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蔡元培
释义

§ 职业生涯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委任状

革命家

蔡元培6岁入读私塾。11岁丧父后,由曾经念书的六叔蔡铭恩(茗珊)指导学习《史记》、《汉书》、《文史通义》等等。17岁考取秀才后,开始博览群书。1884年,18岁的蔡元培设馆教书。1885年,到杭州参加乡试。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贡士,因故未参加当年殿试,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补殿试,中二甲进士,点庶吉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留心新学,同情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杀害了他所崇拜的谭嗣同,使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离开翰林院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

1902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并担任会长。同年秋又创立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

1904年,与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密谋武装起义。

1905年参加同盟会。

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唐绍仪内阁教育总长,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提出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辞职。

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

1913年旅居德、法,从事教育、哲学和美学研究。

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

北大生涯

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

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

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

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

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政府的特务政治,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拥护国共合作。他被选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1936年,与陶玄、张静江、李石曾等人在上海创办世界学校,实行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把学生从小培养成出国留学及有用的人才。

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

香港生涯

1937年11月27日由庄长恭、丁燮林2位研究员陪同,从上海到香港。妻周峻(养浩)和子女在12月29日也到香港。

1938年5月20日,“保卫中国同盟”及“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于圣约翰大礼堂(圣约翰座堂)举行美术展览会。宋庆龄邀请他出席并且公开发表演说。时任港督为罗富国爵士。

1940年3月3日,年迈的蔡元培于寓所失足跌倒。3月4日便被送入香港养和医院。3月5日病逝,卜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1]

§ 感情生活

青年时期的蔡元培

蔡元培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由“六礼”到中西合璧,再到婚姻自由、平等,其间充满着传奇,也正好印证了他本人一生的思想变革及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第一次婚姻

婚礼之前从未谋面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

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此时的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见过面。王昭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但蔡元培却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他更有大男子主义,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对他无条件服从,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他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二次婚姻

一幅画结缘作画人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33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题字极有功底。他一打听,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黄仲玉出身书香门第,不但没有缠足,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于是他请朋友从中撮合。

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190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可谓对此作用不小。

19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就在这期间,黄仲玉去世了。

第三次婚姻

相差22岁的师生恋

在蔡元培54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这时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对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感,她一直到33岁还没有结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蔡元培和周峻两人年龄相差22岁。

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赴欧洲学习。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1940年3月5日,也就是离周峻50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2]

§ 教育思想

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军国民教育

蔡元培、黄仲玉及其子女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在他国已有道消之兆”,但在中国仍有提倡的必要。从国际形势看,中国“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从国内形势看,“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将使军人社会永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而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有寓兵于民,对抗军阀拥兵自雄,捍卫民主共和的良苦用心。

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也是蔡元培对当时流行欧美、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概括,尽管蔡元培当时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理解未必全面,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确是因为蔡元培的介绍而与中国教育界见面的,从此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公民道德教育

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旨在富国强兵,但即使国富兵强,也会出现如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资本家与劳工之间矛盾激化的现象,因此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蔡元培认为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不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亲爱”),显然和封建道德的专制等级性不相容,但他明确指出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些基本范畴,其内涵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是相通的。

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受康德心物二元论观点的影响,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现象世界是我们可以经验到的,它和时间、空间不可分离,受因果律的制约,其存在形式是相对的,隶属于政治的。实体世界超越于经验之外,只可直观感悟,没有时间空间可言,不受因果律的制约,它的存在形式是绝对的,超越政治的。现象世界中的人,由于存在人我差别的意识,追求幸福的意识,而纠缠于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在实体世界中,人们摆脱了现象世界的种种矛盾,泯营求而化人我,能实现意志的完全自由和人性的最大发展,思想和言论也不受某一门之哲学某一宗之教义的束缚。所谓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使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著”,“使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

美感教育

蔡元培

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蔡元培认为美感“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在现象世界中,凡人皆会因生死离合祸福利害等种种境遇而产生爱恶惊惧喜怒悲欢之种种感情,而一旦将这些引入绘画、诗歌、音乐等而成为美的材料,则审美者除得一“浑然之美感”外,不会卷入现实的情感矛盾之中。可见美感已超越利害关系和人我之分界,“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世界观教育即是引导人们具有实体世界的观念,但这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可以实现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美感教育,利用美感这种超越利害关系、人我之分界的特性去破除现象世界的意识,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所以美感教育也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民国元年制定学制时,他就有意识地提高中小学美育的地位,在北大他亲自开设《美学》课,并一直注意推动公共美育设施和专业美术院校的发展。他认为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但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和宗派之见,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轶政治之教育。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蔡元培认为上述“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中每种教学科目虽于“五育”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通数育。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视教育,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比例极低,如1920年前后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仅占1.2%左右。仅此有限的预算内经费还常被侵占挪用,也不能如数到位,导致教育经费奇绌,教育事业陷于难以为继的程度。

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加之身为北京大学校长,对政府官僚掣肘、摧残教育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和支持者,并从理论上加以引导。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教育独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

他认为政党与教育的对立表现为:

①教育要平衡发展人的个性和群性,政党则不然,它要造成一种特殊的群性,为本党服务,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

②教育是求远效的,着眼于未来,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所以讲“百年树人”。而政党是求近功的,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

③在政党政治背景下,政权在各党派之间更迭,由政党掌管教育,必然会影响教育方针政策的稳定,影响教育的成效。所以他认为教育要超脱各派政党之外。

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其中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是:分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立大学一所,区内的高等专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文化学术事宜均由该大学校组织办理。大学的事务,由大学教授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持,校长由教育委员会选举产生。各大学区大学的校长组成高等教育会议,处理各大学区间的事务。教育部只负责处理经高等教育会议议决而与中央政府发生关系的事务,及教育统计报告等,不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认可。这一设想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的框架基础。[3]

§ 著作

1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 传记文学出版社 民国67

2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民国70

3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蔡元培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 《蔡元培先生全集.续编》(蔡元培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民国80年

5 《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著) 上海书店 1984

6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 传记文学出版社 民国56年

7 《蔡元培语萃》(蔡元培著) 华夏出版社 1993

8 《蔡元培随想录:人生的启示》(蔡元培著)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4

9 《文化融合与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选》(蔡元培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

10 《蔡元培文集》(蔡元培著) 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5

11 《蔡元培选集》(蔡元培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12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东方出版社 1996

13 《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蔡元培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14 《张元济蔡元培来往书信集》(张元济著/蔡元培著)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92

15 《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和商务印书馆》(蔡元培著/蒋维乔著/庄俞著) 商务印书馆 1987

16 《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蔡元培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17 《玄圃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蔡元培著) 三联书店 1990

18 《蔡元培选集》(蔡元培著) 中华书局 1959

19 《蔡元培论科学与技术》(蔡元培著)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0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21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蔡元培卷》(刘梦溪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2 《蔡元培学术论著》(蔡元培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23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01,《美育代宗教说》(娄子匡编/蔡元培著) 东方文化书局 1973 24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21,《妖怪学讲义》(娄子匡编/蔡元培著) 东方文化书局 1974

25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41,《中国伦理学史》(娄子匡编/蔡元培著) 东方文化书局 1974

26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专号.(2),民族篇(娄子匡主编/蔡元培著) 东方文化书局 1976

27 《蔡元培张元济往来书札》(蔡元培著/张元济著)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民国79年

28 《蔡元培美育论集》(蔡元培/高平叔) 湖南教育 1987

29 《蔡元培哲学论著》(蔡元培/高平叔) 河北人民 1985

30 《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31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著/高平叔编) 中华书局 1984

32 《蔡元培政治论著》(蔡元培/高平叔) 河北人民 1985

33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著/胡适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34 《孑民自述》(蔡元培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35 《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著) 淑馨出版社 1989

36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商务印书馆 1998

37 《未能忘却的忆念》:《宇宙风·自传之一章》《人间世·名人志》合集(蔡元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38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商务印书馆 1999

39 《蔡元培民族学论著》(蔡元培著) 台湾中华书局 5/12

40 《蔡元培教育论集》(蔡元培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41 《简易哲学纲要》(蔡元培编) 商务印书馆 民国13年

42 《哲学要领》(科培尔讲) 商务印书馆 民国8年

43 《哲学大纲》(蔡元培编纂) 商务印书馆 民国10年

44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上海商务印书馆 民国26

45 《美术的起源》:《学术讲演录》(蔡元培著) 4414

46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编) 商务印书馆 民国16年 47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编纂) 商务印书馆 民国23年

48 《伦理学原理》(蔡元培编译) 商务印书馆 民国8年

49 《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胡适编辑/蔡元培/王云五编辑) 商务印书馆 民国26年

50 《蔡元培书信集》(蔡元培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51 《文明的呼唤》:《蔡元培文选》(蔡元培著/聂振斌选注)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52 《大学精神》:《五四前后知识分子论大学精神之经典文献》(蔡元培著/胡适著) 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民国90年

53 《哲学大纲》(蔡元培编纂) 商务印书馆 民国15年 54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编) 商务印书馆 民国17年

55 《现代教育思潮》(吴敬恒主编/蔡元培主编/王云五主编) 商务印书馆 民国20年

56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57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蔡元培著) 良友图书公司 民国34年

58 《蔡元培讲演集》(蔡元培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4

59 《王国维 蔡元培 鲁迅点评红楼梦》(王国维著/蔡元培著/鲁迅著) 团结出版社 2004

60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商务印书馆 2004

61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62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蔡元培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贡献

蔡元培传记

蔡元培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 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 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 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4、改革北京大学

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进行过初步的民主改革,到1916年,学校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数量增加到1500人。但由于继承了“老爷”式学堂的传统,加上受袁世凯搞帝制复古这种政治气候的影响,校内民主思想受到压抑,改革成效不显著,北大的封建沉疴未去,表现为校政腐败,学校制度混乱,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不少师生品行不检,为社会所菲薄等。

在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蔡元培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毅然赴任,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

§ 评价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理念对后世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离经叛道,混淆纲常”的婚恋观念也对后世的“男女平等”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2]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2]

§ 故居

蔡元培故居

在绍兴、北京和上海都有蔡元培故居。

绍兴的故居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萧山街笔飞弄13号,该处始建于明代晚期,是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蔡元培在此出生,并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北京的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原门牌33号),这是一幢欧式小洋房。蔡元培先生1937年寓居于此。

上海的故居位于华山路303弄16号,现三楼设立为“蔡元培实物馆”,展出众多珍贵文物。此处是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处寓所。

§ 纪念

香港浸会大学其中一个学生舍堂命名为“蔡元培堂”,以纪念蔡元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而蔡元培堂一众旧生及宿生,希望在国内发扬蔡先生的教育理念,于2007年9月在中国广东省阳东县成立全国第一所“蔡元培学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42:36