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猜谜射虎则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是一种高雅的民间文化活动,它不仅能够启迪智慧、娱乐身心,还能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智长识。用谜语这种最直接的文化娱乐方式装点生活,丰富校园文化,从中品味汉字文化奥妙无穷的变化,会给人带来别养的愉悦,更能够增长知识、拓宽眼界、陶冶性情。为了展示素有谜乡之称的桐梓灯谜文化,为了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师生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能够缓解疲劳,获得轻松的一笑,用谜语这种文化娱乐活动装点校园生活,感受思索的乐趣,在猜谜射虎中增知长智,我校在桐梓县灯谜协会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3月28日我校举行了“中华灯谜进校园启动仪式”,学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2000多师生参加了这个仪式,在举行破门谜仪式后,2000余师生兴致勃勃地投入猜谜射虎活动。灯谜协会制出谜语350多条谜语,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就射中近300条谜语,展示了桐梓一中师生猜谜射虎的发展潜力。

由于历史与课堂知识的局限性等原因,同学们对灯谜知识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为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灯谜制作及猜谜技巧等基础知识,学校定期邀请县灯谜协会的专家在我校开展有关灯谜的知识讲座,讲解灯谜的制作和猜谜技巧,灯谜的历史渊源,文化典故,谜乡猜谜射虎的佳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猜谜射虎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猜谜射虎的兴趣和能力,达到让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智慧、怡情养性的目的。

学生兴致勃勃的猜谜射虎

同时,学校利用《凤鸣》校报这个园地,每期开辟专栏,介绍谜语知识、谜乡史话、射谜技巧等,每期刊载20条灯谜,让学生竞猜。并设置“射虎英雄榜”栏目,刊出上期20条谜语的谜底及射中谜条同学的班级、姓名,凡射中一条谜语,就发给一个软面抄笔记本,以保持学生的射虎热情,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享受思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学校每年一度的教师节庆祝活动,均由我校灯谜协会会员,对灯谜有一定研究的语文教师陈玉新同志制作上百条灯谜,让老师们竟猜,猜中的也发给奖品,因此,我校每年教师节庆祝活动,悬挂灯谜的地方总是人头攒动,是这一天最热闹的地方,也是笑声最多的地方,不仅猜中的得到奖品,获得喜悦,而且旁观的也受到感染,获得喜悦。

在每期《凤鸣》报专栏灯谜的制作设计上,陈玉新老师把握由浅入深、难易结合的原则,达到既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热情,又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猜谜射虎的能力。同时 ,语文组教师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向同学们讲解灯谜知识,射谜技巧,对猜谜兴趣浓厚的同学,还进行个别辅导。为普及灯谜知识,逐步提高同学们的猜谜能力,我校在2008年秋季学期成立了“灯谜兴趣小组”,由陈玉新老师组织培训,开展活动。在2008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的语文试卷上,还编制了一道5分值的谜语试题,以检测同学们猜谜射虎的能力,该试题获得满分的同学不少,得3分以上的同学达80%以上,彰显了桐梓一中学生猜谜射虎的实力。

§ 教学管理

学校班子健全,关系融洽,班子成员思想素质好,勤政廉政,讲政治,顾大局,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小事通气,大事集体研究,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在教职工中能起到表率作用。现有校级领导5人,中层干部11人,14人为本科以上学历,多数是教学上的能手,他们都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管理上的行家里手。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代会民主管理得到认真落实。学校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每周召开一次校务会议,不定期召开班子会议,对学校近期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正确行使校长的决策权和指挥权。学校注重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每年召开一至二次教代会,会前认真准备,广泛收集提案,对涉及教职工利益或学校发展的大事,必须经教代会讨论通过才予执行,充分体现了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各项决定执行起来比较顺畅,比如职称聘任、奖金发放等,由于按制度办事,避免了人情因素,矛盾也减少了,学校的氛围更加和谐。

学校决策、执行、反馈系统健全,内设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处、总务处等行政机构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各处室和组织间相互独立而又密切配合,不分彼此,工作运转正常。

§ 队伍建设

威武挺拔的办公楼——求是楼

学校现有教职工195人,专任教师160人,行政人员28人,工勤人员5人。高级教师51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1.88%;中级教师64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0.00%;高、中级教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71.88%;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的共有156人,达标率为97.50%。特级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市级优秀教师4人,获遵义市教育教学质量奖17人,市级教学能手3人,市级骨干教师6人,县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共17人。

学校现有中共党员68人(其中退休党员16人),设立党支部委员会,专职党支部书记1名,专职支部副书记1名,12名支委委员。下设语文、数学(2个)、化学、政治物理、英语、综合、离退休八个党小组。群团组织有工会、共青团、妇代会。党支部要求全体党员随时随地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把党的宗旨、党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行政机构设有校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教研处、总务处。现有校级领导6人,有5人具有高级职称,有4人获得校长培训班资格证书,其中2人获得校长提高班任职资格证书。中层干部9人,团干部1人,7人具有高级职称。

§ 教师培养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我校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专任教师按普通高级中学的要求学历达标,并将学历进修奖纳入学校“三制一管理改革方案”内。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教师培训计划、内容和措施,积极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制定了《桐梓一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桐梓一中青年教师培训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校一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努力为广大教师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我们先后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重庆、成都、昆明、南京、无锡、苏州、杭州、上海、北京、大连等地考查学习。每年都要组织教师到外地参加形式多样的高考研讨会、培训会、交流会,组织毕业班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高考信息研讨会、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考信息研讨会和北京英才苑在重庆、贵阳举行的高考信息研讨会。还邀请知名教师、专家到校授课,培训学校教师。

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水平和业务水平,帮助他们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学校建立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利用自身师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还组织部分非高三年级的中、青年教师参加高三月考的评卷工作。让他们更多地接触高考试题,更多地了解高考信息,更多地积累教育教学经验。这项工作的开展,既有利于中、青年教师改进目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为他们将来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目前,学校已把这项工作作为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有效督促培训工作的开展,检测教师培训的成效,学校从2006年开始,组织参培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全省高考适应性考试。

近几年,我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新增年轻教师较多。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成熟,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师资优势,继续坚持指导教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未上过高三的)选派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每学期,我校参加“结对帮扶”的教师都在40人以上。通过以老带新活动的开展,广大青年教师进一步充实了专业知识,积累了更多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了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为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切实转变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教师参加市、省级学习培训。近三年来,在抓好校内培训的基础上,还选派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到贵州教育学院、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上级机构学习培训的有近30人次。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到遵义四中、航天中学、遵义五中、遵义县一中、湄潭求是高级中学、余庆中学、印江一中、贵阳一中、贵阳六中、贵阳八中等学校参观学习,加强校际交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为了使广大教师能娴熟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校对50岁以下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培训,1999年8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培训任务,合格率达100%。2004年至2005年,学校又组织教师进行了第二阶段的信息技术培训。目前,培训工作已全部结束,教师考试合格率达100%。学校认真组织全校专任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并按县教育局要求,组织教师分批参加测试,全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基本达到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定的等级标准。

经过不断努力,我校教师迅速成长,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即将建成。我校青年教师蒋学文、陈玉新、杨道强、成绍芳等先后获得省、市、县优质课一等奖。近几年,我校先后有全安龙、戴家华、吴明林、谢建雄、娄义发、杨朝进、张祥祺、金方龙(2次)、邹昌琪、王兴艳、杨春锐、梁正模、梁正刚(2次)、娄必然、谢兴龙等15位教师荣获遵义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我校教师詹明惠、冯玉鼎、戴家华等先后被评为贵州省优秀教师,我校教师邹昌琪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教育方针

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间,桐梓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开拓创新、兴趣广博”。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她已成为县境内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摇蓝。近年来,高考各科平均分、及格率不断提高,优秀人才层出不穷。毕业于这所学校的学生,有在全国各地施展才华的专家、教授、劳动模范和领导,有保卫祖国的将军、校尉与士兵。

发展方向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桐梓一中全体教职工勤奋求实,开拓进取,正在朝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个面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学校办成在管理、科研、改革方面具有地域特色的‘窗口’学校,争创市级、省级示范学校”的目标迈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