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湖北大学
释义

§ 基本信息

湖北大学

学校名称:湖北大学

位于:武汉市武昌沙湖之滨

占地面积:1800多亩

校训:日思日睿 笃志笃行

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学院路11号

邮政编码:430062

§ 学校概述

学科建设

湖北大学拥有文、史、哲、理、工、经、法、管、教、医等10个学科门类,设有文学、历史文化、商学、政法与公共管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教育、体育、艺术、外国语、哲学等15个院,另设有继续(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培训学院、知行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人民武装学院。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9个(覆盖62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10个,19个学科获准设立“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湖北大学

师资队伍

湖北大学现有教职员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9人,校内特聘教授3人,“琴园学者”特聘教授50人,正、副教授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31人。有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10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7人入选湖北省“111”人才工程, 28人和14人分别入选湖北省属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30人曾被授予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8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津贴。

教育教学质量   湖北大学已有60余年本科教育、28年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经历,是国务院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0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100人。学校有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个,创办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3个,立项建设省级品牌专业6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优质课程1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2005年,学校获批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英语、“飞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等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文化、体育竞赛中获奖5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2004年,学校接受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12万余人,有的已成为政界、学术界、科技界、文化界和新闻界的知名人物,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司法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训秋,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文化史学大师冯天瑜,著名雕塑家、文职将军程允贤,著名歌唱家、音乐家喻宜萱,“长江学者”谈胜利,“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范春歌、刘枫等都是我校的校友。

科研成绩   湖北大学现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中试基地,办有《湖北大学学报》 、《蛛形学报》、《胶体与聚合物》等多种学术期刊。学校在新材料、生物技术、基础数学、精细化工、中药现代化技术等众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一批国家级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和部省级奖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专门史、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列宁思想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003年学校与复旦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人类肝蛋白组计划”中的“人类肝蛋白质相互作用连锁图的建立”专题;2005年学校承担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中的《典志•思想文化志》项目,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文化工程建设项目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部分科研成果应用于京珠高速公路、长江三峡等重点工程以及汽车、钢铁、化学化工、育种、旅游开发、航天等领域,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湖北大学

治学环境    湖北大学濒临美丽沙湖,东接十里武钢,西望黄鹤琼楼,南瞰浩淼东湖,北临滔滔长江,校园内四季常青,环境优美,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学校拥有122个教学科研实验室、95间多媒体教室、17000余台(件)仪器设备、131个教学实习基地;图书馆纸质藏书达165万册,电子图书达53万册。学校是最早接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用户,利用教育网与Internet互联,共享网络资源,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

国内外影响   湖北大学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文教专家和国内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受国外及港、澳、台的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1996年5月成立了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驻汉部队以及多个省直厅局参加的湖北大学董事会。现有22个全国性或省级学会(研究会)挂靠本校。学校的教学、科研、招生、体育、毕业生就业、共青团、成人教育等工作曾被评为全国高校先进。学校曾连续几年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鼓励与鞭策    湖北大学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原国家主席李先念曾为学校亲笔题词,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教育部部长周济等一批领导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

§ 校史流览

湖北大学

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创建于武昌

湖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痛感国家贫弱,目睹农村凋敝,主张教育救国,以济时艰。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为了发展本省乡村教育,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武昌沙湖之滨的宝积庵。1931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先生以厅长之职兼任湖北省立教育学院第一任院长。学院开办时,设两系一科,即农事教育系、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1932年增设民众教育专修科,1935年又增设农事教育专修科。各系均为四年制本科,各专修科均为二年制专科。

当时学院设有农业学校、农场和青山教育实验区,供教学和学生实习使用。还在校外举办了民众夜校、民众教育馆,馆内民众乐于静听演讲,勤于练习国术,潜心受教,开创了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民众结合之先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于1935年6月同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消息传到武汉,爱国学生无不义愤填膺,热血沸腾。12月17日,武汉50余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代表正式成立“武汉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20日,在学联的组织下,l万余人参加了游行。21日游行队伍由武汉大学学生带队,22日即由我院学生带队。游行队伍在武汉关上岸,经江汉路,准备穿过法租界进人日租界示威,受到当局的阻止,改由中山大道前进,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25日,武汉被国民党当局宣布戒严。尽管国民党当局阻挠、破坏、镇压“一二·九”运动,我院学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运动的前列,并在武汉大、中学校中发挥了较好的组织作用,在学校的历史上谱写了抗日救亡、不畏强权的光辉一页。1936年上半年,受当局迫压,学院被迫停办。

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成立于恩施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建立临时省会,陈诚在鄂主政,制定了《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按大纲规定,我院于1941年秋正式恢复,选校址在恩施五峰山。此时自1936年停办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已经整整中断了5年。

其时正值国难当头,复校后的师院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最突出的问题是无力兴建校舍。于是因陋就简,利用原森林公司和茶厂的旧房权作校舍之用,多为木架板构造。另外,就地取材用杉树皮、木架临时搭了几间教室,凑合着开学上课。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师生犹抱教育救国、卧薪尝胆之精神,不改其志。复校后的第一年,学院设有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专修科分设国文、英文、数理、音乐、体育五个教学组。湖北大学

在回忆这段校史时,陈友松先生是不可不提的。陈友松,男,湖北京山人。他幼年家贫,学习刻苦,得教会资助方能上学并走完一段学程,后考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2年秋,因学生反对我院院长一职一直由教育厅厅长兼任,省政府通过参议会知名人士李四光先生等人出面,从西南联大请来陈友松先生担任院长一职。陈先生就任院长后,励精图治,矢志扩大本院规模,学院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42年秋到1943年,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史地专修科、一年制师资短训班,招收音乐、体育各一班,开办附中、附小,解聘了对待学生作风恶劣的原训导长,全校师生员工生气勃勃,全校上下充满生机活力。但当局制约过多,尤其是与前任院长、教育厅厅长张伯瑾、陈诚办学意见不合,陈友松遂于1943年7月愤而辞职,卖书做路费返回西南联大。“清江之水何浪浪,复楚贺志走他乡”,这有感而发的诗句,真切反映了陈先生当时的复杂心情。

尽管在任职期间遭受极大的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但辞职后的陈友松先生仍然十分关心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回联大后,他于当时国民政府的所在地重庆四处奔走,呼吁改组本院为国立大学。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极力支持,亦四处奔走,广为号召。1944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命湖北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隶属教育部。学院即奉命改制,将原来的科改系,到1945年,国师粗具规模,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体育八系俱全。

抗命请愿与国师回迁武汉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迁到后方的各级机关、学校纷纷迁回。因种种原因,国师没有复员于它的诞生地武昌宝积庵,而是先抵江陵,后至沙市童家花园。当时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荆沙古城往昔的繁华已成烟云,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同时碍于交通不便,图书杂志不易购得,名流学者无法延揽,不少教授纷纷辞职。为“改善生活,保证学习”。

1947年春,国师学生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抗命请愿”斗争,要求归迁武汉。从2月26日至4月6日,600余名学生前往武汉省府请愿,并得到了武大、中华大学、农学院和医学院等高校学生的声援,迫使当时的湖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出面安抚,教育部特派教育次长赴汉调处。其声势之大、时间之长,为湖北学运史所罕见。

1948年5月,国师正式迁往武汉。学生先期借住武汉大学附属医院(今湖北教育学院),图书仪器随后陆续运回。9月、10月间,学校整体迁往汉口唐家墩市一中和中山大道汉光中学。

国师归迁武汉不久,就发生了“八四”事件。7月31日,院方签发空头支票一张,作为学生8月份的伙食费,致使8月1日全院学生断炊。部分学生前往院长王治孚住宅请求合理解决,工竟匿而不见。一学生见蒋介石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堂屋正中,气愤之下将其摔碎。事发后,王治孚报告教育部要求解散国师,严惩25名为首的学生。8月4日,教育部电令解散国师。电令到达,师生群情激昂。8日,国师学生自治会召开记者招待会,报告事实真相,散发《为反对教育部无理解散湖北师范学院,抗议无耻栽诬二十五位同学敬告社会人士书》。17日,武汉大学学生自治会在中华大学开会声援国师同学。18日,国师教授会作出严正决议,电请教育部收回解散国师成命。9月4日,教育部任命新院长,变相收回成命。不久,法院亦对王治孚劣迹提起诉讼。至此,“八四”事件取得斗争胜利,国师得以生存。

国师迁回武汉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加强了对国师学运的领导工作,国师成为汉口的学运中心。一大批学生在频繁的学运中受到了锻炼,先后加入了党组织并投奔革命工作,为武汉、湖北乃至中南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9年7月16日,中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国师。根据当时革命工作的需要和国师无固定校址的实际情况,国师停办,进行整理,国师教师,或自行联系工作,或由接管部统一安置和调派。在校学生,或参军参干,或转入他校继续学习。图书仪器等全部校产移交给继国师续办的湖北省教育学院。

从1931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创立,到1949年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受接管,计18年历程。18年中,虽经5年停办,几度迁徙,历经坎坷,饱经风霜,却培养各类人才1484人。回首18年的风雨历程,学院不因时乖运蹇而败萎,不因反动摧残而丧志,反而愈挫愈勇,艰难向前。

湖北教育学院诞生与教师进修学院成立

国师停办后不久,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等人的关心下,在国师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正式成立,1949年10月15日开学上课。至1952年,学校设有教育、中国语文、数学、物理、体育卫生、音乐、美术、戏剧、俄文等9科,在校学生753人。学院设有附师,另设有附一小、附二小、附三小,为本院师生实习之用,后改为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工人业余学校各一所。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进行了全国性院系调整工作。湖北省委为落实调整方针,将教育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各科学生和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同时,以省教育学院留下的部分人员和校产、校址为基础,成立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以解决本省师资极其缺乏的矛盾和适应将来教育发展的要求。当时的教师进修学院开设有教育、语文、历史、俄文、数学、理化、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11科,另设有文教行政干部班、政治班。

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

1953年,中央决定继续进行高等教育的调整工作。同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指出:高等师范教育是整个普通高等教育的重点,要扩充现有的高等师范学校,有条件、有准备地建立新的高等师范学校。根据以上精神,我校适时呈请教育部批准将本校改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并于1954年4月获得批复同意。1955年8月,为适应发展需要,师专全部迁址武昌马房山。

1956年春,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为适应湖北地区中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湖北省教育厅决定:将湖北师专的语文、历史两科分出,另行组建一所新的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同时,还将湖北师专的体育科分出,成立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将湖北师专的音乐、美术两个短训班分出,与华中师院的图画、音乐两系合并,组建成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1957年秋,湖北省委决定,将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做出这一决定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好师专,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二是为了在适当的时候将师专发展成为师范学院。

两校合并后,校址重新迁回武昌宝积庵并将此作为永久校址。教职员工达到620人,在校学生达到2138人。学校设有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7个科。校园基本建设快速发展,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不斯改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经验日臻丰富,基本具备了高等师范学院的条件。

武汉师范学院建立

1958年8月8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武汉师范学院。新组建的武汉师范学院教职员1543人,设有中国语文、历史、数学、物理4个系,生物、地理、化学3个专修科,并设有马列主义、教育学、体育、外语4个公共课教研室(组),本、专科兼办。学院组织机构为二级建制,行政机构设九科三室,即教务科、出版科、人事科、学生科、保卫科、总务科、财务科、膳食科、卫生保健科及秘书室、基建办公室、生产办公室,院党委下设组织部和宣传部。1958年成立的武汉师范学院已经基本奠定了完整的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和建制。

“文革”期间,学校的各项工作受到大环境的极大影响。“文革”结束以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78年,根据《湖北省教育事业八年规划》 (草案)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制定了1978-1985年发展规划。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八年中,前三年在逐步发展的同时,以整顿打好基础为主;后五年要有较大的发展,经过努力,把学院办成专业齐全、教育质量较高、科研成果较多、名项工作先进的师范院校。围绕八年发展规划的奋斗目标,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开展多层次办学;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党的建设,改进领导作风,搞好班子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各项工作蓬勃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成立

1984年1月,湖北省委鉴于我省省属高校规模小、条件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为统筹安排和发展我省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决定将武汉师范学院原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由省直接领导和管理。6月15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速发展和改革我省高等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同时上报教育部。8月11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将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

9月26日,湖北大学成立大会隆重召开。黄知真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对湖北大学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武汉师范学院成立三十多年来为全省培养大批人才和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湖北大学全体师生员工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办好湖北大学做出新的贡献。徐章煌校长代表学校讲话,表示热烈拥护省委、省政府的决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兢兢业业、脚踏实地、锐意改革、努力工作,把湖北大学办成以师范为主,文、理、管多学科的开放型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省长黄知真、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共同为“湖北大学”揭牌。

湖北大学成立初期,设有中文、政教、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0个系和教育行政管理、中文、政治三个专修科,共13个专业,本专科学生3072人,研究生34人。学校占地面积520亩。

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是我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校徽及释义

湖北大学校标

新校徽整体形状为编钟。编钟外形取于楚国古乐器,由左右两组构成,组成湖北大学第一个字母“H”。左上部钥匙意为“开启智慧之门”。两侧用“湖北大学”的金文字体,形成一种装饰性的图案,给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之感,并使编钟具有立体感。凤凰为楚国图腾,出自于出土楚文物的丝绣。凤凰造型为“U”,点出了“大学”这一主题。编钟和凤凰是楚文化艺术代表,以此为湖北大学的象征。

编钟的材质为青铜,具有阳刚之美,凤凰取材为丝绸,具有阴柔之美,刚柔相济,体现了湖大学人精神品质。昂首挺胸,正在腾飞的凤凰,代表湖北大学师生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奔向美好的明天。编钟和凤凰的组合,代表教学和科研,教学要求严谨,如青铜铸钟,科研需要想象,如凤凰腾飞。整体形上窄下宽,为梯形,代表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升华。

§ 校训及释义

湖北大学

“日思日睿 笃志笃行”语出我校前身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第一任院长汪奠基先生为国师填写的院歌歌词。意思是每天不倦地学习,勤于思考,就能融会贯通,博大精深;立定志向,始终如一地去追求,然后切实地实践,就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它体现了我校一贯的教育目标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是学校历史和校风的延续。

“思曰睿”出自《尚书》中的《洪范》篇,“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汪奠基先生化用《洪范》原文,推陈出新,改为“日思日睿”,意为每天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博学通达,与时俱进。

“笃志” 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一语。意为广泛地学习,志趣专一。

“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语。意为忠实地实践。

我校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树立为中华民族繁荣富强而刻苦学习、敬业奉献的志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办好湖北大学,不断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罗永根

校 长: 吴传喜

党委副书记: 严学军

副 校 长: 周积明 鄢明明 顾豪爽

校长助理: 卢 斌 邓长青 王世敏

§ 湖北大学校歌

§ “十一五”学校相关建设

湖北大学

措施

(一)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水平

(二)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一流本科教育”。

(三)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科研实力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业绩。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开放办学水平

(六)努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七)大力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八)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民主、科学、规范管理

(九)着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湖北大学二级学院

主要成绩

——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学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专门史、基础数学、材料学、伦理学、世界经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9个学科先后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创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点总数由26个增加到107个;省级重点学科由9个增加到15个,校级重点学科由9个增加到16个,16个学科获准设立“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实现了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围绕学科和专业建设,组建了商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系、资源环境学院、艺术学院,学科关系进一步理顺,学科结构更趋合理。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迈上了新的台阶。相比“九五”,本科专业由42个增加到50个,创办省级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3个,立项建设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优质课程16门,启动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承担省级以上教研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4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国家级2项;出版教材51部,其中3部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3部入选国家“十五”教材建设规划,1部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规模分别由“九五”末期的9228人、543人增加到11835人、1536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等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文化、体育竞赛中获奖500余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0%左右。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办学的水平和层次有较大提高,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联系,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教育取得初步发展。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持续、稳步发展。湖北大学

——科研工作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十五”期间,科研经费总投入达8075万元,较“九五”增长了5100万元,增幅达172%。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7项,占8.1%;省部级项目212项,占19.8%;横向项目425项,占40%。立项建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建成省级中试基地1个。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文化工程建设项目方面取得突破,2003年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人类肝蛋白组计划”中的“人类肝蛋白质相互作用连锁图的建立”专题;2004年承担了国家清史篡修工程项目中的《典志·思想文化》项目。通过鉴定或验收的成果37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93项,获准专利22项,15项实现产业化,发表学术论文近600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00余篇,出版著作150余部。

——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十五”期间,大力实施“152”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教师硕士化、博士化计划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校际、国际交流进修计划,共引进专任教师360人,其中,双聘院士2人,教授21人,博士94人,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教师20人,聘任“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32人。支持128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2人做博士后研究、50人出国访问研修。相比“九五”,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55人增至193人,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分别提高了5.7%、4.4%,教师队伍学历、职务、年龄和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五”期间,学校累计投入近5亿元用于校园基本建设,较“九五”增长了7倍多。其中,投入4亿元新建了教科大楼、数计大楼、生化大楼、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综合体育馆等一批教学及辅助用房;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建成学生公寓8.3万平方米、教师公寓6.2万平方米。与2000年底的存量相比,校舍建筑总面积增加了26万平方米,相当于2000年以前建筑面积总和。投入近7000万元加强校园网络和“数字化”建设。馆藏纸质图书达120万册,电子图书53万册。教学科研仪器总值增长了10582万元,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积极推进校园“洁、绿、亮、美”工程,校园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加强与武汉市的联系与合作,大力整治周边环境,师生出行条件和校园外部环境显著改善。教职工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学习活动,不断用先进理论武装师生员工的头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征集并确立了新校标、新校训,提炼了具有湖大特色的“习坎”精神。积极开展“讲学习、讲正气、讲奉献”、“道德建设月”等文明创建活动以及高品位的校园文体活动,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心思进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学校在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十五”是学校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的五年,也是各项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学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初步实现了由教学型综合性大学向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转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