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舜水 |
释义 | § 朱舜水 § 正文 见朱之瑜。 朱舜水,这是他的日本名字,他本来叫朱之瑜,德川光国把他老人家请到江户,执礼甚恭,不敢直呼其字,他只好给自己起了这么个号——舜水是他老家一条河。 德川光国是水户藩第二代藩主,后世变成了传说人物,就是电视剧没完没了搬演的“水户黄门”。他确有奇行:被立为世子,觉得对不起大哥,于是把侄子收为养子,所以第三代藩主不是他亲儿子。朱舜水称赞他让国而泯然无迹,真大手段。水户这个地名也曾给鲁迅留下印象,见名文《藤野先生》:“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不过,朱舜水客死在江户,并非水户,时间是1682年4月17日,享年八十三。 一部古代中日交流史,从日本来说基本是留学史,从中国来说几乎是流亡史。大概除了鉴真等几个和尚渡尽风波来弘教之外,文人,远自徐福,近至郭沫若、邱永汉,没一个是专程来弘扬中华文化的。朱舜水也属于亡命。梁启超将他列为明末清初五大儒师之一,与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颜习斋比肩,但实际他在中国只有十五首诗收录在《姚江诗存》中,几无影响。康有为作诗赞颂朱舜水,其一是这样的:孔子已无丁祭拜,学风扫地丧斯文,我游印度佛教绝,一线儒学或赖君。朱舜水“屈于明室,而伸于本邦”,其价值即在于给日本人点拨了儒家思想及学问。 他参加郑成功的北伐军,兵败,逃到舟山,乘上商船,航线惯例是先至长崎,再往安南。此前他附船经商,六到长崎,其中有一次是随同明臣乞师来的,铩羽而归。他清楚,德川幕府已锁国四十年,曾有南京富商十九人磨破了嘴皮要留寓,终未获准。然而,一个叫安东守约(号省庵)的,却拉住袖子似的请他就此留下来。安东奔走请托,终于使长崎奉行(镇巡)破例“开此厉禁”,朱舜水得以留驻日本。安东的年俸不过才二百石,实际领大米八十石,拿出一半来供养孤身飘然的舜水先生。朱舜水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深知这份情义的难能可贵,把安东视为“知己”,这二字他平生只给过两人。 又有一个叫小宅生顺的,其才过人,亦有见识,非常人所能及。朱舜水在长崎五年,不大为时人所知,二十七岁的小宅奉命到长崎寻求硕德耆儒,与明人流寓者笔谈,发现朱舜水最有学问,推荐给位居幕府宰相的光国,于是聘召朱舜水东上江户,待以宾师。“江户礼聘,实先生全生涯之一转捩”。(梁启超语) 光国当初是浪荡公子,十八岁时读《史记》,被伯夷的事迹感动,立志编篡史书。老后致仕,自号西山隐士、梅里先生。黄遵宪咏朱舜水有云:“终身耻食兴朝粟,更胜西山赋采薇”,光国对朱舜水其人发生兴趣,恐怕首先也在于他不食清朝粟。跟朱舜水读过两年书的安积觉(号淡泊)说:“非西山公之好贤,则不能发先生之蕴,相遇于千里之外,竟成天下之奇。”这是一点不错的。而朱舜水本人的意思是“遭遇如此,虽分在远人,亦乐观其德化之成也”。光国贤明谦厚,尊德乐道。朱舜水也去过水户,短期滞在。在那里讲学,“老者白须白发,亦扶杖听讲”,这种向学热情令他大为感动。光国在江户为舜水先生构居,他当初谢绝,后来还是住了进去,并且在这里奄然而逝,遗址在今东京大学农学部。光国辑成《朱舜水先生文集》二十八卷,自署门人。 朱舜水喜爱樱花,甚至说“使中国有之,当冠百花”。后来中国真的有了樱花,但历史并不像他想的那样世世和好,所以樱花再可观也不可能冠于百花。舜水先生七十岁时曾“欲辞西归”,但光国不允,终于死在了异乡。坟是明朝式的,在水户藩瑞龙山麓的德川家墓地里,冈阜萦回,林木郁苍。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