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死朗读》 |
释义 | § 简介 《生死朗读》 《生死朗读》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目前这本作品不但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球卖了上百万本,而且还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在2002年奉献出那部让观者动容,且获得了奥斯卡9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终助妮可·基德曼夺得后冠)的《时时刻刻》之后,导演斯蒂芬· 戴德利苦寻良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下一部电影计划:改编《生死朗读》。这个饱含着爱,罪恶,秘密与救赎的故事在打动全球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他的心。也正是因为面对着如此令人唏嘘的故事,戴德利感到了无限压力。早在开拍前和韦恩斯坦公司商谈影片时,戴德利就一直被自己能否把握好这部电影的改编所困扰。还好家人和影迷给了戴德利力量与自信,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生死朗读》顺利拍竣。[1] § 所获奖项 美国西部时间2月22日下午17:00,在洛杉矶柯达剧院举行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凯特-温斯莱特凭借《生死朗读》获最佳女主角。之前她曾5度入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竞争,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 内容简介 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 本片的故事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15岁的少年迈克尔·伯格因为患病身体十分虚弱,一次意外晕倒,幸好遇上了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出手相救。康复后的伯格一心登门道谢,汉娜的成熟抚媚深深撩拨起伯格年少冲动的情怀,即使两人之间相距21岁之多,但一段沉迷于肉欲的姐弟恋情仍然无法制止地发生了。汉娜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伯格为她朗读各种文学名著,《奥德赛》、《哈克历险记》、《牵狗的女人》……随着一次次的朗读,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加深。 突然有一天,汉娜神秘地失踪了,仿佛不曾存在过一样。伯格认为是自己的错才导致汉娜的离开,心情无比的痛苦和失落。八年的时间过去了,伯格一直在心底里深藏着这份秘密之爱。学习法律的伯格即将毕业,作为实习生的他参加了一场纳粹的审判,却意外地发现被告席上坐着的人居然就是曾经的恋人汉娜。原来汉娜在二战时期做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处死过许多无辜的人。汉娜战犯的身份让伯格耻于与汉娜相认,但伯格又无法相信善良的汉娜会犯下如何残忍的罪行。 伯格心中的煎熬随着审判的进行而日剧加深,而往日关于汉娜的种种神秘行为也逐渐找到了答案。伯格发现了汉娜一直刻意隐藏的秘密——汉娜是个文盲。但是汉娜却一直把这个秘密保守至今,即使要她承受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也不愿意坦承自己是文盲这一事实。汉娜最终被判无期徒刑,伯格无法了解汉娜为守住这一秘密所付出的代价。 两人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汉娜的入狱而终结,在随后的人生中,伯格慢慢体会到了汉娜的想法。他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去各种录着自己朗读声音的录音带,汉娜也开始了识字,并给伯格寄去了一封又一封的信件,但伯格却始终没有回信。十八年过去了,在狱中表现良好的汉娜获得了假释,终于能够和伯格见面了,可是面对这一机会,汉娜却丧失了勇气,她以上吊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 § 幕后花絮 凯特·温斯莱特的老年扮相 本片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原著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曾获得过德语推理小说大奖,《朗读者》是其最为轰动的代表作,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并被翻译成三十九种语言文字在全球广泛流传,中文版已经由译林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 小说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二战纳粹有关,虽然有无数的作品已经对这一时期有过深刻的描写,但《朗读者》的立意和角度无疑是独一无二的。也许因为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是侦探小说家出身,《朗读者》里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悬疑的色彩。少年伯格爱上了比自己大21岁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这场年龄相差悬殊的姐弟恋以汉娜的神秘失踪告一段落。当少年长大成人以后,在一个军事法庭上见到了曾经的恋人,而此时汉娜的身份却是接受审判的纳粹战犯,为了保守自己的一个秘密,汉娜选择了入狱。得悉汉娜秘密的伯格,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之中。汉娜不顾一切要保守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本片的导演原本属意由安东尼·明格拉担任,1996年他执导的《英国病人》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九项奥斯卡大奖。不过《朗读者》的导演重任最后落在了史蒂芬·戴德利身上,安东尼·明格拉则出任制片人一职。影片尚未完成,安东尼·明格拉和另一位制片人西德尼·波拉克(同为著名导演,电影代表作是获得过七项奥斯卡大奖的《走出非洲》)相继因病辞世,令人分外惋惜。 挑起导演大梁的史蒂芬·戴德利不是一位高产的电影导演,但他的作品可以说都是精品。在史蒂芬涉足电影之前,他已经是一名知名的舞台剧导演了,曾凭借《罪恶之家》获得过托尼奖。1998年,史蒂芬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短片《八岁男孩》,得到了英国学院奖最佳短片的提名。2000年,史蒂芬执导了第一部电影长片《舞动人生》,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等三项提名。2002年,史蒂芬根据迈克尔·坎宁安获得普利策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引起了影坛的轰动,这部电影不仅是当年的十佳电影之一,还是第60届金球奖的最佳影片,并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九项提名。 《生死朗读》《朗读者》是史蒂芬·戴德利第二次根据小说改编电影,这次为电影撰写剧本的戴维·黑尔,就曾经为《时时刻刻》担任过编剧,这次是史蒂芬和戴维的第二次合作。史蒂芬坦言当自己拿到剧本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小说搬上大银幕。要实现这个心愿并不容易,因为小说是用男主人公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如何在电影里展现男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情感是个不小的考验。史蒂芬让扮演男主人公的演员拉尔夫·费因斯充当电影的旁白,情节的推动加上演员的旁白叙述,深刻表现出了影片更多的内涵。 史蒂芬本人对这部电影有相当大的期待,希望能为这部电影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才华和精力。但是根据韦恩斯坦电影公司的安排,史蒂芬不得不在21周内完成电影的全部拍摄工作。在电影拍摄之前,经历了一次换角风波,原本女主角汉娜由妮可·基德曼饰演,但她因为怀孕而辞演了,最后由凯特·温丝莱特顶替。本片男主人公少年时代的扮演者大卫·克劳斯是德国的新人演员,他在电影里有一些激情戏的演出,考虑到大卫的年龄问题,摄制组特地等了几个月时间,等大卫真正年满18周岁了,才开始电影的拍摄工作。虽然电影的拍摄时间比较紧张,史蒂芬还是说服了韦恩斯坦电影公司,让摄制组飞往德国科隆进行为期八天的电影取景和拍摄工作。 § 电影原著 本哈德•施林克 作者简介 本哈德·施林 法学博士。曾在波恩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现在柏林洪堡大学任教职。并是北威州宪法法官。曾获德语推理小说大奖。《生死朗读》无疑是他最轰动的作品,先后荣获四个重要奖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侦探小说家写的爱情故事,但也有人说它其实和爱情无关;它是德国每间中学课程讨论的话题;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本书封面采用了艺术纸印银和烫银以体现书的情调和品位;装饰性腰带则别出心裁地设计成女子形体状。据悉,本书特地选在岁末年终推出,是想在承前启后的时刻,以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启动新年的感动与思考。 少年伯格与比他大21岁的女人,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发生了一场终生难忘的爱情。他很久以后才知道,汉娜曾经身为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而后者宁愿坐牢也要保守一个秘密…… 朗读,是我跟这个大我21岁的女人约会时的常规节目……我是她的朗读者,从我十五岁开始,一直到她坐牢也没有间断过。 它是一个侦探小说家写的爱情故事,但也有人说它其实和爱情无关;它是德国每间中学课堂讨论的话题;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 § 影片看点 凯特·温斯莱特全裸剧照 一具全裸的女性胴体,旁边是一个俊美的少年。“她”本预计由妮可·基德曼化身,也原可能让法国影后朱丽叶特·比诺什出演,但最后,一个叫凯特·温丝莱特的女演员幻化成了她的身影,从一枝花的熟女模样,一直跨越到垂垂老矣。其间,她既要与未成年少男共浴缠绵,亦要在战犯法庭上声泪俱下,而那个忍心在镜头后折磨她的英伦奇才,正是作品不多却部部惊人的导演斯蒂芬·道得利(《比利·艾略特》、《时时刻刻》两部,皆入围奥斯卡)。 银幕前的爱恨纠结,本缘自德国作家伯恩哈德·施林克的同名获奖著作。小说不但在德国风靡一时,还创历史地成为第一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德国产品。施林克胆敢剖开历史的伤口,探讨战犯的道德罪孽,底气来自于他法学家、法官及小说家的三重身份。而影片剧情涵盖广泛,既有对激情性爱的描写,有对人生成长的诠释,有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也有对忏悔与罪恶的思索,还有对人性真诚与虚伪的拷问,则是让对冲击奥斯卡自有一套妙方的温斯坦公司勒令导演日夜赶工的理由。 然而无论怎样粉饰妆容,影片注定要挑逗最具争议的黑白地带。从未开拍就扛上沉重历史包袱的本片,不管是熟女勾搭未成年少男的一系列引人遐想的激情画面,还是其对一名饱受谴责的女战犯的同情之声,哪一条都足以挑动各方的敏感神经。所以,无论它的“艺术指导、服装设计等如何完美还原历史”,这出“采用大量裸露镜头,为一个纳粹战犯搏以同情,淡化乃至美化大屠杀暴行”(影评人语)的电影仍免不了在评论界招来一片腥风血雨! § 幕后制作 电影《生死朗读》剧照 催人泪下的原著 每一个看过《朗读者》同名原著的读者,几乎都为书中汉娜的悲惨命运而潸然泪下。原著小说是连续多周的畅销书籍,并被译成了十多国的语言文字。对于这次的电影版,曾经在2002年凭借《时时刻刻》横扫金球奥斯卡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也坦言倍感压力:“这是一本有很多读者曾经为之深深动容的小说。在和电影公司商量影片的拍摄之时,有时候我在睡觉之前常常想,我究竟是否能够把握好这部电影的改编?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困扰着我。后来,我的家人和不少影迷一直支持鼓励我,他们对我说,‘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能把握住它’,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着自己如何能够做得更好,现在影片终于拍摄完毕了,我真的得感谢他们,他们给了我太多的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 提及影片中有关于二战和纳粹的故事,史蒂芬·戴德利也是感慨良多:“ 第一次看这本小说是,我很惊叹于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的视角竟然如此独特。也许很多人提及二战中纳粹灭绝人性的表现,去关注的都是一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但小说用了另一种触角,他关注的是在战争中,一些普通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这个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更多的人会像汉娜这样,不自觉的参与到一个罪恶当中,并且自己也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也是受害者,只是从来就没有人关注过他们。这部小说提供了这样的思路,我们终于可以明白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里,更多的事实真相。” 三位主演的精彩表演 对于出演《朗读者》中汉娜的角色,凯特·温丝莱特说:“ 这个角色是我演艺生涯中颇有难度的一次演出经历,因为汉娜的身份很特殊,而影片中,她的身份经历了几次转换,有几场戏例如法庭上面的情景,我在演出前都很紧张,这种感觉很久没有了。这个角色让我有一种责任感,使我不得不认真的演出她。曾经我还和导演认真考虑过,角色的身份是德国人,是否影片本身也应该用纯正的德语来进行对白,后来我发现这个难度太大,而且也不符合影片在美国上映的相关规定……最重要的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学德语(笑),配音那更加不好,气氛就完全被冲淡了。所以最后我和导演商量之后,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观众在电影中可以找到答案。” 虽然影片的焦点都集中在扮演汉娜的凯特·温丝莱特身上,但男主角成年米夏的出演者拉尔夫·费因斯也不是等闲之辈。同是英国演员的他,以《辛德勒的名单》《红龙》等电影为人所熟知,对于米夏这个角色,拉尔夫·费因斯说:“ 这个角色从我看剧本的第一眼起就喜欢上了,他是整个电影的旁白,也是讲述人,在影片里,观众会跟随他的回忆慢慢的进入整个故事里。他在影片的最后祈求一种救赎,这种救赎也同样打动了我自己,因为他的确伤害了其他人,虽然这种伤害并没有涉及肉体,以致于他不会收到法律的惩罚,但他已经为自己所忏悔。这也是这个角色最打动我的地方,我希望同样也能打动观众。” 影片中给扮演少年米夏的演员大卫·克劳斯所发挥的空间也很大。影片中,他与凯特· 温丝莱特有大量的对手戏。对于这个年仅18岁的德国少年,他对这次在《朗读者》中的演出显得很兴奋:“从来没有想过我能接到这样的角色,我很感谢导演能够在这么多选角的人选里肯定我。从我小时候起,我的父母就对我讲述着国家的历史,我也很清楚影片发生的年代中的故事,不过导演显得还是不太放心,他常常在片场问我,嘿,大卫,你对这段戏有没有什么疑问?这让我很轻松,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能和他沟通。凯特·温丝莱特是非常棒的演员,我从来没有想过能和她如此近距离的演对手戏,整个影片的拍摄对我而言都是相当宝贵和难忘的经历!” § 关于主演 电影《生死朗读》剧照 虽然女主角几易其主,但最终还是落到了导演的第一选择──凯特·温丝莱特身上。而凯特今年除了本片,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11年后再合作的《革命之路》也被誉为奥斯卡种子选手。目前本片出品方韦恩斯坦公司已经确定凯特将以“女配角”身份出征金球奖,以最佳女主角出征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并双双获奖。 “这个角色的演绎真的很难,”凯特·温丝莱特坦言道,“饰演她的那种感觉……我已经很久没有了。而由于这个角色身份的特殊性,也让我在演戏时多了一份责任感,使我不得不全身心投入,认认真真来扮演她。” 男主角米夏成年后的扮演者则是拉尔夫·费因斯。他在《辛德勒的名单》与《英国病人》中的精湛演出,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不过由于“宁缺毋滥”,费因斯近年来银幕作稀少,《哈利·波特》系列中罪大恶极的“伏地魔”就成为了他最新的银幕代表形象,而且,(影迷们惊喜的发现)费因斯在《哈利·波特》中的演技魄力有增无减。这次加入《生死朗读》剧组也是费因斯非常愿意的,不但因为这个故事引力十足,也因为“我第一次读到剧本,就深深喜欢上了这个角色。” 男主角少年时代的扮演者大卫·克劳斯也有不少发挥空间。这位年仅18岁的德国少年在众多竞争者中获得了与演技派巨星的合作机会,至今他都还兴奋得溢于言表:“我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能接到这样的角色,很感谢导演能够肯定我!”而与凯特·温丝莱特的大量对手戏(甚至包括不少激情场面)也让大卫·克劳斯获益良多。相信这次的拍摄会是克劳斯一次宝贵而难忘的经历,我们也许也能从本片,看到一名青年新星的冉冉升起。 § 影片特色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对于女主角的第一选择就是凯特·温丝莱特,但凯特此时要拍摄《革命之路》,所以影片公司选择了妮可·基德曼。但当妮可·基德曼正式开始参与本片拍摄时,却因怀孕而放弃了这个角色,此时凯特·温丝莱特有了空档期,她最终正式出演本片。 朱丽叶·比诺什曾被考虑过来饰演汉娜一角。但后来导演认为凯特·温丝莱特更适合汉娜的人选而放弃。 本片制作人西德尼·波拉克和安东尼·明格拉都在本片完成前逝世。 § 原声音乐 本片的配乐是尼可·穆利(Nico Muhly) 尼可·穆利是一位年少成名,游走于古典和流行之间作曲家、钢琴家。成长在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家庭,母亲是画家,父亲是纪录片工作者,从小就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另外作为一名别人常常另眼相看的“同性恋男孩”长大对穆利之后的音乐风格也有很大影响。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英文文学和阿拉伯语,还是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硕士毕业生。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得到在美国芭蕾剧团、波士顿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克莱尔学院合唱团创作和表演的机会,作品曾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美国惠特尼艺术博物馆等音乐圣地首演。他与作曲家、配乐大师菲利普·格拉斯有过密切合作并深深受其影响,还因为精湛的钢琴和钢片琴演奏技巧,为女歌手比约克的专辑《Medúlla》负责键盘和编曲,06年他更比约克御用制作人 Valgeir Sigurosson新创的厂牌Bedroom Community 旗下发行了个人首张古典音乐专辑。2008年他取代了大名鼎鼎的阿尔贝托·伊格莱西亚斯为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朗读者》一片创作主题配乐。他与电影的缘分是从2002年同一导演的《时时刻刻》开始的,菲利普·格拉斯当时凭借该片得到了奥斯卡原创音乐的提名。他还与格拉斯合作过《丑闻笔记》的配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