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殳 |
释义 | § 概述 殳 据文献记载,殳长一丈二尺,柄为竹木质,呈八棱形,柄端安有金属(多为青铜质)的殳头,称为“首”。一般认为殳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从出土实物看,可分无尖锋和有尖锋两类。在有关商朝的文献中未见殳的记载。周朝把殳列入“车之五兵”,是实战兵器。战国时期,步、骑兵的地位上升,殳因其杀伤作用差,只作为侍卫的守备兵器,是“步卒五兵”之一。《司马法》言“执羽从杸”,说明殳还同旂祋旆并用,又是军事指挥的一种标帜。汉朝以後,殳被淘汰。 § 基本信息 田字格中的“殳”字 殳 拼音:shū 注音:ㄕㄨ 部首:殳,部外笔画:0 总笔画:4 五笔86:MCU 五笔98:WCU 仓颉:HNE 郑码:QXA 笔顺编号:3554 四角号码:77407 § 释义 基本字义 1. 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 2. 戟柄。 3. 古八体书之一:~书(用于兵器上)。 4. 姓。 详细字义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成为兵器。本义: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 2. 同本义 殳,以杖殊人也。——《说文》。段注:“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 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殊,断也。” 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周礼》 授旅贲殳。——《周礼·司戈盾》 执殳而立于道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卫风·伯兮》 3. 又如:殳仗(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4. 秦书八体之一。如:殳书(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体上的文字);殳虫(秦书八体的殳书和虫书) 5. 姓[1] § 百家姓殳 殳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是因功获赐的姓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伯陵,同民人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两人便私下结合了。缘妇后来为伯陵生了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名叫殳,是箭靶的发明者,因此,帝尧封他为殳侯,赐他以殳为姓,称殳氏。 2、以兵器名作为姓氏的姓,以兵器名为氏。古代时,每逢一年开始的第一天,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有殳仗队和兵甲游行接受检阅。每队各设有将军一人指挥队伍。所谓殳仗队,即后来的仪仗队。殳,是一种竹制的兵器,长一丈二尺,头上不用金属为刃,八棱而尖。殳仗队将军的后代,便以兵器名“殳”作为姓氏。 3、出自有虞氏,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舜为部落首领时,有虞氏族人殳斨(Qiāng 音枪)为舜大臣。殳斨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殳”命姓,遂成殳姓一支。 得姓始祖:古时候,竹制兵器叫殳,是古老的武器,当远古人类还没使用金属时,狩猎和战争前,要手持殳舞蹈,这即是动员练习,又是祭神和鼓舞士气。后来在上古时,庆典操舞中就有殳仗队,而负责率领殳仗队的官员,他后代人以官职为姓,又形成了一支殳姓。远古时候有个人物叫殳斨,他是舜帝的大臣,殳斨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殳为姓,遂成殳姓一支,故殳氏的后人奉殳斨为殳姓的得姓始祖。 殳姓分布:殳姓主要分布浙江省嘉兴市一带。 § 字形对比及字源演变 日本明朝体 甲骨文 香港明体 金文 台湾细明体 楷体 国大陆宋体 小篆 § 兵器介绍 湖北襄樊首次发现战国铜殳 殳,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撞击的长柄兵器。东周时期使用普遍,有的史书上称作“杵”或“杖”等。后来又称作“棍”“棒”,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型兵器,不但用来防身自卫,还是装备军队的重要实战兵器。一般认为殳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 周代战车上装备五种兵器,称作“车之五兵”。《周礼·月令》篇载:“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五戎即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周礼·夏官·司右》郑玄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 殳为周代五兵之一,古代文献中不乏记载。然而在曾侯乙墓出土殳之前,它到底为何形制,一直因缺乏实物证据不得而知。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曾出土过殳,却定名为三棱矛,后来才根据我省考古成果予以正名。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7件殳、14件晋。殳有刃,晋则无刃而仅有铜套,杆均为积竹木,八棱形,外表缠丝线。其中3件殳刃部较长,一侧的刃上皆铸制篆书一行“曾侯之用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惟一一次出土自铭为“殳”的兵器,真正彻底解开了殳的形制之谜。 § 战国铜殳 湖北襄樊首次发现战国铜殳 2008年10月14日,考古人员在展示刚刚出土的战国铜殳,该铜殳是在位于襄樊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岗墓地奥航公司建设工地一小型战国竖穴土坑墓葬内发现的,据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这是襄樊市首次发现的战国铜殳。该铜殳长度为6厘米,加上1.45米的木杆,整个殳的长度为1.57米,由于这类仪仗性质的兵器极少在小型墓葬中出土,文物就显得非常珍贵。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