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画艺术赏析》 |
释义 | 中国画艺术赏析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自己多年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较系统地论述了东方艺术体系的典型代表�D�D中国画艺术的哲学精神、思维方式、观察方法、历史沿革、造型程式、色彩观念、创新意识等中国画艺术的精髓,旨在进行民族艺术精神教育和审美普及教育。 本书可作为大学生艺术修养选修教材,亦可作为美术爱好者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画艺术入门书籍。 中国画艺术赏析 本书前言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象征,已然发展了数千年,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它的发生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同步,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体现,它曾以其自成体系的美学特色光照。辉映千古,同时又存在着停滞和僵化的潜在危机,在中西文化激烈的碰撞之中,它又面临着西方文化意识的强烈挑战。 因此,中国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既继承传统,又变革传统,既与西画对抗,又融会消化西画的历史,通过这种继承与变革、演变与发展,比较与鉴别,消化与吸收的历史过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民族艺术精神的无比可贵,进一步明确了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坚定信念。 在高等院校开设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欣赏课程,是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是生动形象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激发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普及美育,提高审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不可缺的一个环节。 在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汲取现代思维方式,用新序列、新观点进行美术基础理论的教材建设工作,以中西对比的手法,从寻根意识和全球意识诸层面去探求中国画的真正价值,寻找中国画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的正确坐标,以嘉惠艺林,是写作本书的出发点。 笔者长期从事绘画实践,可以说主要精力是放在专业创作上,在艺术实践的同时却也常常思考一些碰到的问题,不可避免地需要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本意也无非是想为个人的艺术实践服务,本无意成为理论家,以自己的想法去指导别人,因此主旨是立业于画,而不立言于书。 但近十余年的教学经历,使我不得不将自己的一知半解付诸于人,好在是课堂上口授,比较自由,也没有框框。但要形成文字,就不那么简单了。 客观地说,中国画基础理论的研究一直相当贫乏,虽然历史上中国画理论浩如烟海,但却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不十分确切的,有许多没有定论,甚至也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有的落后僵化,有的需要发展,中国画的"六法"就是一个例子。也许因为它的体系太庞大、太粗深了,一直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研究,至今无人能触及它的全貌。这无疑给写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何况又要把精深的理论变成通俗的读物,这就更增加了一层难度,美术界有些文章现在时兴的是言必称西方的"精深",写文章若不像外文翻译过来时那样艰深晦涩、难以卒读,好像是谈不上精深的,我每每碰到这类文章时便深感自渐形秽,唯有心存敬畏、自叹无知,决无挑理之说。而将传统精深的理论写成自己的白话,让人一看就明,岂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找麻烦吗?因此写作之事拖而又拖,写了之后亦觉得不尽如人意,自己先通不过。最后获知此书出版在即,容不得我再拖,便将其中技术性论述删除,中留下理论性论述,畏畏缩缩交上一份答卷,祈盼日后再有修改的机会。 由于编写工作匆忙,本人水平有限,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予欲无言",深感才思枯竭,语言贫乏,苍白无力,谨作引玉之砖石,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明者鉴察,并恳请批评指正。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王蕴强教授给予了许多中肯的指导,王文博教授在百忙中审阅了全文。在此谨表谢枕。 中国画艺术赏析 本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画艺术赏析" 第二节 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 第三节 对中国画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中国画的艺术观 第一节 意象与写意 第二节 "天人合一"、"缘物寄情"与"物我两化" 第三节 "表现"与"不似之似" 第四节 "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与"活色生香" 第三章 中国画历史沿革 第一节 史前至南北朝绘画 第二节 隋唐五代绘画 第三节 宋、元绘画 第四节 明、清绘画 第五节 近、现代绘画 第四章 线条与笔墨 第一节 以线为主的造型程式 第二节 中国画线条要求 第三节 笔墨与明暗 第四节 造型与变型 第五章 观察与表现 第一节 移动观察与散点透视 第二节 远观其势与近取其质 第三节 取舍剪裁与形象记忆 第四节 随类赋彩 第六章 构图与形式 第一节 构图概说 第二节 构图的形式感 第三节 势向与位置 第四节 虚实与疏密 第五节 起结与开合 第六节 均衡与呼应 第七节 对比与谐调 第八节 节奏与韵律 第七章 写生--------中国画的优秀传统 第一节 临摹与写生 第二节 创作的源泉 第八章 诗书画印一炉 第九章 继承与革新 第十章 传统是不息的大河 第一节 传统是不息的大河 第二节 创新的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附 彩图 彩图1 五代 佚名 《秋林群鹿图》 彩图2 五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彩图3 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彩图4 近代 任伯年 《瓜禽图》 彩图5 现代 齐白石 《花卉》 彩图6 现代 徐悲鸿 《灵鹫》 彩图7 现代 蒋兆和 《流民图》(局部) 彩图8 现代 潘天寿 《灵岩涧一角》 彩图9 现代 郭味蕖 《惊雷》 彩图10 现代 郭玫宗 《兰梦图》 中国画艺术赏析 文章节选 《中国画艺术赏析》摘录 对中国画的基本认识 在对中国画接触和研究不足的前提下,我们往往会对中国画产生一种误解,即认为它是一门陈旧的、过时的和不科学的艺术。确实,当我们看熟了那些陈陈相因、毫无生机、气韵全无的山水画:千篇一律、单调无聊、弱不禁风的仕女画:生意索然、毫无情趣、竞相模仿的花鸟画,觉得我们民族绘画并不怎么值得我们热爱和自豪。画家的署名也许不同,朝代也许地各异,但那平凡烂熟的风格、格调却无大的异处,假如这些东西能够代表中国画艺术的精髓,对有人要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绘画,呼吁建立"空中楼阁",我们就不会感到奇怪。 但是,我们民族绘画是有优秀传统的"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绵延浩荡发展数千年,数不清的民族艺术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代代相传,光耀千古,形成了能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系和文化理论体系,是不能一笔抹杀的。中国画的绘画内容、题材、工具、笔墨、色彩、构图、章法和写生创作上,都与西画不同。在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艺术规律、美学思想及风格特点,要欣赏和学习中国画,首先应对它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 中国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就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即笔、墨、纸、色(原为笔、墨、纸、砚、砚可改为色,文房四宝原指文案上所摆工具,现指画中画所用工具)。用各种兽毫制成的中国毛笔,与西方的硬棕笔不同,分软、硬、长、短、粗、细,用羊毫、狼毫(黄鼠狼)、鹿毫、鸡毫、山马毫、石獾毫、鼠须、猪鬃等制作,还有各种兼毫,能够画出各种不同的线条,表现力非常丰富,使用中国的墨(分油烟、漆烟、松烟),用水调和后,画在纸绢上(又分为生宣、熟宣、生绢、熟绢及各种半生熟纸等),能够产生千变万化的笔墨渗化效果,利用中国画独特的矿物质颜料和植物质颜料,能产生或色调典雅,沉着高贵,或富丽堂皇、五彩并呈的变化万端的色彩效果,具有极其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极强的表现力,通过笔、墨、纸、色的组合运用,能产生出变化细巧、微妙无穷的独特的彩墨效果。 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画又有工笔、意笔(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白描、浅绛、淡彩、重彩之分。 在幅式上,中国画有立幅(中堂、条幅),条屏、通景、斗方、册页、扇面、手卷、横肉披等区别。 在描写题材上,中国画又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中国画讲究笔墨变化,笔墨的变化主要依靠用笔用墨来完成,通过中锋、侧锋、顺锋、逆锋、聚锋、散锋及点、皴、滚、揉、擦、摆、拖、垛、丝、批等各种不同的用笔,提按顿挫,产生变化。用墨是泼墨、破墨、积墨并举,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中国画的透视方法为散点透视,充分利用纸面空白,突出中心,以结构入画,以线造型,以墨为主,主客观统一设色,赁借形象记忆作画,追求运势与神似,面画要求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活色生香。 中国画家用东方人的审美感情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主观参与,追求万物有生,天人合一的境界,酷爱山水,喜爱花鸟,山川风物,寄情抒怀,缘物寓意,物我两化。 中国画追求平面造型,追求装饰风格,不照搬自然,不模拟自然,追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中国画的观念是一种写意观。 中国画的构图与章法,也有自己独特形式,西画中较多运用的是黄多分割比,中国画则是三七停。构图不受时空的限制,打破时空的组合,去创造情、境、意的统一。 中国画在表现上不以写实为最高标准,是表现而不是再现,它既非具象也非抽象,而是一种意象。意象比具象和抽象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它不受透视、比例、解剖、光影的限制,但也决不忽略这些因素,而是巧妙地利用它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超越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再现,去主观地表现,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充分流露。 中国画吸收了其姐妹艺术的精华,有文学的叙事性、哲理性,有诗词的抒情性、节奏性、有篆刻、书法的抽象韵味,金石韵味,还有装饰性和象征性等,使它成为具有极大包容量的综合性艺术,中国画融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印章于一炉,诗书画印互补,相映生辉。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画面更加含蓄,藏曲,更能诱发观者的丰富想象,使绘画语言的表现力更加强化。 中国画是依靠中华民族哲学精神和儒、释、道思想不断丰富发展的,如"阴阳鱼"的辩证观念,并赋予了无穷的生命力,使之历久而不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