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光弼
释义

§ 生平传记

李光弼

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率兵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先后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九门(今河北城西北)﹑赵郡(今河北赵县)等地。五月﹐与郭子仪会师常山﹐乘敌疲惫出击﹐大败史思明部于嘉山(今河北曲阳境)﹐进围博陵(今河北定县)﹐军威大振﹐使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吏归唐。

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等率众10万进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北都留守李光弼所部不满万人﹐先在城外凿壕﹐又以挖出的土作坯数十万﹐加固城垒。当敌攻城时﹐用大炮发巨石猛击﹐还暗掘地道陷敌﹐不断袭击叛军﹐使之不敢接近。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击﹐大败蔡希德﹐歼其部众7万﹐既守住了太原﹐又保证了唐军左翼的安全。

干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史思明军突然渡河﹐陷汴州(今开封)﹐逼洛阳。李光弼因兵力悬殊﹐乃弃洛阳﹐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随后伺机出战﹐挫败了叛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歼敌2万。

上元二年(761)﹐朝廷强令收复洛阳﹐他不得已而出兵﹐当时叛军尚锐﹐加之大将仆固怀恩违反节度﹐因而兵败邙山(今洛阳北)﹐退保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后复任河南诸道副元帅﹐出镇临淮﹐统河南诸道兵反攻叛军﹐配合仆固怀恩等收复洛阳。他曾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广德二年﹐因受朝廷猜疑﹐抑郁而死。

§ 历史背景

潼关遗址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次年,光弼被子仪荐为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节度使,又加河北采访使,领朔方兵五千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收常山(今河北正定),会合郭子仪军大破禄山将史思明,河北十亲郡复归唐。光弼欲攻安史巢穴范阳(今北京),值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失守,长安陷落,乃返军据守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

肃宗至德二载(757),史思明、蔡希德以十余万众围攻太原。太原只有河东兵约万人,光弼鼓励士卒,多方备御,思明不能得逞。后安庆绪(安禄山子)杀父自立,思明归范阳,留蔡希德继续攻城。光弼乘其懈怠,出兵反击,大败叛军。

乾元元年(758),子仪、光弼等九节度使联兵围安庆绪于相州(今河南安阳)。二年,史思明自范阳来援庆绪,唐诸军战败并溃,唯光弼军不散。代宗命光弼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入洛阳。时史思明已杀安庆绪,称大燕皇帝,遣军攻河南诸州。光弼以洛阳城大难守,遂撤出官吏百姓,弃空城,率全军扼守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东南)。思明入洛阳,于河南掘沟筑月城,与光弼相持。次年,光弼大败思明于河阳,乘胜收复怀州(今河南沁阳)。唐代宗李豫上元二年(761),宦官鱼朝恩、大将仆固怀恩奏称叛军不难扫除,唐肃宗乃促光弼速攻洛阳,光弼被迫进军,战于北邙(今河南洛阳北),唐军大败,河阳、怀州均陷。光弼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入朝,肃宗不加罪责,命其以太尉充河南副元帅,都统河南等五道行营节度使,镇临淮(今安徽盱眙北)。此时,史思明已被其子史朝义所杀,朝义遣军南侵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等十三州,自领精骑围宋州(今河南商邱南)。光弼移镇徐州(今属江苏),击败叛军,

宝应元年(762),进封临淮郡王。当时浙东袁晁起义,光弼遣军镇压。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信任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两人皆与光弼不协,力图中伤。光弼自镇临淮,二三年间不敢入朝。他历来治军严肃,发布命令时,诸将不敢仰视。至是,朝廷屡次征召,他皆迁延不至,诸将因此不听指挥,光弼羞愧成疾,广德二年(764)卒于徐州。

§ 太原之战

至德二载(757年)春,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北都留守李光弼率领军民坚守太原(今太原西南),挫败史思明等部围攻的著名防御作战。 李光弼安禄山遣兵攻陷潼关后,正围困史思明于博陵(今河北定州)的李光弼部,撤围西入井陉(今河北定州)的李光弼部,撤围西入井陉(今河北获鹿西南),还太原。史思明再度攻占常山(今河北正定),夺回河北全境。二载正月,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高秀岩自大同(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牛廷玠自范阳(今北京城西南)率兵共10万,会攻太原,企图夺取河东,进而长驱直取朔方、河西、陇右等地。

当时,李光弼所部精兵都已调往朔方,太原所剩只有河北兵5000人,加上团练(地方武装)之众,也不满万人。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诸将都惶惧不安,主张修城自固,李光弼认为,太原城方圆40里,叛军将至而动工修城,是未见敌而先使自己陷于困境。他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并做了几十万个土砖坯。等到史思明的大军攻打太原时,他命令将士用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损,就用土坯补上。史思明派人去山东取攻城器械,以蕃兵3000人护送,途中被李光弼遣兵拦击,将其全歼。 大炮史思明围攻太原月余不下,便选精锐士卒为游兵,让他们进攻城南,再转攻城西,自己则率兵攻城北,而后转攻城东,试图寻找唐军防守漏洞。然而李光弼治军严整,警戒巡逻无丝毫懈怠,使史思明无懈可击。李光弼又派人挖掘地道,通至城外,叛军在城外叫骂挑战,常冷不防被唐军拖入地道,拉至城上斩首,吓得叛军胆颤心惊,走路时都低头看地。叛军用云梯和筑土山攻城,唐军便在城下先挖好地道,使其靠近城墙便塌陷。李光弼为阻止叛军强行攻城,还在城上安装大炮(抛石器),发射巨石,一发可击毙叛军20余人,史军士卒死于飞石之下者甚众,被迫后退,但围困愈加严密。李光弼为打破叛军围困,以诈降手段,与叛军约期出城投降,暗地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军军营之下,先以撑木支顶。到约定之日,李光弼派部将率数千人出城伪降。叛军不知有诈,正在调动出营时,突然营中地陷,死千余人,顿时一片慌乱。唐军乘机擂鼓呐喊,猛烈冲击,歼灭叛军万余人。

正当太原之战紧张进行时,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夺取帝位后,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困太原。二月,李光弼率军出击,大破蔡希德军,歼其7万余人,缴获大量军资器械,蔡希德率残兵仓惶逃走,太原之围遂解。

§ 治军品行

李光弼刚毅果断﹐用兵灵活﹐尤以防御作战见长。治军严谨﹐所部屡战不殆﹐九节度使兵溃邺城(今河南安阳)时﹐唯李光弼与王思礼两节度使整军而还。他曾不顾敕令斩了不服军令的御史崔众﹑左厢兵马使张用济等。在收复常山时﹐释放被囚百姓﹐军纪严明﹐民众敬服。

§ 中兴之将李光弼

李光弼烈士子弟,自幼就不像一般孩子一样嬉闹玩耍。少年时代起,李光弼就精于骑射,性格严毅刚果,不苟言笑,让人一见肃然,营中上下皆知这是个有远大志向的好苗子。

李楷洛死后,李光弼袭父封爵,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手下任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王忠嗣一直慧眼识人,对李光弼另眼相待,他常常对人讲:“日后能代我统兵的,非光弼莫属。”由于在击破吐蕃、吐谷浑的战斗中屡建战功,唐廷进封李光弼为云麾将军。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推荐李光弼为副使,知留后事(统管全部军备后勤事务)。由于李光弼一表人才,为人磊落,安思顺想把女儿嫁给他。“光弼引疾去”,推托自己有病,没有答应这门婚事。由此,就可以见出李光弼出道时就有深谋大略,不把自己陷入这些权臣大将的关系网中,这样,才能一心尽忠朝廷,免受私人的利诱恩惠。唐平安史之乱形势图素与安思顺不和的哥舒翰知道此事后,大竖拇指赞叹李光弼是个汉子。当其时也,安禄山、安思顺兄弟权倾朝野,平常人想巴结他们都没门,而李光弼意坚辞不做“乘龙快婿”,志节确实不同凡响。为此,哥舒翰“异其操节”,上表朝廷,征入京城为武官。 哥舒翰镇守潼关时,唐玄宗心中也打鼓,同时拜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收兵河西。临行之前,玄宗问郭子仪有何良将可以推荐,郭子仪马上就说出李光弼的名字。唐廷制下,以李光弼为云中太守,兼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天宝十五年三月,李光弼以五千兵马与郭子仪合军,东下井陉,收复常山郡。史思明叛军来援,李光弼数出奇兵,贼军连败,唐军趁机攻拔赵郡。四月,唐廷又拜李光弼兼范阳长史、河北节度史。七月,李光弼率军又在常山的嘉山一带大破安禄山属下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三大将,斩首万余,生俘四千。史思明露发徒跣,只身一人逃往博陵。至此,河北大半郡县重为唐军所有。 首伐连捷之时,李光弼清醒认识到,范阳是安禄山老窝,应该先予攻克,绝其根本。计划未行,哥舒翰潼关败迅传来,唐玄宗逃往蜀地,一时间军心大骇。唐肃宗李亨即位后,马上派使臣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光弼临危受命,立即提五千兵马赴太原。 当时,节度使王承业荒于军政,侍御史崔众在太原主持军事,平时根本不拿王承业当回事,参见这位上司时也时常着甲提枪,随便闯入,没有一点上下尊卑规矩。李光弼听说此事后,本来就对崔众很反感。朝廷令下来,依理崔众应把所部兵马全部交予李光弼掌管。赴营参见新上司时,估计是骄慢成习,崔众骑马率兵士与李光弼会面,双方队伍相交,崔众仍旧大大咧咧安坐马上,根本不行参见礼。李光弼大怒,喝令左右当众把崔众拿下,绑缚关押。刚把崔众推走,朝廷中使赶到,说有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的诏书,又问众人崔众在哪里,要他跪地听封。唐玄宗李光弼答言:“崔众有罪,已经关起来了!”中使连忙拿出朝廷敕旨给李光弼看。 “现在要处斩的,只是侍御史崔众。如果你宣读制命封他为中丞,我就斩中丞崔众。如果朝廷有旨拜他为宰相,我就斩宰相崔众!”李光弼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中使惧,遂寝之而还。”兵荒马乱,大将在外,有生杀予夺之权,这位公公胆小得聪明,赶忙回朝复命。转天,李光弼大树兵仗,在军中当众斩杀崔众,威震三军。这崔众也是倒霉蛋,撞在李光弼刀下,成为李将军树威立势的牺牲品。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等人率十万多叛军向驻扎太原的李光弼军发起攻势。当时,唐军的精兵锐卒都被征调到朔方军保卫唐肃宗,李光弼手下士卒连一万都不到。面对十倍于己、来势汹汹的劲敌,众将都建议修城凭固,坚守以待外援。惟独李光弼有自己的见解。“环城四周有四十里,现在派城内兵民大修城池根本就不现实,敌人马上就杀至城外,到时大家筋疲力尽,连御敌的力量都没有。”于是,李光弼亲率士卒百姓,在城外掘壕沟为守,又下令挖堑沟数万,周围将士也不明就里,只能依命而行。 史思明到太原城前信心百倍,对诸贼将说:“李光弼弱兵不过一万,太原可屈指而取,然后我们鼓行而西,直攻河陇、朔方两军,再无后顾之忧!”没想到,刚要攻城,李光弼派人先以二百人才能挽动的巨型抛石车猛砸大石,一顿乱轰,叛军有一、两万人被砸成肉酱。史思明指挥兵士搭建飞楼,用木幔围起,在中间堆土成山,想凭土山临城进攻。李光弼兵士从下面把土挖空,土山轰塌。如此数合,史思明知道确实遇到劲敌,再也不提速战速决的事情。 太原城史思明在城外张灯结彩,大宴兵士,又让戏子在台上扮成逃跑的唐玄宗,一来刺激城内固守唐兵,二来给叛军当“宣传队”,鼓舞士气。戏演到一半,台上的几个戏子忽然不见——李光弼派人从先前挖的堑沟壕洞一直钻到戏台上,掏空地层,戏子们自然就掉了下去。没多大功夫,几个戏子就被推到城头,咔咔几下,涂满化妆油彩的脑袋就被扔了下来。“思明大骇”,把自己的统军牙帐赶忙迁到距城很远的地方。叛军走动时,也个个眼睛紧盯地下,惟恐不小心自己也掉到下面的窟窿里面,脑袋搬家。 相持之中,李光弼派人遍挖城外地下,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地道战”——只不过唐兵不是躲在里面放冷枪,而是把叛军营地的地下全部挖空。见时机成熟,李光弼假装城内粮尽,派人向史思明“约降”。“思明兴奋过望”,眼见在约定的时间有唐军将领手执白旗出城,忙下令兵士放仗准备迎降。脸上笑容还没消失,史思明身后军营忽然发出巨响,随即声声惨叫——军士集结后,地面再也承受不住重量,纷纷“塌方”,几千叛兵糊里糊涂全被活埋。再一转头,城上城下唐兵鼓噪大喊,精骑突出,一下子就杀掉近万名叛军。史思明吓破了胆,转身就逃。唐军乘胜追击,斩首七万余级,获军资粮草无数。此次大胜后,唐廷迁李光弼为司空,封郑国公。

§ 点评

太原之战是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一个典型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光弼智谋超群,采用顽强坚守与不断寻机出击相结合的战法,灵活运用地道、石炮等守城战术和技术,出奇制胜。太原大捷,对稳定战局,掩护朔方战略基地,具有重要意义。[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3: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