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渔业资源 |
释义 | 渔业资源 fishery resorces 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鱼、虾、蟹、贝、藻和海兽类等经济动植物的总体。渔业生产的自然源泉和基础。又称水产资源。按水域分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两大类。其中鱼类资源占主要地位,约有2万多种,估计可捕量0.7~1.15亿吨。海洋渔业资源(不包括南极磷虾)蕴藏量估计达10~20亿吨。 渔业资源调查 对水域中经济动植物个体或群体的繁殖、生长、死亡、洄游、分布、数量、栖息环境、开发利用的前景和手段等进行调查,是发展渔业和对渔业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分为管理性调查和开发性调查两类。前者针对已开发的渔场进行,旨在合理利用水产资源以取得最大的合理的持续产量。后者是针对未开发的水域进行的,旨在探明新的捕捞对象和相应的开发手段。调查后应提供的资料包括:①特定水域范围内的可捕鱼类和其他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种群组成;②种群在水域分布的时间和位置;③可供捕捞种群的数量或已开发程度;④进行开发的适宜技术和手段;⑤必要的投产方式以及合理发展生产的建议;⑥恢复和合理利用已过度开发资源的意见等。渔业资源调查的质量有赖于大量的海洋调查资料,以提供有关世界各大洋环流和生物分布的范围,如大陆架、公海的鱼类密集分布区往往和不同海流的交汇区、涌升流域表层的辐合区密切相关;近海、河口区域的鱼类同样和交汇区、河川径流有关等。因此,对海洋学、水文学资料的分析是渔业资源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渔业资源开发 已开发利用的渔业资源中,70%直接供应人们食用,如鲜品、冻品、罐藏以及盐渍、干制等加工品;30%加工成饲料鱼粉、工业鱼油、药用鱼肝油等综合利用产品。 在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上可分为:①利用枯竭。即在相当长时期内资源量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②过度利用。即资源已衰退,但只要采取保护措施,尚能恢复。③充分利用。即能适应资源自然更新能力,保持最适持续产量。④未充分利用。即资源利用尚有潜力。中国东南濒临大海,海域辽阔,海岸线长,内陆水域网络纵横,渔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已知海、淡水鱼3000多种,常见经济种类有150多种。 渔业资源管理 为维护渔业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和取得最适持续渔获量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方法。维持再生产能力是指维持经济水生生物基本的生态过程、生命维持系统和遗传的多样性,其目的是为保证人类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最大限度的持续利用,使天然水域能为人类长久地提供大量的经济水产品。 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大致有6项: ①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根据渔获对象的各个生活阶段及产卵场、越冬场和幼鱼发育的具体情况,规定禁渔区或禁渔期或保护区,目的是为了保护亲鱼的正常繁殖和稚鱼、幼鱼的索饵生长,保护鱼类顺利越冬。②规定禁用渔具和渔法。凡严重损害鱼卵、幼鱼或会引起渔获群体大量死亡的渔具渔法,都会破坏渔业资源,因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禁止使用或淘汰。③限制网目尺寸。渔具的网目过大过小都不利于渔业生产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使用网目适当的渔具时,渔获物中成鱼的比例高、杂鱼少、渔获物损失也小,经济效益随之提高。因此,要根据各种鱼体形状和大小确定合适的网目尺寸。④控制渔获物最小体长。是控制被捕捞群体再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规定捕捞长度的目的在于保护将达性成熟的个体,保障生殖群体有必要的补充量,保障被捕捞群体逐年提高和稳定产量。⑤限制捕捞力量。包括限制许可船数、吨位、马力、渔具数量和捕捞力量等,常用渔场滞在天数、作业天数、拖网次数和时间等指标来衡量。⑥限制渔获量。国际渔业条约往往以最大持续产量为标准规定允许渔获量,然后对有关国家进行配额。这种措施可直接控制捕捞死亡量,是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渔业资源增殖 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增加水域生物种群的数量或移入新的种群,以提高水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措施。广义的也包括某些间接增加水域种群资源量的措施。常用的渔业资源增殖的方法有:①人工放流。即将一定规格和数量的用人工繁殖培育的苗种,选择在环境条件适宜、敌害少和饵料丰富的水域放流,以补充和增加水域的自然资源量。②移植驯化。即将新的水产资源生物种群移入一定水域,使其适应新的环境自然定居繁殖,形成新的有捕捞价值的种群。③改善水域环境。包括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兴建过鱼设施,以维持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路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