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比甲 |
释义 | § 简介 比甲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蒙古人穿戴的。据《元史》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袄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与衫、袄、裙的色彩搭配能显出层次感来。(有人说这就是满清马甲的前身,现在蒙古人都已不穿),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在劳作时爱穿的“比甲”流入中原,初为皇帝所穿,后才普及于民间,转而成为一般妇女的服饰。中原汉人第一次有人穿上了对襟的衣服,而非交领。到了蒙元后期,北方的汉人女子犹其爱这种胡装(明初小说《金瓶梅》中就有对“比甲”的描写)。自从元代有了纽扣之后,比甲上也有用纽扣的,这样穿起来更方便、快捷、系结严紧,是服饰的新变化。甚至到了明朝,明太祖洪武帝下诏令“男女衣冠,皆同唐例”之后,比甲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在边关的少量兵士中,在边疆地区需要进行大量劳作的妇女中,甚至在宫中(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后,就有一件比甲,陈列于明十三陵的定陵)都有出现,穿“比甲”的人占到了明朝总人口的1%,妇女可达到1.5%从形象资料来看,元代妇女着比甲的确不太多。直到明代中叶,才形成一种风气,大多也是青年妇女所穿着。明末清初人所作的《燕寝怡情》图中,就有这种样式。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 历史 比甲 (1).古时一种便于骑射的服装。类似后来的背心。《元史·后妃传一·世祖后察必》:“﹝后﹞又製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於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倣之。” (2).指背心。《西游记》第二三回:“﹝那妇人﹞穿一件织锦官緑紵丝袄,上罩着浅红比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大姑》:“视之,不甚修长;衣絳红,外袭雪花比甲。” 何垠 注:“比甲,半臂也,俗呼背心。”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