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代佛教 |
释义 | 明代佛教是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二百 七十六年间朱明一代的佛教。 明代政权建立之初,有鉴于元代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转而支持汉地传统的佛 教各宗派,因此喇嘛教在内地渐衰,而禅、净、律、天台、贤首诸宗逐渐恢复发 展。太祖早年出身于僧侣,对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顿。洪武元年(1368)即在南京 天界寺设立善世院,命僧慧昙管领佛教,又置统领、副统领、赞教、纪化等员, 以掌全国名山大刹住持的任免。三年(1370)又召集各地僧耆,规定寺院为禅、 讲、教(包括依瑜伽教修行及应赴佛事等)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随后又召 集江南名僧至南京,启建“广荐法会”及点校藏经,进行刻版。对于僧人普给度 牒,废除过去计僧卖牒的免丁钱,并命各地沙门讲习《心经》、《金刚》、《楞 伽》三经。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对于佛教的整顿更为积极,仿照宋制设各 级僧司、僧官[其制在京设僧录司,各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 僧录司诸僧官由礼部任命,有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 义等职。主要任务是监督僧众行仪及主管考试等。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起, 僧录司务僧官都按级给俸,最高的月给米十石,最低的五石。见太祖实录],制 定僧服色别,严格区分禅、讲、教三类。十七年(1384)采纳礼部尚书赵瑁的建 议,规定每三年发度牒一次,并加考试,不通经典者淘汰。二十四年(1391)命 各州府县只许保留大寺观一所,僧众集中居住,限各府不得超过四十人,州三十 人,县二十人。规定男子非年达四十岁以上,女子非五十以上者不准出家见《明 史.职官志》三)。复通告全国,防止僧俗混淆,规定僧人诵经仪式和施主布施金 额,这就是所谓《申明佛教榜册》,是明初整理佛教的一项重要文件。又命各府 州县的僧官,就地调查杂处民间的僧人实数,要他们集中居住。次年(1392)通 知全国各级僧司造僧籍册,拟刊布各寺,使互周知,名为《周知板册》。后以执 行手续过烦,不久就停止了。 明初以来,僧道度牒是免费发给的。但考试限制很严,私度因而激增。代宗 景泰二年(1451)因救济四川、贵州饥荒,采纳朝臣建议,实行收费发牒制度, 凡僧道纳米五石者,给与度牒。宪宗成化二年(1466),淮扬地方大饥,也用同 法以赈济。成化八年(1472)淮扬巡抚张鹏请给僧道空名度牒一万道,以买米济 荒,虽一度遭到反对,但到了次年户部却发给空名度牒十万道,以赈济山东。这 样,有牒僧道既大量增加,寺观自然随之而增。据成化二十一年(1485)统计: 在成化十七年(1481)以前,京城内外的官立寺观,多至六百三十九所。后来继 续增建,以致西山等处,相望不绝。自古佛寺之多,未有过于此时者。而纳费发 牒之举,直继续到明末为止(《大明会典》卷一百零四)。 明代寺院的土地虽不如元代的多,但明初对于大寺,也常有给田赡僧之举。 如报恩、灵谷、天界,号为南京三大寺,都有许多寺田。南京报恩寺的田地塘荡 就有一万余亩(《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江南各地著名寺院也都有相当多的土 地。常州武进县土豪陆衡典了弥陀寺田土三千亩,到期不肯全部交还,因此兴讼, 于是开始禁止买卖寺田(《钦录集》洪武十九年条)。洪武二十七年(1394), 规定全国大寺有钱粮者,设钻基道人一人,专办差税,其余僧众都不许在外奔走, 交结官司。到了景泰年间(1450—1456),令各处寺观田地,每所限置六十亩为 产业,其余都拨给农民佃种纳粮(《大明会典抄略》“僧录司”),钻基道人之 制也就跟着废止了。明代对于喇嘛仍给以应有的宗教上优遇。洪武六年(1373) 前元帝师喃迦巴藏卜入朝,即与以炽盛佛宝国师称号。洪武七年(1374)帕思巴 后代公哥监藏巴藏卜入朝,又尊为帝师,加国师称号。设置西宁僧纲司,任喇嘛 三刺为都纲;于甘肃河州,设置番汉二僧纲司,以藏僧任僧官。成祖即位后,对 喇嘛更加重视。永乐元年(1403)遣中官侯显入藏,迎哈立麻至京,亲往慰问, 请于南京灵谷寺启建法会,给与大宝法王称号。当时宗喀巴(1357—1419)在藏 传弘佛法,名称普闻,成祖又派大臣四人往请,宗喀巴派遣上首弟子释迦智(13 54—1435)前来京师,成祖即给他以大慈法王称号。后释迦智回西藏创建色拉寺 (拉萨三大寺之一),又再度至京,任永乐、宣德两代国师(张建木《宗喀巴大 师传》)。计永乐时代(1403—1424)受封的藏族喇嘛,有五王、二法王、二西 天佛子、九大灌顶国师、十八灌顶国师(《明会要》卷七十八)。宪宗、孝宗、 武宗三代(1465—1521)都深崇喇嘛。来京藏僧,也多给以西天佛子、灌顶国师 等尊号。武宗且通达梵语,自号大庆法王,给藏僧食茶八万九千余斤。神宗万历 五年(1577)蒙古可汗俺答入青海,闻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1543—1588)至西 宁附近弘法,即率众万人欢迎,给以“遍知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尊号(达赖喇 嘛之名就从这时开始)。索南嘉措遂致书当时宰相张居正致敬,表示当劝顺义王 (时俺答受封为顺义王)早日回蒙,并献礼物四臂观世音、氆氇、金刚结子等。 万历十六年(1588)神宗曾派人迎索南嘉措前来北京,但他于是年即在内蒙逝世 了。 明初各宗派中,禅宗盛行,而以临济为最,曹洞次之。元末禅僧继续传法于 明初的,有楚石梵琦、梦堂昙噩、愚庵智及。明初知名的禅僧有季潭宗泐、恕中 无愠、呆庵普庄、见心来复、斯道道衍、雪轩道成、南洲溥洽等。中叶以后,则 有楚山绍琦、空谷景隆、笑岩德宝、无明慧经、无异元来、永觉元贤、湛然圆澄 等,各阐禅学于南北各地。 梵琦(1296—1370)和昙噩都曾参加蒋山法会,为太祖所礼重,著有《北游 集》、《凤山集》、《西斋集》及《六会语录》。昙噩(1283—1371)著有《新 修科分六学僧传》三十卷行世。智及(1311—1378)四主名刹,为元叟行端以后 的有名宗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宗泐(1318—1391)与来复齐名。洪武五年(1372)于钟山建法会,太祖命 他升座说法,并作《赞佛乐章》八曲,又命主金陵大天界寺,掌全国僧事。与如 玘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经》,颁行全国。所著有《全室外集》九 卷。无愠(1309—1386)从元叟行端出家,居台州瑞岩时,日本怀良亲王慕他的 名望,遣使请往日本传教,太祖因此召他至南京,但无愠以老病辞。所著《山庵 杂录》二卷,称为宗门七书之一(《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二)。普庄(1347— 1403)深于禅学,又善讲说。洪武十年(1377)朝廷命各地僧徒讲习《心经》、 《金刚》、《楞伽》三经,他受请讲授于金山寺,由是著名。又曾主江西訟E居山 及浙江径山。所著《呆庵语录》,后湮没不传(《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三)。 来复(1319—1391)擅长诗文书法,历主宁波天宁及杭州灵隐诸大刹,曾被召至 京,受四众归敬。后因丞相胡惟庸案牵连被杀。著有《四会语录》及《蒲庵集外 集》六卷。道衍(1335—1418)号逃虚子。成祖起兵时,任为军师,即位后,论 功授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任太子少师,复姓姚,命名广孝。常居僧 寺,冠带而朝,还仍缁衣。他除监修《太祖实录》及监修《永乐大典》外,著有 《道余录》一卷、《净土简要录》一卷、《诸上善人咏》一卷、诗文《逃虚子集》 十卷(《明史》卷一百四十五)。溥洽(1346—1426)博究教典,并通儒书,曾 任僧录司左善世。建文帝出奔时,成祖疑他与闻其事,把他拘禁十余年。后因道 衍临终之请,始释其狱。寂后,杨士奇为撰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道成(1352—1432)出于万松法嗣雪庭福裕一系,尝住金陵天界寺,永乐初曾出 使日本。 绍琦(1404—1473有语录四卷曰《笑岩集》。德宝门下出幻有正传,正传门 下有密云圆悟、天隐圆修、雪峤圆信三名僧,各传道一方,时称为临济中兴。圆 悟(1566—1642)重兴宁波天童寺,为明末禅宗著名宗匠。嗣法弟子有汉月法藏、 浮石通贤、破山海明、费隐通容、木陈道忞 等十二人。其法系蕃衍,遍于全国。 慧经(1548—1618)住江西新城(今黎川县)寿昌寺,倡导农禅,重振曹洞 宗风。其法嗣四人,以博山元来、鼓山元贤二系最盛。由此二系的蕃衍,使曹洞 一宗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和天童一系的临济禅形成对峙之势(《五灯会元续 略》卷一)。元来(1575—1631)开法江西博山,门下出宗宝道独、栖壑道丘、 星郎道雄等,其法系颇盛于广东。元贤(1578—1657)住福建鼓山,大唱曹洞禅, 著有《补灯录》、《继灯录》、《永觉禅师广录》(三十卷)等二十余种。圆澄 (1561—1626)在法系上与元来、元贤为同门昆季。他开法绍兴云门显庆寺,法 席大盛。门下麦浪明怀、石雨明方、三宜明孟、瑞白明雪等,都是禅宗知名者。 著有《慨古录》、《宗门或问及语录》八卷(《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五)。 华严宗在正德至嘉靖之间(1506—1565)稍弘于北方。无极(明信)由鲁庵 (普泰)传授贤首教旨历二十余年,门下出雪浪洪恩(1545—1608),尽传其学, 著名于江南。雪浪弟子知名的有巢松慧浸和一雨通润。一雨的弟子有苍雪读彻和 汰如明河。慧浸(1566—1621)善于讲说,通润(1565—1624)精于著述。明河 (1588—1640)曾疏《楞伽》、《楞严》二经,并著《补续高僧传》二十六卷。 苍雪(1588—1656)别号南来,善讲《华严大疏》,并工诗文,有《南来堂诗集》 行世(弘方《贤首宗乘》)。 天台一宗,宋元两代盛传于江浙。入明以来,只有东溟慧日、原璞士璋、白 庵力金(一作万金)等数家。慧日以后,继述的有无碍普智、万松慧林、千松明 得、百松真觉诸家。至万历间无尽传灯(1553—1627)住天台幽溪高明寺,始重 立天台祖庭,大开讲席。他著有《法华玄义略辑》一卷、《天台传佛心印记注》 二卷等,时称为天台中兴。其后智旭继之,著有《法华纶贯》一卷、《法华会义》 十六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等,为明代天台最后的一大家。 慈恩宗典籍,宋元间渐次失传,至明初几乎成为绝学。正德年间(1506—15 21)鲁庵稍弘于北方,无极继之,渐传于南地。雪浪从无极学《华严》,旁及 《唯识》,辑有《相宗八要》。其门人巢松曾领学徒在焦山专攻《成唯识论》三 年;一雨著有《成唯识论集解》十卷,可知其学风的趋向。后紫柏盛赞慈恩一宗, 学者复继起研究。明昱(1527—1616)曾讲唯识于南京、北京及杭州等地,著有 《成唯识论俗诠》等《相宗八要解》(王肯堂《成唯识论俗诠序》)。王肯堂 (?—1614)亦治《成唯识论》,因感慈恩著疏亡失,乃辑藏中经论及《华严疏 钞》、《宗镜录》诸典正释唯识之文,编撰《成唯识论证义》十卷。崇帧年间 (1628—1644),祩宏的弟子绍觉(广承)讲唯识于杭州莲居庵,其门下有灵源 (大惠)、辩音(大基)和新伊(大真)等。广承著有《唯识音义》八卷,未成 而寂,由辩音补辑成书。大惠著有《成唯识论自考录》十卷。新伊著有《成唯识 论合响》十卷(《灵峰宗论》卷八之一)。新伊的法嗣智素,又撰《成唯识论音 响补遗》十卷。此外,当时的唯识学者还有古德、内衡等(钱谦益:《上内衡法 师书》,见《有学集》卷四十)。 律宗自明初以来,也很衰微。正统间(1436—1449)朴原主杭州昭庆寺,奉 命开坛传戒,时称宗师(《新续高僧传》卷二十八)。万历初,如馨(1541—16 15)在南京古林寺传戒,三昧(1580—1645)继之,律学大振。晚年应请入南京 宝华山传戒,著有《梵网经直解》四卷。其法嗣见月继制《传戒规范》,古林遂 成律宗道场。同时福州鼓山元贤,广东鼎湖山道丘、弘赞等,均尽力于律学之复 兴。弘赞著有《四分律如释》十二卷、《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鼎湖山志》 卷二、三)。 净土法门,自宋元以来成为各宗的共同信仰。明初梵琦、大佑、慧日、妙叶、 普智、道衍等,都弘赞净土,各有著作。 嘉靖至万历间(1522—1619)宗本、传灯等都宣扬净土法门。 特别是云栖祩宏,专志净业,广受缁素的归向,建立了净土一宗的道场。智 旭精究各宗教义,亦以净土为三学(禅、教、律)的指归。他的弟子成时,选编 有《净土十要》,流传很广。 此外,慧经、元来、元贤、圆澄等曹洞宗匠,也都提倡禅净双修。其影响一 直延至今日。 明代中叶,自宣宗至穆宗(1426—1572)一百多年间,各宗都衰微。但到神 宗万历时期(1573—1619),名匠辈出,形成佛教的复兴气象。这个时期最重要 的人物,是云栖祩宏(1535—1615)、紫柏真可(1543—1603)、憨山德清(15 46—1623)、藕益智旭(1599—1655),号称明末四高僧。 明代在家居士对佛教的研究,也形成一种风气。宋濂、李贽、袁宏道、矍汝 稷、王宇泰、焦竑、屠隆等,都于佛学有相当理解,遗有许多有关佛学的著作。 宋濂为明初翰林学士,曾三阅大藏,著有《宋学士文集》。所撰高僧塔铭等 文字三十九篇,祩宏辑成《护法录》,为元末明初佛教史传的重要资料。李贽出 入儒释之间,尤好禅宗。著有《文字禅》、《净土诀》、《华严合论简要》等书。 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三人,俱以文章知名。他初学禅于李贽,后归心净土法 门,撰有《西方合论》,宣扬净土。矍汝稷博览内典,汇集禅门宗师语要,撰 《指月录》三十二卷,盛行于世。王肯堂精于医学,学佛研习唯识,著有《成唯 识论证义》。焦竑长于文字,举进士第一,与李贽往来论学,因归心佛法。著有 《楞伽》、《法华》、《圆觉》等经的《精解评林》各二卷。屠隆是著名的文艺 家,晚年学佛,著有《佛法金汤录》三卷,驳宋儒排佛言论。 其他如严讷、虞淳熙、庄广还等,多从祩宏习净土法门。 庄广还编有《净土资粮全集》六卷。紫柏、密藏之倡刻嘉兴藏,多得力于袁 了凡、陆光祖、冯梦祯、陶望龄等的护持。这些居士对于明末佛教之复兴起着很 大的作用(《居士传》卷三十七至四十六)。 明代佛教教义的研究,以《楞严经》为最盛。现存明代研究《楞严》的著述, 尚有数十种,著名者为真鉴《楞严正脉疏》十卷、德清《楞严通议》十卷、通润 《楞严合辙》十卷、智旭《楞严文句》十卷及《玄义》二卷、钱谦益《楞严经疏 解蒙钞》十卷、曾凤仪《楞严宗通》四卷等。《心经》、《金刚经》、《楞伽经》, 自明太祖指定为僧徒必须讲习的三经后,注解极多。除宗泐、如玘所释以外, 《心经》有宋濂《般若心经解义节要》一卷、真可《心经注解》一卷、德清《心 经直说》一卷、李贽《心经提纲》一卷等;《金刚经》有真可《金刚经释》一卷、 德清《金刚经决疑》一卷、智旭《金刚经破空论》一卷、曾凤仪《金刚经宗通》 七卷等;《楞伽经》有德清《观楞伽经记》八卷、通润《楞伽经合辙》八卷、智 旭《楞伽经玄义》一卷及《义疏》九卷、曾凤仪《楞伽经宗通》八卷等。《法华》、 《华严》、《起信论》,亦极流行。天台著述,有一如《法华经科注》七??窍》七卷、德清《法华通义》七卷,智旭 《法华会义》十六卷等。华严有德清《华严经纲要》八十卷、方泽《注华严经合 论纂要》三卷等。戒律的著述,以《梵网经》为最盛。现存的有祩宏《梵网菩萨 戒经义疏发隐》五卷、寂光《梵网经直解》四卷、智旭《梵网经音义》一卷及 《合注》七卷、今释《梵网戒疏随见录》一卷等。 明代撰著的佛教史籍,现存的有玄极《续传灯录》三十六卷、文琇《增集续 传灯录》六卷、加惺《大明高僧传》八卷、明河《补续高僧传》二十六卷、幻轮 《释氏稽古略续集》三卷、元贤《继灯录》七卷、《建州弘释录》二卷、传灯 《天台山方外志》三十卷、如卺《禅宗正脉》十卷、净柱《五灯会元续略》八卷、 通容《五灯严统》二十五卷、通问《续灯存稿》十二卷、朱时恩《佛祖辈纲目》 四十一卷及《居士分灯录》二卷、黎眉《教外别传》十六卷、郭凝之、圆信合编 《先觉宗乘》(辑录居士入道机缘语要)五卷、《优婆夷志》一卷、心泰《佛法 金汤编》十卷、屠隆《佛法金汤录》三卷、夏树芳《名公法喜志》四卷等。其他 禅僧语录,为《嘉兴藏》及日本辑《续藏》所收的约有百余种。 明代的刻藏事业,前后共有五次。即洪武年间(1368—1398)初刻于南京的 《南藏》,永乐年间(1403—1424)再刻于南京的《南藏》和刻于北京的《北藏》, 在这以后有刻于杭州的《武林藏》,乃至万历年间(1573—1619)开雕而完成于 清初的《嘉兴藏》。前三藏是官板大藏,后者是私刻大藏。 《武林藏》是中国最初刻成的方册大藏经,开刻年代不明。《嘉兴藏》是真 可及其弟子密藏计划,幻予继之主持,经德清、袁了凡、陆光祖、冯梦祯等支援 刻成的《方册大藏经》。初开刻于山西五台山,后褹E至浙江径出,而由嘉兴楞严 寺发行。故依刻经处所称为《径山藏》,依发行地称为《嘉兴藏》。 此外,明代还有藏文藏经(甘珠尔)的刊行,在永乐和万历时代,前后曾翻 刻过两次。此甘珠尔原系十四世纪之初由嘉漾比丘刻成,藏于藏地奈塘寺,世称 奈塘版。永乐八年(1410),成祖遣使藏地访求经典,即取其经藏全部翻刻,又 翻刻其丹珠尔(论藏)部分要典《般若》、《中道》、《律论》、对论、二种 《比量论》六论随经藏发行,称为永乐版。这是明代初刻的“蕃本”大藏经(见 永乐八年“藏经赞”)。其后万历三十三年(1605),又翻刻永乐版蕃本,以黑 字印行,称为万历版(吕澂 《西藏佛学原论》,深浦正文《佛教圣典概论》第十 章)。 明代建国以后,为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于洪武三年(1370)命僧慧昙出使国 外,开了以僧为使的创举。慧昙率领使节团一行二十余人,访问西域各国,于洪 武四年(1371)秋到达僧伽罗国(今斯里兰卡)。他以高龄劳瘁,到僧伽罗后不 久即患病,自知不能复命,预向僧伽罗王留下遗表而寂(宋濂《觉原禅师遗衣塔 铭》)。洪武十年(1377),宗泐又继慧昙遗志,奉命率领佛徒三十人,再使西 域。往返六年,至洪武十五年(1382)归国,从印度取回《庄严宝王》、《文殊》 (真实名义)等经。 其次是对日外交。当时日本为南北朝时代(1336—1396),南朝太宰府怀良 亲王曾遣日僧祖来来中国致书通好,洪武四年(1371)十月至京。太祖即命禅僧 祖阐、天台讲僧克勤等送祖来还国(《明史日本传》)。迨达九州时,怀良亲王 已出奔,新任地方官怀疑祖来乞师中国,把祖阐等拘留在九州太宰府。后经京都 王朝得悉其事,派舆马来迎。足利义满欲请祖阐主持天龙寺,克勤未允,只为日 本僧俗演说佛法而已。洪武七年(1374)五月,祖阐、克勤等回至南京,太祖以 他们不辱使命,给以嘉奖,并令克勤蓄发拜官(宋濂《送无逸勤公出使还乡省亲 序》)。建文三年(1401)日本足利幕府也遣僧祖阿等来明。建文四年(1402) 祖阿归国时,惠帝亦遣僧道彝(天伦)、一庵(一如)赴日还聘。次年(1403) 二月,明使归国时,足利义满又遣僧坚中圭密为正使来明。时惠帝出奔,成祖即 位,日使适到称贺,逐遣赵居任、张洪及僧道成等,送日使者还国并赠书通好 (《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 明代中国和尼泊尔的外交往来,也以僧人为使节。洪武十七年(1384),太 祖命僧智光与其徒惠辩等赍玺书彩币出使尼八刺国(今尼泊尔),其王马达纳罗 摩遣使随智光入京,送金塔、佛经及名马方物,于洪武二十年(1387)到达南京。 太祖报以银印、玉图书及幢幡彩币等。智光在尼泊尔时,曾从麻诃菩提上师受传 金刚曼陀罗四十二会,归国后译有《八支了义真实名经》、《仁王护国经》、 《大白伞盖经》等(《明史》卷三百三十一《西域列传》)。 (林子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