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下考古 |
释义 | § 理论体系界定 西沙水下考古调查 考古学属于历史科学的一部分,但又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历史科学。与历史科学的主要以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相比,考古学中实物资料占据了更大的比重。 在研究内容上,考古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时代的文化遗迹,包括城市、水利、交通、宗教建筑等;另一方面就是文化遗物,简称文物。这两方面的内容合在一起,形成文化遗产,这是考古学研究的物质文化。通过对这些物质文化的研究分析,进而揭示出这些文化遗产所处时代的精神文化等上层建筑的东西。实现这些成果的科学手段有以下四步:调查、挖掘、报告数据和研究分析。 § 历史 相关书籍 《驶向海洋——中国水下考古记实》 世界 自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发生以后,随着瑞士湖上居址的确认,并进行了水下古代遗迹的科学调查和发掘,标准着水下考古学的确立。潜入水下进行调查和发掘工作,成为考古学家的一个梦想,但在潜水技术发展起来前,这个梦想终难实现。 到了1943年法国海军发明了水中呼吸器,人们在水下才有了较多的自由,获得了进行水下考古的基本条件。 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George Bass)应邀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Cape Gelidonya)海域的公元7世纪拜占庭时期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 由此开始了第一次的考古学家将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开创性地在水下实践了考古学方法,是水下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 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4-5月英国人米歇尔·哈彻(Michel·Harcher)在南中国海域盗掘大批中国清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等珍贵文物后,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大肆拍卖,拍卖了大约15万件瓷器、125块金锭等文物,总价值达3700万荷兰盾(约2000万美元)。此事引起国际考古学、博物馆学界的强烈不满并引起中国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关注。 1986年9月,中国毅然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承担了这项国家任务,为此设立了至今仍然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辽宁绥中出水文物 从1987年开始,通过派人出国学习和与外国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培训了第一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 1991年和1992年,水下考古队在广东省新会县曾先后3次进行水下调查,确定了几个史书所载的宋元海战沉船点。第3次调查时,潜水取出一块船板,经测定,正和宋元海战年代基本相符。这为今后的发掘打下基础。 在辽宁绥中,水下考古队发现一艘700多年前满载元代瓷器和铁器的商船。经鉴定,这批文物属元朝时期河北省磁县的磁州窑系的产品。这批水下文物的发现,为研究元朝时期磁州窑瓷器生产销售、北方船舶制造史、河北、辽宁一带与朝鲜、日本的海上贸易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辽宁绥中元代水下沉船遗址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2年西沙水下调查,是中国首次在远海进行的水下考古发掘。考古队在海上作业39天,共发现五代、宋、元、明、清各个年代的水下文物遗存13处,发掘获得出水文物1500余件。 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这支专业队伍在中国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先后进行了多项水下沉船遗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发掘工作。目前在国的水下考古事业不仅填补了学科空白,而且已从开创阶段进入持续发展阶段。 § 考古详解 中国水下考古队员 不寻常的水下之旅 如果水文条件足够好,水下考古无疑是一项令人陶醉的工作,美丽的珊瑚礁、碧蓝的海水、游动的鱼群,让考古队员们大有享受之感,但更多的时候并不是那么的惬意。 每个水下考古队员都被海蜇蜇过,肿起来一个星期消不下来。因为水下环境比较复杂,沉船周围环境恶劣,不小心会破绳子缠绕住。水下一些动物,如海蜇、海胆等,有毒,扎人非常的厉害。 水下考古一般是先下水摄影,照完相后再水下作业。一般沉船遗址不会很深,10米、20米的样子。潜水要快下慢上,上水快容易得减压病。关键心态要好,遇到什么事都不要慌。要成队潜水,2人一组,出现危险,可以互救。如果一个人的氧气设备出现故障,另一个人把备用气嘴给他,一同呼吸。 根据水压、水流、潜水员的肺活量大小,20米以内的水下,考古队员大概能工作半个小时。背起氧气瓶的潜水游戏跟水下考古绝对是两个概念。考古队员必须使用大约70公斤重的潜水设备——呼吸器、潜水服、面罩、压铅、脚蹼、潜水表和潜水刀等。这些潜水用具虽然能保障潜水员的生命安全,但同时也增加了潜水员的负担,限制了潜水员身体活动的自由度。 潜水的危险很多,不仅有减压病,水下也容易迷失方向。不过,按潜水规程走,就不会出事。 § “南海一号”考古 水下考古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2007年4月:“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启动; 2009年6月22日“南海1号”整体浮出水面,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古沉船方式取得成功。一些考古专家表示,“南海1号”的成功打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 中国大事记 考古队员在发掘“华光礁一号”上的物品 2002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粤东、粤西展开沿海古沉船调查,对广东沿海沉船情况有了大致把握。南海海域星罗棋布般散落着不少古代沉船。 2005年6月,福建东海渔民在碗礁海域无意中发现一条沉船。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队闻讯而至,从9月16日开始,连续5天的“碗礁一号”水下考古获得重大发现:从这条300多年前的清代沉船上,出水90多种器形、近万件的将军罐、凤尾樽、筒花觚、高足杯等文物。这是中国最近的一次重大水下考古活动。 2009年6月9日,在明代沉船“南海2号”抢救性保护情况汇报会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透露出一个惊人信息:南澳县附近海域很可能还沉睡着其他古船。 “南海2号”的发现,为再现当时潮汕一带繁荣社会经济生活面貌提供了“密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