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文灏 |
释义 | § 人物简介 梁文灏 梁文灏(1941.9.18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1941年出生于繁华的大上海,1964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但毕业时他选择的却是地处甘肃兰州的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与当时的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梁文灏怀着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毅然从人人向往的大都市来到了贫瘠荒凉的大西北,从技术员到工程师,从勘测队的隧道专业负责人到桥梁隧道处的副总工程师,直到铁一院分管隧道专业的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一干就是40多年。 40多年来,梁文灏与隧道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他先后主持了侯月、宝中、西康、西南、宝兰、兰武二线以及青藏铁路等几十条铁路干线的450余座隧道和秦岭终南山隧道等20余座公路隧道以及上海、广州地铁等多项大型地下工程的前期规划、方案研究和勘察设计工作。为我国的铁路和基础建设事业,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40多年从不间断的潜心钻研和工作实践,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隧道选线、设计和建设经验。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始终瞄准最新科技的新思维,以及高超、全面的隧道设计水平在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建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九十年代国内最长的三峡工程对外交通专用公路木鱼槽隧道和目前世界长度排名第二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国内最长的秦岭铁路隧道。主持设计的西安安康铁路穿越秦岭特长隧道及其修建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曾获得全国工程设计大师、詹天佑成就奖等荣誉。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 § 人物简历 梁文灏 1941年 出生于上海 1964年 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同年赴地处甘肃兰州的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任职技术员 1967年 参加青藏铁路建设,初识高原冻土隧道 1978年 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下简称“铁一院”)工程师 1979年 铁一院勘测队隧道专业负责人 1984年 铁一院桥梁隧道处副总工程师 1988年 铁一院高级工程师 1994年 铁一院分管隧道专业的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5年 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项目总工程师 2000年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项目总工程师 2001年 青藏铁路全线开工,梁文灏主持青藏铁路的重点控制工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两座隧道——昆仑山隧道和风火山隧道的勘察设计 2004年 获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工程设计大师” 2005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受聘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副总工程师 [2] § 人物事迹 梁文灏 梁文灏,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男,1941年出生。上海市人。 196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分配到地处西安的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勘测队隧道专业负责人、桥梁隧道处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等项目总工程师。2004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工程设计大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文灏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十多年来,始终奋斗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第一线。曾先后主持了数百座铁路隧道、几十座公路隧道及地铁等大型地下工程的前期规划、方案研究和勘察设计工作。他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并结合工程实践加以创新,尤其在复杂艰险山区长大隧道建设以及黄土、风积沙、高原多年来冻土等特殊地区和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隧道修建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为推动我国隧道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最长、世界山岭铁路隧道排名第六的西安安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的建设中梁文灏担任项目总工程师。该隧道穿越秦岭山脉,全长18.45km,最大埋深1600km,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艰巨、技术难度大。他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一道对隧道的最佳位置、施工方案、辅助坑道、隧道衬砌、轨道结构等重大技术问题做了细致的研究和大量的分析,选定了最佳的越岭隧道位置、主持设计方案和最优的施工设计方案。梁文灏积极推动并参与了我国铁路隧道首次自主引进和采用TBM施工的决策和实施。他还针对特长铁路隧道内线路病害多、维修作业困难等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铺设弹性整体轨道的思路并决策采用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套靴式支承块新型弹性整体轨道结构。秦岭隧道修建成功,标志着我过隧道工程的建设规模和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0年梁文灏担任了中国最长、世界排名第二的西安安康高速公路终南山特长隧道项目总工程师。该隧道长18km,双线四车道。他充分利用秦岭特长铁路隧道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善于创新,在施工方案策划中,提出利用铁路隧道的平行导坑作为公路隧道的辅助坑道,多开作业面,加快施工进度。同时,利用铁路隧道作为公路隧道的送、排风通道,一举解决了快速掘进和施工通风两大难题,使工程创造了18个月打通18km隧道的奇迹,取得了隧道建设的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在海拔近500m的多年冻土区修建隧道又面临着“隧道施工对冻土扰动大,人员作业环境更为恶劣”等极其特殊的困难。为此,梁文灏结合自己多年在青藏高原从事设计和科研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多年冻土隧道定位时应优选长隧道、洞口尽量避开不良冻土发育地段;在隧道结构设计中应以围岩裂隙分布特征来考虑冻胀力的影响等多年冻土隧道设计应遵循的特殊原则。他创造性地提出采用隔热保温层阻隔洞内空气和围岩进行热交换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设计采用了防水、保温复合式衬砌结构。他还首次提出了控制施工环境温度的思想,将洞内环境温度控制在一个既尽可能减少施工热源对冻土的扰动,又能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范围内,并对环境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动态指导施工。由于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等设计、施工难题,使得昆仑山、风火山等两座高原冻土隧道只用了不到一年就顺利贯通,为青藏铁路建设扫平了障碍,也全面提升了我国高原多年冻土区隧道建设的技术水平。 梁文灏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委员会的多届理事、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先后荣获甘肃省科技先进个人称号;中华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詹天佑成就奖。他主持设计的秦岭特长铁路隧道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 [3] § 人物成就 梁文灏 隧道设计大师 凿出世界之最 2005年12月13日,梁文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歷史上的第一位院士,也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第一位院士。梁文灏荣膺院士当日,即受聘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副总工程师。从技术员到工程师,从勘测队的隧道专业负责人到“全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40多年来,梁文灏与隧道结下不解之缘,他设计开凿的隧道,缔造出多项“世界之最”。 梁文灏1964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毕业时他选择奔赴地处甘肃兰州的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工作,从人人向往的大都市来到贫瘠荒凉的大西北。此后,无论是他从事的专业还是任职的单位,他都没离开过“打隧道”这一行,用他自己的话说“隧道就是我的梦。” 建功秦岭 荣获中国诺奖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代大诗人韩愈的名句,使秦岭自古就成为中华大地上尽人皆知的名山。《史记》中曾形容秦岭为“天下之大阻也”,形象地描述了秦岭的雄奇险峻。秦岭不仅是神农尝百草、炎帝创天下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就在这座横贯中国东西部的宏大山脉腹中,距离主峰1600米的大山深处,一座当代中国最雄伟的地下建筑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秦岭特长铁路隧道。在业内,“国家科技进步奖”公认就是中国的“诺贝尔”奖。 西安至安康铁路是中国南北交通的第五条大动脉,其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穿越秦岭。而秦岭又在地质学界公认是“古老的东亚褶皱断层山地中最坚强的一个”(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语)。这一地区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地下断层密布,隧道施工中最怕出现的高地应力、剧烈岩爆、突发性大涌水、地热高温、溶洞以及放射性物质等现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寻找一条地质构造最稳定、施工运营条件最好又最经济的隧道位置,谈何容易。 高效施工 节省三亿投资 青岔,是秦岭山脉不起眼的一座峡谷。漫山遍野植被覆盖,成为野生动物的王国。为了选择合适的隧道方案,梁文灏跑遍线路所经的沟沟坎坎。为摸清秦岭山区的地质情况,他调集全院地质精英勘察宽达460平方公里领域内的地质构造。在此基础上,梁文灏确定了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好、洞口位置合适、隧道长度约18.4公里的青岔方案,经多年施工,验证了该方案的完善性。秦岭隧道的成功建成,标誌中国隧道设计、施工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隧道建设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2004年2月20日,“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宣布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勘测设计并完成的“西康线秦岭特长隧道”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做为得奖嘉宾参加大会的梁文灏心情格外激动,当他高高举起金色奖牌时,雷鸣般的掌声荡漾在人民大会堂会场,梁文灏的眼睛湿润了。 2000年,梁文灏担任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的项目总工程师,承担这座长达18公里、世界排名第二的双线四车道公路隧道的总体设计任务。他利用秦岭特长铁路隧道取得的宝贵地质资料和成功建设经验,因地制宜,善于创新,创造出隧道建设的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刷新中国隧道建设史上的又一项纪录。按常规计算,秦岭终南山隧道至少需要4至5年才能打通,但梁文灏以其独到的设计理念,创造了东线隧道18个月贯通的奇跡,节省投资3.2亿元。 青藏铁路攻坚战 担纲设计两隧道 2001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开工。梁文灏再次担纲,主持青藏铁路的重点控制工程、世界海拔最高的两座隧道--崑崙山隧道和风火山隧道的勘察设计工作。 冻土凿隧 攻克世界难题 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轨面标高490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而崑崙山隧道全长1686米,地处海拔4600-4800米的多年冻土地区,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该隧道穿越多条断裂带及多种不良地质,人称高原地质的“万花筒”。 在高原冻土隧道的线路选择上,梁文灏提出大埋深、长隧道、穿行于永冻层、减少工作面的指导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冻土环境和地下水的破坏,保护冻土的稳定性。 在隧道设计中,梁文灏提出将洞口区分为过渡段和中间稳定段的双层结构的设计思想,开创在两层衬砌支护中添加隔热保温层的全新设计思路和计算原则,形成一整套高原冻土隧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全面提升中国高原多年冻土区修建隧道的技术水平。这两座隧道只用不到一年时间就顺利贯通,打响青藏铁路建设战役的“开门红”。梁文灏攻克高原冻土隧道这一世界性难题,不仅为青藏铁路的顺利建设奠定基础,更为广大西部地区尤其是高寒地区的重大工程建设扫平技术障碍。 应对传媒 理性化解詰难 2003年,铁一院由梁文灏主持设计的兰武二线乌鞘岭隧道全面开工。该隧道海拔近3000米、全长20.05公里,纵穿乌鞘岭。它不但是亚洲陆上最长隧道,更是整个亚欧大陆桥的制高点。然而,这个“亚洲第一隧道”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各方否定之词,沸沸扬扬。2004年,内地各大媒体曾对乌鞘岭隧道设计“狂轰滥炸”。面对记者“发难”式提问,作为总设计师的梁文灏回答得非常理性:“铁一院是依据『两年半完工』的前提提交方案供专家讨论的。目前工程仍在进展之中,现在作出设计合理或不合理的判断还为时过早。” 事实胜于雄辩。2005年9月30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施工,乌鞘岭特长隧道终于顺利全线贯通。 桥牌高手 处世低调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国瑞总说,梁文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三个啟示:第一,要在重大项目的技术创新中,培养高科技人才。没有秦岭隧道、青藏铁路和终南山隧道取得的多项第一和科技创新成果,梁文灏不可能获此殊荣。“庭院裡跑不出千里马,温室裡长不出万年松。”第二,中国铁路建设应该培养造就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这是强国的需要。第三,各级领导和全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成才,要创造条件和环境,当好铺路石和人梯。 一生志向 奉献铁路建设 尽管事业辉煌如斯,但是梁文灏的处世态度非常低调,同事们常听他这样说:“个人荣誉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论什麼时候,面对怎样的成绩,都还是要实实地工作,但愿我能为西部铁路建设多尽自己的力量。”他提出科学需要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更需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繁忙紧张的工作之餘,梁文灏最大的爱好是打桥牌,他是铁一院桥牌协会的“主力”会员,每逢比赛都有他“闪亮登场”,而且稳拿名次。 牌技专业 出赛稳拿名次 2003年,铁一院建院50年大庆之际,单位邀请20多位省市领导及各界同仁与该院各级领导及离退休老同志欢聚一堂,举行桥牌大赛。经过10轮20副牌“鏖战”,他和搭档以206分成绩赢得亚军。在《甘肃省桥牌协会会员大师分表》里,梁文灏名列“五级牌手”(属专业级)。 [2] §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揭晓,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隧道专家梁文灏榜上有名。 梁文灏1941年出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 现为铁一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 梁文灏先后主持了宝中、西康、西南、宝兰、兰武二线以及青藏铁路等几十条铁路干线的450余座隧道和秦岭终南山隧道等20余座公路隧道以及上海、广州地铁等多项大型地下工程的前期规划、方案研究和勘察设计工作。 梁文灏大量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并结合工程实践加以创新,开创了中国隧道建设史上的多项第一,尤其在复杂艰险山区长大隧道建设以及黄土、风积沙、高原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和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隧道修建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为推动中国隧道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由梁文灏主持完成的秦岭特长铁路隧道修建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中国隧道修建技术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工程。[4] § 人物轶事 梁文灏在审查方案 梁文灏:敢在冻土上动土的人 打通青藏线“咽喉”,青藏铁路从格尔木出发不久,就正面切入“横空出世”的昆仑山。在高山长年冻土层中修筑长隧道,是公认的“世界难题”,也是青藏铁路二期格萨段工程面临的第一重难关。领军拿下其中两项最吃重的“活”——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两座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和风火山隧道的勘察设计,使铁路顺利进入“世界屋脊”腹地的,是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文灏。 厚实的“基础” 梁文灏1941年出生于上海。1964年,他怀揣铁道建筑专业毕业证书,走出上海同济大学校门,踏上西行列车,来到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四十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西北山川和祖国其他地区的崇山峻岭、沟壑谷地,先后参与、主持了侯月、宝中、西康、西南、神延等几十条铁路线的数百座隧道。在中国现代隧道史上,梁文灏和他的同事、弟子们一起,在铁一院隧道勘测设计的号旗下,用智慧和勤劳写下了多项“第一”:国内最长的隧道——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国内最长公路隧道——终南山隧道…… 巨大的挑战 2001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开工。梁文灏再担重任,负责指导青藏铁路的两个重点工程项目:昆仑山隧道和风火山隧道的勘察设计。 风火山隧道轨面标高4905米,是整条青藏铁路最高的路段,也是“世界屋脊”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而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不仅同样地处海拔4600米以上,且正面从多年冻土地区穿过,是迄今为止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这两座隧道,都是青藏铁路名副其实的“咽喉”,不先打通、筑好这两座隧道,后续的铺轨工程就根本无从谈起。 对于青藏铁路,对于高原冻土,梁文灏可谓是“冤家再聚首”。早在1970年,当时还很年轻的他就参加了青藏铁路西(西宁)格(格尔木)段的建设,并抱着“青藏铁路一定会再上马”的坚定信念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与其他科技人员一起,在高原上对冻土隧道展开了长期的系统研究,确立了“冻融圈”概念和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冻土”的基本原则。 但是此番真刀真枪地面对昆仑山隧道和风火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仍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矛盾和巨大挑战: 一方面必须“保护冻土”、稳定冻土,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在“冻土身上动土”,而且还必须进行深度开挖。这是一对很难解决的矛盾。与此同时,这两条隧道在施工中还存在着另一对更现实的矛盾:一方面,众所周知施工中混凝土的灌注需要一定的温度,否则混凝土就达不到标准,难以保证隧道的工程质量;但是在高原、冻土施工中,最忌讳的就是温度高,它极易造成冻土层的融沉和融冻泥流,严重时甚至会毁掉整条隧道。 智慧的闪光 为找到这些尖锐对立矛盾的平衡点,妥善解决冻土、高寒隧洞在严重缺氧条件下施工产生的许多不利影响,梁文灏和他的同事们绞尽脑汁、反复苦思对策。 他们提出了加大埋深、加长隧道、穿行于永冻层、减少工作面的指导原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冻土环境和地下水的破坏,保护冻土的稳定性,不仅攻克了冻土隧道结构设计、施工难题,还为运营期隧道防排水和防冻害等作了预先安排。 为了保证冻土隧道施工的质量,他们提出了:冻土施工环境的最佳控制温度的思路,既可最小限度地扰动冻土环境,又可最大限度地保证混凝土的凝结耐久度,还保证了施工安全。 针对隧道施工中特别突出的高寒缺氧问题,在施工设计中提出了增压增氧以人工制氧保证工作效率的指导原则,为隧道的顺利进展奠定了基础。梁文灏还特别提出了一个“保温瓶构想”:对隧道采用双层结构中间夹保温层的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永久冻土不被破坏,同时减少洞内气温与围岩的热交换,有效地防止隧道病害的发生,保证运营安全。 这一整套富有创造性的高原冻土隧道设计原则和方法,终于解开了高原冻土隧道设计施工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许多“死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全“啃”下了这两座最难“啃”的“僵硬骨头”,使青藏线顺利贯通风火山口、穿越昆仑山。 [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